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二節課

  第六十二節課

  下面宣講平時的行爲要寂靜。前面已經講了以正知正念來攝持叁門,並且在衆生面前說真實語。現在很多人說話不真實,這是非常麻煩的事情,尤其作爲大乘修學者,自己的話不管被誰聽到,都應該有一種可靠性,這個問題大家應該值得重視。

  今天的內容是這樣的:

  移座勿隨意,至發大音聲,

  開門勿粗暴,常喜寂靜行。

  當移動床榻、桌椅、板凳時,不要隨便發出巨大的響聲,開門關門、敲門推門時也不要特別魯莽粗暴,作爲發菩提心的修行人,叁門的行爲時時刻刻都要寂靜。

  我們做任何事情隨時要觀察自己的身心,不要像瘋狂者般四處驚擾他人。比如平時搬行李或搬床榻桌子時,要盡量保持寂靜,不要驚動他人。不管你是否修學佛法,隨意發出噪音影響周圍,都是非常不好的。如果一個人修行很好,每天除了精進聞思以外,家裏沒有任何聲音。但他的鄰居世間八法搞得很厲害,天天大吵大鬧,嘈雜之聲不絕于耳,這會對別人造成極大的幹擾。尤其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人,在任何場合與任何人交往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威儀寂靜,不要大喊大叫,說一些粗言惡語。

  如果我們到上師或道友家裏去,應像《事師五十頌》裏講的那樣,小聲叩別人的房門,動作不能太粗魯。有時候通過敲門等細小行爲,也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有些人一邊使勁砸門,一邊高聲喊:“人在不在?喂,快開門啊!”而真正有道德修養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寂靜調柔,別人看到也會生起信心。

  倘若周圍的鄰裏行爲粗野,經常影響自己聞思修行,則應提醒他不要這樣。比如你的鄰居喜歡唱歌跳舞、大聲喧鬧,這時你應好心好意地勸他,不要這樣影響別人。前段時間有個道友在修行時,旁邊的鄰居一會兒唱、一會兒說,讓人不得安甯,後來他實在忍不住,就敲他的房子說:“不要唱了,好不好?不要大聲說話,好不好?”後來稍微有點安靜。應該這樣!我們在寂靜處的修行人,雖然跟世間人比起來,行爲比較寂靜,但每個人的水平不同,有些地方還是不太如法。如果自己大聲背書、大聲辯論,首先一定要考慮對周圍有沒有影響,有智慧的人不但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旁邊的人。

  尤其在聽聞佛法時,大家必須要保持寂靜。聽說外面有些人一邊在電視前聽課,一邊說話、吃東西,這是故意造惡業!聽佛法要保持寂靜,一個人發出聲音,會直接影響許許多多的人,你還不如不聽好。所以在聽法的過程中,自己絕不能發出聲音影響別人。當然,我們佛學院及寺院裏的環境與此不相同,以前法王如意寶傳講佛法時,有時候幾十萬人同時在聽,下面一點動靜都沒有。聽法就應該有這種態度!否則你一邊說話聊天,一邊想接受佛法,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希望不管聽受上師講法也好,接受出家人、居士輔導也好,都應該對法和人有一種尊重,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行爲寂靜對修行也有幫助。堪布根霍在《入行論講義》中說:“住在寂靜深山裏的修行人,不要經常來來往往。”真正的修行人,應該經常坐在禅房裏修行,在外面從來都看不到他的影子。而有些人卻恰恰相反,商店裏的人和公用電話的老板經常看到他晃來晃去,這說明他內在的境界是沒有的。現在城市裏有些人也是這樣,即使不買什麼東西,每天也要到街上逛一逛,這種習慣不太好。我們作爲修行人,除了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處理以外,平時應盡量安住在修行之處,不要經常到外面去。

  行爲調柔寂靜,不但對自相續有很大幫助,也能感化世上許多不信佛教的人。舍利子以前在家時,20歲就告別故鄉和父母,出外訪師問道,追求真理。由于外道的學問不能打動他,于是他和目犍連創立一個學團,招收弟子,並傲然以爲世界上再也沒有比他倆更有智慧的人,沒有人夠資格做他們的老師,全印度的學者沒有一個他們看在眼裏。有一天,舍利子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馬勝比丘 ,他的威儀行止非常莊嚴,徐徐而行,寂靜調柔。舍利子一見,心中非常驚奇,禁不住上前問道:“這位修道者,你叫什麼名字?住在哪裏?”馬勝比丘緩緩地回答道:“我叫馬勝,住在城外不遠的竹林精舍!”“你的老師是什麼人?他平時教你們什麼道理?”“我的老師是釋迦族出生的釋迦牟尼佛。佛陀所講的宇宙人生真理,淺學的我還不能完全領會,不過,就我記憶所及,佛陀常講的道理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又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對于佛陀所說的言教,我實在有說不出的感激。”從馬勝比丘的口中,舍利子聽到佛陀及其教法,猶如朗朗日光照耀,他眼前頓時光明起來,心中對宇宙人生積聚的疑雲一掃而空,對佛語産生了不共的信心。于是他趕緊回家告訴目犍連,二人一起去拜訪佛陀,後成爲佛陀的兩大弟子。曆史上,像舍利子和目犍連那樣的智者,在沒有遇到佛陀前相續中也具有如是的傲慢心,後來看到威儀調柔的佛弟子,內心中才生起信心,終皈依佛陀獲得聖果。因此佛陀常說威儀非常重要,原因也在這裏。

  前段時間,有一位居士打電話說:“我以前認爲自己證悟最重要,別解脫戒和外在威儀都是多余的。現在學了《正知正念品》以後,才明白原來這些也很重要。”的確如此,佛陀所說的任何威儀,每個人都不能忽略。

  有些行爲不太如法的道友,參加卸貨等集體勞動時,正知正念全部都跑光了,原來的習氣暴露無遺,言行舉止也沒有分寸。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如果相續中真有佛法的境界,行爲上也可以體現出來。假如一個人說話、走路、吃飯非常寂靜,他沒有皈依佛門的話,那他肯定有一定學問;如果他是出家人,修行應該很了不起,別人見後也會馬上生起信心。

  泰國、斯裏蘭卡等南傳佛教國家,對出家人的日常威儀相當重視,至今仍保留著佛陀時代的一些樸素傳統,僧人們如法的威儀、調柔的行爲感化了無量衆生。但現在有些人卻認爲身語的威儀並不重要,內心的證悟才有意義,身體成天瘋瘋顛顛的,語言也是胡說八道,這樣完全失去了佛教徒的形象。所以大家在這方面應該值得注意。

  下面以比喻進行說明:

  水鷗貓盜賊,無聲行隱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此處所講的叁種比喻——水鷗、貓、盜賊,都是悄聲潛行,以達成自己所求之事。同樣的道理,發了菩提心、守持菩薩戒的大乘修行者,也應該向貓學習、向盜賊學習、向水鳥學習,(向貓學習的話,天天抓老鼠,盜賊怎麼偷東西我們也怎麼行。開玩笑,不是這個意思!)一言一行都要做到如此寂靜,不要像瘋狂者般野蠻粗暴。

  水鷗,是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上的水鳥,通常以魚類爲食,在天空飛或水面遊時,動作悄無聲息,不會驚動水中的魚兒。貓,不管是竄到牆上、臥在草叢中,還是蹲在角落裏,都不會發出任何聲音,連走路也非常輕盈。我們藏地有種說法:“貓在角落中睡著,它的爪子不睡。”貓在睡覺時,爪子一直在動,想抓老鼠,最機警的老鼠也很難發覺它。

  盜賊,不知道你們有人當過沒有?他偷東西時蹑手蹑腳,很難被人發現。以前有位石屋禅師,一次他的禅房裏來了小偷,他發現後問道:“你是幹什麼的?”“我是個小偷。”“你在這裏做什麼?”“我在悄悄地偷東西。”“哦,那你前後偷過多少次?”“數目搞不清楚,反正偷了無數次吧。”“你始終都不能滿足嗎?”“不能。每偷一次東西,兩叁天內可以滿足,然後又不滿足了。”小偷又反問:“那法師你呢?偷過東西沒有?”“偷得不多,只偷過一次。”“你偷一次就不想再偷了?可不可以教我一下!”禅師聽後,馬上抓住他的胸口對他開示,小偷當下開悟。這是禅宗的一個公案。《米拉日巴尊者傳記》中也記載,米拉日巴尊者晚上睡覺時,一個盜賊在山洞裏摸來摸去,他察覺後放聲狂笑,說:“我白天都找不到東西吃,你半夜叁更的又能找到什麼?”所以,盜賊爲了成辦自己的利益,行爲是非常寂靜的。

  既然這叁者爲了自利,行爲都如是的寂靜,那我們爲了成辦一切衆生的利益,這樣做就更不用說了。大家不要認爲行爲寂靜不是很重要,倘若自己行住坐臥如理如法,對心的證悟、心的調伏有非常大的幫助。鑒于此,佛陀經常在大小乘經典中,特別強調修行者的威儀。

  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人,做事情不能像沒有學佛的人一樣吵吵鬧鬧,吃飯、走路等方面,世間人沒有這樣的教育,但我們修行人有。有時候看某人的行爲寂靜,也知道他肯定學過戒律,或者受過菩薩戒。跟世間人比較起來,真正的修行人,一舉一動截然不同。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認爲大聲說話沒關系,走路隨便跑也無所謂,倘若小的威儀經常違犯,大的學處也很難守護。《涅槃經》中雲:“莫輕小過,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若不重視身口意方面的簡單威儀,好的修證是搞不上去的。

  尤其在寂靜的地方,說話、走路一定要注意,盡量不要影響其他道友。我平時經常問一些人:“你旁邊的某某道友對你修行有沒有影響?他平時都在幹什麼?”有些人說:“啊,這個人真的很好,每天除了念佛以外,家裏就像沒有人一樣安靜。”有些人則不盡相同,家裏每天人來人往,來的人也是不叁不四的。所以在這裏我給大家提兩個要求,一是不要以不如法的行爲來影響他人,另外,自己說話、走路、做事情,不要大聲喧嚷,否則對整個清淨的道場有一定的影響。

  前一段時間,學院裏開出租車的人,可能是學大城市吧,經常在路邊嚷嚷:“到色達,到色達”、“到爐霍,到爐霍”……以前我去拉薩、成都時,也經常聽到有人這樣吆喝。昨前天要求他們開個會,以後在學院裏不能這樣大聲喧嘩,不然的話會影響很多地方。大城市裏有這樣的聲音可能無所謂,但在清淨的道場中,這些還是有一定影響。世間中有時候也是這樣,樓上的人如果沒有道德,經常吵吵鬧鬧的,對左鄰右舍尤其是樓下的人會帶來很多麻煩。因此,不…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二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