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七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如同火的本性可以燃燒,凡是它接觸的東西,都會不加揀擇地焚毀一樣。所以,上師如意寶說:“愚笨的人最好不要把手放到火堆裏,否則被燒傷也不能怨天尤人。因爲火的本性即是燃燒,不管你的手也好、別人的手也好,接觸它肯定會燒傷的。若對火大發嗔恨,責怪它不該灼傷自己,那只會成爲衆人的可笑之處。”

  同理,你既然承認損害他人是凡夫愚者的本性,那他對你進行加害,則不應該生嗔恨心。因爲如你所說,凡夫人的本性就是害人,這就是他的工作,那麼無論接觸到誰,他都會有意無意地加以傷害,猶如毒蛇、羅刹女和猛獸一樣,只要你去親近它,毫無疑問肯定會遭殃。既然如此,你被他損害、被他欺辱,又有什麼可抱怨的呢?這是第一種觀察方法。

  第二種觀察方法,如果對方說:“害衆生並非凡夫人的本性,他們的本性仁慈善良,從高一點的角度來講,本具如來藏自性光明,每個衆生都有成佛的種子,實相上與佛無二無別。因此煩惱在本性中不存在,只不過像晴空中的烏雲一樣偶爾起現。”對此,我們也可以進行剖析:

  若過是偶發,有情性仁賢,

  則嗔亦非理,如嗔煙蔽空。

  假如損害等過患只是偶然性,衆生本性善良,那也不應當生嗔恨。爲什麼呢?因爲衆生本性即是佛,他的心是空性與大悲無別的如來藏本面,這種心不可能損害任何衆生,所以他的本性上沒有過失,我們不應該嗔恨他。

  那麼,害我們的到底是誰呢?《釋量論》中雲:“心自性光明,諸垢是客塵。”是客塵,在心性光明中暫時起現,産生了煩惱等不良作意,進而用種種行爲傷害我們。既然害我們不是衆生的本性,而是偶爾的煩惱,則不應對衆生起嗔恨心,布什也不要對本·拉登生嗔恨心,因爲本·拉登的本性善良,跟佛陀無二無別,只不過暫時出現了一些煩惱。就好比萬裏晴空中突然密布烏雲,遮蔽了陽光,按理來講應對烏雲生嗔恨心,而不應該嗔恨虛空,但有些人卻偏偏搞錯了,去怪虛空如何如何不好,這合不合理呢?有智慧的人一觀察就會發現,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也是一種愚癡之舉。

  在這裏,作者並非引用教證,而是用推理來引導我們斷除嗔恚。在以智慧詳細分析時,我們應該反複觀察:令人生嗔的怨敵到底本性惡劣,還是本性善良?如果本性惡劣,那生嗔也沒必要,因爲這就是他的本性;如果他本性善良,只是以暫時的因緣害我們,那也不要生嗔恨心,因爲這不是他的本性。

  如此觀察之後,對自己的修行會有極大幫助。上師如意寶講這一頌時說:“我們産生猛厲嗔恚時,密法的境界不一定用得上,但依靠《入行論·安忍品》的竅訣,有時候完全能對治自己的煩惱。”華智仁波切也講過:“我遇到一些逆境違緣時,很想用無上密法赤裸覺性的長矛,但還沒來得及用時,煩惱就已經斷了,在不情願的情況下,也是用上了《入行論·安忍品》的盔甲。”

  昨前天有個道友說:“本來我特別特別生氣,但一想到《入行論》的教言,就不好發脾氣了,自己也有點不好意思。”今天有個人使勁砸我的門,“砰砰砰”一直在敲,他自己也是大聲地喊,我開門一看,他說“祝你長命百歲”,然後就走了。當時我心裏有點不舒服,本來自己正在看書,他沒有什麼事的話,幹什麼這樣大喊大叫?但馬上轉念一想:“不樂意是嗔恨之因,不能生嗔恨心,再加上我正在講《入行論》,今天應該能控製。”這樣想來想去,心態就平下來了,然後邊笑邊關門回來了。

  所以,學習和不學習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學習以後,自己生起煩惱時,利根者可以當下斷掉,但像我這樣的鈍根者,不快樂的意識已經出來了,心已經不舒服了:“光說一個祝你長命百歲,這樣戲弄我幹什麼?……”不說了!當時的心態,是我個人的事情。

  以前觀音上師曾說:“我最初聞思小乘論典時,內心發願自己要得一個寂滅的安樂果。後來聽聞到《入行論》,醒悟到自己一定要去度化衆生。産生了這種心態後,我才有勇氣去接觸衆生,有力量去面對各種事情。”我們有些人也是這樣,剛開始很想自我解脫,爲自己的想法多一點,平時不敢接觸人,害怕對修行有損、得罪別人,有很多很多的顧慮。但現在學了《入行論》以後,有時候爲了專門磨練自己的心,特意到惡劣的環境中去,這種情況可能會有。

  總之,寂天論師通過兩方面分析,觀察損害他人是衆生的本性,抑或不是衆生的本性。月稱論師說過:“此非有情過,此是煩惱咎,智者善觀已,不嗔諸有情。”所以依靠這些聖者的教言,我們不管遇到多大的逆境,也應該使嗔恨心盡量減少。

  卯二、觀察害法:

  棍杖所傷人,不應嗔使者,

  彼複嗔使故,理應憎其嗔。

  如果敵人用棍棒刀槍等加害我,那理應嗔恨棍棒,而不應當嗔恨使用棍棒的人。如果說使用者是敵人因而對他生嗔,實際上敵人也是由嗔恨心唆使而無有自主,故當憎恨嗔心。

  他人拿棍棒狠狠打自己時,一般人都會生起猛烈的嗔心,一定要跟他交戰到底。但在此時,作者提醒道:“你不應對敵人生嗔,應該對棍棒生嗔。因爲打你的不是敵人,而是棍棒。”有些人可能會反駁:“不對,棍棒無法自己跑來打我,是敵人操縱它來傷害我的。所以害我的根源是敵人,我理應嗔恨他。”對此,作者回答道:“其實敵人也是身不由己,在煩惱的控製下,他毫無自主的力量。如果棍棒是敵人的工具,那敵人就是嗔恨煩惱的工具,要找主犯的話,煩惱才是罪魁禍首。”

  或者說,你真要生嗔的話,爲何不嗔恨所有的因緣?打你的是棍棒,棍棒的來源是敵人,敵人的來源是嗔恨心,嗔恨心的來源是無始以來的業……打你的因緣有那麼多,對前面的你不生嗔,對後面的也不生嗔,僅僅挑出中間的敵人來嗔恨,這樣也太不公平了!

  通過這樣的理證觀察,我們也可以了知,傷害自己的不是使用棍棒者,而是他的嗔恨心。《四百論》中有個比喻說:對于著魔病人的嗔怒和傷害,醫術高明的醫生一點也不會責怪,反而會因此更生憐憫。同樣,發了菩提心的人,對衆生的打罵也不應該生氣,要知道這是煩惱控製下的不由自主。所以,按照聖天論師的觀點,真正有智慧的人,不管他人怎麼樣損害毀謗,也能完全安忍下來。(安忍的有些事迹,詳見《釋尊廣傳》。)

  假如連一點小損害也無法忍,那自己的境界應該說非常低。世間上有些人,經常說大話,吹噓自己是開悟者,但在宣揚自己的過程中,旁邊有居士稍微說他一下,他就大發雷霆。其實如果真正有些境界,不要說別人隨便說你一句,即使你的肉被割成一塊一塊,也不會動怒生氣,若已經證悟了大圓滿,那在性格行爲方面,應該符合顯宗的六波羅蜜多。智悲光尊者和無垢光尊者都異口同聲說過:“證悟後卻不具備顯宗的功德,這樣的證悟者,古往今來聞所未聞。”

  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證悟,如《中觀寶鬘論》所講,他們認爲我不存在就是解脫,就是所謂的空性。還有些人,覺得心裏比較舒服、沒有分別念,就是已經開悟了。因爲他們的佛教水平太低,根本不了解佛法的前行、正行、最後的果,所以經常信口開河。而在正規的佛學院當中,這類胡說八道的現象比較少,就算你有非常不錯的境界,也知道怎麼樣保護、怎麼樣護持,不可能在外面到處宣揚。現在越是沒有境界的地方,說境界的就越多,這也是一種弊病,若想從根本上扭轉,學習佛法是最好的途徑。

  寅二(觀察受害者自己之過失)分叁:一、說明以往曾害過他人;二、說明自身之過失;叁、說明業力之過失。

  卯一、說明以往自己曾害過他人:

  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

  既曾傷有情,理應受此損。

  上面是從作害者的角度分析,現在開始觀察受害者自己:我們之所以受到這樣的傷害,完全是以前曾對別人如此加害過。剛才有個道友抱怨:“天天有人誹謗我,這是爲什麼?”我回答說:“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你今生的某些行爲別人看不慣,另外則是你前世的業力所致,倘若你前世常對他人無因誹謗,縱然過了千百萬劫,這種業也不會消失,定會感受類似的痛苦。”佛經中有許多冤冤相報的公案,現實生活中也有些人根本沒有做任何壞事,但總是遭人無故損害,這都跟前世有一定的關系。

  無始以來,在漫長的輪回生涯中,我們肯定以不同途徑害過衆生,這種業力始終潛伏在我們的阿賴耶上面,一旦因緣具足,不管他人有沒有理由,自己也要承受這種果報。有些人說:“我對這個人非常不錯,但他天天都傷害我,肯定是我前世欠了他,即生中我是不欠的。”(但有些人是說妄語,其實即生中也欠。)認爲前世欠他的所以今生自己受苦,這種想法是對的,懂得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應學會解怨釋仇,否則,在未來的輪回中一直延續不斷,這是相當可怕的。

  以前我去泰國時,看過《法句經》的一個公案:有個女人喂養了一只母雞,母雞辛辛苦苦生蛋,女人將雞蛋全部吃掉。母雞爲此懷恨在心,發惡願道:“這個女人天天吃掉我的孩子,來世我也要吃她的孩子!”後來女人投生成一只母雞,母雞投生爲一只貓,每當母雞孵出孩子,貓便去將它們吃光。母雞同樣也生了嗔恨,發下惡願:“這只貓總是吃掉我的孩子,來世我也要如此。”(這些動物,不管在佛陀時代還是現在,盡管無法像人一樣說話,但內心卻可發惡願。)這對怨家死後,貓投生爲母鹿,母雞投生爲豹子,母鹿生的小鹿,豹子便毫不留情地吃掉,這個輪回悲劇不斷上演……到釋迦牟尼佛出世時,母鹿投生爲羅刹女,豹子投生爲女人,羅刹女要吃女人的小孩時,女人抱著小孩,一追一逃,來到世尊面前。世尊通過慈悲的加持,使她們先安靜下來,然後宣說佛法,使這對生生世世的冤家了結惡緣,擺脫了悲慘的命運。

  在我們的相續中,跟衆生也有各種各樣的仇怨種子,現在通過聽聞佛法,發願對他們該還的償還、該報的受報,依靠佛法的加持力將惡緣斷掉,這是完全可以的。就像用火把種子燒掉後就不會生果了一樣,累世的宿債可以一筆勾銷。

  然而,有些道友聽課好像是爲了我一樣——“我今天去上課了,你高不高興?”“我們集中學習了,你高興啊!”學習是你們的事情,對我來講真的沒有什麼,你去聽課的話,又不是給我打工,聽課不應該這樣看待。我們現在所學的,全部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非常殊勝、極具加持的法,哪怕五分鍾在耳邊聽到,無始以來的很多惡劣種子習氣也會斬斷。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時,對講經說法的功德是如何贊歎的,大家應該心中有數。所以不要像餓狗面前放青草一樣,對上課聽法毫無興趣,如果完全是交代任務,這樣沒有必要。不管是哪位法師講法,依靠他的法音能幫我們斷掉相續中的惡習,所以聽一堂課的功德非常非常大。

  平時很多道友在我面前說:“我去聽課了,你高不高興哪?我昨天也去了,就是你安排的那個法師。本來我很不想去的,所以你看我乖不乖?我這個弟子好不好?”這樣說的時候,我心裏有一種不同的滋味。要知道,聽課並不是爲了個別法師,也不是爲了個別輔導員,只要你真正相信因果不虛,佛法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議的。當然,這一點如果沒有善知識引導,很多人並不知道其殊勝性,我也是自從遇到上師如意寶以後,一生的命運就完全改變了……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七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