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一節課

  第六十一節課

  今天繼續學習依靠身體來修持善法。昨天也講了,我們一定要利用現在的人身修持善法,如果沒有好好地利用,到死的時候,對自己一點利益都沒有。趁現在比較健康時,把它用在佛法上面,這個身體就有價值了。否則如果依靠身體來造惡業,那是非常可惜也是極其遺憾的。所以,每個道友應該觀一觀自己的身體到底在做什麼?這一點比較重要。

  若仆不堪使,主不與衣食,

  養身而它去,爲何善養護?

  此處用比喻來說明:身體若未用于善法方面,則沒必要對它照顧。打個比方說,主人雇用奴仆、傭人,就是爲了讓他做事情,如果他什麼事情都不做,整天吃喝打扮,不聽從使命,那主人也不會再雇傭他,給他提供一定的薪水。就像現在雇傭保姆的那些家庭,如果保姆每天除了吃飯以外,什麼事情都不想幹,又不服從主人的命令,不到兩個月主人就不要她了。還有些公司裏的大老板,如果工人整天遲到早退,不好好幹活,他也不會長期用這些人。同樣,身體就是心的奴仆,如果平時一直盡心保養它、維護它,但它卻不爲你(心識)的今生來世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最後還要毫不負責地到屍陀林或火葬場去了,將你棄于六道輪回中,生生世世不斷地流轉受苦。這種忘恩負義的身體,爲何還辛辛苦苦地養護它呢?

  作爲一個學佛的人,我們經常要反觀自心、反觀自身。反觀自心的道理,前段時間也分析過,在此暫時不提。而反觀自身的時候,我們應觀察這個身體到底在幹什麼?有些人的身體在行持善法方面非常聽話,始終聽從心識主人的命令:讓它好好背書,它就規規矩矩去背書;讓它轉壇城、磕大頭,它也特別願意行持;讓它早上四點起來看書參禅,它從來都沒有怨言。這些身體跟心識主人配合默契,非常不錯。我有時也這樣想:我的身體跟心一起工作四十多年了,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它前世業力現前病了,這種情況我也理解它,但在其他時候,它好像都比較聽話,尤其是行持善法方面我比較滿意,不管是早上起得早一點,晚上睡得晚一點,平時怎麼樣使用它,它都很配合。

  但有些人的身體就不是這樣,讓它起得早一點,一兩天內還可以,長期的話,身體就開始抱怨了:“心識啊,讓我再睡一會兒吧!被窩這麼暖和、這麼舒服,我實在不想起來,可不可以再躺五分鍾!”說是五分鍾,一睡就是一兩個小時。這些身體在聽課、放生等行持善法方面,往往不願配合、經常偷懶,但造一些殺生偷盜等惡業,它就強壯得不得了,精力充沛,做什麼壞事都沒有問題。對于這樣的身體,就不能對它特別好,不能把最高檔的營養品給它吃,最舒適的衣服給它穿,認爲自己來到人間主要就是照顧它。

  其實,過于執著身體沒什麼意義。身體的本質大家也清楚,都是由血肉骨架組成,生前再怎麼樣保養它,死時它如果要離開你,誰也阻擋不了。就像夏天的牛肉再怎麼保護,最多五天就壞了,同樣,身體一般只能維持一百多年,過于執著也沒有必要。如果非要執著它,就應該讓它修持善法。世人把錢財、精力、時間都用來保養身體,實際上這是非常愚癡的做法。如果真的有條件,在見解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護持自己的心、發殊勝的誓願,爲生生世世打下良好基礎,這一點才非常重要!

  曆來的高僧大德,對身體都不是太執著,吃飯能果腹就好,穿衣能避寒就行,其他也不是特別講究。一次,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前去拜訪弘一大師,中午吃飯時,只見他吃一道鹹菜,夏先生不忍心地說:“難道你不嫌這鹹菜太鹹嗎?”弘一大師回答說:“鹹有鹹的味道!”過一會兒,弘一大師吃好後,手裏端著一杯開水,夏先生又皺皺眉頭道:“沒有茶葉嗎?怎麼每天都喝這平淡的開水?”弘一大師又笑一笑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這是一個簡單的對話,但古大德簡樸持身的風範可見一斑。不像現在有些人,精力都專注于吃喝玩樂上面,相續中的功德很難以生起。古代聖賢生活清淡、力斥奢華,也是爲了護持自己的道心。大家應該知道,孔子弟子叁千人,孔子最贊歎的就是顔回,古書雲:“善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獨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獨享其樂。”在孔子所有的弟子中,顔回生活非常清苦,每天只吃一筒飯、喝一瓢水就解決問題了,住在簡陋的屋子裏還自得其樂。所以大家可以這樣想:完全用物質來滿足自己的奢望,那是非常困難的,外面的物質層出不窮,要想達成所有的目標,將一切全部據爲己有,這是根本不現實的。我們應該用佛法的智慧、古人知足少欲的精神來完善自己,一方面令道心逐漸增長,另一方面貪欲也會逐漸減少。

  這個身體如果沒有行持善法,就不要去照顧它,讓它挨餓受凍以示懲罰;如果它精進修行、利益衆生,則應好好給它吃一頓。以前上師如意寶也開玩笑說:“如果你今天磕頭磕得不錯,修五加行時每天任務能如數完成,到中午時吃頓好飯以犒勞身體,感謝它也是應該的。但如果你磕叁個頭就滿頭大汗,實在磕不下去了,那就要懲罰身體,不給它午飯吃。”平時按這種教言去行持,還是很有必要的!

  即酬彼薪資,當令辦吾利,

  無益則于彼,一切不應與。

  仆人如果做事圓滿,主人會定期付予一定的薪資,但若任務沒有完成,也會考慮扣發獎金。同樣的道理,身體如果精進行善,平時行爲如法,則可相應多給一點衣食,在不墮兩邊的情況下,讓它成辦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什麼才對自己有利呢?按照《經莊嚴論》的觀點,發了菩提心的人,成辦自利的唯一方法就是利他。我們一定要把衆生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衆生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衆生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當然在初學佛法時,做到這一點恐怕有點困難,但久而久之不斷地串習,依靠佛菩薩的加持力和自己的發心力,這種境界一定是可以達到的。

  學佛要從點滴積累,一兩天內不可能一步登天。今天有個人打電話說:“我們上師規定每個人叁年內必須證悟空性,所以我現在特別忙……”聽起來倒是挺不錯,但叁年連小學都讀不完,證悟空性有沒有可能?如果真有可能,那當然非常好,倘若叁年就可以證悟,我也願意想盡一切辦法讓大家馬上證悟空性。但從高僧大德們的傳記來看,每個人的因緣根基都不相同,就算有些大德開悟非常簡單,也是他生生世世打的基礎比較好,即生在佛教方面的見解行爲十分如法,凡是看過他們傳記的人都知道,他們小時候的信心、見解、智慧是非同尋常的。所以,想在很快時間內圓滿一切,除了個別有緣者以外,一般來說比較困難。但我們可以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這樣逐漸逐漸地累積,發心總有一天會圓滿。現在哪怕幫助一個衆生,自己的生命也有意義。

  那人說了這種話後,我當時就想:叁年中獲得證悟,我可能沒什麼把握,但發願叁年中讓一個人趨入佛法、發菩提心,這還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我沒有死,真能幫助一個人,讓他在有生之年發菩提心行持善法,那我覺得叁年中活在人間是有意義的。

  今天我還看到一位廣州居士寫的學習《入菩薩行論》的心得,讀後真的有點感動。作爲從事佛教教學工作的人,我經常可以看得到、聽得到一些誇誇其談的文章,不是自己誇自己,就是自己誇別人,經常講些高深莫測的境界,這些也許是、也許不是,有時候我不一定生起信心。但那個居士學了大概五個月,從言談中看她真的有變化。她說自己生起了願菩提心,從文字中也看得出來,她完全懂得願菩提心的概念。她還說以前自己人生非常痛苦,但遇到了佛法以後,在爲人處事等方面正在學著調整自己。看了這封信以後,我覺得正如她所說,她的願菩提心確實生起來了。

  後來我想:“這次傳講《入菩薩行論》,可以說是累了半年,但在這半年當中,如果有人真正生起願菩提心,再怎麼累也值得了。”這就是我的真心話。所以我想把這篇文章印出來給各位看一看,社會上出現好人好事,大家都會極力宣揚,讓全國人都爭相學習。我們雖然沒有這種能力,也沒有這種號召力,但還是想讓有緣者看一看。我看後覺得她的轉變發自內心,雖然學的時間不長,還不到一年,但佛法在相續中生起哪怕只有一刹那,這種轉變也是永遠的。相反,如果沒有這樣,戒律中說即使守一百年的比丘戒,實際上也是一歲的孩子。所以你們方便的話,應該看一下這篇文章,裏面有些對我個人的贊歎,不是我謙虛,確實已經過分了,但除此以外的內容應該比較真實。因此,大家學習佛法不要說得很大、做得很大,應該從內心有所轉變!

  言歸正傳,此處說對身體應給予一定薪水,如果它沒有通過利他來成辦自利,在行持佛法上沒有能力,但造惡業卻樂此不疲,那就不要再給它任何東西,應按照禅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做法,一日不做有利之事,就一日不給它吃東西,以此來磨練它、改變它,使它所作都順應于佛法。

  以前大德們對身體不太執著,吃穿方面完全不考慮,只把它當作一個修行工具。弘一大師在《講演錄》中講印光大師時說:印光大師一生對惜福最爲注意,衣食住等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每日早晨只喝一大碗粥,沒有菜。每次吃完飯後,以舌舔碗至極淨爲止。(這有點像我們藏族人舔糌粑。有人曾問:“藏族人舌頭爲什麼特別長?”我以前也開玩笑:“這是從小鍛煉的,如果你從小就舔糌粑,舌頭也會這樣。”)然後再將開水注入碗內,蕩滌其汁用以漱口,慢慢咽下,唯恐輕棄殘余的飯粒。午飯也只有一碗飯、一碗大衆菜,吃完後和早上一樣舔碗漱口。如此已有叁十多年。可見,一個人的成就並不一定跟生活得好有關,有時候生活越簡單,成就越高,每天吃得好穿得好,修行反而不能增上。以前華智仁波切到藏地各處雲遊修行,生活猶如一個乞丐。他平常吃素,身上只有一條氆氇,從來不帶侍者,不騎馬或牦牛等牲畜,行爲看起來極其平凡,但其成就和發願力,不用我說也是衆所周知。

  …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