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練氣功,有些在打坐,有些在說話……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如果是這樣,那這些人最好不要聽課了。現在條件太好了,我們把法本送到你門口,光盤全部爲你准備好,若還不願意聽的話,這說明你對佛法根本沒有信心,你不是所化之器!
試想,在國外聽一堂課要花多少錢?學世間上的垃圾學問,花多少錢才能進學校?教科書、教學費用是多少錢?但我們這裏,一方面是爲了給大家提供方便,一方面也是擔心有些人經濟條件不足,想盡辦法給你們提供條件學佛。可是,有些人好像根本沒有珍惜之心。
我想佛法並不是這樣學的,連書都沒有,怎麼學得會呢?昨天我看到的那幾個人,並不是沒有書,應該是有書,只不過覺得以前聽過,就不重視這部法,甚至有人在聽的時候,一直閉著眼睛。第一天是這樣,我想他可能把書忘了,算了;第二天也是如此;第叁天的時候,我實在忍不住了。本來這是小事,我也不可能斤斤計較,但有時候覺得,若對法這樣沒有信心,住在這裏也沒有多大意義。聽說你們有些道友,聽其他法師講課時也根本不拿書,如果有這種情況,從今天以後,對不起,你不要再去聽課了。連書都不拿,說明你肯定對佛法沒有信心!
具有超凡智慧的人,在座恐怕是沒有的,以前上師如意寶講法時,不管以前聽過多少次,所有的堪布都拿著書,講一句就看一句。我們這裏有些人,連最基本的聞法規矩都不懂,外面的人不懂,因爲他們沒有受過這方面的教育,就像農民到大學講堂裏聽課一樣,再怎麼樣也情有可原。但我們有些人已經學習好多年了,以這樣的態度聞法,對自己不一定是有利的。說實話,有時候看到這些人,我覺得他們特別可憐,所謂的佛法不是這樣來接受的,不要說佛法,世間知識若沒有一定的信心,也是根本得不到。
因此,在傳講《入行論》的過程中,我不願意讓各種各樣的人進來。真正想學的人,應該按照我們的條件如理如法去修持。如果這麼好的條件還不知足,經常討價還價,還要給我們施加壓力,這樣的話,你還是不要學了,沒有必要依靠善法來造惡業!
不管對什麼樣的法,信心和態度非常重要。有些人在聽課的過程中,不知道在想什麼,也不知道在做什麼,這是不允許的!聽法有聽法的要求和規則,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佛法肯定是不能接受的。要知道,佛法極爲深奧,聚精會神地聽,有些鈍根者還不一定聽得懂,更何況你叁心二意、東看西看,以這種態度想得到佛法的利益,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假如你真的想學習佛法,行爲上、態度上要對佛法和叁寶有一種信心,有一種尊敬,這樣才能對自相續有利。
以上講了善巧、信心,具足這兩個條件後,還應當恒常地修持,如果今天修明天不修,這樣也無法成功。所以《華嚴經》中說:“應于一切時,勇猛大精進。”修行是長期的事業,長久努力方有所成,如果一兩天內聽上師、道友的勸告精進修行,過了以後,惡習又恢複到原來狀態,這種一暴十寒的修行也沒有用。
“衆善己應爲,誰亦不仰仗。”有了這叁種條件之後(善巧、信心、恒常),自己應盡心盡力修持對自他有利的善法,一切事情獨立而爲,不要依賴其他任何人。在《大集經》中說:“菩薩獨自披上無上菩提心的精進铠甲。”《經莊嚴論》中也說:“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利益衆生是他的職責,如果別人勸他去饒益衆生,那是值得慚愧的事情。”因此,菩薩應該自覺、主動地度化衆生,行持善法,不必要他人來勸導。如果經常依賴他人督促,就像牦牛不走要用鞭子打一樣,過幾天就要說一次,這並不是發菩提心者的行爲,永遠都依靠別人是不可能的。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依賴上師和道友的幫助應該可以,但如果一沒有人勸,自己的信心和修行就全部退了,那是不合理的。真正行持善法的高僧大德們絕不是這樣。以前阿底峽尊者爲了積累資糧,每天都精進調和土粉做小擦擦佛塔。衆眷屬對他說:“您是一位偉大的上師,整天擺弄土粉不但別人會譏笑,而且您也很辛苦,不如讓我們來做吧!”尊者說:“你們在說什麼?難道我所吃的食物,你們也替我吃嗎?”漢地的百丈禅師也是如此,他每日除了領衆修行外,爲積累資糧、遣除罪障,必親自帶領大衆勞動,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後來,百丈禅師年紀大了,弟子們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工作,懇請他不要隨衆勞動,但百丈禅師不肯,堅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弟子們阻止不了禅師的決心,只好將他所用的鋤頭等工具藏起來。百丈禅師無奈,只好用絕食來抗議,最後弟子們沒辦法,只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按自己的規矩做。
以前的高僧大德,別人不讓他行持善法,他也不聽,依舊我行我素。而現在有些人,就像我剛才所說的,行爲看起來很不如法,可能出家也時間不長,只不過衣服變了、沒有頭發而已,很多習氣實際上跟在家一樣,一點都沒有改變。而有些在家人,雖然有叁寶弟子的名號,也參加了菩提學會,這個小組、那個小組,但他的性格、行爲以及原來的邪知邪見根本沒有變。如果永遠這樣下去,學佛好像也沒有多大意義。畢竟上師不可能每天都盯著你,每天都督促你,非要這樣才聽得下去的話,學佛也是不長久的。
《格言寶藏論釋》中有一個公案:從前,有兩只天鵝和一只烏龜共同生活在一個悅意的池塘裏。一年夏季,水池即將幹涸,兩只天鵝商量飛往別的湖泊去,烏龜要求帶它一起去,方法是兩只天鵝各銜木棒兩端,烏龜口含木棒中間,這樣隨它們一起飛。當飛到一個城市上空時,很多小孩看見後,拍手大喊:“天鵝天鵝真聰明,帶著烏龜天上飛……”烏龜感到萬分委屈,覺得這個“飛行”主意是自己想出來的,怎麼歸功于天鵝呢?但不敢張口分辯,只好忍氣吞聲。到了另一個城市上空,又被一群小孩看見,邊跳邊喊,稱贊天鵝聰明。烏龜再也忍不住了,不顧一切地張口大喊:“這個聰明的主意,是我烏龜想出來的!”隨著喊聲,它飛落直下,掉在地上摔死了。
所以,始終依靠他人的話,那跟烏龜沒什麼差別,終有一天會遭殃的。同樣,我們修持善法也好,做世間上的事業也好,如果天天依靠別人來護持,那也是不可能的。自己應該學會長大,並意識到:“我已經發了菩提心,應該自覺、積極地幫助衆生,行持善法,該做的事情必須做,不能一直這樣推!”
卯叁、宣說勝劣取舍:
施等波羅蜜,層層漸升進,
勿因小失大,大處思利他。
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一定要區分勝劣的差別,搞明白哪些功德大、哪些功德小。怎麼區分勝劣呢?佛陀慈悲觀照衆生的根基,將一切修法全部歸攝于六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而六波羅蜜多之間猶如階梯般層層遞進,從布施一直到智慧,後後功德更爲殊勝。所以,應按照這種順序進行抉擇,再循序漸進地身體力行,在真實行持時,不要拘泥于小德行而舍去大善法。譬如,布施與持戒比起來,持戒的功德更大,世親論師說:“如大海水與牛迹水 ,其量相差懸殊。持戒功德與布施功德亦如是,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寶積經》中亦雲:“何者以喜心,百年作布施,不如一日中,守持淨戒勝。”因此,爲了一些小小的功德,不能失去大的利益。布施與持戒比起來,持戒的功德大;持戒與安忍比起來,安忍的功德大……以此類推,我們應根據自己根基選擇大的功德。
雖說上下順序原本如此,但就像前文所說“經說行施時,可舍微細戒”,我們決不能爲了一些細微的戒律而放棄廣大的布施。那這與前面說法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如果布施的功德非常大,失去一些小小的律儀,並沒有特別大的過失,這一點佛也是開許的。既然如此,大小是以什麼來安立的呢?“大處思利他”,《釋論》中說,大處主要思維他衆的利益,著眼點也要放在這一大處上。
比如一個人本來發誓要閉關,精進修持禅定,但有人從很遠的地方來向他求法,如果他真的傳授,將對成千上萬的衆生有重大利益,那他舍棄原來的誓言,馬上出關給別人講經說法,這樣也是可以的。或者說,戒律中對出家人的日常威儀有一些要求,但是爲了放生、爲了救護衆生的生命,違犯一些細微學處,這並沒有多大過失。
佛經中也講過,我們千萬不能爲了小利而失去大義。《百喻經》中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小孩爲了一些糖果,將家裏的金銀財寶全部送給盜賊,這是極其愚癡的行爲。所以爲了一些小小的功德,以自私自利的心去閉關,然後失去利益衆生的重大事業,這是不合理的。但有些人表面上利益衆生,說是“我要弘法利生,我要去放生”,實際上是爲自己獲得名聞利養、獲得一些財富,那這樣的話,利益衆生只是個借口而已,也沒有多大實義。
因此,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因果之間的輕重要分清楚,這一點十分重要!
寅二(饒益他衆之理)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卯一、略說
前理既已明,應勤饒益他,
慧遠具悲者,佛亦開諸遮。
前面所講的道理,尤其是利益衆生的功德非常大,完全明確以後,作爲發大乘菩提心的人,應兢兢業業時時刻刻幫助衆生、利益衆生。只要對衆生有利,即使小乘中所遮止的有些身語罪業,具有大慈大悲、高瞻遠矚、通達一切萬法奧義的佛陀也對一些學處作了開許。
本來佛陀在小乘有關經論中,爲愚昧無知、智慧淺薄的衆生,製定了一些不能違越的戒條。但在對衆生有極大利益的情況下,佛陀也有一些開許。正如《大密善巧方便經》中講述:大悲商主爲了阻止持短矛者殺害五百商主,而自己殺害他,此舉不但沒有染上罪業,反而圓滿了十萬劫資糧。(不同經論的說法不同,也有說七萬、八萬。)再有,星宿婆羅門在兩萬年間于林中持梵淨行,一次去城中化緣,商主之女見其後祈求成家,因遭到拒絕而想尋死。星宿婆羅門爲救她的性命而舍梵行,還俗與她成家,以此善念也圓滿了十萬劫資糧(也有說二萬…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