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應該看一下自己的行爲,如果身體做善事比較令人滿意,吃好點、穿好點也可以。但現在外面並不是這樣,很多人天天造惡業,但滿腦子想的是買的房子怎麼高檔,坐的轎車怎麼豪華,吃的怎麼有營養,穿的怎麼有品位,怎麼到星級賓館去享受生活……貪婪欲望不斷膨脹,始終沒有得到控製。當然,像古代人那樣生活,現在恐怕也不現實,但還是盡量平淡一點好。
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如果吃得太好、穿得太好,對自己的修行會有影響。現在許多人在吃飯方面也有改變:以前人們特別喜歡搞排場,把餐桌擺得滿滿的,吃不了也點一大堆,隨便浪費還覺得自己很偉大,但後來由于受到西方的影響,逐漸變得比較節約,吃多少就點多少,吃不了就打包帶回去。這種行爲還是比較好。我們作爲佛教徒,言行舉止應該多爲衆生著想,要考慮一些世間真理,道德品行方面多學習古人,這樣一來,自己的良心不會退失,道心也會越來越增上。在對待身體方面,《教王經》中亦雲:“智者于身不生貪,愚者于身生貪執。”因此哪些人修證很高,哪些人修證不高,從表面上也看得出來。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來依,
爲辦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我們應把身體當作過河的船只,充當來去的所依。有關教言中講到,依靠這個身體,我們可從輪回的此岸“去”往解脫的彼岸,然後又依靠它返回“來”度化無量衆生。在度化衆生的過程中,按照律藏裏的有些觀點,對身體要不墮入兩邊。吃得太差,營養不良,身體不能行持善法;吃得太多、享受得太過分,容易産生傲慢心,也不能如理行持善法。穿著方面也是同樣,衣服特別破爛、特別單薄,身體受不了,會影響自己修行;穿得特別漂亮,整天講究打扮,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這方面,這也是修行的大障。因此,我們應像戒律中發願的那樣,合乎中道、不墮兩邊,這才是修行的基本要求。除了依靠身體暫時利益衆生外,到了最究竟的時候,不清淨的身體還可以轉成如意寶般的佛身,那時候隨衆生因緣,此身可示現無數化身,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
因此,我們的身體唯一就是要幫助衆生,沒有它,只有單單的一顆心,坐禅也好,修出離心、菩提心也好,都是不能實現的。有了它以後,只要能夠利益衆生,哪怕在身上割一塊,對發菩提心的人而言也理所應當。
唐代有位智舜禅師,他一向在外行腳參禅。有一天,他在山林中打坐,有個獵人射中一只野雞,野雞受傷後逃到禅師面前,禅師以衣袖掩護著這只小生命。不一會兒,獵人沿著血迹找到這裏,索討那只野雞。禅師慈悲地開導獵人:“它也是一條生命,放過它吧!”“不!你要知道,那只野雞可以當我的一盤菜!”禅師用佛理再叁勸解,但獵人一直和禅師糾纏(這個獵人特別壞!)禅師沒辦法,拿起行腳時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貪婪的獵人:“這兩只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雞?你可以拿去做一盤菜了。”獵人大驚,終于覺悟到殺生乃最殘忍之事,從此放下屠刀,不再從事打獵。
這位禅師的行爲非常感人!爲了救護一只野雞,我們能忍受這種痛苦嗎?過段時間我們也會講到,布施身肉來滿足衆生,雖然功德很大,但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前,凡夫人若貿然行持,可能會生後悔之心。所以,大家應在能力所及的前提下幫助衆生,若能幫助一個衆生,也是最榮幸、最高興的事情了。
這次聽受《入行論》的道友,每個人都應發心:叁年之內度化一個衆生。所謂的度化是什麼?就是未皈依佛門者,通過權巧方便讓他皈依,然後引導他發菩提心。而不一定是原來某人生意做得很好,後來讓他虹化變成光消于法界,或者讓他開悟大顯神通。沒有這麼高的要求。只要能讓一個人今生皈依佛門,或者出家,或者沒有出家也不要緊,關鍵是對佛有信心,然後發起菩提心,這就是真正的度化。因此,大家要盡量依靠身體來幫助衆生,這一點非常重要!
癸叁(控製後作修心之行)分叁:一、一切行爲中當具正知;二、主要宣說修心;叁、淨除成爲心之障礙。
子一(一切行爲中當具正知)分四:一、總說一切時分所作之行;二、尤其趨入善法之行;叁、斷除成爲世間不信之行;四、護持睡眠對境之理。
醜一(總說一切時分所作之行)分叁:一、平時行爲寂靜;二、必定隨順他衆;叁、善行自己之事。
寅一、平時行爲寂靜: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顔,
平息怒紋眉,衆友正實語。
自己應該是自己的主人,能主宰控製自己的身心。在這一品當中,主要講了以正知正念來控製自己,如果像發心髒病一樣無法控製自己,則應該馬上提醒:“我是發了心的人,跟社會上的人不相同,在別人面前我的行爲應該如法,心態也不能太糟糕。”當然,像諸佛菩薩那樣,一刹那也不起煩惱或不如法的念頭,凡夫俗地不可能做到,但我們畢竟在上師叁寶面前發誓有生之年行持善法,自己對自己應該有一定的把握,這就是修行最基本的原則。
如果內心有了修行境界,外表中就能顯露出來。真正有慈悲菩提心的人,經常面帶笑容,遇到任何道友或者素不相識的人,都會以和藹的微笑給他人帶來快樂。其實一個人的表情,能夠影響周圍許多人。國外有些大德,如觀音菩薩的化身,他們的微笑、神態和舉止,吸引並感化了無量無邊的人。然而,有些人在見到別人時,不是愁眉苦臉就是怒目相視,身邊的人直接或間接也感到非常痛苦。因此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人,要常常面帶笑容,即使內心微笑不起來,假裝微笑也可以。但說實話,假裝的微笑很難看!(衆笑)——現在大家都笑起來了,一下子面容就變了,這種狀態不知能保持幾天?
“平息怒紋眉”,杜絕對衆生怒容滿面、橫眉冷對。當然,諸佛菩薩爲度化衆生而顯現忿怒相,這不可一概而論。因爲有些衆生用平和的方式沒辦法調伏,就像以前國王赤松德贊和菩提薩埵,對一些鬼神非人實在無法以寂靜行爲製服,于是請蓮花生大師以忿怒相來降伏它們。在密宗當中,也有些本尊和護法神是忿怒相,實際上這都是度化衆生的方便,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行爲應該和善慈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內心應充滿慈悲愛心,這樣所散發出來的表情,對衆生一定是有利益的。不然,跟誰接觸都好像不屑一顧,待人接物經常用特別不滿的語氣和表情,那是不合理的。
現在佛教徒之間的交往,一定要發揚團結和合的精神。如果沒有這樣,大乘佛法在世界中是很難弘揚開來的。所以我們內部發心人員之間一定要團結,人與人之間如果連一點寬容豁達都沒有,度化衆生又從何談起?外面各教派之間、各上師之間、各弟子團體之間也一定要和睦相處。最近我了解一下,現在學《入行論》的道友有覺囊派、噶舉派、格魯派的,還有禅宗、淨土宗、華嚴宗的……凡夫人總是隨外境而轉,知道了這些後,我心裏確實比較高興。當然,並不是學我們的法就高興,的的確確不是這樣!我們的法和你們的法,我覺得沒有什麼差別,但世上有許多愚癡的“孩童”,通過一些方法讓他們上學校,學一點正規知識,這就是我高興的原因。現在佛教團體的素質普遍比較低,真正的佛理很多人都不懂。前不久,一位日本道友跟我說:“我所在的地方,佛教完全成了一種形象,真正的聞思修行,尤其是對內心的調整,基本上都沒有。(當然,這只是部分地區,以前佛教在日本大多數地方還是非常興盛。)”藏地、漢地的部分地方也有這種現象,佛教徒做個儀式收點錢,佛教似乎變成了一種謀生手段,很少人能體會到佛教慈悲爲懷的精神。
其實,不管你學哪個上師的法都可以,哪個傳承的法都沒有什麼差別,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教派猶如甘露一樣中邊皆甜,對衆生都是有利的,所以佛教徒之間的關系一定要處理好。如果連這一點爲人處事都不會,還說要度化衆生、感化衆生,那簡直是天方夜譚!現在有些佛教團體經常勾心鬥角、互相競爭嫉妒,這種行爲不太好,如果你真的有本事,那應該去跟外道鬥爭。世上有那麼多人不承認前後世、業因果,在這些邪思邪見者面前,你特別恭敬,一點脾氣都沒有。可是到了佛教內部,你這個不滿、那個不滿,好像成了主人一樣。現在個別地方的佛教團體,在團結方面比較差,所以我非常希望各教派、各上師、各弟子之間的關系要融洽,也只有這樣,大乘菩提心的精神才能廣泛弘揚開來。
漢傳佛教中的海濤法師,他的行爲我還是非常隨喜。通過“生命電視臺”,他讓人們充分了解藏傳佛教、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就更不用說了,他本身也是學漢傳佛教的)。有人說他學藏傳佛教,有人說他沒有學,這個並不重要,不管是學哪個宗派,彼此之間都要互相借鑒、互相尊重,用開放的眼光來取長補短,這樣佛法才能弘揚開來。近幾年來,海濤法師通過與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進行交往,以智慧座談的方式來遣除衆生的懷疑,用互相對話的方式來幫助衆生,逐漸打破人們原來的成見,對各宗派之間溝通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要知道,不管是漢地藏地,對佛法抱有懷疑的人曆來比較多,有些學藏傳佛教的人歧視漢傳佛教,有些學漢傳佛教的老法師也很排斥藏傳佛教,一直以保守的態度和見解約束下面的信徒。當然,如果他修證特別高,弟子能圓滿完成學業也很好,但有些人自己教不了,又不讓弟子接觸其他宗派,這樣可能不太好。所以大家要有開放的眼光,該學的應該虛心去學,哪裏有長處都可以拿來爲我所用。
當今國際也是如此,閉關鎖國只有自己吃虧,現在許多國家都知道開放的重要性,只要一個國家發明了先進東西,其他各國馬上紛紛效仿、爭相使用。我們佛教也應該這樣,彼此之間要精誠團結、互相合作,共同弘揚如來教法。在弘揚的過程中,大家沒有必要針鋒相對,佛教本來是非常圓融的,不要說佛教內部,即便跟其他宗教、非宗教的人接觸,也應該用和諧的態度來對待,不應該存在尖銳矛盾。所以,佛教徒內部不要經常爲“你的弟子、我的弟子”,“你的上師、我的上師”而爭執不休,哪裏有真正的佛教,大家都應該虛心學習。
性格不好的人,跟誰都容易發生矛盾。我們藏族人比喻說:“性格惡劣者,如同牛角裝在口袋裏。”牛角彎彎曲曲,裝在口袋裏,到哪裏去都不方便,稍微動一下,袋子裏就“嚓嚓”作響,讓人感到心煩意亂。性格不好的人也是這樣,他在哪個團體,哪個團體就不安甯,經常和人發生爭執。在小組裏不行,大組裏也不行,噶舉派裏不行,禅宗裏面也不行,不管是對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他跟誰都合不攏。其實佛教徒不應該這樣,尤其大乘行人更要學會寬容,對一切有生命的衆生,應像自己的身體那樣對待,沒有必要互相排斥。所以,大家在行持善法的時候,應該忘記自己,全心全力地幫助衆生,有了這樣的心態,什麼事情都可以接受。否則只有畫地爲牢,把自己束縛在狹小的範圍中,什麼都不能接受,什麼都不願意采納。
“衆友正實語”,要做一切衆生的親友,說真實可靠的語言。現在有些人說起話來全部是花言巧語,內容空洞沒有任何實在意義,而且經常欺騙別人。對發了心的修行人而言,在衆生面前一定要說真實語。《親友書》中將語言分爲美語、實語、顛倒語叁種,尤其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說老實話,做老實人。社會上需要狡詐的語言來欺蒙別人,但這是世間人的做法,現在大家發了心以後,語言上應該有所改變,這一點非常重要!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一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