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节课
丑二(尤其趋入善法之行)分二:一、自己修行之理;二、饶益他众之理。
寅一(自己修行之理)分三:一、宣说所修有力善法;二、修行方法;三、宣说胜劣取舍。
卯一、宣说所修有力善法:
恒依强欲乐,或依对治引,
以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修持善法若具足以下四种条件——时间、意乐、对治、对境,功德是相当大的。对此,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 ,无论行善还是造恶,若具足五种条件,果报更为严厉。包括《俱舍论》中,也宣讲过这个道理 。因此,大家应恒常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做善业时是否具足这些因缘。
颂词的意思是,我们在修持善法时,如果时间持之以恒,以强烈的欲乐来发心,凭借能摧毁其违品的对治,再加上依靠恩悲福三种殊胜之田,则能成办广大的福德善事。
首先分析第一个条件:“恒”。不管做任何善事,时间一定要长久。比如修持空性或者菩提心,如果一个人一两天内非常精进,以后懒懒散散,没有长期修下去。而另一个人坚持不懈,以长久心修持了几十年,那后者的功德比前者大。
第二个条件是“强欲乐”,即意乐强烈。不论修什么样的善法,必须要有信心。比如我修持空性法门,一定要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二转*轮的精要,得闻如此殊胜之法极为难得,内心数数生起欢喜,有着强烈的信心,在信心力的牵引下,善根也是非常大的。反之,如果自己没什么信心,用平常的心态随随便便修持,这个功德就会差很多。
第三个条件是“对治”。要发起强烈对治心,比如布施可以对治吝啬,大悲心可以对治嗔恨,有了强有力的对治心后,依靠正知正念能将违品全部摧毁。
第四个条件是“恩悲福田”。在有些论典中,是将这三种田合在一起讲的。我们行持善法的时候,对境也许具足两种田 ,也许具足一种田。具体而言:
1、恩田:指世间中对自己有养育教授之恩的人,如父母长辈、传法灌顶的上师、传戒阿阇黎等等。或者在世间,或者出世间,这些人对自己的恩德相当大,故叫做恩田。若以恩田为对境积累善业,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2、悲田:指被痛苦所迫,令人心生悲悯的对境,如地狱等三恶趣众生、沦落街头的乞丐、卧病在床的病人等。依靠这样的对境造善业,功德也是非常大,阿底峡尊者说过:“如果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3、福田:指功德圆满的上师三宝。以此为对境,哪怕做一些极微小的善法,功德也是无法估量。这一点,《随念三宝经》等有关经论中有详细的宣说。
福田和恩田也叫做功德田,若将这三种田归纳起来,则可包括在功德田和悲田当中(即上供下施的对境)。功德田的功德越大,依靠它所积累的福报也越多,从一般的僧人、资粮道、加行道、小乘声闻缘觉,然后一地到十地菩萨,这样一直上去,证悟的境界越高,对其供养的功德越大。同样,悲田的众生越可怜,帮助他们的功德也越大。比如用钱财布施众生,如果是一般的众生,就有一般的功德,如果对境特别可怜、无吃无穿,那给他布施的话,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
总而言之,将上面所说的三种条件,再加上这三种田合为一体,总共就有四种条件,即时间、意乐、对治、对境。行持任何一个善法、修持任何一个法门、做任何一个善事,若能具足这四种条件,那么就会事半功倍。有关教言中也说,哪怕积累一个微不足道的善根,功德和异熟果报也不可思议。
大家行持善法时,一定要了解这些方便方法。现在很多人想做善事,但怎么样做功德最大,几乎都不太清楚。学了这些道理以后,平时行持善法时,尽量要时间延长,发心变得强烈,具足对治违品的善法,依靠一些殊胜的对境。
反过来说,一旦具足这些条件去造罪业,罪过也是非常大。造业的时间越长,发心力量越强,对治力越微弱,对境越严厉,那罪业也是越可怕。因此,若万不得已非要造恶业,比如说杀一头牦牛,那要尽量地缩短时间,害心不要太强烈,用上对治害心的善法,不要为供养上师三宝而杀害,不然的话,罪过是相当严重的。
其实,每个人未来的命运,不用问别人,用这里的方法衡量一下就会知道。如果自己以前造善业具足这四种条件,来世至少是人天善趣。但若造恶业具足了这些条件,那三恶趣的大门就会为你而开。因此,若用这种方法进行观察,完全能明白自己来到人间做了好事还是坏事,自己为自己的将来到底铺了什么样的道路。
卯二、修行方法: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每个人都想变成一个好修行人,但很多人在修行过程中,往往不知道该怎么修。在这里,寂天论师给我们一个答复:首先,不管修什么法一定要善巧,也就是说,善于精通其中法要。比如你要修本尊,就应懂得本尊到底怎么修,发什么样的心,中间怎么观想,最后怎么回向,对所有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做善巧,也叫做精通修法。如果没有精通修法,则很容易变成颠倒修。
乔美仁波切在《山法》里有一个公案:藏地有位大师特别喜欢发财,他为此而精进修持本尊,终于获得成就。他依靠本尊的加持,去汉地弘扬佛法时成了国师,皇帝供养他大量的金银财宝,他非常欢喜,高兴地返回藏地。回来以后,他对这些财物特别执著,死后也变成鬼神一直守护着,任何人都不敢碰,不敢摸。后来人们实在没办法,就把他的茶叶、金银财宝全部堆在一个山洞里,看都不敢看。
《文殊根本续》中也记载道:以前有一位婆罗门大臣,他手下的好多人舍弃他去投靠别人。他恼怒万分,拼命地修大威德,最终获得成就,依靠降伏的力量,残忍地杀了很多人。以此罪业,他悲惨地堕入地狱,受了无量时日的痛苦。后来从中解脱转生为人,被大威德本尊慈悲摄受。可见,不管是修什么善法,如果发心不对,为了财产、为了害人,这样不但对众生和自己没有利益,反而害了自己。
因此,修法务必要以正确见解来摄持。乔美仁波切也说了:“若以菩提心和空性见来摄持,修任何法都不会误入歧途。”空性见犹如宝剑,能将所有的实执砍断;菩提心可使自私自利全部消于法界,一切修法都是为了众生而修。倘若为了众生而修,且没有实执,那修行肯定百分之百正确。所以乔美仁波切再三要求,我们修持的时候,一定要具足菩提心和空性见,这就是“善巧”。
其次,对所修法门应该有信心,否则修行也不一定成功。世间上的人搞生意、投资项目,首先都要了解方案,对所做之事有一定把握,然后就会产生信心,做下去应该有成功的机会。倘若没有一点信心,连世间的事情也做不成,更何况是佛法的修行了。所以,不管修持空性法门,还是闻思大乘佛法,都要有一种信心,这是非常关键的。
现在许多人在信心上还是有一定的问题。昨天我在讲《二规教言论》时,看见六七个人没有带法本,不看书,觉得这不像一个听法者的行为,心里有点不高兴。应该来讲,听法者有自己的一种威仪,我以前在任何上师面前听受佛法,不看书的情况绝对没有。虽然《二规教言论》比其他法简单,这一点我也承认,但是再怎么简单,有些道友也不一定能背得下来。我在这里辛辛苦苦宣讲,用尽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一心一意想帮助你们,就算我讲得再不好,里面也有部分价值,假如书都不看,恐怕对你们也不一定有利。从世间而言,不管在哪个学校里,不看书的学生可能连小学也无法毕业。何况我们学的是佛法,不论内容还是字句,应该说远远超过了世间知识。所以,有些人对佛法的信心、态度不太好,不太好的话,佛陀在佛经中也说了,在他们面前不能传授佛法。
现在你们学佛的条件相当好,我在这里辛辛苦苦地讲,讲完以后下面的人辛辛苦苦地整理出来,印成资料再发下去,你们只要看就可以了。我原来听法的时候并不是这样,当时很多条件都不具足,上师如果要传法,我翻山越岭到处去找书。记得有一次,上师如意宝要讲一部中观论典——麦彭仁波切与 萨格西的《辩论书》,当时他老人家宣布再过两天以后讲,我那时刚来学院一两年,听后心里非常高兴,觉得得到这个传承特别好,于是在全学院上上下下到处找书。那时候,大多数道友我都不熟悉,有些人虽然熟悉,但也只有一本,没办法借到。本来想借书抄下来,但看了一下,有四五百页,根本来不及。中午我能见到上师,就到上师面前去了,当时心里很害怕,但想这么重要的事情,没有书也不行,于是就硬着头皮求上师:“我整个学院都找了,实在是找不到,您看怎么办?”上师说:“我也只有一本。但在洛若寺,我有个亲戚叫才让敦珠,他那里可能有一本,你自己去一下,说是我让你去的,看他有没有。”我听到以后非常高兴,学院离洛若寺要走一两个小时,我没有吃午饭就直接去了。到了那里以后,他老人家也非常慈悲,翻了很多书,到下午的时候,我们才找到,然后我就带回来。回来以后天都黑了,走了这么远的路,身体很累,一天也没有吃到饭,但觉得第二天总算有书了,好像什么事情都解决了,心里感到非常满足。
不仅仅是这一次,经过这么多年,我昨天观察自己:我学法的时候,跟你们现在学法完全是不相同的,一个是条件不相同,你们的条件可能太好了,另外,人的信心好像也不相同。一般来讲,我遇到任何法,不管简单的还是难的,上师在讲的时候,我一个字一个字在看。几十年来上师所传授的法,每个法本里都有很多笔记,遇到科判的时候,我就用彩笔勾一下,上师所讲的重要内容,用铅笔或其他笔来做注释。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不像你们有些人,第一天听课时,顺便拿笔写一下,过两天就再也看不到了。甚至极少数的人一边听课,一边拿念珠念咒,或者在那里一直打坐。听说外面的一些居士,在学《入行论》的时候也是这样,有些…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四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