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的角度而言,貪心並非以自力生起,它是依靠因緣聚合才起現的。《俱舍論》中說,悅意的對境、非理作意、相續中的習氣未斷,具足這叁種因緣時,自然而然會生貪心。對怨敵生嗔也是同樣,依靠非理作意、對境現前、習氣存在,嗔恨心就會馬上出現。因此,我們不應該怪別人,這完全是因緣和合的結果。”
有些人殺害別人,或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很多人就開始恨他。其實也沒有必要,這肯定跟前世有關,安士高法師的叁世經曆,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安世高法師累世修持,第一世爲安息國(即現在的伊朗)太子,從小就出家修道,後來了知前世欠人命債,債主在中國,于是航海來到洛陽。有一天,他走到曠野無人之處,迎面忽然來一少年,身佩鋼刀,走到近前未發一言,拔刀殺之。法師死後,靈魂至安息國投胎,又爲太子。
第二世年齡稍長,又發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道今世還有命債未還,債主也在洛陽,于是重來。到前生殺自己的人家中借宿,吃完飯後,問主人:“你認識我嗎?”答曰:“不認識。”“我就是你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曠野中所殺之僧。”主人大驚,心想此事無第叁者知道,此僧必是鬼魂來索命。僧人安慰他:“不要怕,我不是鬼。”遂將事情經過告訴主人,並說:“我明日會被人打死,以償還命債。請你務必爲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該還他命債,請官府不要治誤殺者的罪。”
次日,二人一起來到街上。有個鄉下人挑柴走過來,突然前面的柴墮地,後頭的柴也隨之墜下,扁擔向後打來,正好打中僧人的腦袋,當即斃命。鄉下人被擒送官,主人見此事與僧人昨夜所說相符,遂將該僧遺言向官陳述,赦免其誤殺之罪。後僧人靈魂又回到安息國,投胎爲太子,再出家修行,即安世高法師。
一個伊朗國的太子,千裏迢迢來到中國,屢次償還前世的命債,可見,只要有因緣,果報會以各種方式成熟的。平時我們無意中打了別人、踩人一腳,這些大大小小的過失,相當一部分都與前世有關。有些人遭到他人的無端誹謗、加害,自己就非常想不通,其實這不一定是今世的冤仇,很可能來自于遙遠的前世。《釋量論》中也講過:“諸因聚合時,其果怎不生?”整個世界上,大至宇宙天體,小至分子原子,全部都是因緣而成,因緣一旦聚合,其果必然産生。如果了知這一點,我們就會對佛陀所說的“此因生彼果”之理,産生堅定不移的信解。
總之,自己遇到別人加害時,應想到諸法無因不生,一切皆離不開因緣。就像空谷回聲一樣,其本身並不會主動出現,只依賴于因緣的聚合。我們因爲自己的業緣,令他人生嗔恨心來加害,這沒什麼可抱怨的。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若能在安忍方面不斷努力,修持佛法定可日進千竿。
二、無心之攝義:
彼等衆緣聚,不思將生嗔,
所生諸嗔惱,亦無己生想。
此頌跟前面的頌詞基本上相同,只是角度有所差別。意思是說,聚合在一起能産生嗔惱的形形色色外緣,並沒有“我要生嗔恨心”的念頭。我們産生一個嗔恨心,首先要具足眼根、外境、心識等條件,比如外面有一個人(外境),我看見(眼根)他的行爲不如法,心裏接受不了(心識),這叁種因緣結合起來,才能引發我的嗔恨心。但嗔恨心由哪個因緣主動生起呢?是不是它們聚在一起,共同商量去製造嗔恨心呢?這是不可能的。只要對方的行爲跟你的非理作意結合起來,必定會産生嗔恨,這是一種因緣,不是哪個因緣去故意造的。
再者,所生的嗔惱等果,也沒有“我要依靠這些因緣而産生”的想法。若詳細觀察的話,因緣所生的嗔惱之果,它本身也是一種假合,找不到真實的本體。如同土片瓦石等材料建造的房屋,只不過是暫時的緣起現象,根本無有實存的主體,嗔恨心從本體、因緣、體性上觀察,也是了不可得,既然本體都不存在,它作意“我要依靠種種因緣而産生”,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有些人可能想:雖然嗔恨心不會有“我要生起”或“我已産生”的作意,但對方確實以嗔恨心在加害我,這是現量感受的,不可能說它不存在。“諸法緣起生,是大沙門說”,佛陀早就把真相告訴我們了。任何一個法,皆是因緣所生,懂得此理之後,縱然生嗔的對境現前,我們也應懂得提醒自己,盡量克製憤怒的情緒。
克製怒心這一點,不僅是大乘修行人,世間人也有一套方便方法。比如林則徐爲了防止發脾氣,專門寫了“製怒”來警醒自己。這是世間人控製憤怒的方法,對人格的完善有極大幫助,但按照佛法教義來對治的話,首先要知道嗔恨心是因緣聚合的産物,如幻如夢,本體不存在,既然它的本體不存在,對方以嗔恨心來傷害我,我爲什麼要忿忿不平呢?對方的嗔恨心如幻如夢,我的嗔恨心也是如幻如夢,若通達了這個道理,日常生活中就不會太執著,沒有執著的話,便會從束縛的網中解脫出來。
古代也有一個故事:有位聖者在寂靜的山中修行,有個人去向他求最甚深的教言,聖者說:“你要知道一個字——怒。如果你無法控製憤怒,心就被它踩在腳下,永遠做它的奴仆。而你一旦離開了憤怒,就會得到自在,獲得解脫。”這個故事是真實的曆史,還是民間傳說,我也不得而知,但不管怎麼樣,這個教言確實值得深思。
我們若始終被嗔恨左右,當嗔恨的奴仆,這是非常可憐的。正如前面所說,相續中一旦生起嗔恨心,善根會被摧壞無余,心也時時處于痛苦當中。而如果離開了嗔恨心,即使沒有吃、沒有穿、沒有電,生活也是非常快樂。否則的話,對誰都生嗔恨心:“爲什麼今天沒有電?爲什麼這麼冷?爲什麼天老爺對我如是不公平?……”每天都是怨天尤人,這不像一個修行人。
當然,我只是嘴巴上會說,自己修行非常差,天天在這裏教你們,特別不好意思,很慚愧。但是按照《入行論》的精神,它的意義就是這樣。大家今後在接觸人的過程中,盡量要克製自己的怒心,摧毀相續中的嗔恨心,這樣修持到了一定時候,就會像很多大成就者一樣,行爲變得非常調柔。看過《高僧傳》或大乘佛教史的人都知道,有些高僧大德在家的時候,脾氣也是相當不好,原來那個奔貢甲,腰間總是別著長長的刀子,一把不夠,還要兩叁把,可是敵人卻多如牛毛,後來他出家以後,一個敵人都沒有,我想他肯定是學了《入行論》的緣故!(衆笑)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四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