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五節課

  第八十五節課

  癸叁(破嗔成辦怨敵利養者)分二:一、不應以得利養等之因而嗔他;二、理當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子一(不應以得利養等之因而嗔他)分二:一、因實現自之願望故不應生嗔;二、因不加害我故不應生嗔。

  醜一、因實現自之願望故不應生嗔:

  願一切衆生獲得利益安樂,這是大乘行人的究竟願望。只要他們快樂,我們就應當歡喜,豈能生起嗔恨心?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見人獲利,何故生嫉惱?

  當初在十方叁世諸佛菩薩面前承諾:“從今天乃至菩提果之間,我要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讓他們暫時獲得人天快樂,究竟得到如來正等覺的果位,成爲叁界衆生的應供之處。”所以凡是有生命的衆生,大至梵天帝釋以下,小至螞蟻蚯蚓以上,讓他們全部獲得快樂,這是每個修行人的願望。《釋尊廣傳》也經常提到,佛陀在因地時布施身體,別人問他:“你如此苦行,到底希求什麼?”他回答說:“只爲能獲無上圓滿菩提,度化陷于輪回中之衆生。”盡管暫時爲衆生提供飲食、生活、工作,也算是一種幫助,但無法讓他們永離苦海。因此,凡是發過大乘菩提心的人,應該有這樣一種願望:願一切衆生獲得佛果。

  既然如此,現在他們只是擁有微薄的名聲地位、利養恭敬,你爲什麼要生嫉妒心呢?作爲大乘修行人,你的怨敵發財了、當官了,如果這時候非常隨喜,則說明你的境界比較不錯;但若心裏一直有種說不出來的刺痛,說明你的菩提心還沒有得以淨化、成熟。

  很多人認爲自己已有了願菩提心,但這需要詳細觀察。沒有遇到怨敵時,好像很容易想到“我要度化一切衆生”,但這種心態是不是遇到什麼對境都存在呢?如果是,你相續中至少也有願菩提心。但對大多數人而言,自己快樂時、遇到好朋友時、沒有出現違緣時,還是想得起度化衆生,然而一旦遇到仇怨,譬如有人搶了你的財産、破壞你的家庭,在他們的面前,你還能保持利他的菩提心嗎?能的話,那可以算是生起了願菩提心。

  《阿毗達磨》中雲:“爲貪名利,不忍耐他人之圓滿,屬嗔之不樂法即嫉妒。”嫉妒心是菩提心的違品,衡量一個人有沒有菩提心,可以看他有沒有嫉妒心。如果嫉妒心特別強,看到個別衆生快樂圓滿,自己就無法忍受,這與菩提心完全背道而馳。嫉妒心的作用,能讓自己今生不快樂,來世墮入惡趣中受苦,《俱舍論》等有關論典中,對此皆有詳細的闡述。所以,對他人的福德利養,我們應盡量隨喜,莫生嫉恨。《地藏十輪經》中說:“有些衆生對他人所得的利養、恭敬、世人稱譽深生嫉妒,而追求自己的利養、恭敬、世人稱譽,曾無厭倦。”這種行爲就是菩提心的違品,作爲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面對任何對境時,都應從心坎深處去隨喜別人。

  當然,嫉妒跟人的心態也有一定的關系,有些人看見別人有財富,實在忍不了;有些人見到別人有名聲,實在氣不過;有些人對自己執著的感情,實在沒辦法讓步。但既然我們發了大乘菩提心,就該對一切修安忍,縱然是最執著、最喜歡的對境,爲了衆生也要心甘情願地舍棄,這才是菩薩因地的一種行爲。

  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無數次布施頭目腦髓、妻子兒女,而對一般人來講,不要說布施,即使別人看一眼或說一句話,心裏也會非常嗔恨。有個居士曾講過:“別人有財富,我能忍受,有地位我也能忍受,但是誰要破壞我的家庭,以各種手段來引誘我丈夫,那我絕對不客氣!”這種心態算不算菩提心?肯定不算。因爲她對執著的對境耽執不放,一旦別人擁有了,隨喜心一定發不起來。

  所以說,凡夫人還是有非常多的毛病,自己不能過早說大話,說“我已經開悟了,通達了光明空性無二的境界”。有些人某天比較快樂,天氣也比較好,在那種情況下,覺得相續中好像沒有任何痛苦,自己的修證非常不錯,但是一碰到違緣時,原來的境界就一掃而光了。以前有個修行人,自認爲已證悟了明空無二的境界,他對別人這樣說,自己也這樣想,後來遇到一個小小的違緣,他就痛不欲生、怨天尤人,那時若真有光明無二的境界,那該多麼好啊!所以我們作爲凡夫人,要經常檢驗自己、觀察自己,現在有些人對聞思修行不太重視,整天都是宣揚神通神變、明心見性等超勝境界,這樣對自己、對他人會不會有利?大家應該值得觀察,不能隨隨便便上別人的當!

  總之,別人獲得快樂,你接受不了、心裏痛苦,說明你的菩提心還沒有圓滿。本來,你已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要度化一切衆生,賜予他們暫時與究竟的快樂,那麼衆生的快樂,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就像父母有責任把孩子撫養成人、讓他讀書成家一樣,我們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人,大大小小衆生的快樂,我們同樣有責任。這一點要從道理上明白,沒有明白的話,大乘的究竟宗義你還沒有搞清楚,也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所以我們看到衆生時,應像父親看見兒子在外面流浪,或母親看見獨子在街頭漂泊一樣,非常不忍心,想盡辦法希望他快樂。如果不但沒有這種想法,反而想害他殺他,見他快樂就非常嫉恨,那說明我們的發心有問題。

  下面用比喻來說明此理:

  所應恩親養,當由汝供給,

  彼今已自立,不喜豈反嗔?

  比如,你的親人本該由你來撫養,按理來說,給予他食物、照顧他生活,完全是你的責任。但如今不需要你提供任何財物,有人主動幫你無微不至地照顧他,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你爲什麼不高興反而嗔怒呢?

  從廣義來講,叁界有情都做過自己的父母,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在受菩薩戒時也曾反複地承諾“以前諸佛菩薩怎麼做,現在我也怎麼做,盡量以六度萬行來利益一切衆生”。(爲什麼我們每天都要念菩薩戒的儀軌?因爲每天都要在諸佛菩薩面前承諾。我本來考慮晚上念了菩薩戒儀軌,上午上課時還要不要念?但後來想:“按照大乘教義,一天應念叁次或六次,所以念兩遍不會多,上午也要念。”我希望學習《入行論》的道友,如果有時間,每天盡量念一遍菩薩戒儀軌。聽說有些居士一個禮拜集中一次,念一遍就覺得好厲害。有時候窮人遇到一點點錢財,就特別得意,其實一個禮拜念一遍儀軌,沒什麼可驕傲的,按理來講,你們每天都應該念,每天還不夠,一天應該叁次或六次。)既然口口聲聲這樣念,現在衆生獲得了一點微薄的利養、微薄的快樂,如果都不能接受,那算不算是大乘的佛教徒?這一點不用問別人,自己可以看看自己。若連顯宗的大乘都算不上,還談論什麼高深境界?或者連小乘的出離心也沒有,大乘境界更不用說了,因爲後者完全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

  我們作爲佛教徒,一方面要自己精進修行,另一方面也應該發願度化衆生。有些人認爲:“度衆生很麻煩,接觸人也很痛苦,我可沒有這個能力,等我得一地菩薩以後再說吧,現在自己修一點就可以。”那你什麼時候得一地啊?現在聽了這麼殊勝的教言,有了這麼好的人身,不用佛法來饒益衆生,你更待何時?

  如今的漢傳佛教中,佛教徒弘揚佛法、利益衆生的責任感不夠,很多居士學佛只求自己快樂、家庭美滿,真正對衆生有利的事情,幾乎沒人願意去做。即使偶爾有人發心,周圍的人馬上潑冷水:“你太積極了!現在是末法時代,把自己弄成這個樣子有什麼用啊?還是呆在家裏好好念佛吧,現在的衆生野蠻得很,利益他們也沒用……”這樣斷人善根是不對的。哪怕在一個衆生的相續中種下解脫種子,也不是特別容易的事情。往昔釋尊爲了利益一個衆生,甯願忍受千百萬劫的苦行,現在別人發心利益衆生,你去製造違緣障礙,使衆生失去了受益的機會,果報將會多生累劫墮入惡趣,不可能解脫出來。

  現在個別法師的責任感很令人贊歎,但大多數的出家人,只是自己住在寺院裏,早晚念一點經,除此之外,從來不想通過什麼方法來幫助衆生。其實人如果有了意樂,願望一定會實現的,不能實現的原因,關鍵在于意樂不齊全,倘若有了清淨的意樂,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不同的能力。

  在弘法利生方面,大家一定要有責任感。世間人對家庭有責任感,而我們大乘佛教徒,應該對衆生有責任感。已經發了菩提心,加入了大乘團體,如果對衆生不聞不問、不管不顧,這樣是不合理的。現在很多寺院附近的在家人不懂佛理,而住持寺院的出家人,從來不給他們開示,如果他自己也不懂,給別人講確實沒辦法,但有些老和尚可能有不同的心態。

  現在到了21世紀,是新的時代,佛教由年輕人來繼承時,一些老觀念需要改革。怎麼改革呢?並不是佛像佛典全部要換,而是度化衆生的大乘理念在漢傳佛教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大家理應值得深思。如果作用不是特別顯著,每個在家人和出家人在不同的位置上,一定要弘揚這種精神,假如大家同心協力共同發願,肯定在不同程度上會有所改變。

  現在不僅是東方人依靠大乘理念來調節人心,西方人也將大乘的慈悲觀稱之爲“心理療法”,一些科學家和醫學家認爲,衆生的很多心病,依靠愛心和無我智慧就可以斷除,千千萬萬的西方知識分子對佛法如是希求,原因也在這裏。

  如今大家有了這麼好的如意寶,不能讓它白白浪費,周圍有很多“貧窮”的可憐衆生,我們若獨自占有而不願跟他們共享,那可能不像一個大乘修行人。所以自己獲得大乘佛理時,哪怕旁邊只有一位老太太,也可以給她轉*輪:“這位老太太,你過來吧,我給你講個《入行論》,你要好好谛聽啊!”(衆笑)我想每個人的身邊,一個人應該找得到,若讓他的發心改變、懂得如何回向,這樣做善事很重要。否則,你天天早上四點就起來念佛,雖然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但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光靠一句佛號來斷輪回的愛執薩迦耶見,大小乘的經論中也說得很清楚,那還是很困難的。因此,大家應該發願度化衆生,作爲一個大乘佛教徒,弘法利生的責任感,每個人都不能忘!

  不願人獲利…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