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花在無意義的瑣事上,真正修行的少之又少。想起這些,有時候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也不得不插這些話題。)一頭栽下去,這次他認爲決定沒命了。可是當他快要落地時,又有人雙手把他接著送上來。妙高禅師又問:“是誰?”空中答曰:“護法韋陀!”“你不是說二十世不護我的法嗎?怎麼又來了?”“因你一念慚愧心,已超過二十世了!”
從這個公案也可以看出,自相續若産生傲慢心,對修行確實有一定障礙,但如果生起了慚愧心,自己非常後悔,特別不好意思,在諸佛菩薩和護法神的眼前也非常偉大。因此,我們作爲凡夫人,一點過失都不犯恐怕有點困難,但至少要懂得知慚有愧。
6、畏因果:相信因果報應不虛,害怕自己造惡業墮落,對此心生畏懼,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這對修行人而言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怕因果,即使認爲自己有所成就,那也只是癡人說夢而已。堪布雲嘎曾說:“假如認爲自己已經證悟,所以不怕因果,這恰恰說明他沒有證悟。”真正證悟空性的人,應像蓮花生大師所說的那樣,見解越高,取舍因果越細致。
現在世間中有些人:“啊,我不用聽這些,我已經認識了心的本來面目,你們整天這樣苦苦地聽法學法,有什麼用呢?應該像我這樣自由自在。”他們口口聲聲這麼說,自己也認爲是證悟者,但真正證悟者的口裏是不會出現這種話語的。因此,大家對因果一定要小心謹慎,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7、寂靜:身體、語言及心態寂靜調柔。比如說身體寂靜,通過走路和一些神態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清淨的修行人,從來都不東奔西跑,平時安靜地坐在家中;語言寂靜,指通過語言、語氣可以感覺到,這個人不說大話,依靠他淳樸的表達,能體會到他內心的境界。所謂心寂靜,相比之下有點困難,但如果心不胡思亂想,經常安住于如理如法的狀態中,這也叫做心寂靜。
8、勤予樂:努力成辦衆生利益,使他們心生歡喜。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人,我們不要總惦記什麼時候放假,什麼時候到星期天,整天都是數日子:今天星期叁,明天星期四……星期天我怎麼休息啊,吃什麼菜好呢?如果經常想這些,說明自己的菩提心非常微弱。真正有菩提心的人,對自我快樂的耽著非常鮮少,經常想方設法來幫助衆生、利益衆生,爲了一個衆生哪怕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他也心甘情願花費很多的時間去做。
現在許多法師爲了弘法利生,身心非常忙,對此我很隨喜,也很羨慕。盡管他們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但爲了弘揚佛法、利益衆生,這種忙是值得的。在座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居士,都應該發心利益衆生。有些人認爲,只要自己在寂靜處好好修行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接觸很多人。其實真正要展開利他事業,必須要接觸很多人,並通過現代的科技傳媒,讓更多人來了知佛法。
當然,在此過程中,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做到的,通過電視、網絡等讓衆生了解佛法,希望大家都能鼎力相助。如果沒有人幫助,一個人不可能做很多事情,除非是真正的得地菩薩,一身可幻化一百身,震動一百世界,但現在有些上師,顯現上不要說震動一百世界,就連震動一個小房子也很困難。所以希望各方法師和居士盡力護持弘法利生的事業,不然的話,單單一位法師,發揮的作用也不一定非常大。因此,對哪一位具有法相的善知識,我們都應該幫助,通過這種幫助,自相續也能獲得功德和利益。
總之,對利益衆生的事情,我們應該比較精勤,不要整天想著:“我什麼時候休息啊?真希望任何事情都不做,吃吃喝喝多快樂!”這是小乘心態。小乘行人始終希求自己獲得寂滅的快樂,但我們現在已經發了菩提心,不管後悔還是不後悔,既然加入了這個團體,就一定要堅持下去。原來我在學校讀書時,有個同學早上睡懶覺,被值班老師用鞭子一直打,邊打邊教育他:“你既然上了這個學校,早上就必須去參加鍛煉。”後來那個同學求饒:“不要打了,我今後會早起的。”沒想到,第二天他睡得更香了。當然,每個人的行爲也跟自己的業力習氣有關,不管怎麼樣,大家發了菩提心以後,希望經常想到衆生利益,不要覺得自己快樂就可以。這一點,就是《入行論》的教義,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以上講了八種善事——信心、見解、堅穩、恭敬、知慚有愧、畏因果、寂靜、利益衆生,這對修行人來講相當重要,你們應好好觀察自相續,盡量具足這些功德。當然,我讓你們好好觀察,似乎自己從來不需要觀察一樣,有時候我觀察自己,心裏真的不舒服:“哎,作爲一個修行人,爲什麼這些都不具足啊?”但有時候自己覺得還可以,修行不算最差,也不算最好。不管怎麼樣,這八條大家還是要好好思維,觀察自己具不具足。具足的話,應當隨喜;如果不具足,要想盡辦法在自相續中具足。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厭,
彼乃惑所生,思已應懷慈。
凡夫愚者的心互不相合,很難全部滿意,我們也不要因此而生厭煩,要想到他們是因爲煩惱而不由自主,這樣思維以後,不但不會心生嗔恨,反而會以更慈悲的心態來對待他們。
世間衆生的心態千差萬別,意樂根基各不相同,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傳八萬四千法蘊,也是因爲這個緣故。由于衆生的意樂很難一致,所以不可能盡如其意。比如我贊歎一個人,對方也許高興,也許不高興。最近學院發心人員非常辛苦,一年的發心基本上圓滿了,今天我本來想給他們發點東西,但仔細觀察一下,發現有些人會高興,有些人會不高興,後來想算了,幹脆全部放下來。衆生的確就是這樣,比如說我今天贊歎他人,有些人就特別高興:“上師表揚我了,我以後要好好地發心!”有些人反而不高興:“我想默默無聞地做點事情,你爲什麼贊歎我?”
所以衆生的性格完全不同,有些人看見他們有各種各樣的心態,始終沒辦法滿足,開始産生厭煩心,就像當初的舍利子一樣,認爲度衆生非常困難,以後不度了,自己學一些小乘行爲。其實,我們藏族有句俗話:“叁十個人有叁十種心,叁十頭牦牛有六十只角。”做任何一件事情,讓所有衆生都滿意是不可能的,凡夫人極難以取悅,有時候想盡一切辦法讓他高興,結果總有一些事讓他不高興。比如有的組長非常積極,認真負責,有些人就看不慣,說他想當先進分子;如果組長不積極,有些人說這個組長沒有什麼用。積極不行,不積極也不行!還有些人如果閉關,別人就覺得:“這個人真麻煩,天天都不出來,好像有毛病。”如果他不閉關,又認爲:“這個人整天在外面跑來跑去,肯定有問題。”所以不管你怎麼做,衆生的心也不可能滿意。
我平時講課如果講快了,很多人都抗議:“你講得太快了,我們聽不懂。”然後稍微慢一點,有些人又說:“這麼慢的話,聽起來特別累。”後來我想不管別人怎麼說,還是隨著自己的因緣做吧,要讓所有衆生都滿意,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些管家也常跟我抱怨:“我這樣做好多人都不滿意,我可不可以不幹了,不然會得罪很多人。”聽到這種話,我有時候就會想起這個頌詞。其實不要說我們,就連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也有提婆達多、善星比丘對他不滿,還有外道诋毀佛陀戒律不清淨。以前的百丈禅師,從傳記和有關介紹中看,曾有人毀謗他是“破戒僧”;憨山大師、倓虛大師等也受過各種委屈和诋毀。可見,一個人的行爲再清淨,修行境界再了不起,也有人對他吹毛求疵。尤其當一個法師的利生事業逐漸廣大時,相當一部分人會站出來無緣無故毀謗,這種現象時有發生。所以,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如果別人說什麼,假如有理由,我們可以虛心接受,但若純屬無因誹謗,自己也不要特別執著,憑良心去利益衆生就好。
有些人什麼都不敢做,總怕別人說叁道四。其實別人說什麼無所謂,自己沒有錯的話,他們說是他們的事情,沒有必要計較太多。另一方面,我們看到這些可憐衆生,在煩惱驅使下無自在地造口業,不但對他們不應嗔恨,反而更生悲憫之心。佛陀在《富樓那請問經》中說:“見衆生造惡業時,要盡量勸導他們,恒時滿懷慈悲心,不應對彼起嗔恨。”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也說:“衆生無有自主地恒時造罪,作爲智者,不要執著這是他們的過失,而應認爲他們在不願意的情況下行持顛倒之事,對此自己的悲憫心更爲增盛。”所以我們平時遇到惡人時,不但不要嗔恨他,反應生起大悲心。
記得華智仁波切在涅塘講《入行論》時,有位老人供養他一塊鑄成馬蹄形的銀子。六七天之後,華智仁波切離開該地,一個小偷曾看見他收受那銀塊,就跟著他想伺機偷竊。一天晚上,當華智仁波切入睡後,小偷趁著黑暗潛近身來。華智仁波切身旁放著一個小口袋和一個茶壺,這是他所有的家當。(看到華智仁波切的故事,覺得我們這裏有些修行人真的很輕松,什麼財産都沒有,有吃有穿就可以了,其他什麼都用不著。)小偷小心翼翼地搜袋子,摸索聲驚醒了華智仁波切,他叫道:“喂,你在做什麼?半夜叁更在我的口袋裏找什麼?”小偷答道:“有人給你一塊銀子,快拿出來給我!”“唉,跑這麼遠來,就只爲了那銀塊,可憐的傻瓜!聽著:現在趕快回去,天亮時你就可到達我坐的那塊草地,銀子就在那附近——我拿它當石頭來墊茶壺,在營火灰燼中找吧!”
小偷很懷疑,但看銀子又不在行囊中,而銀子被抛棄在營火裏,對他來說是絕不可能的事情。無論如何,他還是回去找。當他來到華智仁波切傳法的地點,在火圈的石堆中找到了銀塊。小偷大爲驚異,感歎地說:“天啊!這個華智是一位真正的喇嘛,絲毫沒有世俗物欲的執著,而我蓄意向他偷東西,得到的只有惡業,將來我肯定會下地獄的。”
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華智仁波切。好不容易找到時,華智仁波切問:“你又來幹什麼?”小偷非常激動,嗚咽地說:“對不起,我找到了銀子,但卻沒有認出您是一位大成就者。我原先打算鞭打您,並搶走您所有的東西。現在我向您忏悔,乞請您的原諒。”華智仁波切說:“不要向我忏悔,只要經常祈禱叁寶就行了。”當時,華智仁波切身旁的弟子捉住那小偷,並准備打他。華智仁波切大聲呵斥道:“如果你們傷害了我的弟子,就好像傷害了我一樣,放開他!”
與此相反,我們有些人遭遇小偷時,嗔恨之心特別強烈。原來有個人的家被小偷洗劫一空,第二天他就拿著刀子在屋裏一直等……華智仁波切如果看到他的行爲,恐怕會哈哈大笑的。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衆生,不管對他怎麼好,他不僅不知感恩,反而製造違緣傷害我們。對于這種人,世間上有些人覺得忍無可忍,如果有機會,拿刀殺了他也沒什麼困難。但是作爲一個發心者,我們應該知道衆生都有自己的煩惱,在煩惱催動下,他們沒有任何自由,行爲就像發瘋了一樣。他們在生貪心或嗔心過後,也會覺得自己不對,但事情已經發生,再後悔也無法挽回了。
因此,遇到別人傷害自己時,我們應盡量如樹而安住,不管他怎麼罵我打我,甚至想要殺我,我也覺得他很可憐,反而念一些阿彌陀佛或佛菩薩心咒回向給他,若能做到這樣,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反之,如果別人說你幾句,你就跟他大打出手,不管你有什麼理由,千錯萬錯就是你的錯。因爲你是發了心的人,別人有理無理你都要安忍。當然,關于安忍的道理,《安忍品》中講得更詳細,等講完了那一品後,你們誰也不會打架了!
爲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觀,恒常守此意。
這個頌詞非常重要。意思是說,爲了利益自己和一切有情,理應行持無有罪業之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所作所爲再進一步觀如夢如幻,無有傲慢而恒時守護此菩提心。此乃大乘修行人最關鍵的一種修法。
每一個人都想自己獲得利益,但最好的利益,就是從叁界輪回的苦海中解脫,而這種自我解脫的究竟目標是什麼?就是利益衆生。所以,每個修行人一方面要自己獲得解脫,另一方面,要讓沈溺于叁界中的所有衆生離苦得樂。
爲了這兩個目的,大家應恒常行持對衆生有利的事情,對自他無利之事,尤其是危害衆生,發了菩提心的人千萬不可做。而要恒持有利之事,必須堅持佛陀“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原則,遠離自性罪和佛製罪。這些罪業對解脫有極大損害,若欲成辦自他二利,務必遵崇這一教誡,行持有利的事情,不要造罪業。(此頌包涵著甚深意義,大家不要認爲一頌只有幾個字,意思特別好懂。若要真正明白其中含義,必須悉心去體會、琢磨。)
若能做到利益衆生,又不犯罪業,那相續中會不會有傲慢心呢?肯定會有。有些法師弘法利生的事業十分廣大,有很多很多的皈依弟子,全國各地都有道場,平時聽他的口氣,也知道他滿腹都是傲慢——“啊,我現在的事業一天比一天發展,我未來的方針是……”倘若有了傲慢心,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此我們一定要觀如夢如幻。《大圓滿虛幻休息》第二品中,專門講了諸法如幻的道理,若以如幻的方式修持,最終能獲得如幻的果位。
最近,我正在看《大圓滿虛幻休息·幻化品》。凡夫的心態就是這樣,看了以後,一兩天內好像什麼都是幻化的,只覺得幻化中的修行才有意義,而在幻化中千萬不能造罪,對此有非常甚深的體會。但過一段時間,這種感覺可能也變成幻化了吧。
總的來講,行持善法不能有傲慢心,如果有了傲慢心,善法是不可能成功的。縱然你是戒度圓滿的二地菩薩,但若生起“我戒律清淨”的念頭,佛陀也說這是破戒者 。
一切善惡如幻如化,無有絲毫自性,有什麼可值得傲慢呢?回顧以往的經曆也可看出,人生宛如一場夢,過去的一切只有美好回憶,除此以外什麼也沒有留下來。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到衛藏求學多年,最後回家時發現:母親死了,妹妹成了乞丐,房屋全部倒塌,只剩一塊牆壁,《寶積經》變成鳥窩……悲傷之極,他唱了一首非常精彩的無常幻化之歌 。記得原來講《入行論》時,我引用在《廣釋》中,方便的話你們也看一下。
有時候看人生,真的感覺如幻化,以前不管怎麼樣執著,現在也沒有什麼了。前幾年我去自己讀小學的地方,那裏本來有位老出家人,如今早已圓寂,原來的房子只剩下一小塊土牆,我睡的地方長了一叢荊棘樹,周圍荒無人煙,小時候的快樂痛苦如昨天夢境一樣,恍恍惚惚地浮現在眼前……很多人也許有同感吧,每當回到童年的地方,靜下心來想一想,往昔特別執著的事物,現在想起來,也只有抱之淡淡一笑,沒什麼可執著的了。
因此,大家在修行過程中,如果認爲自己學得不錯,那是修行的一種障礙。有了傲慢心,自相續中的境界不可能提升。若以如夢如幻的智慧來護持菩提心,這才對修行有幫助!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八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