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五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豈願彼證覺?

  妒憎富貴者,豈有菩提心?

  如果不願別人獲得暫時的一些小利益,怎麼可能希望他證得正等覺的果位呢?整個世間的快樂財富全部積累起來,也無法與正等覺的果位相比,獲得無上佛果之後,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都要向其恭敬頂戴。假如不能容忍別人的小安樂,看到他有點財富名聲就不樂意,那不可能希望他得到無上的大安樂。就像你看見別人賺了十元錢,便嫉妒得要命,但卻願意他獲得一百萬,這可能嗎?所以假如嫉妒別人有富貴、有名聲,自己不可能有菩提心。馬鳴論師也說:“一個人若貪執財物,相續中不會有菩提心。因爲菩提心不是過失的心態,過失存在的地方,菩提心是沒有的,猶如屍體與大海不會共存一樣。”可見,貪財貪人極爲強烈者,很難發起真正的菩提心。

  很多人聽了《入行論》之後,在信裏、感應書裏經常說,自己已經有了願行菩提心。這一點我也認可,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好像有了願菩提心,但真正遇到外境時,菩提心還存不存在呢?假如菩提心以不退轉的方式存在,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對境,丈夫也好、妻子也好、家裏的財産也好,全部可以拱手讓人,那說明你確實存在菩提心。但這樣做的時候,你心裏舒不舒服?把所有的存款單送給別人,你是什麼感覺?按理來講,發了菩提心的人,這樣做應該心甘情願,因爲衆生依靠這些獲得快樂,只要衆生快樂,你就該無條件地隨喜,畢竟自己已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過願。然而真正將此落實到行動中時,你又會怎麼樣?

  所以佛陀在《獅吼經》中再叁強調:“從此之後,我應安忍他人之圓滿,不起嫉妒之心。”當然,作爲凡夫人,尤其是剛生起菩提心時,一點也不生嗔恨心和嫉妒心,恐怕現在還做不到,但通過這種教言的熏習,逐漸調節心相續,每個人應該可以達到這種境界。如果心胸特別狹窄,連別人的一點小安樂都不能容忍,自相續就像瓦瓶一樣,是不可能容納大乘獅子乳的。要知道,菩提心的苗芽非常珍貴,若被嫉妒之火燒毀無余,想得解脫也相當困難。因此,只要別人快樂,不管是財富上還是名聲上,我們都要學會隨喜,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在實際當中,有些人認爲濟人之難、施以援手,到醫院、孤兒院、乞丐聚居處看見有些衆生非常可憐,盡心盡力地幫助他們,這就是菩提心。其實這不能稱爲菩提心,因爲沒有發過心的世間善人或外道慈善人士,在他們的相續中也有,這只能算是一種憐憫心,憐憫心的對境只是個別衆生,而菩提心則是緣天邊無際的一切有情。

  當然,菩提心緣天邊無際的衆生,這好像很容易修,因爲所謂的“天邊無際”,按因明的說法是一種總相,對你來講無利無害,閉著眼睛、聲嘶力竭地念“願所有的衆生離苦得樂”,這樣誰都做得到。但遇到關系不好的人,對你的身體、財産、感情、生活等製造違緣時,你還能不能做到呢?有些人平時修得還可以,遇到這種對境時,五分鍾就被煩惱打敗了,事後又後悔得不得了,但是也沒辦法,畢竟無始以來的習氣非常猛厲,現在講《入菩薩行論》將近八個月,八個月中培養出來的菩提苗芽很微薄,遇到敵人的故意挖苦,剛開始還有點正知正念,過一會兒就控製不住了,揭竿而起開始反抗,直至發泄完了以後,自己才醒悟過來:“完了!我不是發了菩提心嗎?今天怎麼會這樣?”眼淚第二次流了下來。所以,對這些自相煩惱,我們要時時都有交戰的准備,沒有准備的話,怨敵突然出現在面前,恐怕你會措手不及,無法立即對治。

  醜二、因不加害我故不應生嗔:

  若已從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幹?

  怨敵從施主那裏獲得受用,或者他沒有得到,財物仍舊留在施主家,這二者都沒有你的份兒,無論別人得到與否,跟你沒有任何關系,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仇敵得到一些名聞利養,有些人就生起極大的嫉妒心,心想“怎麼會對他供養呢”,然後到處說別人過失。這是一種無明顛倒的心態,爲什麼呢?比如有個大施主供養一輛轎車,供養他,你也得不到;不供養他,轎車放在施主家裏,你也得不到,反正怎麼樣你都得不到,爲了毫不相幹的東西生嗔恨心,有必要嗎?

  有些人真是很無聊,明明自己水平有限,肯定得不到獎,但別人得不到的話,他心裏快樂,別人尤其是關系不太好的人得獎後,他就特別不高興,在一旁氣呼呼的。其實,人家得到也可以、得不到也可以,跟你沒有任何關系,你憑什麼生氣呢?

  聽說有個人通過某種方式獲了幾萬塊錢,全單位的人對他特別不滿,整天都罵他,爲什麼呢?因爲其他人都沒有發財,他突然間就發財了,很多人都看不慣。實際上這是不合理的,他發財也好、沒有發財也好,反正你也得不到,既然如此,爲何不去隨喜別人呢?

  寂天菩薩的這種分析方法,非常適合現在人的心態。現在很多人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動不動就對別人的利養生嫉妒心、生嗔恨心,看不慣別人的種種行爲,這是沒有任何理由的,而且果報相當嚴重。《彌勒請問經》中說:“若對他人的利養等生嫉妒心,則會如射箭般直墮地獄。”

  現在西方國家和漢地,好多所謂的活佛上師,爲了一個施主的財産,搞得勾心鬥角,彼此非常不愉快。其實這也沒有必要。施主的財産是他自己的,他願意怎麼支配是他的自由。有些修行人說:“你怎麼給他供養了那麼多?給我供養得這麼少?”說這樣的話,你還是不是修行人?作爲一個佛教徒,言行如果不加檢點,很有可能敗壞佛法。尤其是這幾年來,藏傳佛教有些“高僧大德”到漢地去弘揚佛法,中間發生了各種各樣的事情,我覺得在家居士需要值得注意。

  在古代,活佛必須通過正規的方式認定,認定完之後,要接受10-20年的佛法教育,這樣的活佛無論真假,畢竟有一些佛教水平,對衆生還是有一定的利益。後來在五十年代,整個佛教受到極嚴重的摧殘,尤其是藏傳佛教遭到了滅頂之災,恢複過來以後,在活佛認定的方式上,出現許許多多問題。有些認定者連自己的前後世都不知道,還認定別人是某某的轉世。我那天就開玩笑說:“先應該給這些認定者考個試,問他是怎樣認定活佛的,如果自己都不過關,那沒有資格認定別人。”自己沒有一定境界的話,認出中陰身是非常困難的。這並不是因明的遣余,也不是《現觀莊嚴論》的道理,這些我覺得不是很難,只要看幾遍書,好好地分析一下就可以。但認定中陰身的話,有時候不要說別人的中陰身,自己變成中陰身時,跑到哪裏都不知道。現在的很多活佛,有些是母親認定的,有些是舅舅認定的,有些是這個那個認定的,還有些通過政府關系花錢買“活佛證”,這樣認定完以後,如果受幾十年的正規教育,也許還有一定的水平,但好多人並不是這樣。從小取個名字後,大家就開始對他恭敬供養,他自己也覺得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個大菩薩,小時候的理念中只有這個,除此之外什麼功德學問都沒有,甚至對叁寶的信心、對衆生的悲心也沒有,這樣的人長大以後,遇到信徒時很可能會無惡不作。

  我並不是嫉妒這些活佛的利養,但大家若沒有詳細觀察,盲目依止有一定的危險性。據我所了解,現在這樣的人非常多。當然,真正按正規傳統認定的名副其實的活佛,藏傳佛教中也是不少,這一點不用別人來評價,從他一生中的事業也看得出來。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貪財、貪女人,信衆若沒有加以觀察,恐怕最後會非常痛苦,對藏傳佛教起邪見也未可知。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的時候,有些人不學《入行論》,整天找這個上師、找那個上師,尤其是南方那一帶,聽說相當一部分人傾家蕩産——什麼都已經供養了,家庭也破裂了,最後人也沒有、財也沒有、信心也沒有、境界也沒有,活佛也找不到。假如這些人系統地學習佛法,我不是贊歎我講得如何好,但畢竟這是無條件提供學習機會,能讓他們明白很多佛教道理,對衆生的悲心、叁寶的信心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希望大家懂得取舍。

  昨前天我在《致菩提學會的信》裏也寫了:有些人聽課時垂頭喪氣,一點精神都沒有,但一說這個活佛、那個上師來了,馬上興高采烈、歡喜若狂,把法本一扔就跑出去了。這種行爲,一方面是好,說明你的信心非常“新鮮”,很不錯,但另一方面,這種喜新厭舊的心態會不會保持很長時間?作爲一個修行人,穩重系統地次第性學習,在哪個上師面前都可以,只要聞思這些大乘教典,對你的相續肯定有非常大的利益和幫助。

  我經常這樣想:我們的佛教,尤其是漢傳佛教有幾個方面要注意。在見解上,對無神論和唯物論要注意,因爲他們不承認因果,不承認前世後世。五、六十年代,這種思想在世界上影響比較廣,在很多人的相續中根深蒂固,雖然現在的方向基本轉移到物質文明上,不是特別厲害,然而一旦爆發的話,自己前後世的觀念很容易被摧毀無余。因此,見解上應該保護自己。

  行爲上,應學習有些宗教的慈善之舉。比如基督教等雖然沒有佛教的無我見,也沒有特別誘人的見解,他們學論時,自己也經常搞不清楚,但卻有一套非常吸引人的慈善行爲,人們不知不覺就套到裏面去了。現在這種情況在漢地非常普遍,有些佛教徒理應注意。

  修行上,你們需要好好觀察,哪些是真正的修行、哪些不是,我在這裏也不方便宣說。

  果位上(以上次第是見、修、行、果),藏傳佛教有些人是以佛菩薩的方式來弘揚佛法的,這樣不太合理,佛陀也沒這麼提倡過。我們應以平凡人的形象,通過學習佛理來跟別人溝通,這是最讓人接受的。現在好多人贊歎上師時,往往從果位上贊歎:“我的上師很了不起,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如果真有這麼大的成就,那非常好,但這個我們暫時不贊歎。如果贊歎上師的悲心、弘法利生的事業,這方面比較讓人接受,不僅佛教徒能接受,社會世人也能接受。

  我是一個藏族人,漢傳佛教對我來講,可以說有關系,也可以說沒有太大的關系。但對你們而言,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今後如何弘揚漢傳佛教,每個人都有責任,你們不得不考慮:現在佛教面臨的違緣是什麼?需要朝哪個方向發展?最後要達到什麼目標?如果學習佛法毫無目的、隨隨便便,懂一點也可以,不懂也可以,那連生意人都不如。有頭腦的生意人,凡是搞一個項目的話,都會先在腦海中算得清清楚楚:它的違緣是什麼,目標是什麼,所得的利潤是什麼。因此,我們大乘佛教徒,有些方面也應該值得觀察!

  子二、理當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何故棄福善,信心與己德?

  不守己得財,何不自嗔責?

  有些人看到別人有利養、自己得不到,心裏就很苦惱,其實這不怪別人,應該怪你自己。人家得到利養恭敬,這是他前世恭敬上師叁寶、對衆生有悲心、持戒清淨、聞思修行等功德所感,而你現在沒有福報,任何人都不願意供養,是因爲你以往沒有積累過這些資糧。既然如此,你非要嗔恨的話,應對自己生嗔心,不應該嫉妒別人。

  我們得到財富快樂時,心裏應想:“這是諸佛菩薩賜給我的,衆生對我比較認可,我才擁有這些,所以不能隨便把它浪費,應該成辦對衆生有意義的事情。”今生中別人的恭敬利養和自己的恭敬利養,全部都有一定的因緣,沒有因緣的話,不可能無緣無故得到這些。因此,我們不應該嫉妒他人獲得利養,這樣才會給今生後世帶來安樂。

  《高僧傳》中記載:元朝有位行秀禅師,他文才出衆,人非常善良。有一次朝廷要舉行僧人考試,對這次考試的奪魁者,大家都矚目于老少兩個人:老的是靖恩和尚,少的就是行秀禅師。考試之前,有些人問靖恩和尚,這次奪魁的人應該是誰?他說應該是行秀禅師,因爲自己老了,智慧日減,可能奪魁無望。行秀禅師聽後,很同情靖恩和尚,覺得自己年紀尚輕,以後還有機會,但靖恩和尚年紀已大,何必去跟他爭個高下呢?因此他決定讓步,但形式上的考試又不能不參加,于是只作了一篇文章交上去,就退場了。

  當時的主考官見到這篇文章贊歎不已,讓人把行秀禅師的其他文章也拿來看,但怎麼也找不著。後來有個知情的人告訴他,行秀禅師爲了讓靖恩和尚入選,主動放棄其他考試。主考官對這種謙讓的德行非常欽佩,讓人找行秀禅師來,要求他還俗,自己想把女兒嫁給他。(世間人只懂得這一點!)但被行秀禅師一口拒絕,並馬上受比丘戒,以示自己的心意。後來,禅師一生的弘法事業也非常廣大。

  人與人之間對利養的嫉妒非常可怕,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不但沒有嫉妒心,反而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別人,這樣做的結果,也使自己的前途很光明、很快樂。明白此理之後,大家何樂而不爲呢?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