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節課
繼續宣講“爲了知學處而參閱經典等”。
首當先閱覽,虛空藏經部,
亦當勤閱讀,學處總集論,
佛子恒修行,學集廣說故。
我們發了菩提心之後,必須要了解菩薩學處,而菩薩戒的學處,在佛陀甚深廣大的經典及高僧大德們的論典中,都有廣泛敘述。可是經藏浩如煙海,從何處開始著手呢?在這裏,寂天論師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經論,建議讓我們閱讀。
最先要讀《虛空藏經》,此經宣說了菩薩的十八種根本學處以及支分學處,詳細闡明了墮罪與還淨方法。此經又名《虛空藏般若波羅蜜經》,或《虛空藏菩薩經》(佛陀耶舍譯)。在藏傳佛教中,修行人對這部經典比較重視,經常都會去閱讀,但是在漢地,學佛者雖然有此經的漢文本,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中也有簡單介紹,但普遍來講,受過大乘菩薩戒的人並沒有特別去弘揚和了解,大多數人所重視的,僅僅是《金剛經》、《楞嚴經》、《妙法蓮華經》、《彌陀經》等幾部經典而已。作爲釋迦牟尼佛的傳承弟子,尤其是已受過菩薩戒的大乘行者,我們理應學習這部經典,因爲此中廣泛宣說了如何發心、怎樣受戒、學處開遮等內容,這些都是需要首先了知的。
在漢傳佛教中,唐玄奘、鸠摩羅什、義淨等大譯師嘔心瀝血譯出的甚深寶典,現在幾乎很少人去翻閱了。原因可能有兩種:一是曆史上除了個別佛學院和道場外,很多人對聞思不是特別重視,故不熟悉這些經典;二是此經譯文爲唐宋時期的風格,不像藏文《大藏經》和論著那樣易懂,後人讀起來比較困難,沒有一定古文底子的人,根本無法理解其中含義,于是讀經的興趣逐漸消失。
其實,我們佛教徒現在最缺什麼?就是對佛陀所講經典的了解。這種了解,並不僅限于十來部經,而應進行廣泛的聞思。我認爲在短暫的人生中,最有意義的就是讀經。閱讀經典的過程中,自相續中的很多疑團成見、邪知邪念都會被逐漸根除。現在的人有各種疑惑,這應該說跟自己的聞思有一定關系。如果能夠長期地學習,久而久之,自相續就找不出任何懷疑,也産生不了什麼邪見,遇到任何一件事情,都覺得釋迦牟尼佛說的千真萬確,百分之百沒有錯誤;遇到任何一個問題,依靠佛法的思維方式,也完全能夠迎刃而解。所以,雖然現在的人很忙,生活節奏很快,但也應抽出一段時間來修學大乘經典,這絕對有必要!
“亦當勤閱讀,學處總集論。”按照藏文原譯,“勤閱讀”就是再叁地閱讀。再叁閱讀什麼呢?《學處總集論》,也即《學集論》。因爲此論對菩薩常常要行持的事宜,闡述得極爲詳細。在宋代時,曾被法護論師譯爲漢文,全名是《大乘集菩薩學論》。在這部論典中,菩薩的整個學處,比如怎麼樣發心、發心後的受戒方式、得戒後應如何護持、護戒的功德等宣說得非常圓滿。
從寂天菩薩的傳記中可以了知,當年他造了《入菩薩行論》之後,還分別造有兩部大論:比《入菩薩行論》廣的,是《學集論》;比《入菩薩行論》略的,是《經集論》。這部《學集論》,我以前在廣講《入行論》時要求大家學習,還給你們每人發過一本,現在也有部分道友在看。前段時間,我將《學集論》跟藏文版本做了一下對照,發現漢文譯本的確比較難懂,沒有依靠藏文的話,好多地方我都看不懂。當然,你們很多人,肯定沒有任何問題。因爲我是其他世界的人,閱讀另一個世界的文字,必定有語言方面的隔閡,不像我們藏文那樣易懂。但不管怎麼樣,重新翻譯的必要我覺得也沒有,要翻譯起來,確實篇幅比較大,最近也是不現實的事情。
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都希望能度化衆生,但在度衆的過程中,若不了解這些學處,很有可能在無知的情況下違越,或在沒有重視的情況下觸犯,這種現象比較多,也很危險。因此,寂天論師再再地要求我們,必須精勤認真地閱讀《學集論》,這是他所著的一切大乘學處要義總集。在這裏面,不僅是菩薩的學處,整個大乘見修行果的竅訣和密要,也都講得非常清楚。讀了這部論典之後,今後自己對如何做人、利益衆生,都會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學習的方式應該精勤,沒有精勤的話,做世間事也無法成功。蘇聯作家高爾基說:“人的知識越廣,人的本身也越完善。”爲了獲得廣博的知識,他一生中非常精進,雖然精進的目標與我們不同,是爲了今生的名聲、財富等利益,但這句話卻極富教育意義。確實一個人的智慧越高,他的行爲越規範,若想令某人如理如法,最好勸他多學一點知識,當他的學問增上時,行爲自然會變得十分調柔。
高爾基早年生活非常貧困,小學叁年級就因讀不起書而辍學。盡管他過著流浪的生活,但每天在繁重的勞動之余,不顧老板的鞭打責罵,仍擠時間偷著學習。他在一家商店當學徒時,幹完活便躲在物品儲藏室裏讀書。沒有蠟燭照明,就把老板燭盤上的蠟油收集起來,做燈夜讀。他在一家面包房當工人時,在揉面臺上架上書,一邊揉面,一邊看書。這樣的用功努力,最終使他成爲一代著名文學家。
同樣,學習佛法也需要一種勤奮。聽說我們這裏有些道友,一邊做飯一邊背書,一邊炒菜一邊背書,聽到這種話以後,我心裏真的很高興。求學就應該這樣精進,只有將時間盡量用在聞思方面,自己才能獲得一種成功。
有位青年曾問愛因斯坦:“您今生有這麼大的成就,到底有什麼秘訣?”愛因斯坦沈思了一會兒,回答說:“成功是勤奮學習,加上正確的方法,以及少說空話而取得的。”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凡,但實際上,我覺得學習佛法也是這樣:有些人雖然很聰明,但人不穩重,一點都不精進,有些人雖然勤奮學習,但由于沒有正確方法,今天得罪這個人,明天得罪那個人,再加上經常說大話,也不一定有成功的機會。所以,世間智者的經驗之談,有時候跟佛法也有不謀而合之處。
大家既然選擇了大乘佛法,這一條路該怎麼走?這些道理應該去了解。前段時間,我要求大家多看《學集論》,可能在座各位比較忙,幾乎每個人要背好幾部論,抽時間也有一定困難,但外面的人不知道怎麼樣了。我們在網上的參考資料中,專門提供了《學集論》,可是很多人整天忙于無意義的事情,真正有時間去學習如此具加持的論典,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我們活在世上,應該選擇有意義的事情,避開一切無義之事及貪嗔癡引發的種種行爲,因爲這些行爲不僅會給今生帶來痛苦,來世也會苦不堪言。盡管我們是凡夫人,但方向並不是固定不變,以正知正念是可以改變的。此處寂天論師要求學習這部論典,因爲佛子恒時應守持的學處,在裏面講得非常圓滿細致。學了這部論典後,就像這次學習《入行論》一樣,怎麼樣發菩提心、菩提心有什麼功德……這些道理都會了然于胸。
近期我通過網絡、電話、信函等方式,發現大家跟以前有了很大改變。以前除了喜歡聞思的人以外,跟其他人接觸時,他們從來不提菩提心,甚至有些已經皈依十幾年的人,說難聽一點,我覺得還沒有進入佛門。他們雖然皈依多年,自己認爲是個老修行,還有人認爲自己是大成就者,但從言行舉止、發心目標來看,不要說是大成就者,就連佛法的門也沒有摸到。(當面不敢說,本來我膽子也比較小。)通過這次學習,我深深感到很多人基本上了解了佛法的基本道理,了解這些道理以後,就不敢輕易說“我的神通如何”、“我的成就如何”,更不敢把佛法當作一種神話,或是成就神通的一種手段。所以,學習這些論典非常有必要。
現在,有些人經常鼓動大家:“這個上師很了不起,那個上師是成就者,你們都去看看啊。”很多人就到處跑,忙著去找上師。當然,找上師也很重要,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最關鍵的,寂天菩薩說:你們有時間的話,應該多看看《虛空藏經》,還有我所造的《學集論》,應該多看一看本人的書。再方便的話,看龍猛菩薩的書也可以,我們兩個關系比較好一點。開玩笑!
或暫閱精簡,一切經集論。
亦當偶披閱,龍樹二論典。
對于廣博的《學集論》,如果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研讀,作者告訴我們可暫時先讀《經集論》。這也是寂天菩薩所造,總結了所有大乘經典的句義,宣說了人身難得、菩提心功德等教言,言簡意赅、非常易懂。
《經集論》的漢文本叫《大乘寶要義論》,也是宋代法護翻譯的。雖然他已經翻譯了,但漢族人中讀過且能了知內容的,不知道有多少。而《經集論》的講義,是印度一位大師所造,現收藏于藏傳佛教的論著中,但漢地的《大藏經》中沒有發現這個版本。
大家方便的時候,應該閱讀一下這部論典。但現在的很多人,有意義的經論不看,天天捧著一張報紙或亂七八糟的雜志,談論的也是:這個人生貪心了,那個人生嗔心自殺了,那個人生癡心吸毒了……對貪嗔癡的話題津津樂道,而對智慧、慈悲、菩提心的內容,很多人都抛之腦後。其實,作爲發了大乘心的人,還是應盡量看一下《入行論》以外、寂天論師所造的這兩部論典。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閱讀龍猛菩薩的兩大論典。龍猛菩薩是聖者佛陀在大乘經典中親自授記、將來弘揚深廣佛法的大菩薩,世人稱之爲“第二大佛陀”。他所造的兩大殊勝論典,也叫做《學集論》和《經集論》。
遺憾的是,《學集論》不但在漢傳佛教中沒有,藏傳佛教中也沒有它的譯本。要知道,藏地對教典的重視程度不是一般的,現在有些人對寺院收錢很重視,有些居士對搞生意很重視,有些世間人對名聲很重視,但藏地的高僧大德們,對古代的經書論典相當重視,甯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去保護,無論遭遇什麼困難,也會排除萬難去求這些傳承、學習這些論典。因此,龍猛菩薩的《學集論》沒有譯出來,大家都覺得非常遺憾。
而龍猛菩薩的《經集論》,藏傳佛教中是有的,裏面主要講了很多難得——人身難得、佛法難遇、菩提心難發、在家修行機會難值。尤其是在家人如何學習佛法,《經集論》中用…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