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四節課

  

  第六十四節課

  醜二(尤其趨入善法之行)分二:一、自己修行之理;二、饒益他衆之理。

  寅一(自己修行之理)分叁:一、宣說所修有力善法;二、修行方法;叁、宣說勝劣取舍。

  卯一、宣說所修有力善法:

  恒依強欲樂,或依對治引,

  以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修持善法若具足以下四種條件——時間、意樂、對治、對境,功德是相當大的。對此,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也說 ,無論行善還是造惡,若具足五種條件,果報更爲嚴厲。包括《俱舍論》中,也宣講過這個道理 。因此,大家應恒常觀察自相續,看自己做善業時是否具足這些因緣。

  頌詞的意思是,我們在修持善法時,如果時間持之以恒,以強烈的欲樂來發心,憑借能摧毀其違品的對治,再加上依靠恩悲福叁種殊勝之田,則能成辦廣大的福德善事。

  首先分析第一個條件:“恒”。不管做任何善事,時間一定要長久。比如修持空性或者菩提心,如果一個人一兩天內非常精進,以後懶懶散散,沒有長期修下去。而另一個人堅持不懈,以長久心修持了幾十年,那後者的功德比前者大。

  第二個條件是“強欲樂”,即意樂強烈。不論修什麼樣的善法,必須要有信心。比如我修持空性法門,一定要知道這是諸佛菩薩二轉*輪的精要,得聞如此殊勝之法極爲難得,內心數數生起歡喜,有著強烈的信心,在信心力的牽引下,善根也是非常大的。反之,如果自己沒什麼信心,用平常的心態隨隨便便修持,這個功德就會差很多。

  第叁個條件是“對治”。要發起強烈對治心,比如布施可以對治吝啬,大悲心可以對治嗔恨,有了強有力的對治心後,依靠正知正念能將違品全部摧毀。

  第四個條件是“恩悲福田”。在有些論典中,是將這叁種田合在一起講的。我們行持善法的時候,對境也許具足兩種田 ,也許具足一種田。具體而言:

  1、恩田:指世間中對自己有養育教授之恩的人,如父母長輩、傳法灌頂的上師、傳戒阿阇黎等等。或者在世間,或者出世間,這些人對自己的恩德相當大,故叫做恩田。若以恩田爲對境積累善業,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2、悲田:指被痛苦所迫,令人心生悲憫的對境,如地獄等叁惡趣衆生、淪落街頭的乞丐、臥病在床的病人等。依靠這樣的對境造善業,功德也是非常大,阿底峽尊者說過:“如果對遠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邁的父母等慈愛行事,與實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3、福田:指功德圓滿的上師叁寶。以此爲對境,哪怕做一些極微小的善法,功德也是無法估量。這一點,《隨念叁寶經》等有關經論中有詳細的宣說。

  福田和恩田也叫做功德田,若將這叁種田歸納起來,則可包括在功德田和悲田當中(即上供下施的對境)。功德田的功德越大,依靠它所積累的福報也越多,從一般的僧人、資糧道、加行道、小乘聲聞緣覺,然後一地到十地菩薩,這樣一直上去,證悟的境界越高,對其供養的功德越大。同樣,悲田的衆生越可憐,幫助他們的功德也越大。比如用錢財布施衆生,如果是一般的衆生,就有一般的功德,如果對境特別可憐、無吃無穿,那給他布施的話,這個功德是相當大的。

  總而言之,將上面所說的叁種條件,再加上這叁種田合爲一體,總共就有四種條件,即時間、意樂、對治、對境。行持任何一個善法、修持任何一個法門、做任何一個善事,若能具足這四種條件,那麼就會事半功倍。有關教言中也說,哪怕積累一個微不足道的善根,功德和異熟果報也不可思議。

  大家行持善法時,一定要了解這些方便方法。現在很多人想做善事,但怎麼樣做功德最大,幾乎都不太清楚。學了這些道理以後,平時行持善法時,盡量要時間延長,發心變得強烈,具足對治違品的善法,依靠一些殊勝的對境。

  反過來說,一旦具足這些條件去造罪業,罪過也是非常大。造業的時間越長,發心力量越強,對治力越微弱,對境越嚴厲,那罪業也是越可怕。因此,若萬不得已非要造惡業,比如說殺一頭牦牛,那要盡量地縮短時間,害心不要太強烈,用上對治害心的善法,不要爲供養上師叁寶而殺害,不然的話,罪過是相當嚴重的。

  其實,每個人未來的命運,不用問別人,用這裏的方法衡量一下就會知道。如果自己以前造善業具足這四種條件,來世至少是人天善趣。但若造惡業具足了這些條件,那叁惡趣的大門就會爲你而開。因此,若用這種方法進行觀察,完全能明白自己來到人間做了好事還是壞事,自己爲自己的將來到底鋪了什麼樣的道路。

  卯二、修行方法:

  善巧具信已,即當常修善,

  衆善己應爲,誰亦不仰仗。

  每個人都想變成一個好修行人,但很多人在修行過程中,往往不知道該怎麼修。在這裏,寂天論師給我們一個答複:首先,不管修什麼法一定要善巧,也就是說,善于精通其中法要。比如你要修本尊,就應懂得本尊到底怎麼修,發什麼樣的心,中間怎麼觀想,最後怎麼回向,對所有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做善巧,也叫做精通修法。如果沒有精通修法,則很容易變成顛倒修。

  喬美仁波切在《山法》裏有一個公案:藏地有位大師特別喜歡發財,他爲此而精進修持本尊,終于獲得成就。他依靠本尊的加持,去漢地弘揚佛法時成了國師,皇帝供養他大量的金銀財寶,他非常歡喜,高興地返回藏地。回來以後,他對這些財物特別執著,死後也變成鬼神一直守護著,任何人都不敢碰,不敢摸。後來人們實在沒辦法,就把他的茶葉、金銀財寶全部堆在一個山洞裏,看都不敢看。

  《文殊根本續》中也記載道:以前有一位婆羅門大臣,他手下的好多人舍棄他去投靠別人。他惱怒萬分,拼命地修大威德,最終獲得成就,依靠降伏的力量,殘忍地殺了很多人。以此罪業,他悲慘地墮入地獄,受了無量時日的痛苦。後來從中解脫轉生爲人,被大威德本尊慈悲攝受。可見,不管是修什麼善法,如果發心不對,爲了財産、爲了害人,這樣不但對衆生和自己沒有利益,反而害了自己。

  因此,修法務必要以正確見解來攝持。喬美仁波切也說了:“若以菩提心和空性見來攝持,修任何法都不會誤入歧途。”空性見猶如寶劍,能將所有的實執砍斷;菩提心可使自私自利全部消于法界,一切修法都是爲了衆生而修。倘若爲了衆生而修,且沒有實執,那修行肯定百分之百正確。所以喬美仁波切再叁要求,我們修持的時候,一定要具足菩提心和空性見,這就是“善巧”。

  其次,對所修法門應該有信心,否則修行也不一定成功。世間上的人搞生意、投資項目,首先都要了解方案,對所做之事有一定把握,然後就會産生信心,做下去應該有成功的機會。倘若沒有一點信心,連世間的事情也做不成,更何況是佛法的修行了。所以,不管修持空性法門,還是聞思大乘佛法,都要有一種信心,這是非常關鍵的。

  現在許多人在信心上還是有一定的問題。昨天我在講《二規教言論》時,看見六七個人沒有帶法本,不看書,覺得這不像一個聽法者的行爲,心裏有點不高興。應該來講,聽法者有自己的一種威儀,我以前在任何上師面前聽受佛法,不看書的情況絕對沒有。雖然《二規教言論》比其他法簡單,這一點我也承認,但是再怎麼簡單,有些道友也不一定能背得下來。我在這裏辛辛苦苦宣講,用盡所有的時間和精力,一心一意想幫助你們,就算我講得再不好,裏面也有部分價值,假如書都不看,恐怕對你們也不一定有利。從世間而言,不管在哪個學校裏,不看書的學生可能連小學也無法畢業。何況我們學的是佛法,不論內容還是字句,應該說遠遠超過了世間知識。所以,有些人對佛法的信心、態度不太好,不太好的話,佛陀在佛經中也說了,在他們面前不能傳授佛法。

  現在你們學佛的條件相當好,我在這裏辛辛苦苦地講,講完以後下面的人辛辛苦苦地整理出來,印成資料再發下去,你們只要看就可以了。我原來聽法的時候並不是這樣,當時很多條件都不具足,上師如果要傳法,我翻山越嶺到處去找書。記得有一次,上師如意寶要講一部中觀論典——麥彭仁波切與 薩格西的《辯論書》,當時他老人家宣布再過兩天以後講,我那時剛來學院一兩年,聽後心裏非常高興,覺得得到這個傳承特別好,于是在全學院上上下下到處找書。那時候,大多數道友我都不熟悉,有些人雖然熟悉,但也只有一本,沒辦法借到。本來想借書抄下來,但看了一下,有四五百頁,根本來不及。中午我能見到上師,就到上師面前去了,當時心裏很害怕,但想這麼重要的事情,沒有書也不行,于是就硬著頭皮求上師:“我整個學院都找了,實在是找不到,您看怎麼辦?”上師說:“我也只有一本。但在洛若寺,我有個親戚叫才讓敦珠,他那裏可能有一本,你自己去一下,說是我讓你去的,看他有沒有。”我聽到以後非常高興,學院離洛若寺要走一兩個小時,我沒有吃午飯就直接去了。到了那裏以後,他老人家也非常慈悲,翻了很多書,到下午的時候,我們才找到,然後我就帶回來。回來以後天都黑了,走了這麼遠的路,身體很累,一天也沒有吃到飯,但覺得第二天總算有書了,好像什麼事情都解決了,心裏感到非常滿足。

  不僅僅是這一次,經過這麼多年,我昨天觀察自己:我學法的時候,跟你們現在學法完全是不相同的,一個是條件不相同,你們的條件可能太好了,另外,人的信心好像也不相同。一般來講,我遇到任何法,不管簡單的還是難的,上師在講的時候,我一個字一個字在看。幾十年來上師所傳授的法,每個法本裏都有很多筆記,遇到科判的時候,我就用彩筆勾一下,上師所講的重要內容,用鉛筆或其他筆來做注釋。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不像你們有些人,第一天聽課時,順便拿筆寫一下,過兩天就再也看不到了。甚至極少數的人一邊聽課,一邊拿念珠念咒,或者在那裏一直打坐。聽說外面的一些居士,在學《入行論》的時候也是這樣,有些…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