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節課
子二(定思正法之安忍)分叁:一、遣嗔作害者;二、遣除除嗔不應理之邪念;叁、攝義。
醜一(遣嗔作害者)分叁:一、作害者身不由己故不應視爲嗔境;二、遮破自主之作害者;叁、攝義。
寅一(作害者身不由己故不應視爲嗔境)分叁:一、無有自主;二、無心;叁、攝義。
卯一、無有自主:
不嗔膽病等,痛苦大淵薮,
雲何嗔有情,彼皆緣所成。
昨天已經講了,苦害對修行有一定的幫助和利益。對此,有人這樣想:苦害真能帶來利益倒是可以,但敵人製造種種違緣,讓我的內心痛苦萬分,這種痛苦誰也不願意接受,因此我不應該對他安忍。
作者在此回答說:風膽涎等各種疾病,經常折磨我們的身心,是各種痛苦的來源,對它們你不生嗔恨,爲什麼唯一嗔怒有心的怨敵呢?這種現象確實有點奇怪:風膽涎的疾病和怨恨的敵人,同樣都是痛苦的來源,爲什麼唯獨對怨敵恨之入骨,而對這些疾病及其來源——身體,從來不生起嗔恨心呢?如此厚此薄彼,的確不太合理。
有些人或許說:二者是不相同的。身體産生疾病,是前世的業力、今生的四大不調等因緣不由自主而形成,故沒有必要去嗔恨它。但是怨敵對自己作損害,完全是故意而爲,所以我才生起猛厲的嗔恨。
這種說法也不對。爲什麼呢?因爲怨敵對你造違緣作害,也是一種因緣。世間上的任何一法,沒有因緣不可能産生,如同鏡子與鏡中的影像一樣,怨敵與你之間必定有無則不生的關系,倘若沒有因緣,彼此不可能發生傷害行爲。比如你看不慣某人而生嗔恨心,這也許是前世的因緣,也許是他即生中的行爲不如法、語言不對頭,具足這些條件之後,你的嗔恨心自然而然會産生。所以,一切都是因緣的無欺之果,並不是怨敵非要與你不共戴天。如果沒有因緣,即使成千上萬個怨敵聚在一起,也不會對你構成傷害。因此,你認爲一個需要因緣(疾病),另一個不需要因緣(怨敵),這是完全錯誤的。二者均離不開因緣,因緣聚合就産生,因緣沒有聚合絕不會産生。
在學習這個道理時,有些初學者,尤其是對安忍不太了解的人,修起來可能有點困難。但只要長期不斷地串習,反反複複去觀察嗔恨的過患、安忍的功德,總有一天,自己的修行會有明顯長進。當然,作爲一個凡夫人,有時候感覺自己修行不錯,好像到了一定的境界,有時候覺得大失所望,心沈到了谷底,這種時進時退的現象是正常的,只要努力,修行一定會增上,反之,一點都不串習的話,永遠也不會有圓滿安忍度的一天。
以前有一位老年人,他脾氣不太好,爲了讓自己不生嗔,在客廳寫下“百忍堂”叁個大字,每當聽取別人意見時,提醒自己要安忍。修了一段時間後,他覺得自己的安忍很不錯,對自己的境界相當滿意。有一天,一個乞丐爲了試探他,故意來到客廳裏,裝著不知道地問:“這叁個字怎麼讀?”他回答:“百忍堂。”“噢,百忍堂……”然後就出去了。過一會兒,乞丐又回來:“實在抱歉,我忘了它叫什麼,您可不可以再說一遍?”那個人有點不耐煩,沒好氣地說:“百忍堂。”“好好好,謝謝你。”過一會兒,他又回來,再次問同樣的問題,那個人特別生氣,吼道:“叁個字都記不住嗎?百忍堂!”那個乞丐說:“噢——原來是不忍堂!”
我以前看到禅宗的寺院裏,或者居士的佛堂中,都有一個大大的“忍”字,這個字常在我們眼前出現的話,也有一種提醒的作用,對修行應該說有幫助。
下面用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惱,煩惱強湧現。
上一頌說有人認爲膽病等依因緣而生,不應對其嗔恨,但怨恨的敵人與之不同,故應生起嗔恨心。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他人引生我們痛苦,也是因緣而生,並非自主,在此作者以比喻進一步說明:譬如世間人不願意生病,但以業感疾病仍會生起,同樣,怨敵雖然不想生煩惱,但是在業緣的逼迫下,煩惱仍會強湧出來。
一般來講,除了極個別的人以外,大多數人並不喜歡生病。以前有位居士比較特殊,他剛來學院時,聽說生病可以消業障,就特別希望自己生病,可是身體始終很好,他非常痛苦,後來不願意生病時,他又經常臥病不起。除了這種人以外,我們大家都不喜歡生病,然而一旦因緣具足,如四大不調、飲食不當,以及前世殺生、毆打衆生的業報成熟,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各種疾病也會不期而至。每個人可能都有這方面的經驗吧,明明希望身體健健康康,不願意每天吃藥打針,但往往事與願違,動不動就重病纏身,不像自己想象得那樣。
不僅生病如此,死亡也不例外。以前我講過,“均瑤集團”的老總在39歲去世,當他死的時候,家産有37億人民幣,可以說從出生至死亡,平均每天有20多萬的純收入。然而,正當他壯年之際,發現自己患了癌症,美國、澳洲的名醫也束手無策,面對死亡,他只有坐以待斃。倘若生病不是因緣所生,能夠人爲控製的話,這些有財富有地位的人肯定希望永遠不要病、不要死。但身體是五蘊假合之軀,除了噶當派的大德以外,雖然每個人都不願意生病,然而到一定的時候,誰也沒辦法控製業力。
與之相同,怨敵對我們的傷害也是身不由己。凡有良知的人,大都不願意惱害他人,讓自心處于煩惱當中。但由于自己前世的習氣沒有斷,嗔恨的對境又現前,再加上以非理作意爲助緣,煩惱便如洶湧澎湃的江河般爆發出來,自己也是無法克製。就好比衆生不願意中也會生病一樣,怨恨的敵人亦被煩惱左右,沒有絲毫的自由,在這種情況下,作爲大乘修行人,我們不但不對他生起悲心,反而以嗔恨心來對待,這實在是不應理!
在學《入行論》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依靠教證來說明不能生嗔,更應該用尖銳的理證進行剖析:他人對我們非理加害時,是以嗔恨心來對待,還是以慈悲心來饒益?這一點,務必要好好分析。學習這部論典以後,我相信大家會有所改變。當然,如果你的相續像石頭一樣沒有覺知,那就另當別論,除此之外,凡是有覺知、有取舍智慧的人,肯定會跟以往有所不同,以前自己這個看不慣、那個看不慣,現在明白這都是因緣所生,怎麼會對別人生嗔恨心呢?
卯二、無心:(對方並不想生嗔恨心,但卻不由自主地生起。)
心雖不思嗔,而人自然嗔,
如是未思生,嗔惱猶自生。
若有人想:膽病等並沒有想作害,而怨敵卻有加害我的想法,他害我的話,我可受不了,故一定要對他恨之不可。
對此,我們也可加以分析:所謂的嗔恨心,並沒有思維“我要嗔恨”的作意,爲什麼呢?因爲敵人在無法控製的情況下生嗔,若沒有我的存在和他的煩惱等作爲因緣,他想生嗔也生不起來。比如安忍修得好的人,對看不慣的人要生一個嗔恨心,怎麼樣使勁也沒辦法,因緣不具的情況下,怎麼擠也擠不出來。而各種因緣一旦聚合,即使自己沒有想,嗔恨心也會噴湧而出。怨敵依靠煩惱的吹動,加上前世我害他等因緣,今生才對我生起猛烈的嗔恨心,進而百般加害我。這種嗔恨心並沒有一個人在主宰,也不是非理作意、不快樂的意識、不悅意的外境等因緣聚在一起,共同商量讓它爆發。煩惱有時候非常奇怪,它就像冒煙一樣,只要外境的因緣齊全,就自然而然産生。所以,我們不應該對怨敵生嗔恨心,因爲他沒有力量自主,因緣聚合一定會隨煩惱而轉,無法約束自己的身心。
所以,我們必須要努力克製自己的煩惱,否則,一旦因緣聚合,在不願意的情況下,自己也可能對嚴厲的對境,如上師、金剛道友、佛像等生嗔心,他人稍不中意的語言或行爲,也能讓自己的嗔心一觸即發。
漢地有一則故事:有位久戰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爭,到宗臬禅師處要求出家,禅師說:“你有家庭,社會習氣比較重,不要著急,慢慢來!”將軍回答說:“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爲我剃度!”禅師勸他:“慢慢再說吧!”將軍無法,只好回去。有一天,他起了個大早,到寺院裏禮佛。宗臬禅師一見他,便問:“將軍爲什麼這麼早就來拜佛?”將軍說:“爲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禅師開玩笑地回道:“起得那麼早,不怕妻偷人?”將軍一聽非常生氣,罵道:“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禅師哈哈一笑:“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
從這個公案也可以看出,有些人一遇到對境,自己根本沒有准備,嗔恨心就突然爆發了。所以,學習大乘佛法以後,我們看見別人發脾氣,應該學會理解他,畢竟這是他沒辦法控製的。
卯叁(攝義)分二:一、不由自主之攝義;二、無心之攝義。
一、不由自主之攝義:
所有衆過失,種種諸罪惡,
彼皆緣所生,全然非自力。
總而言之,貪嗔等煩惱的所有過失,以及由它引發的自性罪和佛製罪,全部是依靠因緣所産生,無因生或者依靠自力而生的現象根本沒有。
不僅是嗔恨心,別人對你造任何違緣,都來源于各自的因緣,當因緣聚合時,對方肯定會犯錯誤、造惡業。所以,你沒有必要對他生氣,生氣也沒有多大意義。
這次學了這部論典以後,大家能不能在發脾氣的問題上,稍微有點改變?平時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心態能不能跟過去有所不同?我自己感覺,講一遍《入行論》,基本上可以保持兩叁年,兩叁年過後,脾氣不好的人又開始不行了。所以我以前說過,最好一年或兩叁年中講一次,如果講了的話,自己也好、別人也好,心態還是有一定的轉變,我也一直想發這個願。
尤其是《安忍品》講完後,很多道友的脾氣暫時應該不錯,不管是居士、出家人,彼此之間能互相理解,不像以前一樣。以前就像衛藏的厲鬼 ,碰都碰不得,稍微旁敲側擊說一點,兩叁天都不說話。現在學習了大乘佛法,性格應該會有本質上的改變。
剛才說貪心嗔心等過失,皆依靠因緣而生,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從貪…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