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現代的修行人,相續中有這種正知正念嗎?很難說。那天有位佛教徒告訴我:“那個人修行不太好,他天天都是什麼什麼……”後面這些話我就不說了。所以,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中也看得出來,誰是真正的修行人。雖然有些人也有假裝的威儀,但一般來講,若長期跟這個人交往,應該能看出其內在的一些境界。
子叁、開許放松之時:
危難喜慶時,心散亦應安,
經說行施時,可舍微細戒。
前面一再強調了我們平時心應該專注,身體要像大樹一樣穩重,走路只看一木轭許,這些要求非常嚴格。但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倘若實在無法做到這樣的威儀,大慈大悲的佛陀也開許可酌情而爲。
現在世間上有些人,看到佛教的條條框框定得非常嚴格,稍有違越就算犯戒,便認爲這是一種教條主義,沒有絲毫的靈活性。實際上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在佛教中,除了真正構成罪業的行爲,如貪心、嗔心、邪見,以及觸犯根本戒的情況外,微細的支分律儀在某種情況下也有開許。
當然,真正構成罪業的行爲,不管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都不開許。有些人認爲藏傳佛教開許殺生,但是漢傳佛教不開許,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只是他孤陋寡聞而已。就我個人而言,對漢傳佛教基本上了解一二,對藏傳佛教也研究了很長時間,應該說二者的究竟密意沒有任何差別,凡是漢傳佛教所遮止的,藏傳佛教也不開許。
但在特殊的情況下,佛陀開許一些事情。比如在遇到天災人禍、猛獸惡人的生死關頭,佛陀也沒有要求我們必須規規矩矩的——房子起火了,還要如如不動地在旁邊坐禅;洪水或地震來了,也要目不斜視、緩緩而行,這是不合理的。假如你真的遇到生命危險,戒律中開許爲保護生命而奔跑、大聲呼救。
還有一種情況是,爲供養叁寶而舉行一些歡慶節日,如衛塞節、佛陀誕生日、佛陀轉*輪日,原來戒律中不允許的唱歌跳舞,那時候也有一些方便開許。現在漢傳佛教中,有時候也舉行一些大型的佛教文藝晚會、佛教音樂會。有些大上師坐在中間,兩邊分別排列著比丘、比丘尼,大家一起共唱《叁寶歌》。國外的漢傳佛教,也舉辦過規模龐大的國際性佛教晚會。從表面上看來,“出家人高聲唱歌,這種行爲不太如法”,不懂道理的人可能這樣想,但實際上這是佛陀所開許的。包括我們藏傳佛教也是如此,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時,學院每年夏天都舉行“金剛娛樂法會”,大家在草地上一起做會供,唱金剛歌、跳金剛舞,以此遣除違緣,並使許多衆生趨入了佛門。
頌詞中的“心散亦應安”,跟藏文翻譯有一點差別,藏文是“無能隨意行”,如果實在無能爲力,心無法專注,在不違背大戒條的情況下,也開許我們的心稍微散亂一下。尤其是爲了度化衆生、弘揚佛法,有時候唱歌跳舞也是可以的。佛經中說,以前文殊菩薩經常到未生怨王的皇宮裏,跟王妃們一起唱歌跳舞。當時文殊菩薩現出家相,這種行爲似乎非常不如法,但實際上通過他的這種善巧方便,後來度化了許許多多的衆生。
很多人認爲出家人對歌舞戲劇不應該感興趣,包括我自己在內,以前也産生過這樣的分別念——“唉,出家人怎麼在那邊光頭唱歌,多不莊嚴!”其實這是自己不懂佛的密意,應該說只要對衆生有利,不管有頭發也好、沒有頭發也好,聲音好聽能夠利益衆生,這就是最關鍵的。在藏傳佛教中,以前華智仁波切造過《蓮苑歌舞》 ,專門寫兩只蜜蜂的愛情故事,並融入了很多詩學的戲劇性表演。麥彭仁波切著有一些金剛歌,上師如意寶也造了八吉祥舞。(當然,這些內容與世間歌舞肯定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看了會有這種感覺,但對沒有智慧的人而言,表面上看來都是歌舞,可能會有這種想法。)漢傳佛教中,也有太虛大師作詞、弘一大師作曲的《叁寶歌》,憨山大師的《醒世歌》等等。
現在的漢傳佛教經常以文藝歌舞爲方便,吸引很多人融入佛教大團體。那天我在南方遇到一位高僧,他說自己的寺院每個月都會開佛教音樂會和佛教歌舞會,專門給大家表演,那時候皈依佛門的人就比較多。確實如此,有時候高僧大德講經說法,來參加的人寥寥無幾,但如果說這裏有唱歌跳舞,很多人都願意參加,這也是跟衆生的習氣愛好有關。所以,對于高僧大德們的善巧方便,我們不但不應該生起邪見,反而應該由衷地隨喜。
當然,大多數人還算好一點,但有些人特別保守,只接受自己傳承的行爲,比如是住山禅修的人,就認爲坐禅是最如法的,除此之外,所有的弘法利生手段他都不接受,也看不慣,我覺得這樣不太合理。度化衆生有各種方法,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一個念頗瓦不能超度、通過唱歌卻超度成功的公案:以前塔爾寺有位蔣揚夏巴上師,一次他到某個地方去超度兩位橫死的姑娘。在超度的過程中,上師首先念了很多密宗的超度儀軌,但從他表情上看,好像沒有成功。于是他入定一會兒,然後開始唱藏地草原上的情歌,據說他的聲音特別好,一直在那裏大聲地唱歌。(當時他好多弟子都接受不了,認爲上師該念的超度文不念,卻一個勁兒地唱情歌。尤其我們藏人有種習俗,人死了以後,千萬不能在那個時候說說笑笑、唱歌跳舞,否則別人最痛苦的時候你那麼開心,人家會跟你打官司的。)唱完後,上師的心比較平靜,再念往生法超度,最後作回向算是已經圓滿。後來他的弟子大膽問:“您今天的行爲怎麼如此反常?”上師回答說:“衆生真是非常可憐!這兩位姑娘生前是名揚一方的歌手,她們的中陰身被四處的歌聲所吸引,我怎麼樣念經她們也不理。我只好投其所好,唱歌將其勾召過來,最後才超度了她們。”可見,那些真正的大成就者顯現上唱歌跳舞,做一些別解脫戒中不允許的事情,有時候不但不是障礙,反而對衆生有極大利益。當然,我們沒有達到這種境界時,每天都以“可舍微細戒”爲借口而唱歌跳舞,那肯定不合理,這是哪一部佛經都不開許的,大家應該清楚它的界限。
本來布施跟持戒相比,持戒一天的功德超過布施百年的功德,因爲六波羅蜜多中,上上的功德超勝下下,即布施與持戒相比,持戒的功德較大;持戒與忍辱相比,忍辱的功德較大……但並非始終如此,這也有一種靈活性,例如布施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時,某些戒律也可以暫時舍棄,這是佛陀所開許的,《無盡慧請問經》中雲:“布施之時,歸戒可舍置。”《善說海》中也說:“例如,爲了賜予遭殺的衆生無畏施,明明看見它而妄說沒有看見。”還有,《毗奈耶經》中講道:獵人在追捕獵物時,如果你看見了那只野獸,獵人問你有沒有看到,你可以說:“你看見虛空沒有?”“我看見了。”“那你看見手指沒有?”“看見了。”獵人說:“我不問你手指和虛空,只問你有沒有看到我的獵物?”你可以觀想勝義中一法不立,然後回答說:“我沒有看見。”這樣的方便妄語,在戒律中是開許的。
原來這裏有個人出家,他家人知道後就來學院抓人,要他必須還俗。我們有些道友也是回答:“我沒有見過這個人,從來也沒有聽說過他。”或者一邊觀想另一個人,一邊說妄語欺騙他們。按理來講,佛教徒說謊是不對的,但在有必要的時候,欺騙別人也應該合理。
然而,有些居士爲了發財,動不動就說:“佛陀開許有時候打妄語也可以。”便在搞生意的過程中,天天說妄語騙人。這是不允許的!你說妄語是爲了自己賺錢,這又不是布施,也沒有什麼功德,這種妄語不能說。當然,一切有漏善法中,放生等無畏布施的功德最大,如果你是爲了放生而說妄語,或者衣服沒有披好,爲了救衆生而奔跑,走路不是特別如法,這些都是開許的。原來有個人就說過:“我每次參加放生或者去別人家聽課,家裏根本不允許,但如果說是到舞廳或去外面搞一些壞事,我的父母就很高興,又給我錢又給我開許。所以我經常騙父母,用這些錢來放生,實際上我沒有去那些地方。”其實你們也可以這樣,爲了放生有時候騙父母,有時候稍微偷一點他們的錢,這一點也是可以的。——我這次講《入菩薩行論》是不是讓大家幹壞事?有些人可能聽完後,就盯上父母(不信佛教的父母)的錢包了,但這也是爲了幫助他們,爲了救護衆生生命,偷盜、說妄語、說離間語,有時候也有一些開許!
下面講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須要堅定誓言,一步一步地做下去:
思已欲爲時,莫更思他事,
心志應專一,且先成辦彼。
如是事皆成,否則俱不成。
隨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必須要叁思而行,首先有個周密的計劃,考慮好剛開始將面臨什麼問題,中間會不會遇到違緣,做這件事的後果怎麼樣,這樣做對自己和衆生有沒有利益?俗話說“醜話說在前面”,最初說得多一點,想得多一點,如果各方面謹慎觀察考慮好之後,一旦決定下來,就不要再想其他的事情了。
堪布根霍在《入行論》的講義中說:“比如要學習《入菩薩行論》,之前要詳加思維學習這部論典自己是否能完成,對自他有沒有利益?如果決定下來後,中途就不要變來變去,分心再做其他的事,否則你兩件事情都成不了。”現在有些人覺得《入行論》好懂,學起來沒有什麼意思;有些人覺得它特別困難,想要再換一個口味,這些想法都不太合理。你好不容易才發了這樣的菩提心,發完心以後,中間就不要輕易改變,先把這個學完後再看其他論典,這樣才是智者的行爲。
但現在好多人並非如此,今天跟這個上師學、明天跟那個上師學,今天嘗嘗這個味道、明天嘗嘗那個味道,每天都是變來變去、換來換去,結果一無所成,自己也是特別傷心。所以我們考慮妥當之後,千萬不要想其余的事,而應專心致志地成辦這一件事。現在有些人學《入行論》學到一半了,但遇到一些小小的違緣就輕易放棄,或者去高攀大手印、大圓滿,其實你求得再多,自己沒有消化能力的話,對自他的相續也沒有用。因此大家應根據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去修行。當然,如果你的接受能力比較強,同一個時間內聽叁四堂課沒有問題,那我也沒有意見,但你要看自己有沒有效果。我一般是要求大家主要抓一門課,不要這裏也學一點、那裏也學一點,結果什麼都沒有學成。俗話說得好:如果你在走路時,覺得一只腳一只腳踩地太慢,兩只腳同時擡可能快一點,那你肯定會摔跤的。
有些人真的特別著急——“我現在已經四五十歲了,好不容易遇到佛法,機會多麼難得啊!所以五部大論我要同時學,彌勒五論 也同時進行,顯宗密宗我同時修,五加行 一起來!”這是根本消化不了的。有些人發心也是如此,這裏也發心、那裏也發心,最後兩件事都一無所成。《君規教言論》、《薩迦格言》等很多論典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必須量力而行,按照次第去做,每個人在一生中應該選擇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選擇好了以後,遇到任何違緣也不要半途而廢,這樣一來,前後一切事情都會順利成辦,否則前後兩件事都不會圓滿。
爲了提醒這些人,龍猛菩薩在《智樹論》中也講述了一則寓言:有個女人到別的地方去,路上遇到一群強盜,將其身上財産搶光,甚至連衣服也沒有留下。女人在荒野中赤身裸體,特別不好意思,只能用一片樹葉遮擋密處,一直坐在那兒不敢出來。此時,湖邊來了一只狐狸,嘴裏含著一塊肉,它看到湖邊有很多魚遊來遊去,就把肉放在岸邊,跳下水去抓魚。結果它一下去,魚就全部沈到了湖底,返回來後肉塊已被烏鴉叼走了。正在這個時候,那個裸體女人就一直在“嘿嘿嘿”地笑,狐狸有點生氣,不高興地說:“你東看西看什麼,嘿嘿哈哈笑什麼?”女人笑它道:“我東看西看就是要看你啊,你嘴裏含著的肉飛到虛空中了,想抓的魚也沈到湖底了,我就是要看你呀。”狐狸于是給她唱了一首歌,但歌詞的內容,我在這裏就不說了 。
剛才那只狐狸,原來它有一塊肉,但看到湖裏的魚以後,本來打算一舉兩得,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反而兩件事情都泡湯了。我們有些道友也是這樣,背誦的時候,這裏也背一點、那裏也背一點,本想叁部論典同時進行,結果一部論典也沒有背下來,這種情況經常都有。所以我們應該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比如要學叁部論典,重點最好放在一部論典上,如此才能學有所成,這也是做事情的一種竅訣。
若能有條不紊地行持善法,還會獲得一種利益——“隨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所謂的“隨眠”,是與無明相應的二十種隨眠煩惱 ,而不是六種根本煩惱 。“不正知”則是正知的違品。按照無著論師的解釋,如果我們次序井然地做事情,由不正知而引起的各種煩惱就不會增長,所有的煩惱也能得以息滅。
當然,這個頌詞還有一種解釋方式(我原來在《廣釋》中也分析過),由于印度梵語的版本不同,此頌還可譯爲“隨眠不正知,由是而增長”,意思是說,若不依此智慧按部就班地行事,不但事情辦不成,不正知的隨眠煩惱也會由此而增上。這樣解釋也可以。
我們現在學了這麼好的論典,以後做任何事情,不管是世間法、出世間法,能不能按照這樣去行持?雖然我們都是人,但以前沒有學過這麼殊勝的教言,人該做的事情有時候根本不懂,大家學了《入行論》以後,希望能如理如實地次第而行!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