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六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菩提心。”

  所以,一旦产生了害他的念头,此时务必要立即忏悔。凡夫的心特别奇怪,有时候别人没有害你,你也会突然看不惯,好像特别恨他一样。当下你可能无法制止,但心稍微平和时,马上要意识到“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怎么会有这种恶念呢?”赶紧念忏悔咒进行忏悔。再产生恶念又要忏悔,再产生恶念又要忏悔……这事一定不能忘,不然魔王的阴谋得逞了,逐渐逐渐,你就在烦恼面前完全失败了。

  要知道,损害众生的心不仅会招感种种灾祸,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学集论》中说:“即使众生遍身燃火,自己亦得不到指甲许的快乐。”既然如此,害众生的念头理应尽早断绝,否则,这和用宝剑故意砍自己的头没什么差别。

  在日常生活或修行中,对别人产生嫉妒心,立即要斩断其苗芽,不然来世的果报暂且不说,今生的恶报也相当可怕。隋朝时,扬州白塔寺有名叫道契的僧人,性情粗俗恶劣,容貌丑陋无比,虽居于清净道场,却不求正法。当时寺中住着一位叫德邻的出家人,精通三藏,勤修戒定慧三学,性格谦善祥和,深受世人敬信。道契看在眼中,恨在心里,嫉妒之心日益增盛,于是开始诽谤,给德邻妄加种种罪名,诬告于地方官处,地方官听信谗言,判德邻还俗。

  几天以后,四大天王降临道契房中,各带众多将领,其中一天神怒目而视:“我是毗沙门,你残害善人,罪不可赦!”遂命鬼卒将道契倒提出屋。寺内僧人及周围百姓听到哀号之声都前去观看,只见道契倒立悬空,离地数尺,头手下垂,七窍流血,冉冉升空,仿佛有人提携。到大街上时忽然堕地,喃喃几句便一命呜呼了。地方官目睹这一惨境,痛悔不已,立即恭请德邻回寺,度化有情。

  以嫉恨心而诽谤、诬告,历史上这样的事非常多。现在也有一些居士,跟其他居士关系不太好,见别人请高僧大德来讲经说法,自己就受不了,马上到政府部门告发,让人把高僧大德抓起来,整个道场也被封。这种果报,即生中不一定非常明显,但来世乃至生生世世,必将感受无量的痛苦。要知道,讲经说法的功德不可思议,造违缘断了别人的慧命,哪怕只有一个小时,果报也是相当惨烈。然而末法时代的佛教徒,内部之间经常不和,互相搞来搞去,尤其在大城市里这种现象非常多。那些政府官员并没有做什么,就是佛教徒自己在无中生有,原因都是出于嫉妒心。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害众生,否则下场会非常可怜。

  反过来说,别人害我们怎么办呢?也不应该以牙还牙。我给大家讲过好几次,有行持善法、弘法利生的因缘,就努力去做,假如有人制造障碍,因缘不具足的话,还是应以慈悲心来对待他。宣化上人在美国建立万佛城,呕心沥血好几年,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但有次他在讲法时说:“有人把万佛城全部毁了,我也不执著,如果你们能安忍这种损害,那是我最希望看到的,这样世界就变得和平了。”他的这种精神,我还是非常佩服。别人造违缘的话,因缘不成熟就算了,没必要为上师、为道场、为佛法而报仇雪恨,这没有任何意义。

  如今我也这样想:现在的“菩提学会”,对我来讲,也许对将来弘法利生的希望非常大,自己应该说有一定的执著,人力、智力、财力、信心等也全部投到这上面来了。然一旦有人通过各种方法毁坏了这个缘起,那我会怎么对待呢?随缘而转。不管是谁,纵使我知道是他搞的,也不会对他进行报复。我在内心中发过愿,哪怕对我的身体、我的亲人制造伤害,那时候只有随缘而转,绝不可能像世间人一样,拿着刀子非要拼个你死我活,这不是我们学习大乘经论之人的行为。

  听说最近我们附近的一个地方,有个身着袈裟的人,拿刀子杀害了别人。这样的事情,末法时代频频出现,他们只不过外表穿着佛陀的僧衣,内心中根本没有安忍的境界。作为一个修行人,不要说用刀来杀别人,即使生起了这样的念头,也没有比这更惭愧的事情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应该发下坚定的誓言: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和困难,永远也不害众生,何况说是杀人了。众生的生命那么宝贵,所有的事物中,再没有比这更珍贵的了,我们大乘佛法不讲条件,就算有一些相似的理由,也绝不能害众生的生命!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一旦被嗔恨的渔夫投下利养的铁钩所擒,定会陷身于地狱之篓中,被狱卒们丢进油锅里煎炸。

  此颂字面上比较好懂,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嗔恨的过患:整个轮回喻为延绵不息的江河,渔夫是魔王波旬派来的嗔恨为主的五毒烦恼,五欲妙乐犹如钓鱼所用的诱饵,地狱好比小口大腹的装鱼篓,渔夫钓到鱼之后,便毫不留情地把它扔到油锅里煎炸。

  在江河湖畔,我们常可以看到渔夫钓鱼,当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时,受不住诱惑去吞食诱饵,于是便为铁钩所中,被渔夫拉上岸甩在热沙上,怎么蹦跳挣扎也没有用,只有被装进篓子里,等着受热锅煎炸的悲惨命运。同样,魔王波旬每天以世间欲妙为饵,对众生发出贪嗔等五种毒箭,自己一旦不小心中箭,以嗔恨心造了极大恶业,那时不得不堕入地狱的篓里,感受无量劫的剧烈痛苦。

  所以,堕入地狱的根本因就是嗔恨心,《正法念处经》中云:“众生堕地狱,其因大嗔恨。”如果不想感受地狱的痛苦,一定要对治嗔恨烦恼。根索曲扎在《妙瓶》中也作了详细教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境,千万不能以恶意作损害,也不能以恶意说别人的过失,始终要以慈心、悲心、爱心来拥抱整个世界,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众生。”这些教言说起来比较简单,但实际上真正遇到违缘时,能不能用上就看自己的修行了。

  众生真的非常可怜,在无边无际的轮回苦海中,像鱼儿一样四处游荡,总是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好不容易认定了一个,结果却被贪欲嗔恨的铁钩所擒,无数劫中不得解脱。大家现在获得这么好的人身,遇到这么好的佛法,犹如百日中获得一顿美餐般,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若因为愚痴而白白浪费了宝贵人身,再没有比这更遗憾、更可惜的了。

  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不要追求一些相似的道理。现在的人,经常求相似的法、相似的名声,尽执著一些表象上的东西,而对佛教的取舍真理,好多人都漠不关心。这种风气若不及时改变,佛教只有名存实亡了,不一定能在世间上闪闪发光。佛教的本质,是令一切众生得到不可言说的利益,但是行持佛法的人,有些不懂得佛法,有些不太重视因果,这两种人经常毁坏佛教,间接也损害了很多众生的相续。

  所以每个人寻找修行方向时,一定要先寻找真正的善知识。很多人刚学佛时,有人说这个好,有人说那个好,他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一样不知所措。那天我在南方时,听到有个人诉苦说:“好多人说这个上师好、那个上师好,但真正依止了之后,别人又说这个上师不好、那个上师不好……”她说得也对,现在很多人没有观察能力,别人说好就跟着去,说不好又跟着诽谤,这样故意造业也没有多大意义。

  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以利益他众为主,自己给自己宣传、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情,这样不太好。我非常希望藏传佛教的有些大德,到汉地不要仅仅为了个人的利益,应该有一颗帮助众生的善心,常到贫穷地方去帮助可怜的人,看到没有读书机会的失学儿童就慷慨解囊,依靠各种途径来利益他们,这就是佛法的利他精神。世界上有这么多佛教徒,倘若每个人都发心帮助他人,佛教的威望和地位自然而然会提高。但现在很多人想的只是自己获利、宣传自己,这样做对众生有没有利益也很难说。因此,大家首先要懂得佛教的真理,了解它的本质到底如何,了解之后尽量弘扬这种精神。

  壬二(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分二: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

  癸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分二: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二、将阻碍赞誉者视为有益。

  子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分二:一、赞誉无有利乐;二、不应喜之。

  丑一、赞誉无有利乐:(别人的赞叹实际上没有利益,不要太执著这种名声。)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世间上的人非常执著赞美和荣誉,“人活着应流芳百世”、“名乃天禄”等这些说法,充分体现了名声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威望,这些人可谓殚精竭虑、不择手段。而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生嗔也不应理。

  不管从因明、中观哪个角度讲,名声和荣誉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任何实义,它到底能带来什么利益呢?名声如果能带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那追求名声也未尝不可,但实际上你再有名声,最后离开人间时,延长半天的寿命也不可能。现在的那些明星歌星,生前虽然风光无限,但死时也跟平常人一样,名声起不到丝毫作用,无法增加自己的福德寿命。那名声能否让你身强力壮、无病健康,带来身心上的安乐呢?也不可能。除了一些虚妄执著之外,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故为了名声而绞尽脑汁,整天苦思冥想,完全是一种愚痴之举。其实树大招风,没有名声最好,修行人理当默默无闻。

  有些人可能想:“为了弘法利生,我必须要有名声,不然我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怎么像高僧大德那样广度众生呢?”那也不一定。如果你真的有慈悲功德,威力的光芒自然会普照十方,我们藏族有句俗话:“纯金即使埋在地里,也会发出灿灿金光。(挖金者通过仪器探测,很容易发现哪里有金。)”高僧大德无论隐居何方,不需要宣扬自己,有缘弟众也会如蜜蜂般云集。所以,真正的名人,从来用不着自我宣传,而那些自我宣传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名人。

  其实有名声也不见得是好事。以前上师如意宝讲此颂时,引用过贡塘·丹毕准美尊者的一个教言说:“名誉的雷声阵阵地响起,福报的云雾渐渐地消散。”所以,福报不太大的人,名声轰动一时之际,很可能像秋天的苍蝇一样,马上就要不行了。

  然而,世间上不明此理之人,对名声的追求特别过分。有些人在单位里获得一些奖,到台上领奖时激动得直哆嗦,说话也语无伦次,好像马上要哭起来了。去年有一个宗教会议,几个出家人也是得了奖,他们领奖时特别兴奋,光光的头上一直散发着喜气。实际上作为出家人,若对名声看得过重,到底有没有看破世间,这方面也值得观察。

  现在是末法时代,有些出家人很喜欢名声,经常宣扬自己,自己写传记,或找旁人写传记。很多人也叫我帮他们翻译传记,但除了一些公认的大德以外,谁的传记我都不翻译。我们佛教徒何必宣传自己呢?佛法如是的殊胜,只要宣传佛法就可以了,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帮人写传记,说他是第几世的活佛,是某某高僧大德的转世,这对众生有利还是有害,真的非常难说。我们现在需要宣扬的,就是慈悲菩提心。至于个人的宣传,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修行人本应舍弃今世。

  我们每次放生时,经常有人发一些介绍资料,说某某上师是如何如何,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发了!这次学习《入行论》,是为了大家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并不是用来宣传、化缘的场所。如果你要搞这些,最好不要参与我们的团体,你搞你的世间法,我们默默无闻地学习佛理,哪怕一个众生将本论学得善始善终,我们也是随喜无比,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目的。至于一些神通和宣传,这是我们不搞的,的确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对人类和平、弘扬佛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如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医学奖,这种名声我也非常随喜。但是这一点,获奖者自己也不希求。

  我们作为修行人,最好不要看重虚名。人的根性不同,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有些人贪财,有些人贪名,有些人贪感情,有些人贪地位……每个人的执著方向不相同,但这都是不好的。真正的修行人,当以佛教无我无私的精神来摄持,倘若做不到这一点,那在短暂的人生中,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总之,大家应以智慧细致入微地去观察,自己哪个地方毛病最严重,肿瘤长在哪个部位,要用正知正念的刀把它割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正常人!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六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