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慈悲,因此我所有的財産都供養了,還介紹很多居士去供養他。現在好多人都怪我,我也特別恨自己,怎麼辦啊?”
所以作爲佛教徒,不管你是居士還是出家人,尤其是一些女衆,自己一定要注意。真正的修行人根本不會說“我有神通,我知道前世後世”,你們也可以觀察一下,現在那些舉世公認的大成就者,什麼時候說過這樣的話?很多人由于剛接觸佛教,不懂佛理,故經常上當受騙,最後人財兩空,失去的也沒辦法彌補了。因此,你如果不了解這個上師,最好不要介紹給其他人,否則,此舉實際上是害了別人。現在大家已發了菩提心,生活中盡量不要害別人,而應該幫助他們,這才是我們的原則。
總之,不管是誰,說話應該老老實實,做事應該實實在在,爲人應該坦坦蕩蕩,這樣學佛才不會失去它的本來面目。不然的話,自己的欺詐行爲將毀壞佛教、毀壞自己、毀壞他人,因果也會讓你生生世世償還不盡的。所以若生起想要欺騙衆生的念頭,此時最好如樹而安住。
或思勤自贊,或欲诋毀他,
粗言並離間,如樹應安住。
10、自贊:現在人們贊歎自己的方法特別多,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贊歎方式,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贊歎方式,有時候自己明明沒有功德,也要添枝加葉地捏造一番。
其實,真正有功德的人,用不著宣揚別人也會知道,假如你竭盡全力地宣傳自己,這說明某些地方肯定有問題。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輕信這些自我吹噓的人,真正的高僧大德雖然行爲上平凡普通,但相續中卻具有不共的功德,這才是我們的上師、我們的依怙處。作爲在家人,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第一個務必要觀察上師。同時,自己如果想贊歎自己,也應該如樹而安住。
11、毀他:有些人的誹謗相當可怕,但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講,恐怕也不一定有什麼損害。以前噶當派的博朵瓦格西非常了不起,他在寺院裏的時候,附近有位女人對他生起貪心,但因爲格西的戒律相當清淨,不管她用什麼手段也無法打動,于是那個女人因愛生恨,決計報複。後來她跟別的男人生了一個孩子,有一天,趁博朵瓦格西在給很多弟子轉*輪時,她就把孩子扔到格西面前,說:“你的小孩你自己管吧,我不要了。”然後轉身就走了。格西心想:“我今生並沒有害過她,她這樣對我,肯定是我前世的業障。不論怎麼樣,這個女人很可憐,小孩也是無辜的,雖然對我可能會有些誹謗,但也無所謂吧。”于是他就收養了小孩。以前博朵瓦格西身邊經常有幾千僧衆聽經聞法,現在許多弟子見此情景,紛紛生邪見而舍棄格西。後來那個女人爲格西的悲心所感動,便自己說出真相,到格西面前忏悔。
我們在世間中也經常遇到無因誹謗,有時候這種謠言一輩子也洗不清,鑒于此,大家沒有真憑實據之前,最好不要誹謗任何人。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在我們學院中,除了有些管家在整頓紀律時要了解別人的情況外,其他人不要評論人家清不清淨,居士也不可妄談出家人的過失,否則只有自己徒造惡業。”因此,我們作爲修行人,在任何場合都要慎觀自己的語言,當自己准備誹謗別人時,立刻將嘴巴緊閉,如樹而安住。
12、粗言:指給他人取外號、嘲笑別人缺陷等惡語。《百業經》中有十一個公案,全部是講前世說惡語的可怕果報。《毗奈耶經》中也有這樣類似的公案:佛陀在世時有位達格羅比丘,他平時住在屍陀林,以死人的祭器爲缽,穿死人之衣,吃祭祀亡人的供品。當時城中死了一個婆羅門,他的妻子女兒等將其屍體擡到屍陀林,在一旁哭泣。達格羅正好站在旁邊看,女兒告訴母親說:“這個達格羅就像瞎鳥一樣,守屍而住。”這話後來傳到佛陀耳朵裏,佛陀說:“此婆羅門女隨意用粗言輕毀我的聲聞弟子,以此惡業,將于五百世中常爲瞎鳥。”她母親知道後,帶著女兒到佛前忏悔,說:“我女年幼無知,並非以惡毒心說這種話,請佛陀寬恕她。”佛說:“她來世的果報,並不是我以惡咒來詛咒她,而是她自己造成的。以輕慢心說粗語會墮入旁生,若以惡毒心來罵,必將墮入地獄!”
所以我們平時人與人之間最好不要亂起外號,什麼大腦殼、小鼻子、大眼睛、小眼沙彌……《百業經》不是也有一個“小眼沙彌”的公案嘛,知道了這些公案後,很多人的行爲可能都會有所改變。據說有些學《入行論》的居士,過去說話時造口業比較嚴重,現在通過幾個月的學習,各方面都比較注意,說什麼話都會觀察“我會不會造口業”,這一點我確實很高興。學習佛法就應該在實際行動中起一點作用,只有這樣一點一滴地積累,自己才有成就的希望。
13、離間:說一些挑撥離間的話,使原來關系和睦的兩個人,尤其是上師與弟子之間,出現分裂産生矛盾。《前行》中說:“在密乘傳法的上師與弟子之間進行挑撥而搞破他們的關系,或者在金剛道友之間製造不和,罪業是極爲嚴重的。”因此,不管是居士還是出家人,盡量不要說離間語,想說這些時,自己要如樹而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樹應安住。
14、思名:想獲得衆人交口稱贊的美名;
15、思利:欲求財富圓滿的利益;
16、思敬:想得到別人的恭敬愛戴;
17、欲差仆役:希望差遣仆從眷屬做事;
18、欲人侍奉:讓別人爲自己洗腳等作承侍;
當出現這些心態時,一定要如樹而安住。
世人日日夜夜追求名聲,實際上名聲並沒有什麼意義,假如對衆生或來世的解脫有利,那有一點名聲也可以,就像有些高僧大德依靠名聲召集許多眷屬,通過佛法來調化他們。而世間人所希求的那些贊譽,以及財産恭敬、名聞利養,在一個修行者看來,無疑是系縛自己于輪回中的枷鎖。他們認爲這是福報,但對真正的修行人而言,完全是解脫道的一種障礙。
印度單巴桑及尊者(帕單巴)有一個弟子,他曾在尊者面前祈求獲得五種悉地 ,其中就有“請上師加持我成爲任何人也見不到的人,願我不要得到芝麻許的福報”。可見,真正的修行人不求名利也不求地位,所求的是什麼?就是利益衆生、幫助別人,這就是他唯一的願望。
弘一大師有句話說得好:“飲食如幻,愛心永存。”飲食、地位、名聲如幻如夢,根本沒有實在的意義,最有意義的就是用愛心來對待一切衆生,這種功德是永遠存在的。《開啓修心門扉》中也說:仲敦巴尊者圓寂之際,平息了一切世間八法的念頭,時常喃喃自語:“我是希求解脫者,莫爲名聞利養縛。”每天都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
我們自認爲是大乘修行人,但每天的所作所爲是不是被名聞利養束縛著?大家應該觀察一下。我有時候非常慚愧,對我來說,這句話好像變成了——我是希求解脫者,“恒”爲名聞利養縛。盡管自己希求名聞利養的心不是特別強,但作爲一個凡夫人,始終覺得被這些束縛著。因此,我們經常觀察自己非常有必要。
另外,若想找仆人提水、做飯、做事情,讓自己每天過得很快樂,這種想法也不太好。在這個世界上,功德圓滿、過失遠離的唯一就是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佛陀當年並不是找不到弟子去化緣,但他也是自己到城市裏面托缽。所以大家若有自理能力,最好不要高高在上,憑自己是上師或者自己有錢有地位,就讓下面的人做種種侍奉,這實際上真的折福報!
以前馬爾康那邊有位法師,他對因果相當謹慎:別人給他一堆木材,他馬上把它送回去;別人爲他提一壺水,第二天他也親自給別人提一壺。而現在有些懶惰的人,什麼事情都不想幹,有點錢就指使保姆做這個做那個,自己像主人一樣養尊處優。其實,現在你是主人,下一輩子可能就變成仆人,恭恭敬敬地爲主人做事,因果是不會錯亂的,一定會有這樣的報應。
所以我們最好不要有侍者,除非你利益衆生的事情非常忙,讓別人照顧也不是因爲懶惰。除了這種情況以外,一般來講,生活能自理的話,把所有的事情都讓別人做,從世間的角度來講也不太合理。因此作爲利他的修行人,我們應該自食其力。格瑪旺波·丹增諾吾(《贊戒論頌》的作者)的傳記你們方便時也看一下 ,他在58歲之前,一直是自己燒茶做飯,隨身不帶任何侍者,接近圓寂的後兩年(60歲圓寂),由于生活無法自理,才開許別人給他燒茶。看了他的傳記後,我內心很感動,確實認爲自己應該照顧自己,否則,今天我當你的主人,來世我變成你的奴仆;今天我殺了你,來世你殺了我,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
《那先比丘經》裏有這樣一個公案:某地有個守衛,到了晚上的時候,他要在整片地區巡邏。一次有位商人來這裏搞生意,身上帶有大量金銀珠寶,晚上看到有人巡邏,不想被發現就悄悄臥在草叢裏。守衛聽到草裏發出聲音,就抽出劍在草叢裏亂刺,無意中刺入商人咽喉,商人當場斃命。見自己失手殺人,守衛非常後悔,但高興的是,死者旁邊有一大堆金銀財寶,簡直是一筆意外橫財。于是他趕緊把屍體埋了,把金銀財寶拿回去,心想:現在有了這麼多錢,我可以買房子娶老婆了,今後不用再當守衛了。
後來他用這筆錢娶妻成家,生了一個女孩。一天他在屋檐下睡午覺,夢到他所殺的商人來到他家,他當時特別害怕,一直擋著不讓進來,于是商人就到隔壁家去了。夢醒之後,他馬上去隔壁家,發現那家剛好生了一個男孩。此人便知道孩子就是商人的轉世。從那以後,他經常將財産分給鄰居,並將這個孩子認作幹兒子,當親兒子一樣對待。待孩子長大後,此人還答應將女兒許配給他,彼此之間關系非常和睦。
那個人平時喜歡睡午覺,有一天在睡午覺時,天氣特別熱,幹兒子過來用扇子給他扇風,看他出汗特別厲害,就用小刀給他刮汗。刮到喉間,那人恰好脖子一動,小刀就插入了他的喉嚨。他醒來後,召集所有人說:“今天的事情不怪我幹兒子,我以前怎樣殺他,他也是以這種手段來殺我。希望你們好好行持善業,相信叁世因果。同時,我所有的財産都交給我幹兒子,這是我以前殺他的債物。”然後就死了。
由此可見,因果點滴也不會空耗,不管是殺害別人還是奴役別人,自己一定會親身感受果報的,這一點沒有任何懷疑。現在有些人對因果方面了解得比較少,他們不相信也情有可原,但不管怎麼樣,誰也找不到任何理由證明叁世因果不存在。因此,大家在修行過程中,盡量放棄不相信因果的行爲,這一點極爲重要!
欲削棄他利,或欲圖己利,
因是欲語時,如樹應安住。
假如想舍棄利益衆生的事業,希望獲得自己的利益,並想說有關自利方面的言語,當萌生這些念頭時,一定要立即放棄,如樹而安住。
19、削棄他利:對大乘修行人而言,最可怕的是什麼?就是舍棄利益衆生。若是這樣,則觸犯了菩薩根本戒,罪業相當嚴重。有些人的佛教知識學得不深,一旦惡緣現前,很有可能想“利益衆生非常困難,舍利子都舍過菩提心,那我更不用說了,還是放棄吧,以後不想發心了。”當然,光是不想發心做某件事,也不一定是舍棄利他,但如果凡是利益衆生的事情,今後都不參與,自己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以了,這就是舍棄了利他之心。雖然往生極樂世界是好事,但如果只是自己解脫,而將衆生棄之不顧,《般若攝頌》中說,這比犯四根本戒還嚴重。假如你周圍的環境或者旁邊的人,造成你想舍棄利他的菩提心,此時務必要自我警醒:“哪怕我死了都可以,但舍棄利他之心萬萬不能生起!”
20、圖己利:倘若想一心一意地利益自己,或利益自己的親朋好友,這種念頭在大乘佛教中也跟毒藥一樣非常可怕,應盡量予以舍棄。
21、因是欲語時:語爲心聲,在産生舍棄利他、貪圖自利的念頭時,切莫讓它表露于言語,應當堅決地製止,如樹而安住。
大乘所有的行爲中,利他是最珍貴的,自利是最可恥的。我們有些發心人員,每天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也沒有自己的空間,全部都是爲衆生做事情。這種心態若能繼續下去,即便你今生沒有什麼成就,我覺得一點也不浪費。在釋迦牟尼佛的公案中,有時候佛陀因地時一輩子專門利益一個衆生,所以,利他的機會相當難得,有了這種機會時一定要珍惜,不要覺得這是很容易的事情。
不耐懶與懼,無恥言無義,
親友愛若生,如樹應安住。
22、不耐:若遇到無法忍耐的對境,譬如怨敵的百般損害、修行的種種苦行,在這種時候,應當如大樹一樣安穩而住。
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違緣,有時候身體不好,有時候心情不好,有時候外面出現種種磨難,此時你最好不要太脆弱了。有些道友身體稍微有點不適,就斷傳承不去上課了。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假如你已經昏迷過去,兩叁個人也擡不動,那不去上課也可以。但如果稍微有點不舒服,頭有一點痛,這些不應阻擋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聽聞佛法。
23、懶:懈怠懶惰也不太好。有些人特別懶,不要說晚上,白天也一直迷迷糊糊的。以前能海上師有個弟子,他的瞌睡是最大的,平時走路也在打瞌睡。有一次,一隊比丘要過獨木橋,別人都已經過去了,他在後面邊打瞌睡邊過橋。突然,大家聽到“嘭”的一聲,回頭一看——他掉下去了!掉下去之後,像一朵荷花(他是穿裙子的),在水面上“嚓”地打開了,一個人在水裏漂漂漂……
我們作爲欲界衆生,不睡覺是不可能的,可如果白天也迷迷糊糊的,這種情況還是應該製止。有些人經常說:“上師,我現在特別愛睡覺,您可不可以給我加持一下?”但加持有沒有用也不知道,你們還是要學會減少睡眠,在這方面養成一個習慣。
24、懼:若對大乘的甚深空性、見修行果等心生畏懼,産生退惰之心,也應如樹而安住。
25、無恥:如果沒有羞恥,不約束自己身語意叁門,恣意造作惡業,這時候也應如樹而安住。
26、言無義:假如廢話連篇,一天到晚找人“擺龍門陣”,說些無意義的話語,也應盡量製止這種行爲,如樹而安住。
27、貪執親友:如果生起貪愛親友的世俗情念,對自己家人一味地維護,成天打電話說一些是非,這也是修行的大障,理應如樹而安住。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七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