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六節課

  第八十六節課

  下面繼續宣講前世沒有修福,今生才得不到利養,對別人不能生嗔恨心,應對自己生嗔恨心。

  于昔所爲惡,猶無憂愧色,

  豈還欲競勝,曾培福德者。

  有些人覺得沒有利養實在不行。這種想法非常顛倒,你即生中得不到利養,是因爲往昔沒有布施乞丐等可憐衆生,反以吝啬心搶奪別人的財産、摧毀別人的生命,以這樣惡業的果報,今生才不及他人。按理來講,你要有慚愧之心,覺得前世沒有積福,所以即生處處遇到違緣,別人得到的利養你得不到,這完全跟自己有關,你應該呵斥自己,而不應跟別人競爭攀比:“他爲什麼有名聲財産,我卻一無所有?”爲了一點點世間利養,自己就生嫉妒煩惱,這有什麼意義呢?

  尤其是前世培過福報的人,我們這些區區小人,不可能與他們相提並論。《因果經》中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這一句話,包含了極爲甚深的因果規律。你即生中感受什麼樣的果,由前世的因來決定,後世將感受什麼樣的果,是今生的行爲來決定。所以你沒必要算命打卦,問有神通的人:“我的前世是什麼?”是好是壞看你的今生就知道了,如果有些好的福報,前世必定是造了善業;你也不用問“我的後世轉生何處?”通過今生的所作所爲,完全能推知未來的命運,倘若今生持之以恒地行持善法,來世必定是趨于光明,不可能福德消失而墮入惡趣,畢竟因果是不會錯亂的。因此,見別人受用圓滿、才智過人,我們不應該嗔恨嫉妒,而要反反複複地觀察自己。

  在《入行論》的頌詞中,寂天菩薩通過不同層面、不同途徑宣說了許多道理,不講道理的人就沒辦法了,但我們在座的人,應該懂道理、講道理,只有依循這些真理行持,修行方能獲得成功。依靠這些教言,大家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行爲一定會越來越如法,否則,常對有功德、有智慧的人生嫉妒心,這樣非常不合理。

  蓮池大師說:“最可憐的是懷有嫉妒心的人,最難得的是具有智慧的人。”如果沒有智慧,做事情就會愚昧無知,如果有了嫉妒之火,功德的密林必定會焚毀無余。所以,每個修行人應該觀察自相續,最好不要有可怕的嫉妒心,有了就盡量去對治。

  其實對有菩提心的大德心生嫉妒,他們不會有任何損害,真正受害的是你自己。從曆史上看,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是非常了不起的智者,後來有些狡詐者以嫉妒心逼他離開西藏。他潛行匿迹,在內蒙古阿拉善和山西五臺山等地弘法,利益了許多有情。還有大譯師貝若紮那,他從印度求學歸來,受到了藏王赤松德贊的最高禮遇,因此引來奸臣的嫉妒、毀謗,最後被流放到嘉木絨地區。在那裏,他顯示不可思議的諸多神變,于岩石上留下了許多腳印和手印,至今也是清晰可見,並度化了益紮娘波爲主的無量有緣衆生。

  太陽不管在哪裏,都會發出金色的光芒,同樣,高僧大德們不管在什麼處境,都會讓弘法利生的事業越來越輝煌。正如格言中所說,具有菩提心的人,就像如意寶一樣,無論到哪裏,都會受到世人的贊歎。若對他們生嫉恨心,自己絲毫得不到利益,也不可能害到別人。

  然而,嫉妒心有時候非常可怕,也不知道什麼原因,莫名其妙就冒出來,想對治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大家平時應該經常串習,讓心逐漸趨入善法方面。比如剛開始自己沒有悲心,後來通過大乘的教育,慢慢地悲心就會生起來。前段時間我們去放生,有些人看見牦牛正在被殺,不但生不起悲心,還一直笑著說話。我們根本沒辦法看這種痛苦,即使在心裏一觀想,連中午飯都吃不下,而那些沒有悲心的人,好像已經司空見慣了。我們有些人最初也跟他們一樣,但現在通過串習大乘的慈悲觀,看到這種情景時,也不由地流下大悲的淚水。

  平時街上有一條流浪狗,或者一個乞丐在漂泊,我們見後應該想:“這跟我的母親沒有差別,多可憐啊,我有機會一定要幫助他。”院子裏來了一只小鴿子或者一群小麻雀,也應該想:“這跟我的母親沒什麼差別,我要像幫助母親那樣幫助它。”經常這樣修煉的話,對衆生不但不會生嫉妒心和嗔恨心,反而看見他們時就像阿底峽尊者一樣,自然引發大悲心。阿底峽尊者在印度是赫赫有名的班智達,他來到藏地之後,用他的菩提心感化了無數人。尊者每逢見到具足功德的高僧大德,無論出家在家,不僅對他們不生嫉恨,經常五體投地、虔誠頂禮。這樣的行爲,大家理當牢記于心,盡量去效仿!

  辛二(遮破于障礙所欲者生嗔)分二:一、破嗔于怨敵造罪作障者;二、破嗔于自己與親友行善作障者。

  壬一(破嗔于怨敵造罪作障者)分二:一、敵人痛苦于己不利;二、願敵痛苦之心有害。

  癸一、敵人痛苦于己不利:

  縱令敵不喜,汝有何可樂?

  唯盼敵受苦,不成損他因。

  有些人認爲,讓關系不好的敵人悶悶不樂、痛苦不堪,自己非常高興,看到對方遭到痛苦、受到毀謗,心裏就十分痛快。以前有一個格西,聽說另一位有了女人,對侍者說:“煮上好茶,我聽到一個好消息。”侍者煮好茶後,端給他問:“您聽到什麼好消息?”“我們的對手有女人,破戒了。”其他大德聽到此事後,極不高興地說:“這種以嫉妒心引發的隨喜,遠遠超過了破戒者的過失!”

  他人遭到災難、受到痛苦,作爲大乘佛教徒,千萬不能生歡喜心。現在有些國家受了災,其他國家的人,本來軍事科技等無法與之相比,此時就幸災樂禍:“太棒了!聽說美國五角大樓被炸了,臺灣出現大地震了,今天一定要慶祝慶祝。”這樣非常不好。你在智慧和能力方面比不上人家,就心存嫉妒,希望別人失敗倒黴,這是一種小人之心,也是沒有水平、沒有智慧的表現。

  敵人受到痛苦時,你有什麼可高興的呢?他遭殃也不是無緣無故,而是前世之業在即生中成熟,果報現前了,又何必去隨喜他的惡報呢?前面講過,別人殺了人,你沒有參加卻在一旁隨喜,實際上也有殺人的果報。所以按照《毗奈耶經》的有些教證,大家在因果上不得不謹慎。盡管你沒有親手害人,但隨喜別人殺害他,認爲這大快人心,“活該!他早就該死了”,那你同樣也有罪過。

  因此,發心相當重要。有了害人的念頭,惡業的黑點就染上了心相續的白紙;但若發的是善願,即使沒有成功,相續中也種下了菩提的種子。比如我很想殺怨敵,雖然沒有得逞,相續中卻有了惡趣的種子;如果我發願終生念一億遍觀音心咒或金剛薩埵心咒,盡管這個願望沒有實現,一萬遍都沒念完就死了,但相續中有了好的種子和功德,也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善果。

  上師如意寶接近圓寂時,在“極樂法會”的開示裏,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四點要求,這也是上師在大衆中的最後一次講話。這四點要求分別是:一、誠心祈禱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二、發菩提心,以慈悲心來對待衆生(所以,剛才講的以善心對衆生,也是法王的一個遺囑);叁、盡量守持一分戒以上的戒律,這一分戒也主要指不殺生;四、末法時代,觀音心咒轉經輪度化衆生的緣起非常成熟,每個修行人要經常使用。

  大城市裏的在家人,一輩子閉關是不現實的,一輩子聞思修行也有一定的困難,但如果你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就應當盡量吃素,假如這種因緣不具足,至少也要不殺生。然後對大大小小的衆生,發起慈悲菩提心。(有個人說:“我現在特別忙,沒有時間發菩提心,有空時才可以發。”這個公案很有意思,因緣成熟時再給大家講。但不管怎麼樣,就算你特別忙,沒時間發菩提心,起碼也要發一種善心。)再加上經常用轉經輪,祈禱阿彌陀佛,這四點並不太難,每個心中有佛的善男信女,應該可以做得到。對這些問題,以後我還會進行宣說。

  其實對怨敵心存惡意,盼望他受到災難痛苦,也不一定成爲損害之因。別人的因果關系,並不會隨著你的想法而改變,你願他短命、願他不要發財,不可能像成就真實語的仙人一樣,詛咒一句就馬上成真。這樣的惡心無法害到別人,唯有毀壞你自己。《集法句經》有個“如輪斷頭例”的公案:以前有一個乞丐,看見國王和眷屬供養佛陀,他自己因爲沒有福報,就以嫉妒大發惡願:“我若當國王,就把這些沙門的頭統統砍掉。”結果他在路上睡覺時,爲一急馳的馬車輾斷頭頸而死。可見,一個人發了惡毒的願,對別人不會有什麼損害,自己卻要爲此付出代價。

  大家在行持佛法時,能否盡量斷除嗔恨心、煩惱心?若能做到這一點,說明你是真正的修行人。反之,煩惱如果有增無減,那你的修行一點也不成功。有些人經常問“我修本尊到了什麼境界,你可不可以幫我觀一觀?”“我認識的心性正不正確,你可不可以印證一下?”其實不用印證,米拉日巴尊者曾說:“飲食好不好,觀其面色即可知曉,同樣,佛法懂不懂、修行好不好,看他是否能對治煩惱便能了然。”煩惱對治得不錯的話,修行一定會成功,否則再怎麼修行也無濟于事。所以,沒有煩惱就是佛法,其他的方面不用判斷,仲敦巴尊者也說:“對治煩惱則爲法,不治煩惱爲非法。”明白此理之後,大家要詳細觀察自相續,這是大乘佛法中最重要的環節。

  癸二、願敵痛苦之心有害:

  汝願縱得償,他苦汝何樂?

  若謂滿我願,招禍豈過此?

  剛才說你發願讓怨敵痛苦遭災,不一定能如你所想。退一步說,縱然你的想法如願以償,你從中又能得到什麼快樂呢?衆生的苦樂,主要取決于前世的業力,並不是發一個惡願,對方就馬上現前果報。你以種種因緣讓別人受苦,有百害而無一利,這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

  若謂:“平時他總害我,現在他倒黴正好滿了我的願,我的心情好舒服,難道不應該高興嗎?”這是一種顛倒的想法。幸災樂禍的惡毒心態,將會招致極爲猛烈的惡報——千萬劫中墮入惡趣受煎熬,因果毫厘不爽,對你來說還有比這更嚴重的禍害嗎?噶當派的香巴格西也曾說過:“相續中若有害他之心,此人絕不會有…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六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