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节课
现在正在学习对身体不要有贪执,如果贪执身体的话,修行就不会成功。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舍弃对身体的贪执,依靠知足少欲的心态,在清净的殊胜圣地修持,最终获得了成就。倘若身处愦闹的城市,成就之日遥遥无期,因此《富楼那请问经》中也说:“恒时当依寂静处,切莫贪恋大城市。”
我们作为后学者,始终都要发愿:终年在清净之地修持佛法,好好依止善知识。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亲自依止是很好的,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按照上师的教言去做,这就是依止上师。有些人认为所谓的依止,是天天跟着上师、看着上师、扶着上师,而在实际行为中,将上师的教言置之不理,从来都不精进修持。其实这不叫依止!若对上师所讲的如来教言尽心尽力去行持,认认真真去修持,才是依止的究竟含义。假如没有这样,即使你天天扶着上师,天天看着上师,让上师什么自由都没有,一举一动都紧紧地盯着,这也不是依止上师。有些人一直认为:“我没有条件依止上师,多痛苦啊!”实际上,依靠现代的方便方法,现在很多人都有依止上师的机会,但如果没有依教奉行,整天在上师身边也没用。
所以,大家首先应该有决心:在有生之年,好好地行持大乘佛教。这种誓言我已经反反复复地再三强调,就是希望你们的人生能有重大转变,否则以前在社会上浑浑噩噩,以后还这样继续下去,人生也没有多大意义。通过这次学习,大家若能获得一种真实的信心,那我整天在这里苦口婆心、声嘶力竭地喊着也值得了。有时候你们没有认真学习,我也觉得特别失望,讲起来好像没什么兴趣。但若有个人说“我要努力修心,菩提心真的非常重要”,我心里也有一种安慰感。
今天有位佛友从普陀山给我打电话,她说:“最近我学习这部论典,心里有了很大改变,以前学佛特别迷茫,现在终于找到了修行指导,有了解脱的希望。”她一边哭着,一边把电话挂了,好像说不下去了。后来我想了想,觉得在这次传讲中,如果有一两个人对大乘佛法有彻底了解,(我要求并不高,刚开始时也说过,只要有二十多人听,我就心满意足了。)人生的方向有所改变,就像《亲友书》里所讲的,以前的道路是从黑暗趋入黑暗、从光明趋入黑暗,现在通过学习大乘佛法,变成从黑暗趋向光明、从光明趋向光明,这就是我传讲的一个目的。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坚定誓言很重要。有些人学一两天就满足了,三四年就起厌烦心了,不要这样!学佛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能断,如果没有这么大的誓言,那在有生之年听闻佛法、修学佛法也不能断。最近观音菩萨的化身去日本,我在新闻里听到一段开示说:“我从十几岁开始学习佛法,每天闻思从未间断,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我还要继续闻思,不断地学习。”我听后确实大吃一惊,因为我经常跟好多人讲:“我闻思二十多年已经足够了,现在应该修行了。”但现在想来,二十多年有什么了不起,他老人家从十几岁学到现在,闻思六十多年仍觉得不够,不管从智慧、人品、证悟哪方面来讲,我连他老人家万分之一的功德也不具足,人家都有这样的求法精神,对佛法的闻思修行那么重视,我这种区区小人学点知识就满足了,真是非常惭愧!
现在有些道友,学四年就觉得可以了,要到别的地方去实修。我听后感到非常稀有,四年还没有小学毕业,如果就觉得满足了,可以出去盲修了,这样可能不太好。你们最好还是不断地依止上师,如果没有条件的话,按最有信心的上师之言教要求自己,每天都听课,每天都学习,乃至死亡之前,在佛法的氛围中不断串习,这一点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讲课之前,我给大家提一点希望:不要放弃对佛法的闻思,如果轻易放弃,修行是不一定成功的。假如自己认为有了一定境界,什么都不需要了,那可能是着魔了。以前有位美国居士到学院来,他在路上口口声声说:“我已经证悟了,什么都不用了。”可是一到饭店,他就开始点杀,吃这个鱼、吃那个鱼,非常可怕。因此,如果认为自己证悟了,已经不用闻思了,肯定有一种危险性,也许是误入歧途的一种标志。所以希望大家在闻法方面不要满足,对其他贪嗔痴的对境越满足越好。
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
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
前面已经观察过了,从身体外面的表皮到里面的筋肉、内脏之间,没有值得贪恋的精华。那么有些人认为:“骨骼应该有可取之处吧。”这也是一种愚蠢的想法。正如昨天所说,人体可以不断地剖析,如果将所有骨骼解剖开来,就会发现白森森的骨头是由骨质、骨膜、骨髓等组成,实际上也没有可贪之处。
有时候到尸陀林,看看天葬师处理尸体的过程,可以对身体产生一种定解;或者审视一块几十年的白骨,想象白骨的主人曾对它如何执著,但现在也没办法再执著了,我们的身体几年过后跟它没有任何差别,进而遣除对身体的贪著;或者将自己的骨架跟尸陀林的白骨结合起来观想,就会明白特别执著的身体不过如此而已。
从头骨一直到颈骨、脊椎、大小腿,如果详详细细去观察,整个骨架又有什么可取的精华呢?牦牛或其它动物的骨头还有价值,但人死了以后,肉不能吃,皮不能卖,骨头也不能做什么,可以说人的身体最不值钱。如果是牦牛的话,秋天死的牦牛比较肥,卖几千块钱肯定没问题,春天的牦牛虽然没有肥肉,但它的骨头和皮也能值几百块钱。但人死以后,什么东西都不值钱,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家人死了,肯定他们要发财了!”
我们特别执著自己的身体,哪怕落上一点小火星也忍不住,别人稍微撞一下或者说你身体不好,也会勃然大怒。譬如在庞大的身体中,鼻子是一块小东西,假如别人说你鼻子不好看,也不应该为此生气。但有些人却气得暴跳如雷,好像把他鼻子割掉了一样,原因是什么?就是无始以来对身体有强烈的贪执。这种贪执对修行而言,实际上非常有危害。但若以白骨观、不净观来观察身体,对修行会有一定的帮助。
以前在佛教的修行中,有很多这方面修法。现在泰国、缅甸等国家的修行人,到了一定时候,也是专门到清净的森林中观白骨。我去泰国的时候,有好几处道场修白骨观,尸体就一直放在那里,修行人专门去看身体糜烂、白骨的颜色,再到山里修几天、几个月,然后又下来观白骨。这样,对身体的贪执逐渐逐渐减少,修行也有成功乃至证悟的机会。
关于此理,《清净道论》中也有个公案:有位修行人白骨观修得非常好,把白骨都看得清清楚楚,但始终没有证得圣果。有一次,一个美女跟丈夫吵架,生气后就回娘家去。她在回去的路上,把自己打扮得像天人一样漂亮,想以此勾引其他男人来让自己丈夫生气。路上,她正好看见那个人在修白骨观,(她太不幸了,遇到一个观白骨的人。)他长相端严,威仪又好,目不斜视。她一见便动心了,两只眼睛一直盯着看,心里打算引诱他。正在此时,修行人也看到了她,但在他的境界中,所见完全是一具獠牙毕露的白骨向他冲来,他不但没有被美女迷倒,反而当下证悟阿罗汉果。由此可见,如果有了一定的修行境界,即使遇到极其严厉的对境,自己也有证悟的机会。
无论在印度还是汉地藏地,历来都有一些清净道场修持白骨观。各大传承的上师们对此修法也相当重视,通过这种修行,能令自相续中炽盛的贪心消失无余,对解脱轮回有相当大的助益。
一般来讲,有时候从人的外表也可以看出他修行如何。若对身体非常执著,平时喜欢打扮装饰,那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对修行肯定不会特别重视。原来我有一次在某城市里念《窍诀宝藏论》的传承,有一段讲装饰身体是非常惭愧的行为 ,当时几位居士正在听,有些男男女女特别喜欢打扮,我看他们不太像一个修行人,于是特意把这段翻译给他们听(本来是用藏文念传承)。也许是我的错觉吧,从那以后他们的行为还是有所改变,并没有那么时髦了。
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
何故犹贪着,爱护此垢身?
经过一番详细剖析,身体并没有精妙之处,皮肤、血肉、骨头、骨髓、脑浆中根本找不到洁净的东西,整个身体好像是个装不净粪的口袋。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贪著呢?
这样一说,有些人觉得非常不合理:“世间上那么多人不断地赞美装扮这个身体,你们修行人为什么这样说?”恐怕有些人不能接受。然而,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讲过:“若对不净的身体进行赞颂、打扮,此乃极为愚痴且非常羞耻的行为。”世间人的观念跟修行人的截然不同,但究竟的真理,唯一掌握在修行人手中。
其实,对身体的里里外外观察后,若能得到少许精华,那赞叹自己的身体、别人的身体也合理。但经过一番找寻之后,除了三十六种不净物外,得不到任何具实义的精妙之物。所以,对身体我们并不是无因毁谤,它确实没有可贪的地方。
作为一个修行人,不要过于贪执自己的身体,如果把厕所里的不净粪一直当黄金来对待,有没有意义你们应该清楚。龙猛菩萨也说:“美女的身体再诱人,也像不净粪一样肮脏不堪,不净粪的形状再好、再新鲜,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价值。”知道了身体的本质后,平时不要把所有的精力和财物全部花在这上面。索甲仁波切有一句话说得好:“有些人把所有的精力、财产用来装饰身体,这是非常愚笨的行为,就像过路人只在旅馆中住一夜,却将全部钱财用来装饰旅店一样。”
当然,你要是有财产的话,对身体稍微装饰一下,也是世间的传统。现在世间上的人,有了珠宝全部挂在身上,有了脂粉全部涂在脸上。大多数人每天忙的就是面部这一块,装饰的也是这一块,贴得乱七八糟的还是这一块。除此之外,印度人在脚趾上有些点缀,但我们藏地特别冷,好多地方都结冰了,脚上有什么装饰谁也看不见。
我们如果了解身体的本质,便不会贪执自己的身体,也不会贪执别人的身体。记得…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