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節課
現在正在學習對身體不要有貪執,如果貪執身體的話,修行就不會成功。自古以來的高僧大德舍棄對身體的貪執,依靠知足少欲的心態,在清淨的殊勝聖地修持,最終獲得了成就。倘若身處愦鬧的城市,成就之日遙遙無期,因此《富樓那請問經》中也說:“恒時當依寂靜處,切莫貪戀大城市。”
我們作爲後學者,始終都要發願:終年在清淨之地修持佛法,好好依止善知識。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親自依止是很好的,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按照上師的教言去做,這就是依止上師。有些人認爲所謂的依止,是天天跟著上師、看著上師、扶著上師,而在實際行爲中,將上師的教言置之不理,從來都不精進修持。其實這不叫依止!若對上師所講的如來教言盡心盡力去行持,認認真真去修持,才是依止的究竟含義。假如沒有這樣,即使你天天扶著上師,天天看著上師,讓上師什麼自由都沒有,一舉一動都緊緊地盯著,這也不是依止上師。有些人一直認爲:“我沒有條件依止上師,多痛苦啊!”實際上,依靠現代的方便方法,現在很多人都有依止上師的機會,但如果沒有依教奉行,整天在上師身邊也沒用。
所以,大家首先應該有決心:在有生之年,好好地行持大乘佛教。這種誓言我已經反反複複地再叁強調,就是希望你們的人生能有重大轉變,否則以前在社會上渾渾噩噩,以後還這樣繼續下去,人生也沒有多大意義。通過這次學習,大家若能獲得一種真實的信心,那我整天在這裏苦口婆心、聲嘶力竭地喊著也值得了。有時候你們沒有認真學習,我也覺得特別失望,講起來好像沒什麼興趣。但若有個人說“我要努力修心,菩提心真的非常重要”,我心裏也有一種安慰感。
今天有位佛友從普陀山給我打電話,她說:“最近我學習這部論典,心裏有了很大改變,以前學佛特別迷茫,現在終于找到了修行指導,有了解脫的希望。”她一邊哭著,一邊把電話挂了,好像說不下去了。後來我想了想,覺得在這次傳講中,如果有一兩個人對大乘佛法有徹底了解,(我要求並不高,剛開始時也說過,只要有二十多人聽,我就心滿意足了。)人生的方向有所改變,就像《親友書》裏所講的,以前的道路是從黑暗趨入黑暗、從光明趨入黑暗,現在通過學習大乘佛法,變成從黑暗趨向光明、從光明趨向光明,這就是我傳講的一個目的。
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堅定誓言很重要。有些人學一兩天就滿足了,叁四年就起厭煩心了,不要這樣!學佛乃至菩提果之間也不能斷,如果沒有這麼大的誓言,那在有生之年聽聞佛法、修學佛法也不能斷。最近觀音菩薩的化身去日本,我在新聞裏聽到一段開示說:“我從十幾歲開始學習佛法,每天聞思從未間斷,現在已經七十多歲了,我還要繼續聞思,不斷地學習。”我聽後確實大吃一驚,因爲我經常跟好多人講:“我聞思二十多年已經足夠了,現在應該修行了。”但現在想來,二十多年有什麼了不起,他老人家從十幾歲學到現在,聞思六十多年仍覺得不夠,不管從智慧、人品、證悟哪方面來講,我連他老人家萬分之一的功德也不具足,人家都有這樣的求法精神,對佛法的聞思修行那麼重視,我這種區區小人學點知識就滿足了,真是非常慚愧!
現在有些道友,學四年就覺得可以了,要到別的地方去實修。我聽後感到非常稀有,四年還沒有小學畢業,如果就覺得滿足了,可以出去盲修了,這樣可能不太好。你們最好還是不斷地依止上師,如果沒有條件的話,按最有信心的上師之言教要求自己,每天都聽課,每天都學習,乃至死亡之前,在佛法的氛圍中不斷串習,這一點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講課之前,我給大家提一點希望:不要放棄對佛法的聞思,如果輕易放棄,修行是不一定成功的。假如自己認爲有了一定境界,什麼都不需要了,那可能是著魔了。以前有位美國居士到學院來,他在路上口口聲聲說:“我已經證悟了,什麼都不用了。”可是一到飯店,他就開始點殺,吃這個魚、吃那個魚,非常可怕。因此,如果認爲自己證悟了,已經不用聞思了,肯定有一種危險性,也許是誤入歧途的一種標志。所以希望大家在聞法方面不要滿足,對其他貪嗔癡的對境越滿足越好。
複解諸骨骼,審觀至于髓,
當自如是究,何處見精妙。
前面已經觀察過了,從身體外面的表皮到裏面的筋肉、內髒之間,沒有值得貪戀的精華。那麼有些人認爲:“骨骼應該有可取之處吧。”這也是一種愚蠢的想法。正如昨天所說,人體可以不斷地剖析,如果將所有骨骼解剖開來,就會發現白森森的骨頭是由骨質、骨膜、骨髓等組成,實際上也沒有可貪之處。
有時候到屍陀林,看看天葬師處理屍體的過程,可以對身體産生一種定解;或者審視一塊幾十年的白骨,想象白骨的主人曾對它如何執著,但現在也沒辦法再執著了,我們的身體幾年過後跟它沒有任何差別,進而遣除對身體的貪著;或者將自己的骨架跟屍陀林的白骨結合起來觀想,就會明白特別執著的身體不過如此而已。
從頭骨一直到頸骨、脊椎、大小腿,如果詳詳細細去觀察,整個骨架又有什麼可取的精華呢?牦牛或其它動物的骨頭還有價值,但人死了以後,肉不能吃,皮不能賣,骨頭也不能做什麼,可以說人的身體最不值錢。如果是牦牛的話,秋天死的牦牛比較肥,賣幾千塊錢肯定沒問題,春天的牦牛雖然沒有肥肉,但它的骨頭和皮也能值幾百塊錢。但人死以後,什麼東西都不值錢,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家人死了,肯定他們要發財了!”
我們特別執著自己的身體,哪怕落上一點小火星也忍不住,別人稍微撞一下或者說你身體不好,也會勃然大怒。譬如在龐大的身體中,鼻子是一塊小東西,假如別人說你鼻子不好看,也不應該爲此生氣。但有些人卻氣得暴跳如雷,好像把他鼻子割掉了一樣,原因是什麼?就是無始以來對身體有強烈的貪執。這種貪執對修行而言,實際上非常有危害。但若以白骨觀、不淨觀來觀察身體,對修行會有一定的幫助。
以前在佛教的修行中,有很多這方面修法。現在泰國、緬甸等國家的修行人,到了一定時候,也是專門到清淨的森林中觀白骨。我去泰國的時候,有好幾處道場修白骨觀,屍體就一直放在那裏,修行人專門去看身體糜爛、白骨的顔色,再到山裏修幾天、幾個月,然後又下來觀白骨。這樣,對身體的貪執逐漸逐漸減少,修行也有成功乃至證悟的機會。
關于此理,《清淨道論》中也有個公案:有位修行人白骨觀修得非常好,把白骨都看得清清楚楚,但始終沒有證得聖果。有一次,一個美女跟丈夫吵架,生氣後就回娘家去。她在回去的路上,把自己打扮得像天人一樣漂亮,想以此勾引其他男人來讓自己丈夫生氣。路上,她正好看見那個人在修白骨觀,(她太不幸了,遇到一個觀白骨的人。)他長相端嚴,威儀又好,目不斜視。她一見便動心了,兩只眼睛一直盯著看,心裏打算引誘他。正在此時,修行人也看到了她,但在他的境界中,所見完全是一具獠牙畢露的白骨向他沖來,他不但沒有被美女迷倒,反而當下證悟阿羅漢果。由此可見,如果有了一定的修行境界,即使遇到極其嚴厲的對境,自己也有證悟的機會。
無論在印度還是漢地藏地,曆來都有一些清淨道場修持白骨觀。各大傳承的上師們對此修法也相當重視,通過這種修行,能令自相續中熾盛的貪心消失無余,對解脫輪回有相當大的助益。
一般來講,有時候從人的外表也可以看出他修行如何。若對身體非常執著,平時喜歡打扮裝飾,那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對修行肯定不會特別重視。原來我有一次在某城市裏念《竅訣寶藏論》的傳承,有一段講裝飾身體是非常慚愧的行爲 ,當時幾位居士正在聽,有些男男女女特別喜歡打扮,我看他們不太像一個修行人,于是特意把這段翻譯給他們聽(本來是用藏文念傳承)。也許是我的錯覺吧,從那以後他們的行爲還是有所改變,並沒有那麼時髦了。
如是勤尋覓,若未見精妙,
何故猶貪著,愛護此垢身?
經過一番詳細剖析,身體並沒有精妙之處,皮膚、血肉、骨頭、骨髓、腦漿中根本找不到潔淨的東西,整個身體好像是個裝不淨糞的口袋。既然如此,我們爲什麼還要貪著呢?
這樣一說,有些人覺得非常不合理:“世間上那麼多人不斷地贊美裝扮這個身體,你們修行人爲什麼這樣說?”恐怕有些人不能接受。然而,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也講過:“若對不淨的身體進行贊頌、打扮,此乃極爲愚癡且非常羞恥的行爲。”世間人的觀念跟修行人的截然不同,但究竟的真理,唯一掌握在修行人手中。
其實,對身體的裏裏外外觀察後,若能得到少許精華,那贊歎自己的身體、別人的身體也合理。但經過一番找尋之後,除了叁十六種不淨物外,得不到任何具實義的精妙之物。所以,對身體我們並不是無因毀謗,它確實沒有可貪的地方。
作爲一個修行人,不要過于貪執自己的身體,如果把廁所裏的不淨糞一直當黃金來對待,有沒有意義你們應該清楚。龍猛菩薩也說:“美女的身體再誘人,也像不淨糞一樣肮髒不堪,不淨糞的形狀再好、再新鮮,實際上也沒有任何價值。”知道了身體的本質後,平時不要把所有的精力和財物全部花在這上面。索甲仁波切有一句話說得好:“有些人把所有的精力、財産用來裝飾身體,這是非常愚笨的行爲,就像過路人只在旅館中住一夜,卻將全部錢財用來裝飾旅店一樣。”
當然,你要是有財産的話,對身體稍微裝飾一下,也是世間的傳統。現在世間上的人,有了珠寶全部挂在身上,有了脂粉全部塗在臉上。大多數人每天忙的就是面部這一塊,裝飾的也是這一塊,貼得亂七八糟的還是這一塊。除此之外,印度人在腳趾上有些點綴,但我們藏地特別冷,好多地方都結冰了,腳上有什麼裝飾誰也看不見。
我們如果了解身體的本質,便不會貪執自己的身體,也不會貪執別人的身體。記得…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