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住輪番淨心法▪P12

  ..續本文上一頁不正確。俗語雲,百善孝當家。佛教弟子孝敬父母,當盡真正的大孝,那就是成就佛道,度化一切曾爲父母的有情趨入佛門,獲得解脫。出世佛子當舍暫時之小孝,辭親割愛,發大菩提心,背井離鄉,修持正法,回向父母爲主一切衆生,若方便時可作善巧引導。若父母的善根因緣尚未成熟,就當化悲痛爲力量,更加精進成辦道業。

  經中說我們曆劫以來與父母妻子別離時所流淚水若彙集一齊,四大海無法容納。而且在輪回中親怨不定,父母兒女妻子朋友仇怨種種身份關系混亂交雜,今生的親人來世可能成爲仇怨,昔日的怨敵也可能就是現今的兒女、妻子等自己極爲痛愛的親人。總之輪回轉生之中極爲可悲可憐可羞。所以從內心中對愛別離有個系統的認識,對輪回萬法生起極大的厭煩,舍棄庸俗貪戀,發起出離心菩提心方爲正途。

  六、怨憎會苦:人生真是難以捉摸,親友不想分離,卻偏偏天各一方。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但爲什麼不想見害怕見的仇敵怨家卻又要常常相逢,擔心受怕痛苦難言。怨憎會的內容有:遇到怨敵仇家生起憂慮,害怕他懲罰自己;害怕惡名遠揚,聲名狼藉;怕受到他人譏諷嘲笑、謾罵、淩辱、謠言四起;害怕痛苦、憂惱、死亡;擔心違背舍棄正法。如上是當遠離憎惡之苦,但似乎怕什麼它卻偏要來。所以遇到這時內心非常痛苦。如世人爲爭財物權勢等而結下深仇大恨,雖四處逃匿,但仇人緊緊追隨,時時刻刻提心吊膽,如喪家之犬惶惶乎不可終日。一旦狹路相逢,嗔心大發,各拔刀劍,都想治死對方,此時心中極大恐怖。或者世間人爲了財物的積累、守護、增長防備怨家盜賊的侵奪也感受很多痛苦。所以作爲求解脫的人,應當徹底放下一切世間財物,不要以貪嗔而護親害怨,將煩惱撓心之事全部抛開,當生厭世畏苦之心,當以平等心、慈悲心如往昔高僧大德,舍棄塵世紛撓,住深山大澤中,草衣木食,如鳥獸般修法度時。

  七、求不得苦:人們索求的東西很多很多,一言蔽之,無非安樂幸福。然而人的貪欲如無底洞一般,是無止境的,所以決定了人們必然都要感受求不得苦。古往今來的世間凡夫,能透過此關、不被求不得苦煎熬的又有幾人呢?尤其在當今時代人們特別注重外在的物質享受,不調整自心的平衡,被日新月異的物質文明,搞得眼花缭亂。無止境的貪戀,不停息的追求,使得今人的微笑只代表稱心,而淚水只爲了失意。古人雲:木爲木累。佛陀告訴我們知足少欲,知足常樂。爲了漫無休止的輪回屑事,有何實義呢?沒有前世的福報因緣,即使嘔心瀝血苦苦追求尋覓,也只能是竹籃打水勞而無功。虛浮的功名財色權勢地位是累世行持善業的果報,單憑今生的貪欲與惡劣手段,只是在修築通向叁惡趣的高速公路,而根本不可能得到安樂。如此墮入輪回深淵,感受無量大苦值得嗎?反之,如果把追求世間名利財色地位權利等精力用于修學佛法上,立下不得佛果死不休的誓願,何須輪回至今?早已成佛多時了。輪回的屑事放下就會完結,不放下永遠也做不完。解脫的事業只要去做很快就會圓滿完成,而且一勞永逸,沒有後患。可憐我們無始以來象毛驢一樣,爲了一把劣等的草料而艱辛負重,輪轉不息。所以,睜開雙眼吧!將生死輪回的一切活計通身放下,作一個自在逍遙的無事人,完全依止噶當四法去行持,“心依于法,法依于貧,貧依于死,死依于幹涸之壑。”

  頌曰:如是盡力作思惟,此皆蘊聚過患故。

  這樣對叁有輪回中的一切苦,盡自之智慧力作觀察思惟,了知一切一切過患都源于五蘊身心。

  做任何事都要有顆體察入微、周密細致的心,然後腳踏實地真實的行履。切忌瞞盰籠統,粗知大概不去細究,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或流于口頭,眼高手低,這樣窮盡驢年馬月終將一事無成,到老大之年徒自悲傷。所以真爲生死求解脫之人,不應徒浪虛名,自诳自欺,應對輪回中的一切痛苦從自己身邊慢慢擴及到叁有一切有情,從人擴及到阿修羅、天人、餓鬼、畜生、地獄。或按經論的開示去思惟觀察,或對親自見聞之苦作觀察思惟。內心油然生起叁界無有一刹那的安樂、輪回誠該出離的強烈厭離心,徹底斷除樂的顛倒作意,發起猛厲的解脫意樂。若此心生起具有無量功德,戒經中明示,若生起出離心不說聞思修行,就連無記的威儀如行住坐臥,吃飯穿衣,洗面漱口都成爲解脫資糧。《入行論》中也說,如果沒有痛苦就不會生起出離心。弘一大師曾說:“音近來備受痛苦,而道念因之增進,佛稱八苦爲師,誠確論也。”因此不是說必須讓我們到地獄中受苦,而是通過觀察苦,對輪回的根本我執及煩惱惡業徹底抛棄,要將斷除它們的善心發起。生起後祈禱上師叁寶加被護念,賜于最勝安慰,增上穩固信心,成爲真正的佛子沙門修行者。不但要知道一切苦的現象,而且要了知一切苦的根本和來源,斷然看破輪回屑事,了知有漏蘊身都是痛苦的本性,遠離對它們的追求與執著,放下,自在。如《叁主要道論》雲:“知已于輪回盛事,不起刹那之心念,晝夜唯求解脫心。”若此觀察基礎打得紮實穩當,下面當趨入安住修持。

  頌曰:凡是漏法五蘊中,應知即使針尖許,

  無不皆爲苦與患,諸蘊故爲痛苦源。

  有漏法的五蘊之中即使極微小如針尖許,也都是痛苦與禍患,由此可知諸蘊是痛苦的來源。

  《親友書》雲:“仁者應厭于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衆苦出生處。”應知五蘊是現在苦苦變苦之器,是行苦之依。是無量衆苦的承受和製造者,是煩惱生起的根本依處,又是煩惱業障的産物,依之産生一切痛苦與煩惱。所以五蘊從裏到外,乃至微如針尖之處,無非是生起業惑煩惱我執痛苦的罪魁禍首。宗喀巴大師說,如果沒有真實思維苦谛,發起厭離生死輪回之心,求解脫只是空口說白話,一切所作所爲都落于無明業惑集谛之中。如果沒有思維集谛,善加了知業惑生死的根本,猶如射箭時沒有瞄准目標鹄鳥一樣,無法成爲斬斷輪回繩索的智慧寶刃。不知世間法的本性,不解出世道的真谛,即使聲嘶力竭的叫喊求解脫,也只是虛勞身心,徒增傲慢,于究竟解脫果無甚意義。

  戊叁、安住修習痛苦:

  頌曰:猶如不淨汙泥水,火坑以及羅刹洲,

  如是知此心安住。

  凡是與叁苦相關之叁界所攝五蘊有漏身心均是痛苦的根本,猶如臭穢不堪的汙泥髒水,如烈火灼燒的火坑,如羅刹洲。將心安住在此痛苦本性的定解中。

  通過上文方方面面的觀察與推斷,行人應已經明白了叁界一切蘊聚法的本質是痛苦,但僅停留在認知的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傾心思維,不斷加深認識,穩固見解。因此不但要觀察痛苦而且要安住于痛苦的定解之中。這並非說讓我們接受忍耐痛苦,而是從心深處識知叁界中一切積聚法的本質或特性就是痛苦,並且用心去體悟它確實如此。通過這樣的程序加深,增固這個認識,直至發起厭患叁有一切境界的出離心而專心一致的希求解脫正道,隨學往昔諸大聖者深知漏法的本性,隨時隨地的憶念安住,頃刻不離一切漏法都是遷變無常與過患痛苦的定解,從而破除無始流浪生死的深固顛倒妄執,獲得解脫。

  通過以上的觀察,心中自然可以安住這樣的境界:輪回中的一切萬法,確實如汙泥臭水般不可一時一刻親近。真實作觀時,不但自見此身爲死屍,而且身邊諸人悉皆如是,乃至十百千萬,一個國家乃至十百千萬國,一南贍部洲,乃至四天下,皆遍布死屍。若修膨脹觀時,四天下全部膨脹、敗壞、血汙、膿爛、青瘀、散亂、白骨等。如是閉目時見世界都無非是僵屍,彼等漸次膨脹,血塗,糜爛,發膿。不但人是這樣,而且馬、牛、羊、豬、狗、飛禽、走獸等等都無非是死屍。不但有情界如是,而且器世間也是如此。飲食如蟲如糞如尿如膿;衣服被毯猶如爛皮爛肉;錢財珠寶如臭爛毒蛇;谷米糧食如死蟲幹蛆。舍宅田園,王國城鎮,大地山川林薮都一時爛壞,不淨充滿,流溢滂沱。臭氣熏天,令人窒息,掩鼻不暇,作嘔發吐,可惡可厭。或者觀自身糜爛發膿,血汙不淨,從大小便道中膿血蛆蟲汨汨流出,腹部破爛,見心肝脾肺胃等,八萬四千蟲上下翻轉蠕動,臭穢可惡,觀自之身比死狗還可怕,一切可愛男女亦複如是。

  複觀此身叁苦八苦無量不可思議諸苦,以及內心貪嗔癡煩惱撓擾,種種邪惡分別顛倒妄想紛然擾惱,四大淩奪相互侵逼,此蘊身內外渾然一大苦所,猶如火宅四面大火熊熊燃燒,上下交徹,晝夜六時煎熬,受無量苦。我身如是,叁界之中悉皆如是。

  複觀羅刹洲中羅刹女充滿,她們幻變爲面似桃花溫柔慈愛,並且柔聲細語的妙齡少女,引誘諸多男子悉心相投。開始時生活似乎很甜蜜,然而羅刹女們卻日夜想著吃掉他們。所以在沒有飲食之時,羅刹女便用纖纖素手含笑丹唇如米銀牙,撕碎男人們的皮骨,飲盡他們的鮮血,咀嚼他們的筋肉。輪回中看似美好的尚且如此恐怖,何況種種怖畏、憂惱泛濫,又怎麼能安然無畏呢?佛在《雜譬喻經》中用生動的比喻爲我們描述了一幅輪回生死圖:無量劫之前,有一個人,經過曠野之時,被凶猛惡象追逐,驚慌失措,倉惶而逃。見一口枯井旁有一樹藤,即攀著樹藤躲進井裏。爾時,有白黑兩只老鼠交替啃咬樹藤,在井的四壁有四條毒蛇圍繞,想咬這個人,井底下又有一條大毒龍,等著他墮下。此人心中害怕象、龍、蛇,又擔心藤斷,如熱鍋上的螞蟻。此時樹根上有五滴蜂蜜滴入口中,心中頓覺安樂無比。可是樹搖蜂散,下蜇此人,野火又起,燃燒此樹……

  佛說曠野代表無明的漫漫長夜,人比喻叁界一切異生,象喻無常,井喻生死,樹藤喻命根,黑白二鼠喻晝夜,啃咬樹藤喻念念生滅,四毒蛇喻四大,五滴蜜喻五欲,群蜂喻非理邪思,火喻老病,毒龍喻死。從這個比喻中便可窺見,我們耽執沈溺的這個輪回是何等的恐怖可怕。在自覺的同時還不應忘記尚未皈依佛門、不知生死怖畏、甘墮輪回流…

《觀住輪番淨心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