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六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己爲了弘揚《入行論》而做修建,這個過程中可能殺了很多蚯蚓、螞蟻之類的小含生,今後果報會怎麼樣也不好說。你們有時候爲了僧衆、爲了私人,也可能無意或故意中造過一些罪業,假如來世用寶貴的生命償還,那是相當可怕的。所以不管是外面的聽衆,還是我們在座的人,無始以來到現在,或者今生到現在,可能殺害過很多衆生,爲了忏悔這些罪業,現在一起念金剛薩埵心咒:“嗡班雜兒薩埵吽……”

  好!從今以後,希望大家在短暫的人生中,盡量不要故意殺生。做到這一點也不是特別困難,現在有很多漁夫屠戶,看了一些佛經和因果報應錄後,放下屠刀,下決心再也不殺生。其實在這個世界中,生存的方式多種多樣,不一定非要靠殺生過活。所以,我很希望所有的聽衆,包括電視面前的佛友,你們能不能在心中默默發願:從現在起乃至生生世世,甯舍生命也不故意殺害衆生?如果有了這樣的決心,以前的殺生罪業也會得以清淨,自相續中不會再有這種染汙。我想這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

  醜叁(斷除煩惱引發之事)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寅一、略說:

  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

  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

  這個頌詞也特別重要,我覺得《入行論》的每一個頌詞,對大乘修行人來講都非常珍貴。

  此頌的意思是,無論身體要移動做事,還是口中要發言講話,首先必須觀察自心的動機是善、是惡,還是無記?對自他有利益還是沒有利益?有損害還是沒有損害?方方面面觀察完以後,作爲發了菩提心的安穩者 ,絕不能隨煩惱所轉,務必做到穩重如理地奉行善法。

  這一點對修行者來講相當重要。比如我想去旅遊朝拜或者出差,身體需要前往那裏,在沒有去之前,應當好好觀察地自己,這次去的動機好不好?去了以後有沒有意義?有意義的話,那是自己的利益,還是衆生的利益?是善法方面的利益,還是世間方面的利益?……現在有些在家人,在學習這部論的過程中,遇到的違緣比較多,經常有單位、家裏、親朋好友的事情,讓自己不得不中間離開。但是離開的話,你首先要觀察:到那裏對自他有沒有利益?如果沒有利益,完全是一種散亂心、湊熱鬧的心,那能不能盡量不要去?

  同樣,你要說話的時候,比如到某地去演講,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那要先看這話說好還是不說好?說了的話,是爲了衆生還是爲了自己?如果是爲了自己,後果是善還是惡?依照龍猛菩薩在《寶鬘論》裏的標准——“貪嗔癡所造的業爲不善業”,反反複複地觀察自心。

  世間當中,爲什麼有些人叫智者,有些人叫愚者?因爲愚者不會這樣觀察,做什麼事情都盲目而行。而智者隨時能以正知正念來觀察自己,如此的結果也非常圓滿。因此,我們身體無論做什麼事,口裏無論說什麼話,一定要先觀察自己的心,然後再進行操作。

  以前上師如意寶說過,麥彭仁波切有一位大弟子堪布律登,他一生中修行非常好,每次傳講佛法時,都以“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爲開卷語,念完這句後,再讓弟子發菩提心。不僅僅是堪布律登,藏傳佛教中也有許多高僧大德用這個偈頌作爲開篇偈,講經之初就先念一遍。

  以前我大概七八歲時,身邊有位老出家人,他的言行舉止對我佛教方面的修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當時我自己感覺不到,現在回想起來,在佛法上他確實爲我打下了堅實基礎。(當然,這也可能跟我前世的習氣有一定關系,我自己感覺,不管是前世中的哪一世,我肯定跟佛法結過緣。小時候對殺生等非法行爲沒有多大興趣,別人做的時候,自己也是特別害怕,拼命地想去救。而在善法方面,每每聽到佛教念誦的聲音、見到一些唐卡,那種歡喜心簡直用語言無法形容。)當時我很小,還沒有讀書,平常到山上玩兒時,他就給我們念“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這句話,自己則經常在那裏坐禅觀修。當時,我們很多的小孩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 ,但這個詞句都會背。現在學習研究佛法之後,我才發現小時候的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如此重要。

  現在有些在家居士也有自己的小孩,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給他灌輸慈悲愛心方面的佛教知識,從小就告訴他有佛菩薩的保佑,考不好就會造罪業,好好祈禱佛菩薩就會得滿分、得小紅花,不管他平時做什麼,常跟諸佛菩薩的加持連在一起,從小就在他腦海中種下這種概念,那長大以後,他再怎麼樣也不會說佛教是迷信。反之,假如從小就覺得佛菩薩是迷信,到了二叁十歲要轉過來是非常困難的。我們這裏有些大學生、年輕人,以前一直學習唯物主義無神論,後來到了叁四十歲遇到一些違緣而皈依佛門,但由于過去的見解根深蒂固,有些習氣是很難改過來的。如果從小就會拜佛念佛,現在便不會有這種困惑。

  我有時候到城市裏去,看到有些居士的孩子,就教他們拜佛,那些孩子特別小,拜佛的樣子非常可愛。當然,這不僅是一個可愛,可愛的話有些小動物也有,此舉對他們一生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這一點我倒覺得藏族的小孩特別幸運,他們父母沒有一個不信佛的,從小會叫“媽媽”時他們就會念觀音心咒了,這樣長大以後,不信因果、毀謗叁寶的人幾乎沒有,這確實跟他們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有關。當然,這個話題跟《入行論》的頌詞沒有特別密切的關系,只不過我想到哪裏就說了出來,有時候離題千裏,一不小心跑到小孩子的世界中去了。

  言歸正傳,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時時刻刻都應該觀自己的心,這是《入行論》從開始到現在寂天菩薩一直提倡的。曆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爲什麼修行如此成功?原因就是他們經常審察自己,身口意叁門非常清淨。《無量壽經》中說:“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假如善于護持自己的心念,所作所爲就會清淨無染。當然,我們作爲一個凡夫俗子,剛開始一定是有困難的,但若堅持不懈,久而久之就會達到這個目標。

  另外,在修行的過程中,還應依止一些具有修行境界的心靈導師。世間人稱老師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實際上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識,才是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依靠他們真實無僞、無我利他的教育,能引導無量衆生趨入解脫妙道。

  現在很多人口口聲聲說利他,但這些所謂的“利他”,有時候也離不開“自利”的範疇。因此我們一定要調伏自心,讓自我的範圍越來越小,利他的範圍越來越大。雖然凡夫人開始時所作所爲都是以自我爲中心,處處維護自己的利益,但只要將菩提心不斷推廣,這種利他的發心和行爲會逐漸擴大的。我們作爲大乘行人,應該關心整個世界、關心所有的衆生,而不是只關心“我”和“我”的親朋好友。這一點,不僅要從文字上了知,內心也要這樣串習,若能如此,這也不是達不到的境界。

  寅二、廣說:

  下面廣說當我們産生一些惡心時,應該如如不動,“如樹安穩住”。以下共有27種:

  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

  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

  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生起貪心或嗔心,理應自我警醒:若讓貪心爆發造作惡業,後果必定不堪設想;若放縱嗔心肆意妄行,結局也是無法想象。因此,言語行爲應暫時停止,如樹一樣安住不動。

  我們相續中經常會生起煩惱,尤其是貪心和嗔心,是所有煩惱中最嚴重、最可怕、人們談論最多的。

  1、貪心:凡夫人遇到可愛悅意的對境時,不管是人、財、物哪一種,貪心都會自然生起。假如你隨著貪心而去,便會違背佛陀教言,甚至毀壞自己的戒律,最後墮入可怖的惡趣。

  2、嗔心:如果我們遇到不悅意、不可愛的怨敵或病魔等對境,相續中的嗔心就像熊熊烈火般盛燃,若未以大乘緣起空性或慈悲法門的甘露水來熄滅,很容易焚毀我們多生累劫所積累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森林。

  因此,作爲一個修行人,我們務必要觀察自相續,一旦生起貪嗔之心,馬上以正知正念來強行壓製。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假如你遇到悅意的對境,産生特別可怕的貪心,或者遇到不悅意的對境,生起非常猛厲的嗔恨心,在那個時候,你應憶念諸佛菩薩的教言,只要保持十分鍾不動不言,就不會有什麼不良後果發生。”

  比如說,你特別貪執財物,想去偷別人的財産,當生起這種念頭時,暫時把它緩一下——“我暫時不能偷,要偷的話,對我的來世今世都不利”,過一會兒,貪心就可能減少很多。同樣,如果你遇到一些朋友,平時關系不錯,但今天有些語言沒有溝通好,兩人互相爭執不息,此時若不壓製自己的嗔心,兩人吵起來、打起來,也許一方就會自殺。其實,世人發生一些大事,有時候原因非常簡單,不管是貪嗔還是其他煩惱所引發,十分鍾之間就可能出現可怕的後果。所以,當我們産生猛烈的煩惱時,一定要想到諸佛菩薩的教言,暫時安住下來。有些人在非常激烈的吵架時,突然什麼話都不說了,一直坐在那裏,再過十幾分鍾,就慢慢恢複原來的狀態了。可見,煩惱就像夏天的狂風暴雨一樣,驟然出現時風雲變色,但過一會兒就萬裏無雲了。故而我們産生嚴重的煩惱時,務必要忍得了一時,這樣才不會有大的過失。

  《德育古鑒》中有一個“不可不可”的故事:有位陳醫生醫術高明,且有高尚的醫德。張先生家裏一貧如洗,可卻患了非常可怕的富貴病,幸經陳醫生悉心診治,才得以痊愈。陳醫生未收分文診金,還幫助了不少藥資,張先生一家感恩不盡。某日,陳醫生到遠地去出診,回家途中天色已晚,便在張先生家中借宿。當晚,張先生的妻子跑進房來,在陳醫生面前現出不太如法的行爲,一直引誘他。深夜見此花容月貌的少婦,陳醫生也不禁心神蕩漾,正要墮落之時,猛然想起古德戒淫文中的教言,告誡人不能失去良知,便大呼“不可”。哪知張婦不肯罷休,上前擁抱,陳醫生又大呼:“不可!不可!”使勁把她推開……這樣一直掙紮到天明,他始終保持著清白,沒有被淫行染汙。幾年後,陳醫生的兒子參加考試,考官批閱其文章,覺得並不滿意,准備不予錄取。空中突然出現“不可”的聲音,考官便把文章再看一下,仍覺得不過關,決定不予錄取。虛空中又喊道:“不可!不可!”再把文章取出重閱,發現尚有可取之處,于是陳醫生的兒子便榜上有名了。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公案,陳醫生不邪淫的功德應該說是現世現報,即生中他兒子依靠這種陰德考上了“大學”,他自己也在千鈞一發之際,憶起古德的教言而未失去良知,一生中清清白白,沒有染上邪淫的罪業。所以,當我們生起可怕的貪心時,一定要學會克製。

  關于嗔恨心方面,以前我在《旅途腳印》中也講過:有個人花五百兩黃金買了一句教言:“緩一緩,再生氣。想一想,再行動。”他覺得特別不值得,光這麼一句話就花那麼多錢,心裏直喊冤枉,後悔不疊。當天深夜他回到家裏,見妻子跟另一個人睡在一起,于是火冒叁丈,立即抽出寶劍准備殺人,忽然,他想起了那一句話,就停下來仔細察看,才發現那人竟然是自己的母親。原來,當天妻子生病了,母親是特意來照料她的。此人方才醒悟過來:這句話的確是真正的智慧,五百兩黃金豈能與妻子和母親的性命相比!

  現在世間上有些人,兩個人先是吵架,後來打架,最後無法對治嗔心而殺了對方,從此自己一輩子都後悔,而且二人生生世世都結上仇怨,冤冤相報非常可怕。所以作爲修行人,如果生起猛厲的煩惱,應讓這種情緒稍微緩和一下,像樹一樣不動安住。樹紮根于大地,無論狂風暴雨、自然災害,都是靜靜地屹立,不會有劇烈變動。真正的修行人也應如是,任憑煩惱違緣的沖擊,決不屈就而造作惡業,暫時不言不行讓心先安住下來,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教言。

  在座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平時修行方面的違緣比較多,不如法的煩惱也經常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最好不要一時沖動,令自己做出不智之舉。假如非要做這些,叁思以後再做不遲,否則事情一旦無可挽回,再後悔也來不及了,心中將永遠留下無法愈合的傷痕!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六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