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六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心。”

  所以,一旦産生了害他的念頭,此時務必要立即忏悔。凡夫的心特別奇怪,有時候別人沒有害你,你也會突然看不慣,好像特別恨他一樣。當下你可能無法製止,但心稍微平和時,馬上要意識到“我是發了菩提心的人,怎麼會有這種惡念呢?”趕緊念忏悔咒進行忏悔。再産生惡念又要忏悔,再産生惡念又要忏悔……這事一定不能忘,不然魔王的陰謀得逞了,逐漸逐漸,你就在煩惱面前完全失敗了。

  要知道,損害衆生的心不僅會招感種種災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學集論》中說:“即使衆生遍身燃火,自己亦得不到指甲許的快樂。”既然如此,害衆生的念頭理應盡早斷絕,否則,這和用寶劍故意砍自己的頭沒什麼差別。

  在日常生活或修行中,對別人産生嫉妒心,立即要斬斷其苗芽,不然來世的果報暫且不說,今生的惡報也相當可怕。隋朝時,揚州白塔寺有名叫道契的僧人,性情粗俗惡劣,容貌醜陋無比,雖居于清淨道場,卻不求正法。當時寺中住著一位叫德鄰的出家人,精通叁藏,勤修戒定慧叁學,性格謙善祥和,深受世人敬信。道契看在眼中,恨在心裏,嫉妒之心日益增盛,于是開始誹謗,給德鄰妄加種種罪名,誣告于地方官處,地方官聽信讒言,判德鄰還俗。

  幾天以後,四大天王降臨道契房中,各帶衆多將領,其中一天神怒目而視:“我是毗沙門,你殘害善人,罪不可赦!”遂命鬼卒將道契倒提出屋。寺內僧人及周圍百姓聽到哀號之聲都前去觀看,只見道契倒立懸空,離地數尺,頭手下垂,七竅流血,冉冉升空,仿佛有人提攜。到大街上時忽然墮地,喃喃幾句便一命嗚呼了。地方官目睹這一慘境,痛悔不已,立即恭請德鄰回寺,度化有情。

  以嫉恨心而誹謗、誣告,曆史上這樣的事非常多。現在也有一些居士,跟其他居士關系不太好,見別人請高僧大德來講經說法,自己就受不了,馬上到政府部門告發,讓人把高僧大德抓起來,整個道場也被封。這種果報,即生中不一定非常明顯,但來世乃至生生世世,必將感受無量的痛苦。要知道,講經說法的功德不可思議,造違緣斷了別人的慧命,哪怕只有一個小時,果報也是相當慘烈。然而末法時代的佛教徒,內部之間經常不和,互相搞來搞去,尤其在大城市裏這種現象非常多。那些政府官員並沒有做什麼,就是佛教徒自己在無中生有,原因都是出于嫉妒心。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盡量不要害衆生,否則下場會非常可憐。

  反過來說,別人害我們怎麼辦呢?也不應該以牙還牙。我給大家講過好幾次,有行持善法、弘法利生的因緣,就努力去做,假如有人製造障礙,因緣不具足的話,還是應以慈悲心來對待他。宣化上人在美國建立萬佛城,嘔心瀝血好幾年,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但有次他在講法時說:“有人把萬佛城全部毀了,我也不執著,如果你們能安忍這種損害,那是我最希望看到的,這樣世界就變得和平了。”他的這種精神,我還是非常佩服。別人造違緣的話,因緣不成熟就算了,沒必要爲上師、爲道場、爲佛法而報仇雪恨,這沒有任何意義。

  如今我也這樣想:現在的“菩提學會”,對我來講,也許對將來弘法利生的希望非常大,自己應該說有一定的執著,人力、智力、財力、信心等也全部投到這上面來了。然一旦有人通過各種方法毀壞了這個緣起,那我會怎麼對待呢?隨緣而轉。不管是誰,縱使我知道是他搞的,也不會對他進行報複。我在內心中發過願,哪怕對我的身體、我的親人製造傷害,那時候只有隨緣而轉,絕不可能像世間人一樣,拿著刀子非要拼個你死我活,這不是我們學習大乘經論之人的行爲。

  聽說最近我們附近的一個地方,有個身著袈裟的人,拿刀子殺害了別人。這樣的事情,末法時代頻頻出現,他們只不過外表穿著佛陀的僧衣,內心中根本沒有安忍的境界。作爲一個修行人,不要說用刀來殺別人,即使生起了這樣的念頭,也沒有比這更慚愧的事情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應該發下堅定的誓言:即使遇到再大的違緣和困難,永遠也不害衆生,何況說是殺人了。衆生的生命那麼寶貴,所有的事物中,再沒有比這更珍貴的了,我們大乘佛法不講條件,就算有一些相似的理由,也絕不能害衆生的生命!

  若爲嗔漁夫,利鈎所鈎執,

  陷我入獄簍,定受獄卒煎。

  一旦被嗔恨的漁夫投下利養的鐵鈎所擒,定會陷身于地獄之簍中,被獄卒們丟進油鍋裏煎炸。

  此頌字面上比較好懂,作者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嗔恨的過患:整個輪回喻爲延綿不息的江河,漁夫是魔王波旬派來的嗔恨爲主的五毒煩惱,五欲妙樂猶如釣魚所用的誘餌,地獄好比小口大腹的裝魚簍,漁夫釣到魚之後,便毫不留情地把它扔到油鍋裏煎炸。

  在江河湖畔,我們常可以看到漁夫釣魚,當魚兒在水裏遊來遊去時,受不住誘惑去吞食誘餌,于是便爲鐵鈎所中,被漁夫拉上岸甩在熱沙上,怎麼蹦跳掙紮也沒有用,只有被裝進簍子裏,等著受熱鍋煎炸的悲慘命運。同樣,魔王波旬每天以世間欲妙爲餌,對衆生發出貪嗔等五種毒箭,自己一旦不小心中箭,以嗔恨心造了極大惡業,那時不得不墮入地獄的簍裏,感受無量劫的劇烈痛苦。

  所以,墮入地獄的根本因就是嗔恨心,《正法念處經》中雲:“衆生墮地獄,其因大嗔恨。”如果不想感受地獄的痛苦,一定要對治嗔恨煩惱。根索曲紮在《妙瓶》中也作了詳細教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對境,千萬不能以惡意作損害,也不能以惡意說別人的過失,始終要以慈心、悲心、愛心來擁抱整個世界,以寬容心對待所有的衆生。”這些教言說起來比較簡單,但實際上真正遇到違緣時,能不能用上就看自己的修行了。

  衆生真的非常可憐,在無邊無際的輪回苦海中,像魚兒一樣四處遊蕩,總是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好不容易認定了一個,結果卻被貪欲嗔恨的鐵鈎所擒,無數劫中不得解脫。大家現在獲得這麼好的人身,遇到這麼好的佛法,猶如百日中獲得一頓美餐般,一定要好好利用這個機會,若因爲愚癡而白白浪費了寶貴人身,再沒有比這更遺憾、更可惜的了。

  我們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不要追求一些相似的道理。現在的人,經常求相似的法、相似的名聲,盡執著一些表象上的東西,而對佛教的取舍真理,好多人都漠不關心。這種風氣若不及時改變,佛教只有名存實亡了,不一定能在世間上閃閃發光。佛教的本質,是令一切衆生得到不可言說的利益,但是行持佛法的人,有些不懂得佛法,有些不太重視因果,這兩種人經常毀壞佛教,間接也損害了很多衆生的相續。

  所以每個人尋找修行方向時,一定要先尋找真正的善知識。很多人剛學佛時,有人說這個好,有人說那個好,他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一樣不知所措。那天我在南方時,聽到有個人訴苦說:“好多人說這個上師好、那個上師好,但真正依止了之後,別人又說這個上師不好、那個上師不好……”她說得也對,現在很多人沒有觀察能力,別人說好就跟著去,說不好又跟著誹謗,這樣故意造業也沒有多大意義。

  作爲大乘修行人,我們應以利益他衆爲主,自己給自己宣傳、爲自己的利益做事情,這樣不太好。我非常希望藏傳佛教的有些大德,到漢地不要僅僅爲了個人的利益,應該有一顆幫助衆生的善心,常到貧窮地方去幫助可憐的人,看到沒有讀書機會的失學兒童就慷慨解囊,依靠各種途徑來利益他們,這就是佛法的利他精神。世界上有這麼多佛教徒,倘若每個人都發心幫助他人,佛教的威望和地位自然而然會提高。但現在很多人想的只是自己獲利、宣傳自己,這樣做對衆生有沒有利益也很難說。因此,大家首先要懂得佛教的真理,了解它的本質到底如何,了解之後盡量弘揚這種精神。

  壬二(破嗔于自己與親友行善作障者)分二:一、破嗔于世間法作障者;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

  癸一(破嗔于世間法作障者)分二:一、阻礙贊譽者並非有害;二、將阻礙贊譽者視爲有益。

  子一(阻礙贊譽者並非有害)分二:一、贊譽無有利樂;二、不應喜之。

  醜一、贊譽無有利樂:(別人的贊歎實際上沒有利益,不要太執著這種名聲。)

  受贊享榮耀,非福非長壽,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

  世間上的人非常執著贊美和榮譽,“人活著應流芳百世”、“名乃天祿”等這些說法,充分體現了名聲在他們心目中的位置,爲了提高知名度和威望,這些人可謂殚精竭慮、不擇手段。而大乘行人對名聲的態度,則是不破不立,一個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聲自會像瑪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誰也無法阻擋。但若有人無端加害,令自己的名聲掃地,爲此生嗔也不應理。

  不管從因明、中觀哪個角度講,名聲和榮譽虛無缥缈,根本不存在任何實義,它到底能帶來什麼利益呢?名聲如果能帶來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那追求名聲也未嘗不可,但實際上你再有名聲,最後離開人間時,延長半天的壽命也不可能。現在的那些明星歌星,生前雖然風光無限,但死時也跟平常人一樣,名聲起不到絲毫作用,無法增加自己的福德壽命。那名聲能否讓你身強力壯、無病健康,帶來身心上的安樂呢?也不可能。除了一些虛妄執著之外,它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故爲了名聲而絞盡腦汁,整天苦思冥想,完全是一種愚癡之舉。其實樹大招風,沒有名聲最好,修行人理當默默無聞。

  有些人可能想:“爲了弘法利生,我必須要有名聲,不然我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怎麼像高僧大德那樣廣度衆生呢?”那也不一定。如果你真的有慈悲功德,威力的光芒自然會普照十方,我們藏族有句俗話:“純金即使埋在地裏,也會發出燦燦金光。(挖金者通過儀器探測,很容易發現哪裏有金。)”高僧大德無論隱居何方,不需要宣揚自己,有緣弟衆也會如蜜蜂般雲集。所以,真正的名人,從來用不著自我宣傳,而那些自我宣傳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名人。

  其實有名聲也不見得是好事。以前上師如意寶講此頌時,引用過貢塘·丹畢准美尊者的一個教言說:“名譽的雷聲陣陣地響起,福報的雲霧漸漸地消散。”所以,福報不太大的人,名聲轟動一時之際,很可能像秋天的蒼蠅一樣,馬上就要不行了。

  然而,世間上不明此理之人,對名聲的追求特別過分。有些人在單位裏獲得一些獎,到臺上領獎時激動得直哆嗦,說話也語無倫次,好像馬上要哭起來了。去年有一個宗教會議,幾個出家人也是得了獎,他們領獎時特別興奮,光光的頭上一直散發著喜氣。實際上作爲出家人,若對名聲看得過重,到底有沒有看破世間,這方面也值得觀察。

  現在是末法時代,有些出家人很喜歡名聲,經常宣揚自己,自己寫傳記,或找旁人寫傳記。很多人也叫我幫他們翻譯傳記,但除了一些公認的大德以外,誰的傳記我都不翻譯。我們佛教徒何必宣傳自己呢?佛法如是的殊勝,只要宣傳佛法就可以了,希望大家以後不要幫人寫傳記,說他是第幾世的活佛,是某某高僧大德的轉世,這對衆生有利還是有害,真的非常難說。我們現在需要宣揚的,就是慈悲菩提心。至于個人的宣傳,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修行人本應舍棄今世。

  我們每次放生時,經常有人發一些介紹資料,說某某上師是如何如何,希望你們以後不要發了!這次學習《入行論》,是爲了大家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並不是用來宣傳、化緣的場所。如果你要搞這些,最好不要參與我們的團體,你搞你的世間法,我們默默無聞地學習佛理,哪怕一個衆生將本論學得善始善終,我們也是隨喜無比,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目的。至于一些神通和宣傳,這是我們不搞的,的確沒有任何意義。如果對人類和平、弘揚佛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醫學獎,這種名聲我也非常隨喜。但是這一點,獲獎者自己也不希求。

  我們作爲修行人,最好不要看重虛名。人的根性不同,以前法王如意寶也講過,有些人貪財,有些人貪名,有些人貪感情,有些人貪地位……每個人的執著方向不相同,但這都是不好的。真正的修行人,當以佛教無我無私的精神來攝持,倘若做不到這一點,那在短暫的人生中,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總之,大家應以智慧細致入微地去觀察,自己哪個地方毛病最嚴重,腫瘤長在哪個部位,要用正知正念的刀把它割掉,這樣才能成爲一個身心健康的正常人!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六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