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吵架了,說了一些別人的過失,不該說的兩叁句話已經說出來了”,或者“我今天念誦了、背書了,這個語言是對的”,對自己有個好壞的評價;內心也要時時刻刻觀察,我早上在想什麼、中午在想什麼、晚上在想什麼。略而言之,這就是護持正知的法相。
本品有一百多個頌詞,反反複複所講的,就是讓我們護持正知正念。現在很多人受了菩薩戒或別解脫戒後,但在守護的過程中,因爲沒有正知正念,違犯戒律的現象時有發生。所以大家學了這一品之後,自相續應該有所改變。龍猛菩薩說:“經常觀察自己的叁門,同時做對自他有利益的事情,此即爲智者。”《佛子行》中雲:“煩惱串習難對治,執持正知正念劍,貪等煩惱初生時,立即鏟除佛子行。”佛經中也說:“菩薩應恒時審察自心是行善抑或造惡。如行于善法,則生歡喜,並隨喜而生定解;如行于惡法,則生不喜,盡一切方便製止惡業。”
然而,我們凡夫人有一種毛病:若長期觀察監督自己,還是有一種轉好的希望,但如果掉以輕心,沒有這樣繼續下去,自覺能力非常差。就像一個六七歲的孩子,要麼老師監督,要麼家長管教,這樣他才願意學習,以後會有一定的前途,但若是讓他自覺學習,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除了一些聖者外,所有的凡夫人都是這樣。
有些道友經常說:“我雖然已經出家了,但天天都要管著自己,像個小孩一樣,好痛苦啊,我很想自殺!”其實沒什麼痛苦的,凡夫人就是這樣,自己還沒有成熟的話,哪能像菩薩一樣非常自覺?菩薩是多生累劫中修持善法,很多善行是無勤而顯現的,就像凡夫人爲了自己的利益而無勤生起惡念一樣。菩薩經過長時間的串習利他,別人讓他造惡業,他也根本不會,就像水不會往上流一樣,行爲自然而然非常如法。而凡夫人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對自己肯定需要監督。
因此,我們叁門如果稍微不如法,自己也不要太失望了。這就是凡夫人的特點,不僅僅是你,還有很多人也是這樣,只不過有些人不說而已,假裝像大菩薩一樣每天特別自覺,其實別人看不見的時候,他睡得很厲害。(衆笑)
己叁、教誡結合相續而精進:
法應恭謹行,徒說豈有益?
唯閱療病方,疾患雲何愈?
身心若沒有實地修持這些應行的修法,只是空口言說,又能有什麼收益呢?比如僅僅讀一讀、看一看藥方,疾病怎麼會痊愈呢?所以,我們應當實際修持佛法。
龍猛菩薩說:“盲人手中雖然持著明燈,但對他自己沒有一點利益,只是聽聞佛法而不去實踐修習的人,也是如此。”現在《入行論》學到第五品了,這五品的內容,大家在生活中、修行中要盡量用得上,不要只是誇誇其談。有些人平時說起來天花亂墜,沒有遇到事情時,大家都覺得他是真正的修行人,可是一遇到嚴厲的對境,原來的境界就蕩然無存,所說與所行完全背道而馳。
因此,我們必須要學以致用,聞思後一定要去修行。上師如意寶經常引用佛經的教證說:“如果沒有好好修持,所學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雖然落到水裏,但也有口幹而死的現象。”佛經中還說:“如果沒有實地修持,聽再多也沒有多大意義。”
聽到這兒,有些人可能找到了借口:“對對對,聽再多也沒有意義。那我以後不聽法了,明天到山洞裏專修去!”可是,這種專修也不一定能成功。因爲你以前聽的法特別少,十部論典也沒有,雖然自認爲廣聞博學,但有些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如果這樣去修的話,猶如沒讀小學就想成爲博士一樣,很容易就修偏了。當年無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師在求學時,也是非常勤奮、非常努力。所以一般來講,法王如意寶要求,四十歲之前必須要精進地背書聞思,過了四十歲以後,才可以將所學的知識進行修持。其實,一邊聞思一邊修行,喬美仁波切說,這是最好的。白天聞思教義後,晚上再加以修持,每天在實際行動中不斷串習法義,這就叫修行。反之,如果一點串習都沒有,光是字面上誇誇其談,這也沒有什麼用。
佛經中有一個公案:有兩個貴族少年,同時在佛陀座下出家爲僧。一個聽聞佛法後就實際去修持,結果證得阿羅漢果。而另一個卻只注重聞,不重視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時間久了,他成了有名的叁藏法師,有很多弟子。有一次,叁藏法師想用一些難題難住那位阿羅漢,從而擡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麼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後,不忍心他這樣造業,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贊歎實際修持佛法的功德。當時,叁藏法師的弟子們很不平,議論佛陀爲何贊歎那個什麼都不懂的長老,而對熟讀所有經典、爲五百僧人講法的法師,一句贊歎也沒有。(佛陀在說話時,都有一群比丘議論紛紛,那我們有些法師講法時,下面的人不能接受,甚至說“法師不應該這樣講,堪布不應該這樣講,應該按我的思維方式講”,這種情況也是理所當然。)佛陀了知這一切,故意問道:“僧衆啊,你們在議論什麼?”當他們告訴佛陀後,佛陀便開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們的法師猶如一個被雇來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長老,猶如獨自擁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們聞後恍然大悟,原來只說不修是不行的。
現在世間上有許多學者,把佛法當成宗教藝術來研究,從來也沒想過用它來調伏自己的煩惱。包括一些比較出名的大德,他們的學術方法,我也不是特別贊歎。他們的有些書裏面,全是講一些理論和曆史,根本沒有實修方面的教言,這樣的話,對人的相續不會有太大幫助。因此,我們應按照上師如意寶的傳統,既要有聞思,又要有修行。若沒有聞思,很容易盲修瞎煉;如果沒有修行,就漂在字面上。所以,現在這兩個危險都沒有,大家應該值得高興。
頌詞中還用了一個比喻:“唯閱療病方,疾患雲何愈。”就像一個醫生特別會講,但遇到病人時卻不會應病予藥,對病人沒有絲毫利益;或者一個病人把藥方背得滾瓜爛熟,可從來也沒有抓藥服用,疾病也不可能不藥而愈。因此,我們應該遵循大慈大悲佛陀的教言,哪怕聽到一句偈頌,也要在實際行動中去修持!
〖第五品釋終〗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九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