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八節課

  第五十八節課

  前面已經講了27種非理作意,每一種現前時應如樹而安住。上一節課由于時間關系,每個道理我講得不一定很清楚,但大家應該知道,不管是貪心嗔心還是懈怠懶惰,任何一種煩惱現前時,不要隨它轉而去造惡業,自己應以正知正念盡量攝持。

  寅叁、攝義:

  應觀此染汙,好行無義心,

  知已當對治,堅持守此意。

  我們應時刻觀察自相續中是否出現了前面所講的染汙性、勤于無義之事的心態,一旦發現,立即要用正知正念來對治,通過這種方式堅持不懈地守持這顆珍貴的菩提心。

  前面所分析的貪心、嗔心、懶惰、畏懼等27種惡心,對我們今生來世的危害非常大,作爲一個修行人,始終要觀察自己的叁門,尤其是自己的心態,假如相續中産生了上述煩惱,務必要知道它的危害性,立即用對治方法來製止。例如,嗔恨心用慈悲心來對治,貪心以不淨觀來對治,愚癡心以緣起空性來對治,嫉妒心用平等心或自他交換 來對治,傲慢心以摧毀我執來對治……這樣一來,自己的修行才會如理如法,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如果我們以散亂心隨便挖地割草,說些無關緊要的绮語,做些無有意義的事情,此時也要提醒自己:“我是發了菩提心的人,做這些閑事有什麼用呢?”以此正知正念來對治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的心態,這一點也極爲重要。

  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沒有抓住這兩點——勵力對治自己的染汙心、好行無義心,根本不可能護持菩提心。有些人經常想:“什麼時候休息啊?我好好地放松一下。”這是非常不好的一種心態,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人,不應該經常想著自己快樂,雖然凡夫人偶爾會生起這種念頭,但要立刻發現它、認識它、對治它。既然我們的身口意已經全部奉獻給衆生,就不應該有自己的時間和自己的空間,在衆生沒有解脫之前,利他的步伐不可以停下。當然,對我們現在來講,聞思修行對衆生是有利益的,在此過程中,如果産生懶惰懈怠,想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馬上要提醒自己不能這樣,心態必須要改過來,斷除一切無義之事。

  《學集論》中引用《秘密廣大經》的教證說:“修行人必須護持自己身體。怎麼樣護持自己身體呢?斷絕危害衆生的行爲。怎麼樣斷絕危害衆生的行爲呢?必須先做到遣除無意義的事。”一般來講,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行住坐臥都要觀察自己:“我做這件事對衆生有沒有意義?對我的解脫有沒有意義?”首先考慮這個問題,而不是考慮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體,否則便不是大乘修行人。因此,大家一定要“堅持守此意”,善于護持這顆菩提心。

  有些人剛開始學這部論典時,好像很有把握,覺得肯定不會舍棄菩提心。但實際上這需要一個長期串習,不然的話,就像藏族的俗話所說:“晚上睡覺時的心態,早上起來時就沒有了。”所以在聞思過程中,經常串習非常重要,這種習慣永遠也不能退失,否則到了一定時候,原來的心態就會模糊、淡化,不一定非常堅固了。當然,若想菩提心誓言十分堅固,無論處于什麼樣的環境、面對什麼樣的人群,永遠都不會舍棄,首先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而若要有這種堅定的信心,前提必須進行長期的聞思。如果沒有長期聞思,聽法的當下認爲菩提心很重要,自己肯定不會舍棄,但凡夫人在遇到各種外緣時,往往經不起考驗,很容易退失道心。

  所以,學習佛法一定要長期系統地聞思。比如現在學習《入行論》,很多人學得比較不錯,這是令人高興的事情,但你們必須要有耐心,有些人認爲:“我已經學了六個月了,現在非常滿足了。”其實,六個月還不到一年,你連一歲的生日都沒有過,怎麼能就此滿足呢?作爲一個學習佛法的人,不是光取個法名就可以了,如果皈依十多年卻連基本的因果都不懂,取個名字又有什麼用呢?不要說十多年,就算一百多年也沒用!因爲你的相續跟原來一模一樣,整天都在搞世間八法,這樣學佛沒有任何意義。還有一些出家人,自認爲出家多年是上座長老,但如果你只是身體出家,心沒有出家,那也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學十年以上,這是我們長期聞思得出來的經驗,希望每一個佛教徒都刻骨銘心,真正記在心裏面。

  現在有些人聞思幾個月、聽幾堂課,就認爲自己成修行人了,這是絕對不行的。試想,世間上的學問,至少也要用將近十年來讀小學、中學,且以這種學曆想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成爲一個有智慧的人,也相當困難。佛教的知識更是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你想掌握這種知識成爲真正的修行人,最起碼也要十年的時間。如果學了十年以上,十歲的孩子算是稍微長大了,但最好讓他長到二十歲,那時候一切能自理了,沒有父母照顧也不用擔心了。所以,大家如果能在聞思道場中,系統地學習十年、二十年,以後就不用上師天天操心了。

  還有些人認爲:“上師說菩提心很重要,千萬不能舍棄,那我就不學《入行論》了,自己在家裏好好修吧。”你在家裏修的話,最多只能修一個月,很少人能堅持下去。因此學習需要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必須明確,否則道心會退轉的。一歲的孩童根本沒有自理能力,到了五歲還讓父母擔心,若把他放在社會上,是不可能自學成才的。這些問題,由于後天的教育環境所致,很多人都不太明白,所以我希望大家能長期地聞思學習,以此對治自己的無義心和染汙心,圓滿守持菩提心。

  總之,作爲一個修行人,要經常觀察自己的所作所爲是否犯戒、犯罪,或者是否沒有意義。寂天論師講得非常清楚,假如做了這兩種事,我們應當非常慚愧,立即忏悔。但若自己的行爲如法,所作都是行持善法,那不管身體怎麼累、怎麼痛,活在世間上也是有意義的,這一點務必要記住!

  子二、行持應事:

  深信極肯定,堅穩恭有禮,

  知慚畏因果,寂靜勤予樂。

  作爲一個大乘修學者,首先應斷除27種煩惱,然後還要具足8種 善心:

  1、深信:對叁寶、因果以及四谛十二緣起等善法,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沒有信心則不會趨入正法,即便趨入,修行也不會成功。所以,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源、一切功德之母。一個人對上師叁寶是否有信心,從他的言行舉止也看得出來。

  2、極肯定:這是從見解的角度講的,即所謂的勝解信。什麼是勝解信呢?對自己所學的知識,不管是空性也好、四谛也好,有堅定不移的正見,並不是人雲亦雲,而是從內心深處對前後世的存在、叁寶不可思議的功德等,斷除邪見、懷疑、非理作意等違品,産生一種真實定解。這一點對我們來說必不可少,如果學佛沒有穩固的正見,學什麼也不可靠。現在外面有些人,學佛只是一種表面形式,對佛陀的恭敬心、對佛法的正見、對因果的正信根本沒有,這樣也沒有多大意義。

  3、堅穩:信心、見解一定要穩固。如果隨風而飄,修行是不會成功的。有些人今天信仰這個法、明天信仰那個法,今天對這個上師有信心、明天跟著那個上師跑……這樣接受一個、舍棄一個,就像狗熊挖雪豬一樣,最終肯定一無所得。所以,穩固的見解和信心非常重要。《入行論》從開頭到現在,一直強調人要穩重,如果人很穩重的話,雖然智慧不是很高,但做任何事情非常可靠,修行也有成就的機會。

  4、恭有禮:對佛法、上師、叁寶有恭敬心。恭敬心很重要,一切功德皆依恭敬心而得。如果身體在叁寶面前頂禮,語言說一些敬語,心裏非常恭敬,上師和諸佛菩薩的加持輕而易舉就能得到。如果一點恭敬心都沒有,佛法的利益不可能從天而降。

  現在學《入行論》的過程中,有些人對佛法、傳承上師真的非常非常恭敬,而有些人的態度是“把法本先給我寄來,不寄的話,我就不學”,這是一種愚癡的表現,別人聽起來,也知道他沒有恭敬心。一般來講,對周圍的任何人,我們都應當作諸佛菩薩來看待,不管是說話也好、做事情也好,應該彬彬有禮、恭敬有加。有時候大家通過一面之交,對方的信心、見解、穩重、恭敬心等也會一目了然,大概知道他的修行如何。

  5、知慚:我們一定要知慚有愧。如果不知慚愧,做什麼事情都無法成功,但若具足這種功德,正如《二規教言論》中所說,護法神也會護持你的。

  《影塵回憶錄》中有一個公案:有位妙高禅師,當初修行時非常精進用功,晝夜不息。因爲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日子久了,難免打瞌睡。妙高禅師看自己生死未了,天天打瞌睡耽誤得不能用功,于是跑到妙高臺邊跏趺而坐,下面是萬丈懸崖,如果打瞌睡一頭栽下去就沒命了,以此警戒自己不要打瞌睡。

  但由于他的工夫沒有到家,仍免不了打瞌睡。有一次打瞌睡時真的掉下去了,他自己也知道這次沒命了。沒想到,剛剛到半山腰,就覺得有人把他雙手托著,送上臺來。他很驚喜地問:“是誰救我?”空中答曰:“護法韋陀!”妙高禅師想:“還不錯!居然我在這裏修行,還有韋陀菩薩當護法。”接著又問:“像我這樣的修行人,世間上有多少?”答曰:“過恒河沙數之多!因你有這一念的貢高我慢,我二十世不再護你的法。”

  聞罷,妙高禅師痛哭流涕,慚愧萬分:“原先我在這裏修行,好壞不說,還蒙韋陀菩薩來護法。現因一念貢高我慢,此後二十世他不再來護法了。”左思右想:“哎!反正是那麼回事了,不管他護不護法,我還是坐在這裏修我的。不成的話,一頭栽下去摔死算了。”

  就這樣,他依然坐在妙高臺上修行。不久他又打瞌睡,(可見,前輩大德們的修行非常精進,不僅把白天全部用來修行,晚上短短的睡眠時間也不願浪費。現在有些道友八九點鍾還在打呼噜,木頭房子外面也聽得一清二楚。當然,這些人可能是發心太累,有這樣那樣的理由,但不管怎麼樣,跟這些大德的精神比起來,真的非常慚愧!不管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曆來有無數大修行者,他們的一生要麼利益衆生,要麼自己修持,散亂的因幾乎沒有。而現在大城市裏的有些人,時間…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八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