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節課
現在是講“斷除煩惱引發之事”,此分略說、廣說、攝義。
“廣說”裏講了27種非法心態,當我們産生這些時,要以正知正念來管製自己,像大樹一樣如如不動。昨天已經講了貪心、嗔心,下面繼續宣說:
掉舉與諷刺,傲慢或驕矜,
或欲評論他,或思僞與詐。
以下每一個煩惱的後面,都應加上“如樹而安住”。此頌是說,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應當詳細觀察自相續,努力避免以下過失:
3、掉舉:是心往外散的隨眠煩惱,屬于一種心所。身掉舉,是身體一點控製都沒有,經常東奔西跑,一刹那也無法安住;語掉舉,指語言漫天胡扯,想說什麼就胡說八道,經常喜歡說是道非;心掉舉,是昏沈的違品,指心往外散亂,不能攝伏。當身口意處于這種不能內收的無自在狀態時,千萬不要隨煩惱而行,理應如樹而安住。
4、諷刺:當我們想用難聽的語言來諷刺、侮辱、毀謗、挖苦別人時,應立即製止,如樹而安住。
5、傲慢:按照相關論典,慢有七種:
⑴傲慢:觀待下等衆生而認爲我更勝一籌的自滿之心。
⑵過慢:觀待與自己同等的人,認爲我已經勝過他們。
⑶慢過慢:觀待功德比自己超勝的人,認爲我比他們更優秀。譬如覺得“我的功德超過了文殊菩薩,超過了上師,超過了十方諸佛菩薩”,這樣胡思亂想,實際上就是慢過慢。
⑷我慢:將本來不是我的五蘊執著爲我。
⑸增上慢:自己本來沒有阿羅漢、菩薩等聖者的功德及神通神變,但卻認爲自己已獲得。例如別人說你是諸佛菩薩的化身、是第幾世轉世活佛,你就相信真是這樣:自己前世是某某活佛,已經獲得了什麼成就。實際上不要說成就,就算普通修行人的有些功德,你也不一定具足。現在世間當中,有些人依靠一些愚笨弟子的吹捧,自認爲是諸佛菩薩的化身再來,做不如法的事情還覺得對衆生有利,這就是所謂的增上慢。
⑹卑慢:自己覺得比下面的人高一點,比上面的人差一點,這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滿足感,就是卑慢。
打個比方說,前段時間我遇到一個老鄉,問及他生活狀況時,他答道:“比起有些領導來說,我就像乞丐一樣,去他們家心裏很不舒服。但如果到鄉下看到一些老鄉,就覺得自己像國王一樣富裕,自我感覺還是挺不錯的!”
卑慢跟傲慢有一點差別:傲慢並沒有觀待上等者,只是對下等者而言自己很了不起;卑慢則對上下都進行了比較。
⑺邪慢:本來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過患,反而認爲獲得了功德。
有些人認爲“我偷盜的本領很厲害,撬鎖的技術一流”、“我說妄語能把人騙得團團轉”、“我殺生很有技巧,一生中殺過的牦牛不計其數”……認爲所做的是一件功德,好像十分了不起,但實際上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極大的過失。這種將過失視爲功德而生起慢心,叫做邪慢。
古大德說:“傲慢的山頂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所以大家應經常觀察自己,一旦相續中生起傲慢,應當如樹而安住,否則,若任其繼續發展,不可能學到真正的知識。現在有些出家人有了一點地位,就認爲“我學得可以了,已經超過所有的人”,如果生起這種分別念,那他以後不會虛心學習新知識,在任何善知識面前,也不願意低頭去恭敬求法,對他自己而言,這是相當大的違緣。
6、驕矜:也叫驕傲。驕與慢之間有一些差別,慢是觀待他相續而生起滿足感,並通過外面的身體語言表現出來。而所謂的驕,不在外面表露,只不過心裏認爲自己很了不起,有一種得意洋洋的心態。這二者的差別,學過《俱舍論》的人也應該清楚。驕矜分八種:
⑴種姓驕:“我是國王種姓,天生就是貴族”、“我的父親是領導,母親也如何如何”,尤其現在有些人,包括學習《入行論》的道友,好像自己家裏有領導,熟悉一些上師,就認爲非常了不起,總有一種驕傲之情,這樣不太好!
⑵相貌驕:“在這個團體中,我是最好看的,如果再好好打扮一下,天女可能都遜色幾分。你看這裏十幾個人,哪有像我這樣漂亮的?這個也不好看,那個也不好看……”這種心態也是一種驕。
⑶廣聞博學驕:“我的辯論不錯,口才也不錯,已經背了叁部論典。別人最多只能背一兩部,這個班裏我才是佼佼者,非常了不起啊!”
⑷財富驕:“我很富裕啊,平時吃的講究、穿的高檔,轎車是最高級的,手機款式是最新潮的,別墅也是最豪華的,別人怎麼能跟我比?這個團體中,可惜我的智慧不算太好,如果我智慧最高的話,那就樣樣齊全了。但不管怎麼說,財富方面誰也比不上我。”
⑸權勢驕:“我是局長、我是副局長、我是科長……我的權力相當大,社會上誰不知道我!”這樣認爲的話,就是權勢驕。
⑹無病驕:“我的身體特別棒,從來都不用輸液打針,你看他們動不動就生病,真是可憐。智慧方面我不敢說,但身體方面我應該是最好的。”
⑺藝術驕:“我會電腦,我會畫畫,我會設計,我會建築,其他人都不會,我有這個特長。”
現在有些人在某方面有點特長,不僅喜歡在人前顯露,說話的語氣也特別囂張,不管是打電話也好,跟人交談也好,始終有種傲慢心,一直誇誇其談:“我當時怎麼想的,跟別人是怎麼說的,我是如何如何……”從頭到尾把所有的時間都占著,根本不給別人機會,這實際上也跟他的道德修養有一定關系。要知道,在說話的時候,有些問題你可以表達,但也要留給對方一個機會。當然,什麼話都不說,把時間都讓給別人,那也沒辦法進行溝通。有時候一個人的水平,通過打電話也可以感覺得到。有的人一談別人的事就“好好好,知道了”,提起自己的事就喋喋不休,甚至連晚上做夢、吃飯走路也要說半天,這樣是不太合理的。我們平時自我介紹時,應該像有本書裏講的那樣,對方要求你介紹的話,你可以介紹,將需要溝通的問題說出來;人家如果沒有問你,你就一個勁兒地講個不停,說些無關緊要的話,可能也沒有多大必要。
我們學習佛法的人,說話、吃飯等威儀有時候還是應該注意,否則會給對方帶來很多不自在。在一些西方國家,吃飯時可以讓菜,但給別人夾菜是不合理的。而現在外面的人,尤其是一些老菩薩們,看到上師來了,就非常熱情地把上師不願意吃的東西都夾在他碗裏。其實你愛吃的東西上師不一定習慣,餐桌就那麼大,沒有什麼菜是夾不到的。我有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時,不好意思說“我喜歡自由,我自己夾”,就算偶爾說了,還是得不到自由,不願意吃的東西給你夾得滿滿的,不吃的話不好意思,吃又吃不下。這些問題,說跟佛法有關也可以,說跟佛法無關也可以,但一般來講,加拿大等國家對這種做法是不太贊歎的,因此大家在一起吃飯時,有些基本禮儀應該掌握,說話時也應該懂得一種技巧。
⑻韶華驕:“我現在很年輕,青春美貌,身材也不錯,他們那些全部是老太太、老公公,看起來好像很可憐。”這是最後一種驕。
有些論典中說驕矜分八種,《親友書》中說驕矜有五種 ,但不管怎麼分,如果你身體和語言沒有表現出來,心裏始終認爲:“我的種姓高貴,人才出衆,表達能力強,非常了不起!”這樣想的話,實際上就是沒有通達無我的一種表現,真正通達無我的話,對這些並不會看得很重。
所以,我們平時觀察自己很重要。作爲一個凡夫人,稍微有點特長就恃己淩他,言行舉止方面處處自我宣揚,這是非常不如法的。一旦産生了這種惡念,自己應當立即製止,如樹而安住。
7、評論他人:我們不要議論他人的過失,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如果是爲引導弟子,好心指出他的過失是應該的,曆代金剛上師也是這樣做的。但金剛道友之間不要互相評論、說長道短,這樣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們平時應多看他人的功德,不要總盯著過失看,如果經常把別人看得一文不值,那說明你的相續不清淨。
宋代蘇東坡有一次和佛印禅師打坐參禅,蘇東坡問禅師:“你看我坐的姿態怎麼樣?”“好莊嚴,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佛印禅師接著問蘇東坡:“你看我坐的姿勢怎麼樣?”蘇東坡從來不放過嘲弄禅師的機會,馬上回答:“像一堆牛糞!”(那時的牛糞是怎麼樣也不太清楚,若用我們藏地的牛糞來比喻,可能會比較好懂 。)見禅師被自己喻爲牛糞竟無言以答,蘇東坡非常得意,逢人便說:“今天我贏了!”他妹妹聽到這個消息,正色地說:“大哥,你沒有贏,反而輸了!”蘇東坡不解道:“我怎麼輸了?”“禅師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糞,所以你才看禅師像牛糞!”
評論別人,也可看出你的內心境界如何。以前有位禅師說:“自心若已獲得證悟,見一切衆生均爲佛菩薩。倘若自相續是凡夫之心,外面的人好像都是壞人,如同眼根不好時,外境全是顛倒迷亂的顯現。”故而我們對別人品頭論足時,最好先觀察自己一下。有些人開口就喜歡說人過失,對這方面極爲擅長,談起來眉飛色舞、口沫橫飛,但問及別人的功德時,他往往支吾半天,一句也說不出來,這可能也是跟前世的習氣有關吧。總之,我們想要評論他人時,若沒有上面所講的必要,還是應該如樹而安住,盡量不要說這些。
8僞、9詐:指用虛僞狡詐的手段欺騙衆生。善天論師將“僞與詐”解釋爲谄诳(詳見《俱舍論》),不管怎樣解釋,如果自己爲人不真實,欲以各種虛假的行爲欺騙衆生,那馬上要如樹而安住。
現在這種情況比較多,包括佛教徒中也有些人說:“我有神通,知道你前世是我妻子,我跟你有殊勝因緣,這一輩子要如何如何,下一輩子我們還在一起。”這樣,有些人就被騙得什麼都沒有了,最後後悔也來不及。現在許多騙子打著佛教旗號,通過講前世因緣,害了很多很多的衆生。其實不要說遙遠的前世,昨天的事情他可能也想不起來。但是沒有辦法,有些人就是太笨了——“我剛開始見到他時,他真的像我親人一樣,特別特…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