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初善序義,中善論義,後善結義。
甲一(初善序義)分叁:釋題、作者、概述修法殊勝。
乙一、釋題:
《觀住輪番淨心法》:從此題目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淨治心性的具體修法。此題在七種立題方式中是依所诠義立題的,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其一、作用者,即淨心。淨爲淨除、淨治、清淨之義。爲什麼要淨心呢?法稱論師雲:“心自性光明,然爲垢障遮。”因爲衆生的心性本來清淨光明,但被暫時的煩惱垢障所蒙蔽,致使本具的功德妙用無法顯現,所以要用方便淨除汙垢。此心可從兩方面理解,一爲住衆生位的煩惱垢心,二是究竟佛果的真如淨心。即煩惱惡心需要淨除,真如淨心需要淨治、清淨,以方便去除煩惱垢障。如《功德莊嚴經》雲:“衆生之心乃分別,佛陀之心大智慧。”又如《贊心金剛經》雲:“若爲惑網掩,則稱之爲心,若離諸煩惱,則稱爲佛陀。”如摩尼寶珠染上汙垢時,珠體仍是清淨的。真如淨心的體性恒時清淨,但被煩惱業障所障蔽,故須修法使本來面目得以顯現。
如何淨心呢?這就是此法的本體,即觀住輪番修法。觀者,依教理觀察思維,以此斷除邪見,生起解脫道的眼目——正見。住者,一緣安住于正見之中,猶如行走之足。如是目足俱全,則徑趨解脫大城。輪番者,即觀察、安住交替進行,初時側重觀察,中間相互交替,最後側重安住,就是常說的止觀雙運。對一般根基而言,如果不遵循這個原則,則定有偏差。
大悲世尊開示的一切法門都以淨除煩惱執著、斷盡生死流轉、得到菩提果位爲目的。蓮宗十二祖徹悟禅師雲:“一切法門,以明心爲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爲要。”以此全知麥彭仁波切如是安立論名。
乙二、作者:
全知麥彭仁波切(1846-1912)藏地諸多教派共尊彼爲文殊菩薩的化身,蓮花生大師曾授記他是“弘揚大圓滿的太陽”。
麥彭仁波切自幼異于常童,對佛法極具信心,尤其具足出離心、大悲心及智慧等大乘種姓之力,此等皆是與生俱來。在七歲這年著寫了彙集顯密甚深精要的竅訣藏《定解寶燈論》,十歲時能自在講說和著述,十二歲住進寺院,被衆人贊歎爲“小喇嘛智者”。十五歲時,對顯密明處之各種論典,一經過目便能勝解,只需教法傳承,而無須他人解釋。在華智仁波切前聽聞《入菩薩行論·智慧品》僅五日,便徹悟其中義理,後來著成著名的《智慧品釋·澄清寶珠論》。閱讀甘珠爾(經藏)僅用了叁天,閱讀丹珠爾(論藏)僅用了二十五天,並且憶持不忘。依止上師時,只須上師念誦傳承,而不勞上師講解。如是一切經續意疏之義,從其意海自然流出。因此在暢演經論的衆多學者中,無所畏懼,如獅子王。其演講、辯論、注疏等皆無所礙。
在親見本尊文殊菩薩時,文殊、經函和智慧劍皆化光融入心中,刹那圓滿通達了經藏,並以如幻之身,親至文殊淨土,谒見文殊菩薩。與黃教格西辯論時,格西見他即是文殊之相,遂五體投地。一次火供時,不借外火,而以智慧火將之點燃。修憤怒本尊時,大地震動,山石崩落,湖水奔溢,狂風驟起。修行阿底約嘎時,于陽光下身無影迹,體空瑩澈,于牆石等礙質自由出入暢通無阻。
全知麥彭仁波切將一切甚深密藏,攝集成廣大論典而爲莊嚴,其論著共分四大類,全部收在藏文版的《雪域語獅子全知大班智達麥彭降央南迦嘉措全集》中,共計二十六函。他雖沒有開取地下的伏藏,但爲了特別的需要,便從其意藏中流出前所未有的如生起、圓滿、竅訣、事業等諸多甚深法要,加以弘揚,于甚深廣大的意藏能得自在,因此堪稱一切伏藏法要之王、伏藏導師之王。
上師蔣揚欽則仁波切曾贊歎說:“彌勒密意現量知,如文殊智達諸法,尊勝諸方同法稱。”並常向人言:“喇嘛麥彭之外,于今別無學者,他博大的功德與事業如果加以記錄,較般若經還多,然他不願寫而已。”
一九一二年春,全知麥彭仁波切對弟子說:“于此濁世末法之時,若說真實語,則無人聽,若說诳語,反以爲真實,故我從來未向人說及此事,今實言告你,我不是凡夫,而是乘願再來的菩薩。爲共同佛法的興盛,尤其是爲廣大弘揚舊密的教法而來應世。但甯瑪派諸弟子福德少而障礙多,受此影響,令我身染重病,故對各方的利益,尚覺未達理想。”
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全知麥彭仁波切雙足跏趺,左手定印,右手說法印,無漏之意融入法界。圓寂前,東方發出巨響,表示已得法身無別之位;荼毗時,放出虹光等殊勝瑞相,舌頭和雙眼自聚一處,現出文殊菩薩之相,表示生起次第圓滿之果相;荼毗後,舍利子充滿房屋內外,表示圓滿次第圓滿之果相。當時,五色彩虹縱橫排列,並明現許多咒語,于方圓六百裏遍滿虛空久久不散。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世所度弟子無數,著名的有伏藏大師列繞朗巴、噶脫司等十幾位,從德格諸大寺至惹恭地區所有薩迦、格魯、噶舉、甯瑪各派的大德、善士、研習經論之學者,具足戒定慧的堪布,已得生圓次第定解的密咒行者,舍棄世緣一心依山的苦修之士等不可計數,無不拜在尊者座下。其中諸殊勝心子均在勵力弘揚上師的事業。
在當今世界上,弘揚甯瑪巴教法、以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爲主的諸多高僧大德,都主要是在弘揚麥彭仁波切的教法。法王如意寶曾說:“全知上師麥彭仁波切所著的顯密諸論,在七世之內其無比善說之加持,一世比一世殊勝增上。”又說:“凡是我的傳承弟子,乃至得到點滴之成就,如于叁寶生起刹那信心,皆來自于傳承上師麥彭尊者的加持與恩賜。所以我的弟子,皆當于全知上師生起不退之信心,晝夜精勤祈禱求加持。”
乙叁、概述修法殊勝:
佛陀出世的究竟目的無非是引度無始流轉生死的苦難衆生,讓他們遠離憂患、熱惱、痛苦、災厄的輪回,獲得寂靜清涼、安樂、自在的涅槃。《大乘起信論》雲:“佛出于世,欲令一切衆生究竟離苦得樂故。”爲了衆生離苦得樂,佛陀精勤不息地宣說了小乘、大乘、顯宗、密宗等無量法門。但欲真實體悟佛法深義,必須從聞思修次第而行,不能錯亂。窺基大師雲:“踵前賢,效先聖,盡假聞思修得證,真經十二部,縱橫指示菩提路,不可不聽不依行,問君何日心開悟?”若無聞而思維,只能是隨著無始以來的顛倒妄見而雜念紛飛;若無聞思而修行,無疑是瞎子行路,後果可想而知;若只聞思而不實修,即如善巧的醫師得了重病卻不服藥,坐以待斃。憨山大師雲:“誦經容易解經難,只誦不解總是閑,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楞嚴經》雲:“阿難白佛言,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所以在碰到摩登伽女時就很危險,因爲沒有實修、道力淺薄,難以抵對。
所以應嚴格按照聞思修的階次,穩步踏實地修行,否則只是白白浪費暇滿珍寶人身,增長貪嗔癡而已。《大方廣佛華嚴經》雲:“禅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菩薩如此觀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又雲:“得聞法已,攝心安住,于空閑處,作是思維,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由此可見聞思修的次序,不能隨便逾越。叁者之間有著嚴密的因果關系,前前是後後的基礎。對于初學者,沒有聽聞經論教授,貿然思維不如如理聽聞功德大。《寶積經》雲:“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多聞舍無義。”《正法念處經》雲:“一切法覺,要因聞法,若不聞法,于法不解。”複雲:“聽法功德,出生死中,最爲第一。”古德亦雲:“一曆耳根,永爲道種。”若有一定聽聞基礎,當精進作意,思維法義,將法味義理消融在自心,由此可斷除增益損減疑惑等,在心中樹立起堅固定解。《寶積經》雲:“雖複聽聞而不如理方便作意,當知是人,于彼聖道不能正行。”若前二慧具足當摒除外緣,住于靜處,精進修行。《華嚴經》雲:“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最終目的是爲了真實修行, 僅依前二慧欲斷煩惱甚爲艱難,所以修法是至關重要的。
要修行解脫法,就必須具備正知正見,並安住其中,否則只能是對著汪洋法海興歎。所以樹立正知正見與如實修行成爲一切佛法的核心。正知正見的生起必須通過紮實系統的聽聞思惟觀察,經過這樣的環節在理性上可以徹底遣除心中的邪惡分別,以及增益損減的疑情,正知正見穩固的在心中生起,然後把心與正見融爲一味,不離正見而一緣安住。倘若正見消失,疑情複生,則無須在雜念紛呈的狀態下呆坐,應再執持教理慧劍斬斷一切邪惡尋思,使正見如出雲之月明朗顯耀,此時再安住。如是交替輪番,以至正見如山王,違品無法傾動。此乃中間之修要。最後完全安住正見,如大鵬直取龍珠。
一切衆生由最初一念沒有覺悟,以顛倒分別,妄立能所、錯分自他,由是內五蘊身心外山河大地虛妄産生。以愛憎之心進行取舍,由是産生貪嗔癡等煩惱,更增上執自我爲恒常、清淨,爲求安樂而枉受輪回痛苦。如《圓覺經》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盲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輪回根本是俱生我執,所以欲求解脫,先斷我執。印度大成就者月稱菩薩于《入中論》雲:“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全知上師麥彭仁波切以其廣大無垢智慧撮集諸多經論中無我修法之精要,以無礙圓滿的大悲心憫念我等後學,開示此殊勝教言。其內容包括不淨觀、異體觀、無常觀、苦觀、人無我觀、法無我觀等,引導依觀住輪番修習此等法要,依不淨、無常、苦來淨治對輪回的貪執煩惱,生起對叁界輪回深深的厭患之心,斷除粗大煩惱,使相續成爲清淨法器。繼爾修習人無我,斷除叁界輪回的種子,依此可獲得暫時解脫…
《觀住輪番淨心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