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叁節課

  第六十叁節課

  今天繼續宣說“必定隨順他衆”。

  一切行爲喜,此喜價難估,

  故當依他德,安享隨喜樂。

  前面講了應隨喜他人的功德、演說贊歎別人的妙語,如是而行持者,他人的一切善行也成爲自己歡喜之因,這種歡喜實在難能可貴,用金錢也難以買到,因此我們理當依靠他人所做的功德,自己安然地享受隨喜的快樂。

  此頌有幾種解釋方法,一般來講,這裏是說在大乘修學的過程中,我們的所作所爲應成爲自他歡喜之因。世間人做任何事情,都想成爲自己歡喜的因,而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凡有所爲,皆當成爲衆生歡喜之因。如果衆生因福報現前而享受快樂,或者通過我們的行爲讓他快樂,對大乘修行人來講,這是極爲快樂、極爲歡喜的事情。這種快樂,是世間上一切金銀財寶也買不到的。

  或者說,我們應經常處于歡喜快樂中,不要心存嫉妒嗔恨等不良心態。住在世間中的人,如果心裏有一份歡喜,這是任何物質也無法代替的。現在有些人物質條件富足,生活奢華享受,但內心始終沒有自在和快樂,成天愁眉苦臉、唉聲歎氣,這樣的話,外面的環境再舒適,對自己也沒有任何意義。所以,薩迦班智達在有關教言中說:知足少欲,是最殊勝的一種快樂。

  世間中也有這樣的故事:古代有兩位兄弟,經常去山上砍柴。有一次,他們看到有老虎正要吞噬一位老人,于是想辦法趕走老虎,把老人救了出來,沒想到,這位老人竟是山神。爲了報答救命之恩,老人許諾給兩兄弟任何所需之物。大哥說要財富,老人就給他一枚金戒指,用它能夠點石成金。回來之後,大哥享盡人間榮華,買房、娶妻、生子……該有的完全擁有了。但結果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爲了保護財産、爲了解決財産糾紛,一生中的痛苦接連不斷。而小弟呢,當時沒有任何奢望,只說過得平凡快樂就可以。老人送他一串風鈴,每當心裏不舒服時,聽一聽風鈴清脆的聲音,所有煩惱就會一掃而空。因此,兩兄弟比較起來,小弟雖然生活簡單,但一輩子都過得非常快樂。

  對修行人而言,內心獲得一些佛法的境界,是任何快樂都沒辦法比的。比如我們生起了菩提心,擺脫了無始以來的桎梏,心甘情願地舍棄自我,全心全意地利益衆生,相續中的痛苦就會越來越少,享受的快樂也越來越多。當然,更殊勝的一些境界,如大手印、大圓滿,倘若已經獲得的話,這種快樂更是無與倫比。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不管住山洞還是雲遊四方,恒常處于喜悅之中。從無垢光尊者、多欽則尊者的傳記中也能看出,這些高僧大德獲得了一定境界後,那種快樂,的確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現在人認爲吃得好、穿得好、身體無病無災,就是最快樂的事情。實際上,這種快樂並不究竟,最究竟的快樂,是我們有了修行的境界、有了能自他交換的境界,這才是最快樂的。

  如果內心的快樂不斷增上,自己的生活也會越來越有意義,這一點,不僅在佛教中如是宣說,現代醫學和生理學也完全承認。其實,人的身體跟心理互相起作用,假如心特別快樂,身體也不容易衰老,經常體現出年輕之相。反過來說,假如身體沒什麼病,對心理也有一定的正面影響。一個人的內心如果很痛苦,幾年當中他就會老得非常快,但若豁達快樂,過了很長時間也仍是很年輕。

  我原來講《入行論》這一段時,提到過我的一個同學,他對單位、家庭沒有太大執著,總以一種淡然的心境去面對事物,除了經常祈禱叁寶外,沒什麼事情挂在心頭,一別幾十年,好像人越活越年輕,當我見到他時都特別驚奇。但後來沒有想到,他比我先離開了人世,真是生命無常,再年輕也抵不過死主的魔掌!但不管怎麼樣,我們作爲修行人,應該像他一樣,沒必要爲一點小事就煩惱不已,這樣不僅對自己的修行境界不利,而且即使費很大心力去挂念擔心,實際上也不一定解決問題。

  爲了自己的長壽健康,我們也應活得開心。莎士比亞說:“快樂的人,活得很長久。”《毗奈耶經》中也說:人如果過得快樂,一定會有這種境界。所以依靠他人的功德,我們應享受隨喜的快樂。看別人聞思修精進,或者有財富、有地位、有名聲,不要生嫉妒心、嗔恨心,而應以他人的善行,使自己享受同樣的安樂。

  其實,有嫉妒心的人非常痛苦,看別人當維那唱得好,心裏就特別不高興,馬上關掉錄音機;嗔恨心嚴重的人,見別人發財升官了,就恨得咬牙切齒,甚至出現自殺的現象。所以,我們應好好地調伏自心。以前上師如意寶一再講過:“作爲大乘修行人,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不要離開歡樂的氣氛;不管與任何人交往,都要在不離歡喜的前提下和睦相處。”

  性格不好、人格不好的人,在一個團體中也經常吵吵鬧鬧,令大家都生起痛苦。甚至和他一起乘車外出,他也非要坐在窗口旁邊,不願意別人碰著他,看他一眼,他也非常不高興:“討厭!看我幹什麼?”在這種人的周圍,始終有種不快樂的氣氛。這種人如果去工作,不管在哪個單位,都覺得這裏非常複雜、那裏非常複雜;如果去修行,就認爲佛教團體非常複雜,上師身邊的人也非常複雜……他的眼睛很複雜、心很複雜,所以他面前呈現的一切,全部都非常複雜——“這個是笨蛋,那個是壞蛋,那個是王八蛋”,周圍沒有一個好人。什麼語言都聽不慣,什麼境相都看不慣,做什麼事情他都想不通,在他的眼前,就像帶了變色眼鏡一樣,世界全部是灰色的,快樂永遠也找不到。

  當然,所謂的快樂,每個人的定位也不同。從世間來講,恩格斯在《自由》中是這樣說的:“春光明媚的早晨,坐在花園裏,嘴裏抽著一支煙,陽光暖暖地照在脊背上,在這種環境下看書,多麼快樂!”法國文學家巴爾紮克則認爲,一邊喝咖啡一邊寫作最快樂。以前的鄧麗君,她從小到死之前,只要在大庭廣衆下唱歌,就覺得最快樂、最幸福。但我想,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人,只要衆生快樂,我們心裏應該很舒服、很快樂,這就是我們的原則。能不能做到呢?可能每個人的根基、發心不同,做到的程度也有一定差別。但不管怎麼樣,看到衆生快樂,我就快樂,看到衆生遠離痛苦,我就歡喜,這就是大乘修行人的一種隨喜。

  或者說,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應該是最快樂的。這一點,在座的有些道友可能深有體會。很多人經曆過各種各樣的世事,後來感到佛法對內心起到的作用不可思議,在上師面前得到具無上加持的殊勝妙法後,自相續中有著無法言說的快樂。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說:“我晚年的時候,到過世界許多地方,有許多人很尊敬我,世間種種圓滿豐裕生活也經曆了。但這些根本比不上年輕時在石渠求學的生活,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當時雖然吃穿各方面很缺,可每天在上師托嘎如意寶面前享受佛法的慈悲甘露,一生中再也沒有比那時更快樂的時光了!”每每憶及這些,上師都會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

  藏地有一首民歌,有一句歌詞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就是慈悲父母具足時,過著美好爛漫的童年。”我想在座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經常都會這樣想:上師在世的時候,在上師面前無憂無慮地聽受佛法教言,那是最快樂的時光。對世間人而言,天真的童年時代,浪漫的學生時代,可能是最快樂的,但對我來講,以前在上師座下聽受法要,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至今日,那種景象仍時常浮現眼前……

  不管怎麼樣,每個人對快樂的認識都不同,但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一定要想到:只要衆生快樂,我就快樂。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平時在生活當中,最好不要有過多的顧慮擔憂,什麼事情都看淡一點,做事情只要對衆生有利即可,自己生病也好、不順利也好、別人誹謗也好,都無所謂,應該用這種態度來面對人生。假如有人傷害我、嫉妒我,用不著傷心難過,行爲上出現一些大的變化。作爲修行人,尤其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衆生把我當玩耍品也是可以的,因爲在我發心的一刹那,早已將身口意全部供養給衆生,他們怎麼做都理所當然。若能這樣想,即便遇到很多不順之事,自己也會想得開。否則,一點小小的事情,就困擾在心裏面,晚上睡不著,白天做事情也沒有力氣,久而久之,會不會圓寂也不好說!(衆笑)

  如是今無損,來世樂亦多,

  反之因嗔苦,後世苦更增。

  若能真心隨喜別人的功德,看到人家有智慧、有財産、有地位,數數生起歡喜之心,很高興他擁有如是功德,那對自己來講,即生中一絲一毫的損害都沒有,並且來世還會獲得更大的快樂,暫時不墮惡趣、轉生人天善趣,究竟獲得圓滿正覺果,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因此,我們隨時都應該想:只要別人快樂,我就非常快樂。當然,這說起來比較容易,沒遇到事情時也覺得應該沒有問題,但真正遇到一些對境時,平時沒有修行的話,做起來可能有一點困難。但若平時修行過,雖然自己的境界不太高,可是心的力量不可思議,應該可以做到的。

  包括我自己在內,以前在讀書時,有時候的行爲,現在想起來也特別不好意思。那時自己的嗔恨心、嫉妒心比較重,尤其看到別人學得好,就很想害他打他,不僅僅是想,實際行動中也做過很多壞事。但後來依靠上師的加持,接受了一些大乘佛法的教育,雖然這種習氣對凡夫來講不一定能從根本上斷除,但自己的嫉妒、嗔恨等煩惱心態,應該說有所轉變。

  其實,如果沒有嫉妒心,沒有嗔恨心,由衷地隨喜他人功德,對今生根本沒有任何損害,自己也可以享受這種快樂。我們是發了菩提心的人,衆生的快樂就是我們的快樂,別人怎麼樣對我都無所謂,反正我已供養給衆生了,他們怎麼做都理所當然。若沒有這種正知正念,可能會經常處于痛苦與憂愁中。

  反過來說,假如對他人的功德生起嗔心嫉妒,依此過患所致,即生中會極度苦惱、痛苦萬分,來世更是苦不堪言。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修行境界比較好的人,氣色各方面都不錯,跟任何人交往都非常…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