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八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出家離開爐霍時,心裏想:“這是最後一次看爐霍了,以後再也不會來這麼大的城市了,從今天起我要到山溝裏精進修學。”沒想到,我來這裏以後,去的城市比爐霍更大、更多!

  總之,我們首先要打好佛教的基礎,如果該學的因明、中觀都不學,卻先學一些世間知識,對佛法沒有産生不可動搖的定解,這是根本不行的。然後在此基礎上,要了解一些世間學問,否則攝受衆生也有一定的困難,很多講義中都說,沒有通達一切知識,就不能圓滿利他。在我們藏傳佛教中,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華智仁波切等祖師,對醫學、天文學、曆算、占蔔等諸般學問了如指掌。在漢傳佛教中,唐代的一行禅師,不僅是名揚中外的天文學家,打卦算命方面也頗有造詣;明朝的妙峰禅師,在建築方面是一位了不起的專家;還有近代的弘一法師,多才多藝,詩詞歌賦、書畫篆刻等無一不精。

  因此,若想成爲一名大乘修學者,千萬不要說什麼都不用學。現在有些人經常說:“我們什麼都不要學,念一句佛號就行了。”“我是學大圓滿的,什麼都不用學。”其實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裏說,要通達大圓滿的本來清淨,必須先通達中觀應成派的見解。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中也說了:“想懂得我密法的究竟境界,必須先精通世間的一切知識。”

  所以在大乘佛教中,通達五明到底是什麼地位,這一點務必要了解。如果你沒有了解,恐怕很多事情不一定圓滿。尤其是利益衆生和自己成佛,是彌勒菩薩說的兩個關鍵問題,如果沒有通達一切知識,既不能圓滿利益衆生,也不能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

  子叁、刻意修學利他:

  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

  爲利諸有情,回向大菩提。

  我們無論直接還是間接,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益衆生。並且自己所做的一切善根,爲了利益天下無邊的衆生而作回向,不是爲了自己快樂、發財升官等。

  “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大乘修學者的所有行爲,就是要利益衆生。歸納而言,利益衆生有兩種途徑:一是直接利益衆生,如放生、講經說法,或者做財布施、法布施。還有一種是間接利益衆生,比如通過閉關或者作意,將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此舉雖沒有直接度衆生,但間接能成爲利他之因。大乘經典中說,菩薩的事情是什麼?就是利益衆生,除此之外,爲自己的事情是沒有的,包括吃飯穿衣,也是爲了利益衆生而行。所以,我們應時刻提醒自己這一點,有了這種心態後,自私自利的心會逐漸逐漸減少。

  尤其是戒殺放生,我認爲是直接利益衆生的最好方法。不管你的心清不清淨,只要看到衆生生命遭到威脅,通過各種方法,把它從屠刀下救出來,這種功德應該最大。因此,凡是學習《入行論》的道友,自己有機會的時候,應該盡量幫助一些衆生。其實,救一個衆生也不是特別困難,尤其在大城市裏,哪怕每個月到菜市場買一個衆生,讓它回歸到大自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至于間接利益衆生,就是漢傳佛教中非常強調的吃素。如果千千萬萬的佛教徒都吃素,將對整個世界的衆生有不可估量的利益。在藏傳佛教中,從曆史上來看,吃素的傳統並不是特別強調,但現在有很多高僧大德,在這方面大力提倡,此現象已有所好轉。尤其是我們佛學院,在佛教界算是有一點知名度,如果我們不強調吃素,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交流上可能會有一定的沖突。爲什麼呢?現在相當一部分人,評價一個出家人的好壞,並不是看他的見解、行爲、戒律如何,第一個條件就是看他吃不吃肉,吃肉的是壞人,吃素的是好人。很多人一看我們穿紅衣服的人,就說“吃肉的人來了”,好像這些袈裟全部被鮮血染紅了,給別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當然,如果對衆生沒有危害,光是一個印象問題,對大乘行人來講也不是特別重要,但關鍵的是,我們吃肉的話,間接威脅到衆生生命,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其它衆生的痛苦上,這是絕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我們學院中,我一再強調,凡是在這裏常住的人,只要想聽我的課,最好不要吃肉。尤其是漢傳佛教的一些人,本來有非常好的傳統,但是到了藏地以後,沒有學到其他知識,只學到吃新鮮的肉、喝新鮮的血。當然,喝鮮血的傳統,藏地以前沒有,但如果我們的行爲不改善,逐漸會不會有也不好說。現在的社會上,吃人肉、吃小孩肉……不太悅意的現象紛紛出現。在這種情況下,人類不僅要保護自己,同時還要保護所有的生命,大乘佛法的精神必須在實際行動中得以體現。

  吃素的有些道友,尤其是居士,可能會給家庭帶來各種不便,産生一些沖突,在這方面,你們應視具體情況而定,盡量提倡吃素。當然,我今天並不是要求,凡是聽我課的居士也必須要吃素,恐怕很多人不一定能做到。但在我們學院中,五六年前我就開始有這個要求,希望漢傳佛教的吃素理念,能在藏傳佛教界中有一席之地,這一點希望大家也互相支持。

  作爲凡夫人,我以前看到肉也比較想吃,有這種毛病和習氣,但現在吃素的時間越長,對肉食的貪執越少。所以,希望大家在直接利益衆生方面,盡量地放生;間接利益衆生方面,盡量地吃素,這樣的話,我們利益衆生的行爲,一定可以遍地開花。

  “爲利諸有情,回向大菩提”,爲了利益有情衆生,應將一切功德回向無上大菩提。《妙臂請問經》中說:“回向後的善根,永遠也不會失毀,猶如大海與鹽味無二無別,回向後的善根與如來的智慧無二無別。”所以,我們應將自己的善根回向給所有衆生,在回向的時候,一定要發願:願佛法興盛,衆生獲得安甯!

  今天一個哈爾濱的居士,也是發了這樣的願。有時候我覺得,這些在家人的心態非常好,不是假裝的,也不是故意的。她邊哭邊說:“我現在沒有別的想法,只希望佛法興盛,讓衆生早日獲得解脫。除了這個以外,我沒有什麼可想的!”挂了電話以後,我當時就反反複複地觀察自己,雖然口頭上天天在說這種話,但內心深處我有沒有這種願望呢?

  所以,我們回向發願的時候,一定要發這種願。不要天天都是“讓我發財”、“讓我工作順利”,這些小小的問題,如果一直惦記著,就不是大乘修行人了。

  在回向的過程中,對境應該是所有衆生,甚至怨敵也不例外:以前有位禅師叫無相禅師,有次他超度一個農夫的太太。佛事做完後,農夫問:“我太太從中能得多少利益?”禅師照實說:“佛法如慈航普度、日光普照,不止你太太得利,一切衆生無不得益。”農夫不滿意道:“可是我太太非常嬌弱,其他衆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功德奪去。您能否單單爲她誦經就好,不要回向給其他衆生?”禅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以蠟燭的比喻慈悲開導 ,讓他明白回向的道理。後來他稍微有點想通,說:“這個教義很好,但還是請您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總是欺負我、害我,把他除去在一切衆生之外就好了。”無相禅師以嚴厲的口吻說:“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我們回向的時候,如果今天跟某某道友吵架了,始終看不慣他的行爲,那麼首先要將善根回向給他,然後再回向以他爲主的其他衆生。千萬不要像這個農夫一樣,把怨敵拿開再回向,這就不是大乘的回向了。因此,大家在回向時,應把所有衆生作爲自己的所緣境。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識方式:

  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

  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

  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

  縱然舍棄寶貴的生命,也絕不能舍棄精通大乘教義、清淨守持菩薩戒的珍貴善知識。

  佛陀在《四法經》中說:“大菩薩在有生之年,縱遇命難,也不能舍棄珍寶般的善知識。”所謂的善知識,也叫做上師,他應具足什麼法相呢?此處說大乘上師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善巧大乘義”,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義。上師如意寶說:“如果你依止的上師什麼都不懂,不要說大乘教義,就連小乘儀軌也不會,那不合理。”所以,首先他要精通大乘的發心、儀軌、教義,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來引導弟子,具足攝受弟子的能力。現在的有些人,因爲各種因緣而依止了很多上師,有些上師除了做個加持、念點佛號以外,什麼都不懂。如果他們對你有皈依等法恩,把他們拜爲上師,對其恭敬是可以,但真正的大乘上師,必須要精通大乘佛法,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安住淨律儀”。也就是說,他相續中必須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薩的戒律。如果他連菩提心都沒有,那給別人傳菩薩戒、講大乘佛法是沒有資格的。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講了很多依止善知識的教言,最後歸納的時候說:“概括而言,觀察上師歸根到底可以包含在觀察他是否具備菩提心這一條件當中。如果他的相續中具有菩提心,無論如何都可以依止。”

  所以,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應觀察他是否具足這兩種條件,如果具足的話,讓他灌頂傳法都可以,因爲密乘必須在大乘顯宗的基礎上才能安立。

  《善說海》中引用了《經莊嚴論》的教言來敘述 ,真正的大乘必須具備七種廣大特點。以前講《修心七要》的時候,已經給大家介紹過,我在這裏不廣說。

  “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依止善知識的時候,還應效仿《華嚴經》裏的善財童子。在那段經文中,善財童子參訪吉祥生與吉祥慧女,他們告訴善財童子如何依止善知識,遵照這種吩咐,善財童子依止了五十叁位善知識。在依止的過程中,有些善知識顯現爲妓女、魔王、癡心特別嚴重的人,但他仍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依止,根本沒有生邪見,也沒有起惡念。所以,我們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也應當如是,不管上師顯現爲何等形象,都要按照《華嚴經》裏所講的那樣,以清淨觀來依止。

  依止上師的方式,《華嚴經》中講了種種比喻 ,如大地、金剛、笤帚……以這些心態來依止,不管上師對你什麼態度、對你什麼行爲,自己都能夠接受。但有些人就不是這樣,上師稍微說一句話得罪他,他就不發心了,馬上收拾東西要離開。這種人整天都要哄著他,把他當作領導來對待,如果一句話沒有對、一件事情沒有對,他就給你臉色看。這不叫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的基本方法,他根本不懂!真正的依止,應該像仆人、家犬一樣,縱然受到百般欺負侮辱、不公平待遇,也始終沒有厭煩心、嗔恨心,一直如理如法地依止,一刹那的惡念也不起。只有這樣,最後自己一定會獲得證悟的。

  古大德的教言開示中也是這樣講的。金厄瓦說:“身體的核心是心髒,如果沒有心髒,人就成了一堆血淋淋的肉。同樣的道理,修法的核心是上師瑜伽,若沒有上師瑜伽,所有的法只不過是一紙文字而已。”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大乘境界不可能在自相續中真實地體現。所以,梅覺巴大師說:“度母是綠色也可以,觀世音菩薩是白色也可以,金剛手是黑色也可以,這些怎麼樣都可以,但我憶念上師的心,一刹那都不能離開,若能如此,我離成佛不會太遙遠。”

  以前的有些大德,一提起自己的上師,就激動不已,以致無法完整地說出上師名字。他們有時候會說:“你們很偉大,能說出我上師的名字。我根本沒辦法,從來沒有完整地說出過。”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應依靠這種信心來依止,這樣相續中才會得到真實的法益。

  現在有些人依止善知識,要麼憑感情、要麼憑人情,這種方式只不過是一種交易而已。現在的上師倒是比較多,但大乘見修行果的真正教義,有些也不一定講得來,讓弟子完全明白的非常少。甚至有些上師,不但自己不能講,還讓弟子不要學這些,只念“嗡瑪呢吧美吽”就可以了。這樣的話,那這些上師是不是故意害弟子啊?父母不讓兒子讀書,會不會有點可惜啊?只要是懂道理的父母,都不願讓自己孩子成爲文盲,不管在哪個老師門下,還是應讓孩子讀一點書。否則如果成了文盲,我作爲一個父母的話,肯定很心疼。而有些上師,好像對弟子一點都不心疼,他們什麼道理都不懂,還讓他們這樣下去,我有時候覺得非常可惜。其實,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就應該介紹他們在別的地方好好學習大乘佛法,這對弟子有很大的利益。

  子五、爲了知學處而參閱經典等:

  此及余學處,閱經即能知,

  經中學處廣,故應閱經藏。

  本論所講的這些學處,以及佛陀所開示的其他學處,通過閱讀經典便能一目了然 。如《華嚴經》、《寶積經》、《寶雲經》、《四法經》當中,對大乘菩薩的學處有非常廣泛的宣說,故應勤于閱覽這些經藏。

  可是,現在的很多寺院,將《大藏經》供在藏經樓,幾百年來一直沒有人去閱讀,這一點十分可惜。相比之下,藏傳佛教可能稍微好一點,各個寺院中閱讀、念傳承的情況倒是有,但要完全精通所有的經典,也有一定的困難。

  《大藏經》有一百零叁函,我以前經常想,這一生若能通讀一遍,該多好啊!雖然心裏很想讀,但也不敢隨便發願,所以,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做到,不知道臨死之前,自己有沒有這個緣分。

  其實,我們現在的佛弟子確實應該慚愧,佛陀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的經典,可是除了一兩部以外,我們對其他的經典一無所知。因此,有機會的話,大家還是應該多看一下。畢竟大乘菩薩的所有學處,在這些經典中講得非常廣,我們應想盡辦法加以學習,然後嚴格要求自己,以期成爲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八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