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的角度而言,贪心并非以自力生起,它是依靠因缘聚合才起现的。《俱舍论》中说,悦意的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具足这三种因缘时,自然而然会生贪心。对怨敌生嗔也是同样,依靠非理作意、对境现前、习气存在,嗔恨心就会马上出现。因此,我们不应该怪别人,这完全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有些人杀害别人,或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很多人就开始恨他。其实也没有必要,这肯定跟前世有关,安士高法师的三世经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第一世为安息国(即现在的伊朗)太子,从小就出家修道,后来了知前世欠人命债,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来到洛阳。有一天,他走到旷野无人之处,迎面忽然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走到近前未发一言,拔刀杀之。法师死后,灵魂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
第二世年龄稍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道今世还有命债未还,债主也在洛阳,于是重来。到前生杀自己的人家中借宿,吃完饭后,问主人:“你认识我吗?”答曰:“不认识。”“我就是你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主人大惊,心想此事无第三者知道,此僧必是鬼魂来索命。僧人安慰他:“不要怕,我不是鬼。”遂将事情经过告诉主人,并说:“我明日会被人打死,以偿还命债。请你务必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该还他命债,请官府不要治误杀者的罪。”
次日,二人一起来到街上。有个乡下人挑柴走过来,突然前面的柴堕地,后头的柴也随之坠下,扁担向后打来,正好打中僧人的脑袋,当即毙命。乡下人被擒送官,主人见此事与僧人昨夜所说相符,遂将该僧遗言向官陈述,赦免其误杀之罪。后僧人灵魂又回到安息国,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安世高法师。
一个伊朗国的太子,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屡次偿还前世的命债,可见,只要有因缘,果报会以各种方式成熟的。平时我们无意中打了别人、踩人一脚,这些大大小小的过失,相当一部分都与前世有关。有些人遭到他人的无端诽谤、加害,自己就非常想不通,其实这不一定是今世的冤仇,很可能来自于遥远的前世。《释量论》中也讲过:“诸因聚合时,其果怎不生?”整个世界上,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分子原子,全部都是因缘而成,因缘一旦聚合,其果必然产生。如果了知这一点,我们就会对佛陀所说的“此因生彼果”之理,产生坚定不移的信解。
总之,自己遇到别人加害时,应想到诸法无因不生,一切皆离不开因缘。就像空谷回声一样,其本身并不会主动出现,只依赖于因缘的聚合。我们因为自己的业缘,令他人生嗔恨心来加害,这没什么可抱怨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若能在安忍方面不断努力,修持佛法定可日进千竿。
二、无心之摄义:
彼等众缘聚,不思将生嗔,
所生诸嗔恼,亦无己生想。
此颂跟前面的颂词基本上相同,只是角度有所差别。意思是说,聚合在一起能产生嗔恼的形形色色外缘,并没有“我要生嗔恨心”的念头。我们产生一个嗔恨心,首先要具足眼根、外境、心识等条件,比如外面有一个人(外境),我看见(眼根)他的行为不如法,心里接受不了(心识),这三种因缘结合起来,才能引发我的嗔恨心。但嗔恨心由哪个因缘主动生起呢?是不是它们聚在一起,共同商量去制造嗔恨心呢?这是不可能的。只要对方的行为跟你的非理作意结合起来,必定会产生嗔恨,这是一种因缘,不是哪个因缘去故意造的。
再者,所生的嗔恼等果,也没有“我要依靠这些因缘而产生”的想法。若详细观察的话,因缘所生的嗔恼之果,它本身也是一种假合,找不到真实的本体。如同土片瓦石等材料建造的房屋,只不过是暂时的缘起现象,根本无有实存的主体,嗔恨心从本体、因缘、体性上观察,也是了不可得,既然本体都不存在,它作意“我要依靠种种因缘而产生”,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有些人可能想:虽然嗔恨心不会有“我要生起”或“我已产生”的作意,但对方确实以嗔恨心在加害我,这是现量感受的,不可能说它不存在。“诸法缘起生,是大沙门说”,佛陀早就把真相告诉我们了。任何一个法,皆是因缘所生,懂得此理之后,纵然生嗔的对境现前,我们也应懂得提醒自己,尽量克制愤怒的情绪。
克制怒心这一点,不仅是大乘修行人,世间人也有一套方便方法。比如林则徐为了防止发脾气,专门写了“制怒”来警醒自己。这是世间人控制愤怒的方法,对人格的完善有极大帮助,但按照佛法教义来对治的话,首先要知道嗔恨心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如幻如梦,本体不存在,既然它的本体不存在,对方以嗔恨心来伤害我,我为什么要忿忿不平呢?对方的嗔恨心如幻如梦,我的嗔恨心也是如幻如梦,若通达了这个道理,日常生活中就不会太执著,没有执著的话,便会从束缚的网中解脱出来。
古代也有一个故事:有位圣者在寂静的山中修行,有个人去向他求最甚深的教言,圣者说:“你要知道一个字——怒。如果你无法控制愤怒,心就被它踩在脚下,永远做它的奴仆。而你一旦离开了愤怒,就会得到自在,获得解脱。”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民间传说,我也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教言确实值得深思。
我们若始终被嗔恨左右,当嗔恨的奴仆,这是非常可怜的。正如前面所说,相续中一旦生起嗔恨心,善根会被摧坏无余,心也时时处于痛苦当中。而如果离开了嗔恨心,即使没有吃、没有穿、没有电,生活也是非常快乐。否则的话,对谁都生嗔恨心:“为什么今天没有电?为什么这么冷?为什么天老爷对我如是不公平?……”每天都是怨天尤人,这不像一个修行人。
当然,我只是嘴巴上会说,自己修行非常差,天天在这里教你们,特别不好意思,很惭愧。但是按照《入行论》的精神,它的意义就是这样。大家今后在接触人的过程中,尽量要克制自己的怒心,摧毁相续中的嗔恨心,这样修持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像很多大成就者一样,行为变得非常调柔。看过《高僧传》或大乘佛教史的人都知道,有些高僧大德在家的时候,脾气也是相当不好,原来那个奔贡甲,腰间总是别着长长的刀子,一把不够,还要两三把,可是敌人却多如牛毛,后来他出家以后,一个敌人都没有,我想他肯定是学了《入行论》的缘故!(众笑)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四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