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八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都花在无意义的琐事上,真正修行的少之又少。想起这些,有时候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也不得不插这些话题。)一头栽下去,这次他认为决定没命了。可是当他快要落地时,又有人双手把他接着送上来。妙高禅师又问:“是谁?”空中答曰:“护法韦陀!”“你不是说二十世不护我的法吗?怎么又来了?”“因你一念惭愧心,已超过二十世了!”

  从这个公案也可以看出,自相续若产生傲慢心,对修行确实有一定障碍,但如果生起了惭愧心,自己非常后悔,特别不好意思,在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眼前也非常伟大。因此,我们作为凡夫人,一点过失都不犯恐怕有点困难,但至少要懂得知惭有愧。

  6、畏因果:相信因果报应不虚,害怕自己造恶业堕落,对此心生畏惧,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这对修行人而言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怕因果,即使认为自己有所成就,那也只是痴人说梦而已。堪布云嘎曾说:“假如认为自己已经证悟,所以不怕因果,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证悟。”真正证悟空性的人,应像莲花生大师所说的那样,见解越高,取舍因果越细致。

  现在世间中有些人:“啊,我不用听这些,我已经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你们整天这样苦苦地听法学法,有什么用呢?应该像我这样自由自在。”他们口口声声这么说,自己也认为是证悟者,但真正证悟者的口里是不会出现这种话语的。因此,大家对因果一定要小心谨慎,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7、寂静:身体、语言及心态寂静调柔。比如说身体寂静,通过走路和一些神态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清净的修行人,从来都不东奔西跑,平时安静地坐在家中;语言寂静,指通过语言、语气可以感觉到,这个人不说大话,依靠他淳朴的表达,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境界。所谓心寂静,相比之下有点困难,但如果心不胡思乱想,经常安住于如理如法的状态中,这也叫做心寂静。

  8、勤予乐:努力成办众生利益,使他们心生欢喜。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不要总惦记什么时候放假,什么时候到星期天,整天都是数日子:今天星期三,明天星期四……星期天我怎么休息啊,吃什么菜好呢?如果经常想这些,说明自己的菩提心非常微弱。真正有菩提心的人,对自我快乐的耽著非常鲜少,经常想方设法来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为了一个众生哪怕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他也心甘情愿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做。

  现在许多法师为了弘法利生,身心非常忙,对此我很随喜,也很羡慕。尽管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但为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种忙是值得的。在座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都应该发心利益众生。有些人认为,只要自己在寂静处好好修行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接触很多人。其实真正要展开利他事业,必须要接触很多人,并通过现代的科技传媒,让更多人来了知佛法。

  当然,在此过程中,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做到的,通过电视、网络等让众生了解佛法,希望大家都能鼎力相助。如果没有人帮助,一个人不可能做很多事情,除非是真正的得地菩萨,一身可幻化一百身,震动一百世界,但现在有些上师,显现上不要说震动一百世界,就连震动一个小房子也很困难。所以希望各方法师和居士尽力护持弘法利生的事业,不然的话,单单一位法师,发挥的作用也不一定非常大。因此,对哪一位具有法相的善知识,我们都应该帮助,通过这种帮助,自相续也能获得功德和利益。

  总之,对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应该比较精勤,不要整天想着:“我什么时候休息啊?真希望任何事情都不做,吃吃喝喝多快乐!”这是小乘心态。小乘行人始终希求自己获得寂灭的快乐,但我们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不管后悔还是不后悔,既然加入了这个团体,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原来我在学校读书时,有个同学早上睡懒觉,被值班老师用鞭子一直打,边打边教育他:“你既然上了这个学校,早上就必须去参加锻炼。”后来那个同学求饶:“不要打了,我今后会早起的。”没想到,第二天他睡得更香了。当然,每个人的行为也跟自己的业力习气有关,不管怎么样,大家发了菩提心以后,希望经常想到众生利益,不要觉得自己快乐就可以。这一点,就是《入行论》的教义,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以上讲了八种善事——信心、见解、坚稳、恭敬、知惭有愧、畏因果、寂静、利益众生,这对修行人来讲相当重要,你们应好好观察自相续,尽量具足这些功德。当然,我让你们好好观察,似乎自己从来不需要观察一样,有时候我观察自己,心里真的不舒服:“哎,作为一个修行人,为什么这些都不具足啊?”但有时候自己觉得还可以,修行不算最差,也不算最好。不管怎么样,这八条大家还是要好好思维,观察自己具不具足。具足的话,应当随喜;如果不具足,要想尽办法在自相续中具足。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凡夫愚者的心互不相合,很难全部满意,我们也不要因此而生厌烦,要想到他们是因为烦恼而不由自主,这样思维以后,不但不会心生嗔恨,反而会以更慈悲的心态来对待他们。

  世间众生的心态千差万别,意乐根基各不相同,释迦牟尼佛之所以传八万四千法蕴,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由于众生的意乐很难一致,所以不可能尽如其意。比如我赞叹一个人,对方也许高兴,也许不高兴。最近学院发心人员非常辛苦,一年的发心基本上圆满了,今天我本来想给他们发点东西,但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有些人会高兴,有些人会不高兴,后来想算了,干脆全部放下来。众生的确就是这样,比如说我今天赞叹他人,有些人就特别高兴:“上师表扬我了,我以后要好好地发心!”有些人反而不高兴:“我想默默无闻地做点事情,你为什么赞叹我?”

  所以众生的性格完全不同,有些人看见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始终没办法满足,开始产生厌烦心,就像当初的舍利子一样,认为度众生非常困难,以后不度了,自己学一些小乘行为。其实,我们藏族有句俗话:“三十个人有三十种心,三十头牦牛有六十只角。”做任何一件事情,让所有众生都满意是不可能的,凡夫人极难以取悦,有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让他高兴,结果总有一些事让他不高兴。比如有的组长非常积极,认真负责,有些人就看不惯,说他想当先进分子;如果组长不积极,有些人说这个组长没有什么用。积极不行,不积极也不行!还有些人如果闭关,别人就觉得:“这个人真麻烦,天天都不出来,好像有毛病。”如果他不闭关,又认为:“这个人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肯定有问题。”所以不管你怎么做,众生的心也不可能满意。

  我平时讲课如果讲快了,很多人都抗议:“你讲得太快了,我们听不懂。”然后稍微慢一点,有些人又说:“这么慢的话,听起来特别累。”后来我想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随着自己的因缘做吧,要让所有众生都满意,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些管家也常跟我抱怨:“我这样做好多人都不满意,我可不可以不干了,不然会得罪很多人。”听到这种话,我有时候就会想起这个颂词。其实不要说我们,就连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有提婆达多、善星比丘对他不满,还有外道诋毁佛陀戒律不清净。以前的百丈禅师,从传记和有关介绍中看,曾有人毁谤他是“破戒僧”;憨山大师、倓虚大师等也受过各种委屈和诋毁。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再清净,修行境界再了不起,也有人对他吹毛求疵。尤其当一个法师的利生事业逐渐广大时,相当一部分人会站出来无缘无故毁谤,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如果别人说什么,假如有理由,我们可以虚心接受,但若纯属无因诽谤,自己也不要特别执著,凭良心去利益众生就好。

  有些人什么都不敢做,总怕别人说三道四。其实别人说什么无所谓,自己没有错的话,他们说是他们的事情,没有必要计较太多。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这些可怜众生,在烦恼驱使下无自在地造口业,不但对他们不应嗔恨,反而更生悲悯之心。佛陀在《富楼那请问经》中说:“见众生造恶业时,要尽量劝导他们,恒时满怀慈悲心,不应对彼起嗔恨。”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也说:“众生无有自主地恒时造罪,作为智者,不要执著这是他们的过失,而应认为他们在不愿意的情况下行持颠倒之事,对此自己的悲悯心更为增盛。”所以我们平时遇到恶人时,不但不要嗔恨他,反应生起大悲心。

  记得华智仁波切在涅塘讲《入行论》时,有位老人供养他一块铸成马蹄形的银子。六七天之后,华智仁波切离开该地,一个小偷曾看见他收受那银块,就跟着他想伺机偷窃。一天晚上,当华智仁波切入睡后,小偷趁着黑暗潜近身来。华智仁波切身旁放着一个小口袋和一个茶壶,这是他所有的家当。(看到华智仁波切的故事,觉得我们这里有些修行人真的很轻松,什么财产都没有,有吃有穿就可以了,其他什么都用不着。)小偷小心翼翼地搜袋子,摸索声惊醒了华智仁波切,他叫道:“喂,你在做什么?半夜三更在我的口袋里找什么?”小偷答道:“有人给你一块银子,快拿出来给我!”“唉,跑这么远来,就只为了那银块,可怜的傻瓜!听着:现在赶快回去,天亮时你就可到达我坐的那块草地,银子就在那附近——我拿它当石头来垫茶壶,在营火灰烬中找吧!”

  小偷很怀疑,但看银子又不在行囊中,而银子被抛弃在营火里,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情。无论如何,他还是回去找。当他来到华智仁波切传法的地点,在火圈的石堆中找到了银块。小偷大为惊异,感叹地说:“天啊!这个华智是一位真正的喇嘛,丝毫没有世俗物欲的执著,而我蓄意向他偷东西,得到的只有恶业,将来我肯定会下地狱的。”

  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华智仁波切。好不容易找到时,华智仁波切问:“你又来干什么?”小偷非常激动,呜咽地说:“对不起,我找到了银子,但却没有认出您是一位大成就者。我原先打算鞭打您,并抢走您所有的东西。现在我向您忏悔,乞请您的原谅。”华智仁波切说:“不要向我忏悔,只要经常祈祷三宝就行了。”当时,华智仁波切身旁的弟子捉住那小偷,并准备打他。华智仁波切大声呵斥道:“如果你们伤害了我的弟子,就好像伤害了我一样,放开他!”

  与此相反,我们有些人遭遇小偷时,嗔恨之心特别强烈。原来有个人的家被小偷洗劫一空,第二天他就拿着刀子在屋里一直等……华智仁波切如果看到他的行为,恐怕会哈哈大笑的。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众生,不管对他怎么好,他不仅不知感恩,反而制造违缘伤害我们。对于这种人,世间上有些人觉得忍无可忍,如果有机会,拿刀杀了他也没什么困难。但是作为一个发心者,我们应该知道众生都有自己的烦恼,在烦恼催动下,他们没有任何自由,行为就像发疯了一样。他们在生贪心或嗔心过后,也会觉得自己不对,但事情已经发生,再后悔也无法挽回了。

  因此,遇到别人伤害自己时,我们应尽量如树而安住,不管他怎么骂我打我,甚至想要杀我,我也觉得他很可怜,反而念一些阿弥陀佛或佛菩萨心咒回向给他,若能做到这样,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反之,如果别人说你几句,你就跟他大打出手,不管你有什么理由,千错万错就是你的错。因为你是发了心的人,别人有理无理你都要安忍。当然,关于安忍的道理,《安忍品》中讲得更详细,等讲完了那一品后,你们谁也不会打架了!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这个颂词非常重要。意思是说,为了利益自己和一切有情,理应行持无有罪业之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所作所为再进一步观如梦如幻,无有傲慢而恒时守护此菩提心。此乃大乘修行人最关键的一种修法。

  每一个人都想自己获得利益,但最好的利益,就是从三界轮回的苦海中解脱,而这种自我解脱的究竟目标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所以,每个修行人一方面要自己获得解脱,另一方面,要让沉溺于三界中的所有众生离苦得乐。

  为了这两个目的,大家应恒常行持对众生有利的事情,对自他无利之事,尤其是危害众生,发了菩提心的人千万不可做。而要恒持有利之事,必须坚持佛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远离自性罪和佛制罪。这些罪业对解脱有极大损害,若欲成办自他二利,务必遵崇这一教诫,行持有利的事情,不要造罪业。(此颂包涵着甚深意义,大家不要认为一颂只有几个字,意思特别好懂。若要真正明白其中含义,必须悉心去体会、琢磨。)

  若能做到利益众生,又不犯罪业,那相续中会不会有傲慢心呢?肯定会有。有些法师弘法利生的事业十分广大,有很多很多的皈依弟子,全国各地都有道场,平时听他的口气,也知道他满腹都是傲慢——“啊,我现在的事业一天比一天发展,我未来的方针是……”倘若有了傲慢心,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此我们一定要观如梦如幻。《大圆满虚幻休息》第二品中,专门讲了诸法如幻的道理,若以如幻的方式修持,最终能获得如幻的果位。

  最近,我正在看《大圆满虚幻休息·幻化品》。凡夫的心态就是这样,看了以后,一两天内好像什么都是幻化的,只觉得幻化中的修行才有意义,而在幻化中千万不能造罪,对此有非常甚深的体会。但过一段时间,这种感觉可能也变成幻化了吧。

  总的来讲,行持善法不能有傲慢心,如果有了傲慢心,善法是不可能成功的。纵然你是戒度圆满的二地菩萨,但若生起“我戒律清净”的念头,佛陀也说这是破戒者 。

  一切善恶如幻如化,无有丝毫自性,有什么可值得傲慢呢?回顾以往的经历也可看出,人生宛如一场梦,过去的一切只有美好回忆,除此以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到卫藏求学多年,最后回家时发现:母亲死了,妹妹成了乞丐,房屋全部倒塌,只剩一块墙壁,《宝积经》变成鸟窝……悲伤之极,他唱了一首非常精彩的无常幻化之歌 。记得原来讲《入行论》时,我引用在《广释》中,方便的话你们也看一下。

  有时候看人生,真的感觉如幻化,以前不管怎么样执著,现在也没有什么了。前几年我去自己读小学的地方,那里本来有位老出家人,如今早已圆寂,原来的房子只剩下一小块土墙,我睡的地方长了一丛荆棘树,周围荒无人烟,小时候的快乐痛苦如昨天梦境一样,恍恍惚惚地浮现在眼前……很多人也许有同感吧,每当回到童年的地方,静下心来想一想,往昔特别执著的事物,现在想起来,也只有抱之淡淡一笑,没什么可执著的了。

  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如果认为自己学得不错,那是修行的一种障碍。有了傲慢心,自相续中的境界不可能提升。若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护持菩提心,这才对修行有帮助!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八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