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若修習大空性則可斷除一切實執的種子及習氣,圓滿一切功德,現前大乘聖者果位。故此法囊括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要,實修竅訣開示無遺,依此而行,你將會進入解脫安樂的聖殿中。
此法普被大小乘一切根基,將佛陀、龍樹、月稱的密意以竅訣的方式闡揚,對俱生我的基礎——五蘊,作詳細透徹的觀察,並數數反複串習,則在心中必然生起五蘊中根本無我、我本來就如石女兒般不存在的無我正見。由此觀察會深信五蘊是業障、煩惱的産物,其體性是不淨、無常、痛苦的。這樣才會生起“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的出離心,志求無我解脫之果,並對茫茫輪回苦海中的有情生起猛厲的大悲菩提心,修持六度萬行,奉持上弘下化之偉業。依此法可淨除輪回根本的我執,淨治心中一切邪惡分別及叁毒煩惱垢染,顯發自心光明,進而修習大乘中觀的如幻單空,與離戲大空,現前大般若無漏智慧,再進修無上密法則即生成就指日可待。所以是一切大乘顯密法之基礎。奉勸欲求解脫者如奉摩尼而珍視之,有緣者理應敬信修習。密勒日巴大師雲:“菩提乃由實修得。”生死長遠,痛苦無邊,時光不等人,一息不來即到後世,大利未成,當勤精進修行。《佛本行集經》雲:“若在少年,若在中年,或複老年,但應速求所應辦者,早令得辦,莫使淹遲,宜速疾作。”
甲二(中善論義)分二:加行、正行修持。
乙一(加行)分五:修行處所、憶念暇滿、明觀皈依境、論主頂禮句、出過患示修法。
丙一、修行處所:
吉祥的處所對初學者增上修行境界有很大的助益,所以選擇順緣具足的修行處所是修行前的首要工作。那麼,什麼樣的地方是我們要選擇的呢?一般來說,諸佛菩薩加持過的聖地,如金剛座、鹿野苑、五臺山、九華山等,或者祖師大德修行成就之處最爲理想。這在藏地、漢地多不勝數。
若自己的信心堅固,出離心強烈,見解穩固,戒律清淨,則可斷然舍棄充滿憂戚、焦慮、熱惱、煩悶、仇恨、陷害、嫉妒、痛苦的城市,毅然遠離紛爭、躁擾不安的紅塵世間,趨向充滿自在、安甯、寂靜、清涼的深山岩洞,樹下水邊。藍天上,白雲悠悠,遠看千峰竟秀、近聽水聲潺潺,香風時來沁人心脾,蜂飛蝶舞悅可心目……渴時掬飲甘冽山泉,饑時摘食香甜野果,寒時草葉覆體,經行朝露之中,禅坐明月之下。這樣貪嗔煩惱自然平息,修行日益增上,真是與諸佛聖賢把手同行,不亦樂乎!
若自己以上條件不具足,雖然住于城市村落之中,也應選擇沒有人與非人的幹擾、遠離造作惡業之地,在寂靜、通暢、明朗的地方,善加灑掃,于房間安置叁寶所依之寶塔、佛像、經函等,噴灑香水,懸挂幢幡寶蓋、陳獻豐盛莊嚴供物。這樣的修行環境也可以。
丙二、憶念暇滿:
憶念暇滿難得可使自己從內心深處發出如珍惜愛護眼珠命根般的殷重之心,從而斷除懈怠放逸,發起求道之心。在這無始無終的輪回路上,由于無明蒙蔽慧眼,以妄想分別煩惱的業風所鼓動,使生死苦海波濤洶湧,由罪惡力牽引備受惡趣重苦。佛說衆生在生死輪回中,由無明煩惱而頻造惡業,故長處地獄、餓鬼、旁生叁惡趣中,受大苦楚,難可得出。于惡道中所飲鐵水、銅汁若集一處,比四大海洋之水還多,所流淚水也是一樣。曾作過的蟲蛆蝼蟻之屍身若集一處比須彌山還高。偶得善趣人身,如盲龜值轭,或如須彌山頂垂下的線,在狂風吹動的情況下,穿進山下的針孔中,其實得人身比這還難。尤其是諸根圓滿具足、生在中土的人身,猶如優昙花般的罕見。五濁之時,衆生福薄,所以苦海的慈航、暗夜的明燈——叁寶就更加難以值遇了。而今我由往昔曆大精勤艱辛所積善根果報成熟,得人身、生中土、根具足、業際無倒、信敬叁寶。尤其值得慶幸的是遇到大悲釋迦世尊出世,廣轉顯密甚深的微妙*輪,及圓滿的九乘妙法,自己也真心入道。極爲稀有的是如今五濁橫流之時,值遇佛菩薩化身的諸大善知識慈悲攝受,授與即生解脫的法門,與上萬見戒相合的僧衆共同聞思修行。雖然今天世界上的人很多,但並不能就此說人身易得。且不提地獄、餓鬼界的衆生,就是夏日一方草地上的小含生也不知多出地球上的人類多少倍。于茫茫人海中,聞叁寶名號,入佛門,被善知識攝受簡直比白天的星星還稀有。大城市中人雖然很多,但不算是珍寶人身,只是普通人身,或稱爲相似者、災禍者、無心者、空返者。每當我們現出家相置身于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時,便油然地對佛說珍寶人身極爲難得之語生起淨信。每思及此,欣喜之情難以言表。每每顧念如我這樣的業障凡夫猶如乞丐,乏于聖者七財,轉于輪回之中,倍受辛苦。今日于垃圾中僥幸得到如意寶般的珍貴人身,歡喜愛惜之情無法抑製。即依此人身可以得到叁菩提果及轉生人天善趣,不可白白浪費,一定要日夜精勤于善法。《入行論》雲:“依靠人身舟,渡過大苦海,此舟後難得,切莫愚癡眠。”《廣大遊舞經》雲:“諸比丘,無老衰死,生活安樂,自由自在時,欲解脫者當勤積福慧資糧,汝等將棄離叁有城,阻斷惡趣門,登上善趣階梯,獲得解脫果位。”依此暇滿珍寶人身將自己和無邊有情引度到究竟彼岸而奮發不息,時常警告自己人身難得而易失。如古德雲:“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待何生度此身。”
如上思維後,以稀有、難得、摯誠、懇切、急迫的心情念誦:
上師知!上師知!上師知!
暇滿難得猶如優昙花,既得大義超勝如意寶,
獲得如是此身唯一回,若未修持究竟大義果,
我等無義虛度此人身,總集叁寶上師悲眼視,
願獲暇滿實義求加持。
丙叁、明觀皈依境:
以上思維暇滿難得,發起以此人身寶可圓滿成辦自他二利之學處已宣講完畢。現在開始講述真實修持一切正道的初門,生起一切功德的基礎——皈依之修法。
在正式修皈依之前,如上所述觀想一清淨莊嚴的道場,場地中央置安樂舒適的坐墊,以毗盧七法而坐。所謂毗盧七法是指:一、雙足金剛跏趺,跏趺坐能令其身速得輕安等有五種功德;二、眼目微閉,垂視鼻端,脊椎正直,身體不過于前屈、後仰,適中而端身正坐者,令不生起昏沈、掉舉、睡眠;叁、肩臂平齊而住;四、頭部微俯,不能過于仰、低或歪斜一方;五、舌抵上腭;六、氣息緩慢並出入自然,漸至微細無聲;七、手結定印。放下心中貪嗔煩惱。
如是端身正念,然後一心專注觀想:在自己頭頂上方,八大雄獅所擡珍寶法座上,千葉蓮花日月坐墊之上,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金剛跏趺巍然安住。佛身具足叁十二微妙相,八十種隨形好,身披叁法衣,左手結定印持缽,右手扶膝作壓地印,如如不動,如大金山出于海面。右側大乘聖衆海會圍繞,左側浩瀚小乘聖僧雲集一處,前方有叁世諸佛坐蓮花寶座,放大光芒,後面疊置無邊法寶,發微妙音齊射彩光,外圍護法諸天周匝圍繞。如是明然作觀,如對目前。同時心中作念,我從無始流轉生死,無依無怙,今得暇滿意欲出離輪回,但須仗他力引導濟度。遍觀十方叁世一切天龍神鬼,彼等尚處生死,非我之皈依處,唯有諸佛世尊斷證究竟,具圓滿智悲力,堪作我等引導之師。古德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叁寶更念誰。”故我等至心信敬,立堅定誓願,乃至獲得菩提果位之間,以諸佛作我等大師,一切佛法清淨微妙能斷二種生死,故我等至心信敬,立堅定誓願,乃至得菩提間,恒以佛法作爲正道。一切大小乘僧衆是具殊勝功德之福田,菩提正道之善妙助伴,故我等至心信敬立堅定誓願,乃至得菩提間,永作皈依。如偈雲:“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初修行者對皈依境很難明清觀想,但無須心生憂惱,應確信無論我能觀想與否,叁寶都如影隨形般的恒常安住在我頂上,刹那沒有離開過我,智悲之眼常時觀照垂視于我。故應百般誠信而作祈禱,並念誦皈依偈叁遍。第一遍時發起生生世世皈命叁寶之決心,第二遍時觀想皈依境,第叁遍時誠心誠意的祈求叁寶賜予我無上圓滿的加持。或者一遍時發起全心全意皈依叁寶的決心,二遍時令之堅固,叁遍時令其增長廣大。叁寶弟子當于一切時間,一切地方都以叁寶爲依爲怙爲救爲導,作猛厲的祈禱,皈依偈有多種,凡祖師大德具加持之金剛句皆可。一般念“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如上已作皈依,進入佛門,成爲真正的佛弟子,就要追隨佛菩薩的足迹,至達究竟解脫的彼岸,但欲得到無上菩提果位,必須發起志求佛果的菩提心。淨宗十二祖徹悟禅師雲:“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
菩提心的內涵是什麼呢?彌勒菩薩雲:“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就是說,見叁界輪回中的父母衆生,倍受諸苦,難以忍受,發起救拔之心,然而自己仍被煩惱業障束縛,無力救濟他們,所以要速疾求具足圓滿斷證功德、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功德之佛果,唯彼堪能救拔衆生。因此爲了真實度化一切衆生,我今誓求無上佛果。但菩薩雖發大心,然自尚爲二障所蔽,沈溺輪回之中,如何能救他人呢?故應發起誓斷無邊煩惱之心。如何能速斷無邊煩惱呢?遍觀叁世諸佛皆以寂靜妙法而成如來,一切賢聖皆依之修行成就,所以誓願修學大小乘無量法門。這樣斷盡二障,現前無邊功德智慧,盡未來際于十方世界普度恒沙有情出離生死,得大安樂。如偈雲:“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如是明觀聖境,皈依、發大菩提心後爲自他積聚廣大福德,于勝福田前敬獻七支供,七支供可攝盡一切積累資糧之修法,其功德無量無邊,故我們虔誠念誦作觀,頌雲: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
《觀住輪番淨心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