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們兩者誰沒有過失?一個是不懂因果害他人,一個不懂因果生嗔恨心,雙方都在造惡業,同樣都有過失。
按照世間的判斷方法,一個人不懂業果打別人,被打者雖沒有還手,卻生起極強烈的嗔恨心,打人者肯定有過失,而被打者嗔怪對方是合理的。但按大乘標准來衡量,被打者若沒有生起嗔恨心,可以說他沒過失,倘若他生起嗔恨心,我是法官的話,判決這兩者都有過失。因此,我們遇到他人損惱時,應詳細觀察自己有沒有嗔恨心,如果有的話,就沒必要到上師那裏告狀:“某某人很壞!我在路上碰到他時,他狠狠地打我一下。”一邊哭,一邊氣得滿臉通紅,這樣你也有過失。別人打你可能只是開玩笑,而你真實生起了嗔恨心,自己的善根都已經摧毀了。
此處寂天論師要求我們: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對境,都不應該生嗔恨心,更不能去害衆生。兩個道友互相吵架,如果都生起嗔恨心,二者都有非常大的過失,那出手打人就更嚴重了。因爲我們發了菩提心,應當如何對待衆生,菩薩戒中有明確規定,但修行不好的有些人,守持這一點也非常困難。其實,若連顯宗大乘的梯階都沒過關,密宗的叁昧耶戒、自他境界現爲本尊相等,暫時更沒有資格談了。
大乘佛教中最關鍵的修法,就是不能以牙還牙、以怨報怨,這種世間行爲在大乘中是不提倡的,如果別人害你,你面不改色地安忍,這才是一種修行。爲什麼釋迦牟尼佛如此偉大?因爲凡夫人做不到的,他完全做到了。凡夫人遇到這些逆境時怎樣對待?諸佛菩薩又是如何?正如剛才講的聖天論師,別人用刀砍傷他的身體,他還讓別人趕快跑,不然自己的性命難保,在那種關頭,他還想著維護別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境界?因此,對于諸佛菩薩的崇高精神,大家應從心坎深處産生信心,若總以凡夫的小人之心,經常表演一些悲劇,那沒有任何實義!
寅叁、害由業生故不應嗔敵:(危害是自己前世的業力現前,故不該生嗔恨心。)
因何昔造業,于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業,憑何嗔于彼?
今生你被人摧殘毆打、誹謗诋毀,全是前世的惡業所致。雖然因果微妙,唯一佛陀才能了知,不要說我們凡夫人,阿羅漢和菩薩也無法徹達,但有一點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造惡業,現今不可能感受苦果。《瑜伽師地論》中雲:“已作不失,未作不得。”這句話對研究因果奧妙的人來講,是值得深思的一個教言。什麼樣的業,就産生什麼樣的果,無緣無故出現是沒有的,猶如毒藥的種子産生毒、妙藥的種子産生藥,痛苦快樂也各有不共的因果。所以印光大師說:“如來成正覺,衆生墮叁塗,皆不超出因果之外。”
即生中我們遇到別人的傷害,應想到這是一種因果循環,是前世的業力所感。現在有些人對業因果不重視,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假如你們心存疑惑,最好找人互相探討辯論,讓自己對因果深信不疑。只有這樣,修法才能成就順緣,否則,再高的法門對你也沒有用。
了知此理之後,縱然感受到傷害痛苦,我們也沒有理由去怪他人,因爲這是業緣所致。經雲:“衆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衆生的種種苦樂,全部依靠業而産生,並不是像順世外道所承許的那樣,平白無故就能出現。苗芽依靠種子産生,我們的痛苦快樂,也全部依靠前業而生,如《華嚴經》雲:“一切諸報皆業生起,一切諸果皆從因生。”不信佛教就沒辦法了,但只要你相信佛教,佛的金剛語一字一句都值得深深思維。若能做到這樣,自己遇到怨敵也會懂得反省,不像世人那樣非要報仇,向怨敵發出嗔恨的毒箭。沒受過大乘教育的人,有這種行爲還可以理解,我們在大乘教義中熏習多年,若行爲上也睚眦必報,那可能有點說不過去了。所以,大家平時應多思維業果之理,對他人生起安忍之心,如果生了嗔恨心,立即無條件地忏悔,不能給自己找理由。
醜二、是故斷除嗔彼:
如是體解已,以慈互善待,
故吾當一心,勤行諸福善。
如是認清“諸法依緣生”之後,在生活、工作中務必要斷除嗔恨心,彼此以慈悲心善待。爲此,我們理應一心一意地勤修利他之事,不害任何衆生。
修安忍並不是強迫去做,而是一種非常理智的行爲。作者通過各方面分析,讓我們明白嗔恨依緣所生,嗔恨的後果是兩敗俱傷,所以遇到他人攻擊時,非但不能生嗔心,反而應將總的叁界衆生、個別的怨恨敵人,全部看作自己的父母,當作自己最親密的人。若真能如此,則說明自己的慈悲心修得不錯。
現在的世界相當複雜,處處充滿矛盾沖突,我們若沒有寬容之心,沒有慈悲菩提心,不要說對所有衆生,姊妹兄弟之間的關系恐怕也非常糟糕。若以寬廣的愛心善待叁界的一切衆生,自己的生活也會過得非常快樂。所以,衆生均是修菩提心的順緣,了知此理之後,我們不要害怕接觸人,天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裏。有些忍耐心特別弱的人,平時根本不敢出來,怕見到關系不好的人發生矛盾。這就是修行太差了!看過《釋尊廣傳》的人都知道,佛陀在因地時,不管別人以什麼方式加害,安忍之心始終如如不動,世上的勝敗得失沒什麼,勝利也可以,失敗也可以,得也可以,失也可以,關鍵要護持好自己的心。
大家在修學大乘佛法的過程中,務必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世間上搞一個簡單的工作,尚且要力量專注,大乘佛法也不是特別簡單,更需要我們加倍努力。昨天在一份《入行論》的感應篇中,有個居士說,她在學習的過程中,算是比較精進,水平也很高。甚至在懷孕生子期間,她還在床上聽MP3,《入行論》的學習基本沒有受影響。她說:“學習這部論典,關鍵在于對這個法重不重視,如果非常重視,時間總是能拿出來的。就像一個年輕人,想和漂亮的女孩約會,時間總能空得出來;或者自己父母生病了,也能抽出時間去照顧。倘若對本論的學習也像這樣,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空出一定時間的,這樣對自相續肯定有幫助。”這番話還是非常有智慧,不知你們聽後有何感想?
其實,修安忍也是看你重不重視。如果不重視,今天我講完以後,從此你不看法本、不聽錄音,平時也不觀心,性格兩叁天也許會好一點,因爲正在講安忍,不好意思跟人發脾氣,但過一段時間,你還是恢複到原來的狀態,不會有什麼改進。但假如對修安忍很重視,覺得這是對治煩惱的靈丹妙藥,經常以慈悲忍辱來對待周圍的人,慢慢地,你的性格肯定會改變。
我非常希望通過《入行論》的慈悲精神,逐漸感化一些粗魯凶惡的人,使他們的相續變得溫和調柔,以《入行論》散發出來的祥和愛心,遣除自他相續中自私自利和狹隘虛榮的一切黑暗,讓衆生真正感受到大乘菩提心的溫暖,心相續一天比一天有所改變。
當然,像我這樣的人教誡你們,的確也是不好意思。但我通過大乘佛法的熏習,跟剛來學院的時候比起來,現在還是有點進步。以前如果有人傷害我的家人,我會做出什麼事情也不好說,但現在我經常觀察自己,相續還是有一定的改變。
因此,大家應經常祈禱寂天菩薩爲主的大乘上師,如果他們的悲心光明融入我們相續,我們的愛心和悲心一定會開花結果的。但若沒有經常祈禱,我們剛強難化的心相續,有時候就像偏僻荒涼的曠野,很難得到諸佛菩薩的慈悲滋潤。所以,希望大家多祈禱大乘上師和傳承上師,另外,在行住坐臥中,經常以這些金剛語來調伏相續。如果自己的相續有了改變,調伏他人也不是特別困難,但若自己一點轉變都沒有,紙上談兵也不一定有大利益。
今生我能遇到這樣的佛法,的的確確感到非常榮幸,這是發自肺腑的一種話語。有地位、有名聲、有財産,享用各種美味佳肴,這些都不是特別珍貴,而遇到殊勝佛法、懂得人生真理、修學大乘自他交換,這才是最難得、最可貴的。大家有了這種機遇,不要認爲它隨處可得,當你擁有幸福快樂時,千萬不要輕易放過,否則一旦失去了它,後悔也無濟于事了!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