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五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如果不愿别人获得暂时的一些小利益,怎么可能希望他证得正等觉的果位呢?整个世间的快乐财富全部积累起来,也无法与正等觉的果位相比,获得无上佛果之后,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要向其恭敬顶戴。假如不能容忍别人的小安乐,看到他有点财富名声就不乐意,那不可能希望他得到无上的大安乐。就像你看见别人赚了十元钱,便嫉妒得要命,但却愿意他获得一百万,这可能吗?所以假如嫉妒别人有富贵、有名声,自己不可能有菩提心。马鸣论师也说:“一个人若贪执财物,相续中不会有菩提心。因为菩提心不是过失的心态,过失存在的地方,菩提心是没有的,犹如尸体与大海不会共存一样。”可见,贪财贪人极为强烈者,很难发起真正的菩提心。

  很多人听了《入行论》之后,在信里、感应书里经常说,自己已经有了愿行菩提心。这一点我也认可,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好像有了愿菩提心,但真正遇到外境时,菩提心还存不存在呢?假如菩提心以不退转的方式存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境,丈夫也好、妻子也好、家里的财产也好,全部可以拱手让人,那说明你确实存在菩提心。但这样做的时候,你心里舒不舒服?把所有的存款单送给别人,你是什么感觉?按理来讲,发了菩提心的人,这样做应该心甘情愿,因为众生依靠这些获得快乐,只要众生快乐,你就该无条件地随喜,毕竟自己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过愿。然而真正将此落实到行动中时,你又会怎么样?

  所以佛陀在《狮吼经》中再三强调:“从此之后,我应安忍他人之圆满,不起嫉妒之心。”当然,作为凡夫人,尤其是刚生起菩提心时,一点也不生嗔恨心和嫉妒心,恐怕现在还做不到,但通过这种教言的熏习,逐渐调节心相续,每个人应该可以达到这种境界。如果心胸特别狭窄,连别人的一点小安乐都不能容忍,自相续就像瓦瓶一样,是不可能容纳大乘狮子乳的。要知道,菩提心的苗芽非常珍贵,若被嫉妒之火烧毁无余,想得解脱也相当困难。因此,只要别人快乐,不管是财富上还是名声上,我们都要学会随喜,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在实际当中,有些人认为济人之难、施以援手,到医院、孤儿院、乞丐聚居处看见有些众生非常可怜,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这就是菩提心。其实这不能称为菩提心,因为没有发过心的世间善人或外道慈善人士,在他们的相续中也有,这只能算是一种怜悯心,怜悯心的对境只是个别众生,而菩提心则是缘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

  当然,菩提心缘天边无际的众生,这好像很容易修,因为所谓的“天边无际”,按因明的说法是一种总相,对你来讲无利无害,闭着眼睛、声嘶力竭地念“愿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这样谁都做得到。但遇到关系不好的人,对你的身体、财产、感情、生活等制造违缘时,你还能不能做到呢?有些人平时修得还可以,遇到这种对境时,五分钟就被烦恼打败了,事后又后悔得不得了,但是也没办法,毕竟无始以来的习气非常猛厉,现在讲《入菩萨行论》将近八个月,八个月中培养出来的菩提苗芽很微薄,遇到敌人的故意挖苦,刚开始还有点正知正念,过一会儿就控制不住了,揭竿而起开始反抗,直至发泄完了以后,自己才醒悟过来:“完了!我不是发了菩提心吗?今天怎么会这样?”眼泪第二次流了下来。所以,对这些自相烦恼,我们要时时都有交战的准备,没有准备的话,怨敌突然出现在面前,恐怕你会措手不及,无法立即对治。

  丑二、因不加害我故不应生嗔:

  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受用,或者他没有得到,财物仍旧留在施主家,这二者都没有你的份儿,无论别人得到与否,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仇敌得到一些名闻利养,有些人就生起极大的嫉妒心,心想“怎么会对他供养呢”,然后到处说别人过失。这是一种无明颠倒的心态,为什么呢?比如有个大施主供养一辆轿车,供养他,你也得不到;不供养他,轿车放在施主家里,你也得不到,反正怎么样你都得不到,为了毫不相干的东西生嗔恨心,有必要吗?

  有些人真是很无聊,明明自己水平有限,肯定得不到奖,但别人得不到的话,他心里快乐,别人尤其是关系不太好的人得奖后,他就特别不高兴,在一旁气呼呼的。其实,人家得到也可以、得不到也可以,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凭什么生气呢?

  听说有个人通过某种方式获了几万块钱,全单位的人对他特别不满,整天都骂他,为什么呢?因为其他人都没有发财,他突然间就发财了,很多人都看不惯。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他发财也好、没有发财也好,反正你也得不到,既然如此,为何不去随喜别人呢?

  寂天菩萨的这种分析方法,非常适合现在人的心态。现在很多人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动不动就对别人的利养生嫉妒心、生嗔恨心,看不惯别人的种种行为,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而且果报相当严重。《弥勒请问经》中说:“若对他人的利养等生嫉妒心,则会如射箭般直堕地狱。”

  现在西方国家和汉地,好多所谓的活佛上师,为了一个施主的财产,搞得勾心斗角,彼此非常不愉快。其实这也没有必要。施主的财产是他自己的,他愿意怎么支配是他的自由。有些修行人说:“你怎么给他供养了那么多?给我供养得这么少?”说这样的话,你还是不是修行人?作为一个佛教徒,言行如果不加检点,很有可能败坏佛法。尤其是这几年来,藏传佛教有些“高僧大德”到汉地去弘扬佛法,中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觉得在家居士需要值得注意。

  在古代,活佛必须通过正规的方式认定,认定完之后,要接受10-20年的佛法教育,这样的活佛无论真假,毕竟有一些佛教水平,对众生还是有一定的利益。后来在五十年代,整个佛教受到极严重的摧残,尤其是藏传佛教遭到了灭顶之灾,恢复过来以后,在活佛认定的方式上,出现许许多多问题。有些认定者连自己的前后世都不知道,还认定别人是某某的转世。我那天就开玩笑说:“先应该给这些认定者考个试,问他是怎样认定活佛的,如果自己都不过关,那没有资格认定别人。”自己没有一定境界的话,认出中阴身是非常困难的。这并不是因明的遣余,也不是《现观庄严论》的道理,这些我觉得不是很难,只要看几遍书,好好地分析一下就可以。但认定中阴身的话,有时候不要说别人的中阴身,自己变成中阴身时,跑到哪里都不知道。现在的很多活佛,有些是母亲认定的,有些是舅舅认定的,有些是这个那个认定的,还有些通过政府关系花钱买“活佛证”,这样认定完以后,如果受几十年的正规教育,也许还有一定的水平,但好多人并不是这样。从小取个名字后,大家就开始对他恭敬供养,他自己也觉得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菩萨,小时候的理念中只有这个,除此之外什么功德学问都没有,甚至对三宝的信心、对众生的悲心也没有,这样的人长大以后,遇到信徒时很可能会无恶不作。

  我并不是嫉妒这些活佛的利养,但大家若没有详细观察,盲目依止有一定的危险性。据我所了解,现在这样的人非常多。当然,真正按正规传统认定的名副其实的活佛,藏传佛教中也是不少,这一点不用别人来评价,从他一生中的事业也看得出来。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贪财、贪女人,信众若没有加以观察,恐怕最后会非常痛苦,对藏传佛教起邪见也未可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的时候,有些人不学《入行论》,整天找这个上师、找那个上师,尤其是南方那一带,听说相当一部分人倾家荡产——什么都已经供养了,家庭也破裂了,最后人也没有、财也没有、信心也没有、境界也没有,活佛也找不到。假如这些人系统地学习佛法,我不是赞叹我讲得如何好,但毕竟这是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能让他们明白很多佛教道理,对众生的悲心、三宝的信心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希望大家懂得取舍。

  昨前天我在《致菩提学会的信》里也写了:有些人听课时垂头丧气,一点精神都没有,但一说这个活佛、那个上师来了,马上兴高采烈、欢喜若狂,把法本一扔就跑出去了。这种行为,一方面是好,说明你的信心非常“新鲜”,很不错,但另一方面,这种喜新厌旧的心态会不会保持很长时间?作为一个修行人,稳重系统地次第性学习,在哪个上师面前都可以,只要闻思这些大乘教典,对你的相续肯定有非常大的利益和帮助。

  我经常这样想:我们的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有几个方面要注意。在见解上,对无神论和唯物论要注意,因为他们不承认因果,不承认前世后世。五、六十年代,这种思想在世界上影响比较广,在很多人的相续中根深蒂固,虽然现在的方向基本转移到物质文明上,不是特别厉害,然而一旦爆发的话,自己前后世的观念很容易被摧毁无余。因此,见解上应该保护自己。

  行为上,应学习有些宗教的慈善之举。比如基督教等虽然没有佛教的无我见,也没有特别诱人的见解,他们学论时,自己也经常搞不清楚,但却有一套非常吸引人的慈善行为,人们不知不觉就套到里面去了。现在这种情况在汉地非常普遍,有些佛教徒理应注意。

  修行上,你们需要好好观察,哪些是真正的修行、哪些不是,我在这里也不方便宣说。

  果位上(以上次第是见、修、行、果),藏传佛教有些人是以佛菩萨的方式来弘扬佛法的,这样不太合理,佛陀也没这么提倡过。我们应以平凡人的形象,通过学习佛理来跟别人沟通,这是最让人接受的。现在好多人赞叹上师时,往往从果位上赞叹:“我的上师很了不起,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如果真有这么大的成就,那非常好,但这个我们暂时不赞叹。如果赞叹上师的悲心、弘法利生的事业,这方面比较让人接受,不仅佛教徒能接受,社会世人也能接受。

  我是一个藏族人,汉传佛教对我来讲,可以说有关系,也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对你们而言,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今后如何弘扬汉传佛教,每个人都有责任,你们不得不考虑:现在佛教面临的违缘是什么?需要朝哪个方向发展?最后要达到什么目标?如果学习佛法毫无目的、随随便便,懂一点也可以,不懂也可以,那连生意人都不如。有头脑的生意人,凡是搞一个项目的话,都会先在脑海中算得清清楚楚:它的违缘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所得的利润是什么。因此,我们大乘佛教徒,有些方面也应该值得观察!

  子二、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

  不守己得财,何不自嗔责?

  有些人看到别人有利养、自己得不到,心里就很苦恼,其实这不怪别人,应该怪你自己。人家得到利养恭敬,这是他前世恭敬上师三宝、对众生有悲心、持戒清净、闻思修行等功德所感,而你现在没有福报,任何人都不愿意供养,是因为你以往没有积累过这些资粮。既然如此,你非要嗔恨的话,应对自己生嗔心,不应该嫉妒别人。

  我们得到财富快乐时,心里应想:“这是诸佛菩萨赐给我的,众生对我比较认可,我才拥有这些,所以不能随便把它浪费,应该成办对众生有意义的事情。”今生中别人的恭敬利养和自己的恭敬利养,全部都有一定的因缘,没有因缘的话,不可能无缘无故得到这些。因此,我们不应该嫉妒他人获得利养,这样才会给今生后世带来安乐。

  《高僧传》中记载:元朝有位行秀禅师,他文才出众,人非常善良。有一次朝廷要举行僧人考试,对这次考试的夺魁者,大家都瞩目于老少两个人:老的是靖恩和尚,少的就是行秀禅师。考试之前,有些人问靖恩和尚,这次夺魁的人应该是谁?他说应该是行秀禅师,因为自己老了,智慧日减,可能夺魁无望。行秀禅师听后,很同情靖恩和尚,觉得自己年纪尚轻,以后还有机会,但靖恩和尚年纪已大,何必去跟他争个高下呢?因此他决定让步,但形式上的考试又不能不参加,于是只作了一篇文章交上去,就退场了。

  当时的主考官见到这篇文章赞叹不已,让人把行秀禅师的其他文章也拿来看,但怎么也找不着。后来有个知情的人告诉他,行秀禅师为了让靖恩和尚入选,主动放弃其他考试。主考官对这种谦让的德行非常钦佩,让人找行秀禅师来,要求他还俗,自己想把女儿嫁给他。(世间人只懂得这一点!)但被行秀禅师一口拒绝,并马上受比丘戒,以示自己的心意。后来,禅师一生的弘法事业也非常广大。

  人与人之间对利养的嫉妒非常可怕,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不但没有嫉妒心,反而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别人,这样做的结果,也使自己的前途很光明、很快乐。明白此理之后,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五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