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九節課

  第五十九節課

  如果沒有行持前面所講的道理,那以什麼方式來對治呢?下面就講這個問題。

  子叁(修未如是行之對治)分二:一、思維暇滿難得;二、已得當取實義。

  醜一、思維暇滿難得:

  吾當再叁思,曆劫得暇滿,

  故應持此心,不動如須彌。

  我們應反反複複思維,學佛的因緣極爲難得,這種具有十八暇滿的人身,經過多生累劫才幸運得到。在前面內容中,從比喻、數目、本質等方面,已講過暇滿人身的難得性,現在得到這種人身,沒有轉到八無暇當中,今生又值遇大乘佛法,此時此刻應勸勉自己努力受持如意寶般的菩提心,或者說要行持暇滿難得的修行之心(有兩種解釋方法)。不管遇到什麼違緣、障礙、災難,這顆心都不能隨外境而改變,務必要堅定地守持下去,乃至有生之年也不退轉,猶如須彌山般毫不動搖。

  須彌山無論遇到大海的驚濤駭浪,還是狂風的呼嘯侵襲,都如如不動,同樣,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遇到再大的痛苦、再大的魔障,利他的菩提心也永遠不能動搖,必須要有這種決心。有了這種決心,也許我們會遇到痛苦、違緣、疾病等不順之事,但由于誓言堅定,任何障礙也不能動搖自己的心。

  以前漢藏的高僧大德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並不是沒有遇到違緣,從傳記中可以看出,他們經曆的磨難是無法想象的,正因爲自己的心相當堅定,所以違緣也拿他們無可奈何。以前霍西的曲恰堪布(現已經圓寂),在十年文革期間,每天下午從不間斷看經書。當時的社會狀況非常恐怖,不要說每天看經書,就連念一句觀音心咒也被視爲大逆不道。有一次堪布在帳篷裏看經書,有些領導(有男有女)趴在外面偷看,當時堪布也發現了,他實在沒辦法,就把衣服全部脫光,大聲狂叫地追他們。這些領導非常害怕,說堪布已經發瘋了,從此之後再也不來偷看了。後來,堪布在那個年代中一直裝精神病,每天學習一些經文,生活過得倒也自在。

  堪布貢噶旺秋的經曆也非常感人,他現在八十來歲了,以前在監獄關了二十幾年,對上師叁寶的信心始終也沒有退。剛開始時,紅衛兵將寺院經堂作爲監獄,跟他關在一起的有好多犯人,這些人每天沒處小便,只能在佛像前解決,他看到以後很難過,但也沒有辦法,只有在心裏默默地忏悔……(當時由于社會環境所迫,好多經堂只剩下一面牆壁,或者是變成了監獄。記得在我小時候,家鄉寺院的經堂就變成牛圈,合作社的幾百頭牦牛全部關在那裏面。很多老年人說,這裏原來有多少多少出家人,現在變成了這個樣子,提起來就忍不住流淚。)在那種年代中對叁寶的信心一直不退,且以各種方式默默修持長達二十多年,這種精神的確令人佩服。最近西方人將此編成紀錄片,名叫《幻化成真》,通過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和這位老修行人的一生作對比,給如今的修行人一些啓示。

  這些大德的行爲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這一生也許會遇到社會違緣,或者以個人業力而導致的逆境,那時不管是身心狀況也好,家庭狀況也好,即使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作爲真正的修行人,對叁寶佛陀的信心也應該越來越強,縱使身體、財産、地位、名聲舍棄無余,也沒什麼遺憾的,唯一就是不能舍棄利他的菩提心。每個人都應該有這種決心。若能如此,以後即便遇到違緣,菩提心也不會有什麼動搖了。

  獲得暇滿人身並不容易,依靠這種人身修持佛法,可能會遭到父母親友、工作單位的百般阻撓,在這種情況下,決不能退轉自己的信心。我們在座的有些道友,已經被家裏人抓了叁四次,但自己始終不聽他們的,一次次又跑回來,繼續堅持自己的道路。以後他們修行會怎麼樣,這個不得而知,但從目前狀況來看,此舉確是有堅定信心的一種標志。否則,現在社會上的人,沒有遇到違緣也會退失信心,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我以前講過,凡是遇到大的原則性問題,比如令菩提心退失、道心退失,在這種關鍵時刻,千萬不能聽世間人的,因爲他們的思想與諸佛菩薩的教言完全不一致。以前宣化上人也說過:“學佛者的思想行爲與世俗上一般的人正好相反,他們是利用人身造惡業,學佛者利用人身來了生死。”這句話真是千真萬確,世間人的言行與修行人雖然也有相同之處,但在根本原則上,二者大相徑庭。世間人要名聲、要地位、要財産、要賺錢,還要搞許多世間八法,甚至爲利益自己而傷害衆生。而我們希求了生脫死,在輪回中幫助衆生、利益衆生,與世俗人的心態完全相反。這樣一來,我們在修學過程中應該想:現在這麼難得的人身已經得到了,這麼珍貴的菩提心也已經生起了,如果沒有把握機會,好好地利用人身,再也沒有比這更遺憾的事情了。

  因此,每個道友在修行過程中,務必要再叁地思維、再叁地發心。人生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如果沒有來世,這輩子怎麼過都可以,舍棄菩提心也無所謂。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今生,把握當下。有些注釋中是這樣講的:“須彌山能經受叁種違緣,不爲毀壞,我們修心也是同樣,善友、惡友、中友叁種違緣也不能削弱修心意志。”所以遇到親朋好友造違緣時,他們的話不要聽,雖然在日常吃住等方面,不用拒人于千裏之外,但最關鍵的有些問題——讓你舍棄菩提心、讓你還俗、讓你不要學佛,最好不要跟他們“簽合同”!

  醜二(已得當取實義)分二:一、身體無有所貪精華;二、依身當修法。

  按照其他講義的劃分方式,以下主要講“攝集善法戒”,前面已經講了“嚴禁惡行戒”,後面還要講“饒益有情戒”。

  那麼真要修學佛法的話,首先不應該貪執身體。世間上許許多多人想學習佛法,但由于貪執身體、財産、親朋好友,以致學佛的時間幾乎沒有。在學佛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就是貪執自己的身體。自古以來,無數修行人對身體不太重視、不太貪執,原因也在這裏。當然,我們佛教徒並不是對身體一點也不關愛、不保護,《中觀四百論》中說,作爲行持善法的所依,我們也可以保護身體。但是過猶不及,假如整天養護身體,自己就不會有學佛的時間。所以,此處著重強調不要貪執身體。

  寅一、身體無有所貪精華:

  禿鷹貪食肉,爭奪扯我屍,

  若汝不經意,雲何今愛惜?

  各大論師對此頌的解釋不相同:善天尊者說守護菩提心非常重要,而不應該愛護身體,因爲身體對自利起不到任何作用;慧源尊者與普明尊者則將此作爲連接文進行宣講。不管怎麼樣,我們都不應該貪著身體,否則活著的時候貪著,死後爲什麼不貪著呢?

  下面用擬人的手法,將身體、執著身體的心、對治執著身體的智慧這叁者,以對話的方式進行剖析:

  心意啊,你貪著身體是不合理的。如果你認爲不保護身體,它就會不高興,那人死後送到屍陀林,鷹鹫互相爭奪撕扯屍體,那時候你如果毫不介意,現在爲什麼要愛惜它呢?

  在古印度,人死後大多數都是天葬,只有極少數人采用水葬、土葬、火葬,曆史上有名的是八大屍陀林,現在的屍陀林也比較多,故此處寂天論師是按當時印度傳統來宣說的。除了印度以外,藏地以及別的國家也有天葬傳統。但以現在習俗而言,天葬可能不太多,主要都是火葬。不管以什麼方式處理屍體,實際上都是一樣的。

  以天葬爲例,人死之後,四個人把屍體擡到屍陀林,或用拖拉機、小車運到那裏,放在天葬臺上。整個天葬的過程,後面也會詳細地講,但我覺得還是親眼目睹好一點,如果你們有機會看一下,內心的的確確會有不同的感受。我們活著的時候,對身體、四肢、面部相當貪愛,但放到天葬臺上以後,誰也沒有興趣去迷戀它、執著它,整個屍體也顯得非常醜陋,令人厭惡。天葬師用利刃將皮膚、肌肉、骨架一一剖開,禿鹫、野狗、狐狸、豺狼就一擁而上,拼命地扯來扯去、奪來奪去,很快將這個身體一搶而光。十幾個屍體,大概一下午就吃完了。在吃的時候,禿鹫的行爲也極爲猛厲,有時候把腸子拉來拉去……

  而在此之前,我們卻對身體百般護惜,別人無意中碰了一下,心裏也會不高興:“你這個人怎麼搞的,爲什麼碰我?你給我離遠一點,我身體是不能隨隨便便給別人碰的!”特別的驕傲執著。但在天葬的時候,不要說稍微碰一下,即便撕扯吞噬內髒、血肉、皮膚,自己也不會有任何抗議。最後只剩下骨架時,天葬師就用鐵錘在石頭上砸碎,之後它們又把骨髓、碎骨全部吃光。幾分鍾過後,一個人就完全從視野中消失了。

  大家不妨想一想,現在活著的時候,我們對身體如是貪著,但死後照樣也是自己的身體,那時對禿鹫、野狗的撕扯爲什麼不生嗔恨心,不去保護這個身體呢?

  現在的世間人,整天保養自己的身體,尤其是喜歡漂亮的年輕人,對這個身體百般修飾,每天花很長時間照鏡子,希望自己變得好看一點。其實喜歡美色的人,來世的果報是變成飛蛾。由于生前愛漂亮,看到美麗的燈火時,就撲上去而死在裏面。所以,大城市裏的俊男美女,來世會怎麼樣也不好說。

  現在我們學習《入行論》,每天規定修半個小時菩提心,但有些人修菩提心沒有時間,每天半個小時的化妝是離不開的。前段時間一位上師在某地傳講菩提心法要,這個法門非常殊勝,有個居士十分開心,馬上打電話告訴朋友:“今天某某上師要傳法,你快來參加啊!”她說:“我不空,不去了。”“爲什麼?”“要去的話,我要洗臉,還要化妝。”“不要緊,還有好長時間才開講。”“不行不行,要化妝的話,起碼45分鍾以上。”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聽了以後,心想:“幸好這裏有這麼多人出家,她們現在不用化妝,除了睡懶覺以外,不用這樣浪費時間。如果沒有出家的話,不管長得好看、難看,在這種迷惑的環境中,誰也逃不開的。”現在有些人看到唐卡裏妙音天女、度母的眉毛好看,眼睛好看,自己就每天都照著畫。其實在我看來,特別喜歡化妝的人,心裏也好像非常痛苦,她們所謂的美麗,…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