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节课
如果没有行持前面所讲的道理,那以什么方式来对治呢?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子三(修未如是行之对治)分二:一、思维暇满难得;二、已得当取实义。
丑一、思维暇满难得: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我们应反反复复思维,学佛的因缘极为难得,这种具有十八暇满的人身,经过多生累劫才幸运得到。在前面内容中,从比喻、数目、本质等方面,已讲过暇满人身的难得性,现在得到这种人身,没有转到八无暇当中,今生又值遇大乘佛法,此时此刻应劝勉自己努力受持如意宝般的菩提心,或者说要行持暇满难得的修行之心(有两种解释方法)。不管遇到什么违缘、障碍、灾难,这颗心都不能随外境而改变,务必要坚定地守持下去,乃至有生之年也不退转,犹如须弥山般毫不动摇。
须弥山无论遇到大海的惊涛骇浪,还是狂风的呼啸侵袭,都如如不动,同样,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遇到再大的痛苦、再大的魔障,利他的菩提心也永远不能动摇,必须要有这种决心。有了这种决心,也许我们会遇到痛苦、违缘、疾病等不顺之事,但由于誓言坚定,任何障碍也不能动摇自己的心。
以前汉藏的高僧大德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并不是没有遇到违缘,从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们经历的磨难是无法想象的,正因为自己的心相当坚定,所以违缘也拿他们无可奈何。以前霍西的曲恰堪布(现已经圆寂),在十年文革期间,每天下午从不间断看经书。当时的社会状况非常恐怖,不要说每天看经书,就连念一句观音心咒也被视为大逆不道。有一次堪布在帐篷里看经书,有些领导(有男有女)趴在外面偷看,当时堪布也发现了,他实在没办法,就把衣服全部脱光,大声狂叫地追他们。这些领导非常害怕,说堪布已经发疯了,从此之后再也不来偷看了。后来,堪布在那个年代中一直装精神病,每天学习一些经文,生活过得倒也自在。
堪布贡噶旺秋的经历也非常感人,他现在八十来岁了,以前在监狱关了二十几年,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始终也没有退。刚开始时,红卫兵将寺院经堂作为监狱,跟他关在一起的有好多犯人,这些人每天没处小便,只能在佛像前解决,他看到以后很难过,但也没有办法,只有在心里默默地忏悔……(当时由于社会环境所迫,好多经堂只剩下一面墙壁,或者是变成了监狱。记得在我小时候,家乡寺院的经堂就变成牛圈,合作社的几百头牦牛全部关在那里面。很多老年人说,这里原来有多少多少出家人,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提起来就忍不住流泪。)在那种年代中对三宝的信心一直不退,且以各种方式默默修持长达二十多年,这种精神的确令人佩服。最近西方人将此编成纪录片,名叫《幻化成真》,通过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和这位老修行人的一生作对比,给如今的修行人一些启示。
这些大德的行为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这一生也许会遇到社会违缘,或者以个人业力而导致的逆境,那时不管是身心状况也好,家庭状况也好,即使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对三宝佛陀的信心也应该越来越强,纵使身体、财产、地位、名声舍弃无余,也没什么遗憾的,唯一就是不能舍弃利他的菩提心。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决心。若能如此,以后即便遇到违缘,菩提心也不会有什么动摇了。
获得暇满人身并不容易,依靠这种人身修持佛法,可能会遭到父母亲友、工作单位的百般阻挠,在这种情况下,决不能退转自己的信心。我们在座的有些道友,已经被家里人抓了三四次,但自己始终不听他们的,一次次又跑回来,继续坚持自己的道路。以后他们修行会怎么样,这个不得而知,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此举确是有坚定信心的一种标志。否则,现在社会上的人,没有遇到违缘也会退失信心,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我以前讲过,凡是遇到大的原则性问题,比如令菩提心退失、道心退失,在这种关键时刻,千万不能听世间人的,因为他们的思想与诸佛菩萨的教言完全不一致。以前宣化上人也说过:“学佛者的思想行为与世俗上一般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是利用人身造恶业,学佛者利用人身来了生死。”这句话真是千真万确,世间人的言行与修行人虽然也有相同之处,但在根本原则上,二者大相径庭。世间人要名声、要地位、要财产、要赚钱,还要搞许多世间八法,甚至为利益自己而伤害众生。而我们希求了生脱死,在轮回中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与世俗人的心态完全相反。这样一来,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应该想:现在这么难得的人身已经得到了,这么珍贵的菩提心也已经生起了,如果没有把握机会,好好地利用人身,再也没有比这更遗憾的事情了。
因此,每个道友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再三地思维、再三地发心。人生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如果没有来世,这辈子怎么过都可以,舍弃菩提心也无所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今生,把握当下。有些注释中是这样讲的:“须弥山能经受三种违缘,不为毁坏,我们修心也是同样,善友、恶友、中友三种违缘也不能削弱修心意志。”所以遇到亲朋好友造违缘时,他们的话不要听,虽然在日常吃住等方面,不用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最关键的有些问题——让你舍弃菩提心、让你还俗、让你不要学佛,最好不要跟他们“签合同”!
丑二(已得当取实义)分二:一、身体无有所贪精华;二、依身当修法。
按照其他讲义的划分方式,以下主要讲“摄集善法戒”,前面已经讲了“严禁恶行戒”,后面还要讲“饶益有情戒”。
那么真要修学佛法的话,首先不应该贪执身体。世间上许许多多人想学习佛法,但由于贪执身体、财产、亲朋好友,以致学佛的时间几乎没有。在学佛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贪执自己的身体。自古以来,无数修行人对身体不太重视、不太贪执,原因也在这里。当然,我们佛教徒并不是对身体一点也不关爱、不保护,《中观四百论》中说,作为行持善法的所依,我们也可以保护身体。但是过犹不及,假如整天养护身体,自己就不会有学佛的时间。所以,此处着重强调不要贪执身体。
寅一、身体无有所贪精华: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各大论师对此颂的解释不相同:善天尊者说守护菩提心非常重要,而不应该爱护身体,因为身体对自利起不到任何作用;慧源尊者与普明尊者则将此作为连接文进行宣讲。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应该贪著身体,否则活着的时候贪著,死后为什么不贪著呢?
下面用拟人的手法,将身体、执著身体的心、对治执著身体的智慧这三者,以对话的方式进行剖析:
心意啊,你贪著身体是不合理的。如果你认为不保护身体,它就会不高兴,那人死后送到尸陀林,鹰鹫互相争夺撕扯尸体,那时候你如果毫不介意,现在为什么要爱惜它呢?
在古印度,人死后大多数都是天葬,只有极少数人采用水葬、土葬、火葬,历史上有名的是八大尸陀林,现在的尸陀林也比较多,故此处寂天论师是按当时印度传统来宣说的。除了印度以外,藏地以及别的国家也有天葬传统。但以现在习俗而言,天葬可能不太多,主要都是火葬。不管以什么方式处理尸体,实际上都是一样的。
以天葬为例,人死之后,四个人把尸体抬到尸陀林,或用拖拉机、小车运到那里,放在天葬台上。整个天葬的过程,后面也会详细地讲,但我觉得还是亲眼目睹好一点,如果你们有机会看一下,内心的的确确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活着的时候,对身体、四肢、面部相当贪爱,但放到天葬台上以后,谁也没有兴趣去迷恋它、执著它,整个尸体也显得非常丑陋,令人厌恶。天葬师用利刃将皮肤、肌肉、骨架一一剖开,秃鹫、野狗、狐狸、豺狼就一拥而上,拼命地扯来扯去、夺来夺去,很快将这个身体一抢而光。十几个尸体,大概一下午就吃完了。在吃的时候,秃鹫的行为也极为猛厉,有时候把肠子拉来拉去……
而在此之前,我们却对身体百般护惜,别人无意中碰了一下,心里也会不高兴:“你这个人怎么搞的,为什么碰我?你给我离远一点,我身体是不能随随便便给别人碰的!”特别的骄傲执著。但在天葬的时候,不要说稍微碰一下,即便撕扯吞噬内脏、血肉、皮肤,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抗议。最后只剩下骨架时,天葬师就用铁锤在石头上砸碎,之后它们又把骨髓、碎骨全部吃光。几分钟过后,一个人就完全从视野中消失了。
大家不妨想一想,现在活着的时候,我们对身体如是贪著,但死后照样也是自己的身体,那时对秃鹫、野狗的撕扯为什么不生嗔恨心,不去保护这个身体呢?
现在的世间人,整天保养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喜欢漂亮的年轻人,对这个身体百般修饰,每天花很长时间照镜子,希望自己变得好看一点。其实喜欢美色的人,来世的果报是变成飞蛾。由于生前爱漂亮,看到美丽的灯火时,就扑上去而死在里面。所以,大城市里的俊男美女,来世会怎么样也不好说。
现在我们学习《入行论》,每天规定修半个小时菩提心,但有些人修菩提心没有时间,每天半个小时的化妆是离不开的。前段时间一位上师在某地传讲菩提心法要,这个法门非常殊胜,有个居士十分开心,马上打电话告诉朋友:“今天某某上师要传法,你快来参加啊!”她说:“我不空,不去了。”“为什么?”“要去的话,我要洗脸,还要化妆。”“不要紧,还有好长时间才开讲。”“不行不行,要化妆的话,起码45分钟以上。”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听了以后,心想:“幸好这里有这么多人出家,她们现在不用化妆,除了睡懒觉以外,不用这样浪费时间。如果没有出家的话,不管长得好看、难看,在这种迷惑的环境中,谁也逃不开的。”现在有些人看到唐卡里妙音天女、度母的眉毛好看,眼睛好看,自己就每天都照着画。其实在我看来,特别喜欢化妆的人,心里也好像非常痛苦,她们所谓的美丽,…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九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