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节课
前面已经讲了27种非理作意,每一种现前时应如树而安住。上一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每个道理我讲得不一定很清楚,但大家应该知道,不管是贪心嗔心还是懈怠懒惰,任何一种烦恼现前时,不要随它转而去造恶业,自己应以正知正念尽量摄持。
寅三、摄义: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我们应时刻观察自相续中是否出现了前面所讲的染污性、勤于无义之事的心态,一旦发现,立即要用正知正念来对治,通过这种方式坚持不懈地守持这颗珍贵的菩提心。
前面所分析的贪心、嗔心、懒惰、畏惧等27种恶心,对我们今生来世的危害非常大,作为一个修行人,始终要观察自己的三门,尤其是自己的心态,假如相续中产生了上述烦恼,务必要知道它的危害性,立即用对治方法来制止。例如,嗔恨心用慈悲心来对治,贪心以不净观来对治,愚痴心以缘起空性来对治,嫉妒心用平等心或自他交换 来对治,傲慢心以摧毁我执来对治……这样一来,自己的修行才会如理如法,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果我们以散乱心随便挖地割草,说些无关紧要的绮语,做些无有意义的事情,此时也要提醒自己:“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做这些闲事有什么用呢?”以此正知正念来对治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的心态,这一点也极为重要。
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没有抓住这两点——励力对治自己的染污心、好行无义心,根本不可能护持菩提心。有些人经常想:“什么时候休息啊?我好好地放松一下。”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心态,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不应该经常想着自己快乐,虽然凡夫人偶尔会生起这种念头,但要立刻发现它、认识它、对治它。既然我们的身口意已经全部奉献给众生,就不应该有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的空间,在众生没有解脱之前,利他的步伐不可以停下。当然,对我们现在来讲,闻思修行对众生是有利益的,在此过程中,如果产生懒惰懈怠,想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马上要提醒自己不能这样,心态必须要改过来,断除一切无义之事。
《学集论》中引用《秘密广大经》的教证说:“修行人必须护持自己身体。怎么样护持自己身体呢?断绝危害众生的行为。怎么样断绝危害众生的行为呢?必须先做到遣除无意义的事。”一般来讲,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行住坐卧都要观察自己:“我做这件事对众生有没有意义?对我的解脱有没有意义?”首先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考虑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体,否则便不是大乘修行人。因此,大家一定要“坚持守此意”,善于护持这颗菩提心。
有些人刚开始学这部论典时,好像很有把握,觉得肯定不会舍弃菩提心。但实际上这需要一个长期串习,不然的话,就像藏族的俗话所说:“晚上睡觉时的心态,早上起来时就没有了。”所以在闻思过程中,经常串习非常重要,这种习惯永远也不能退失,否则到了一定时候,原来的心态就会模糊、淡化,不一定非常坚固了。当然,若想菩提心誓言十分坚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面对什么样的人群,永远都不会舍弃,首先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而若要有这种坚定的信心,前提必须进行长期的闻思。如果没有长期闻思,听法的当下认为菩提心很重要,自己肯定不会舍弃,但凡夫人在遇到各种外缘时,往往经不起考验,很容易退失道心。
所以,学习佛法一定要长期系统地闻思。比如现在学习《入行论》,很多人学得比较不错,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你们必须要有耐心,有些人认为:“我已经学了六个月了,现在非常满足了。”其实,六个月还不到一年,你连一岁的生日都没有过,怎么能就此满足呢?作为一个学习佛法的人,不是光取个法名就可以了,如果皈依十多年却连基本的因果都不懂,取个名字又有什么用呢?不要说十多年,就算一百多年也没用!因为你的相续跟原来一模一样,整天都在搞世间八法,这样学佛没有任何意义。还有一些出家人,自认为出家多年是上座长老,但如果你只是身体出家,心没有出家,那也不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学十年以上,这是我们长期闻思得出来的经验,希望每一个佛教徒都刻骨铭心,真正记在心里面。
现在有些人闻思几个月、听几堂课,就认为自己成修行人了,这是绝对不行的。试想,世间上的学问,至少也要用将近十年来读小学、中学,且以这种学历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也相当困难。佛教的知识更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你想掌握这种知识成为真正的修行人,最起码也要十年的时间。如果学了十年以上,十岁的孩子算是稍微长大了,但最好让他长到二十岁,那时候一切能自理了,没有父母照顾也不用担心了。所以,大家如果能在闻思道场中,系统地学习十年、二十年,以后就不用上师天天操心了。
还有些人认为:“上师说菩提心很重要,千万不能舍弃,那我就不学《入行论》了,自己在家里好好修吧。”你在家里修的话,最多只能修一个月,很少人能坚持下去。因此学习需要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必须明确,否则道心会退转的。一岁的孩童根本没有自理能力,到了五岁还让父母担心,若把他放在社会上,是不可能自学成才的。这些问题,由于后天的教育环境所致,很多人都不太明白,所以我希望大家能长期地闻思学习,以此对治自己的无义心和染污心,圆满守持菩提心。
总之,作为一个修行人,要经常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犯戒、犯罪,或者是否没有意义。寂天论师讲得非常清楚,假如做了这两种事,我们应当非常惭愧,立即忏悔。但若自己的行为如法,所作都是行持善法,那不管身体怎么累、怎么痛,活在世间上也是有意义的,这一点务必要记住!
子二、行持应事: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作为一个大乘修学者,首先应断除27种烦恼,然后还要具足8种 善心:
1、深信:对三宝、因果以及四谛十二缘起等善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没有信心则不会趋入正法,即便趋入,修行也不会成功。所以,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源、一切功德之母。一个人对上师三宝是否有信心,从他的言行举止也看得出来。
2、极肯定:这是从见解的角度讲的,即所谓的胜解信。什么是胜解信呢?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不管是空性也好、四谛也好,有坚定不移的正见,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从内心深处对前后世的存在、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等,断除邪见、怀疑、非理作意等违品,产生一种真实定解。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必不可少,如果学佛没有稳固的正见,学什么也不可靠。现在外面有些人,学佛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对佛陀的恭敬心、对佛法的正见、对因果的正信根本没有,这样也没有多大意义。
3、坚稳:信心、见解一定要稳固。如果随风而飘,修行是不会成功的。有些人今天信仰这个法、明天信仰那个法,今天对这个上师有信心、明天跟着那个上师跑……这样接受一个、舍弃一个,就像狗熊挖雪猪一样,最终肯定一无所得。所以,稳固的见解和信心非常重要。《入行论》从开头到现在,一直强调人要稳重,如果人很稳重的话,虽然智慧不是很高,但做任何事情非常可靠,修行也有成就的机会。
4、恭有礼:对佛法、上师、三宝有恭敬心。恭敬心很重要,一切功德皆依恭敬心而得。如果身体在三宝面前顶礼,语言说一些敬语,心里非常恭敬,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如果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佛法的利益不可能从天而降。
现在学《入行论》的过程中,有些人对佛法、传承上师真的非常非常恭敬,而有些人的态度是“把法本先给我寄来,不寄的话,我就不学”,这是一种愚痴的表现,别人听起来,也知道他没有恭敬心。一般来讲,对周围的任何人,我们都应当作诸佛菩萨来看待,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应该彬彬有礼、恭敬有加。有时候大家通过一面之交,对方的信心、见解、稳重、恭敬心等也会一目了然,大概知道他的修行如何。
5、知惭:我们一定要知惭有愧。如果不知惭愧,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成功,但若具足这种功德,正如《二规教言论》中所说,护法神也会护持你的。
《影尘回忆录》中有一个公案:有位妙高禅师,当初修行时非常精进用功,昼夜不息。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日子久了,难免打瞌睡。妙高禅师看自己生死未了,天天打瞌睡耽误得不能用功,于是跑到妙高台边跏趺而坐,下面是万丈悬崖,如果打瞌睡一头栽下去就没命了,以此警戒自己不要打瞌睡。
但由于他的工夫没有到家,仍免不了打瞌睡。有一次打瞌睡时真的掉下去了,他自己也知道这次没命了。没想到,刚刚到半山腰,就觉得有人把他双手托着,送上台来。他很惊喜地问:“是谁救我?”空中答曰:“护法韦陀!”妙高禅师想:“还不错!居然我在这里修行,还有韦陀菩萨当护法。”接着又问:“像我这样的修行人,世间上有多少?”答曰:“过恒河沙数之多!因你有这一念的贡高我慢,我二十世不再护你的法。”
闻罢,妙高禅师痛哭流涕,惭愧万分:“原先我在这里修行,好坏不说,还蒙韦陀菩萨来护法。现因一念贡高我慢,此后二十世他不再来护法了。”左思右想:“哎!反正是那么回事了,不管他护不护法,我还是坐在这里修我的。不成的话,一头栽下去摔死算了。”
就这样,他依然坐在妙高台上修行。不久他又打瞌睡,(可见,前辈大德们的修行非常精进,不仅把白天全部用来修行,晚上短短的睡眠时间也不愿浪费。现在有些道友八九点钟还在打呼噜,木头房子外面也听得一清二楚。当然,这些人可能是发心太累,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但不管怎么样,跟这些大德的精神比起来,真的非常惭愧!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历来有无数大修行者,他们的一生要么利益众生,要么自己修持,散乱的因几乎没有。而现在大城市里的有些人,时间…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八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