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以上加行圓滿後,當趣入正行修法,在此應誠心祈願叁寶加被自他一切有情,能如理依次第修習淨心之行,生起暫時與究竟的功德。以衆生一切善根皆由叁寶出世而生,故以百般虔誠信敬猛厲祈禱,並念誦:
一切功德源泉叁寶尊,唯願哀憫觀照垂念我,
及與無邊無量有情衆,趨入淨心之行求加持,
自他圓成無上大覺位,當修無誤淨心之次第,
現證究竟止觀雙運道,唯願叁寶賜予大加持。
丙四、論主敬禮句:
頂禮文殊師利童子!
這是論主在造論前作的頂禮句,頂禮的必要是爲祈求加被,消除造論違緣,遵循王規等。禮敬對象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此菩薩是叁世諸佛智慧之總集身,久遠劫前早已現證佛果,但爲愍念救拔罪苦有情,倒駕慈航,常現五髻孺童之身相于十方塵刹諸佛衆會之中,作佛長子,助佛宣化。其功德浩如太虛,贊雲:“叁世佛母智難量。”全知麥彭仁波切爲遣除我等心中無始以來的癡暗濃雲,生起勝觀智慧之杲日,獲得圓滿佛陀的果位而安住在與了義文殊無離無合之境界中而頂禮,以此對我們賜予甚深加持。
丙五、出過患示修法:
頌曰:叁有輪回諸過患,由自心力煩惱生,
非理作意煩惱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叁有輪回中的一切過患,追溯本源,就是自心所生貪嗔癡爲主的八萬四千客塵煩惱,此等煩惱皆由無明癡暗遮蔽慧目,以邪惡分別所衍生。由此可知,以如理作意方能斷盡彼諸過患。
如彌勒菩薩在《辨中邊論》中雲:“于諸煩惱障,及與所知障,此攝一切障,盡此得解脫。”我等出離叁界,獲大菩提果位的障礙廣說雖有無量,然皆可攝集于煩惱障與所知障之中。推究此二者的直接對治法即人無我與法無我。故發大菩提心的佛子爲斷盡輪回過患,必須根除非理惡分別,如光明遣除黑暗一般趨入無我之修行。
如何修行呢?答曰:從根本而修。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那麼什麼是根本呢?答曰:自心。《維摩诘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因凡愚有情不悟自心本自解脫,清淨無染,反而顛倒妄執于畢竟空中妄生六道輪回之狂花,從而倍受諸苦。所以諸佛菩薩開示種種淨心之法門,若能除去顛倒妄想分別,則自然智慧頓時顯現。《楞嚴經》雲:“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由此可知一切修法之根本就是內觀心性,否則心外求法求悟則離道愈遠。《禅門經》雲:“于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于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禅宗祖師黃檗雲:“心外求法,皆名外道。”全知麥彭仁波切雲:“外觀遠處百種法,不如唯觀內心勝。”既知顛倒妄想分別是一切過患根本,當以止觀正道駕馭狂心,令其如理作意,行持正法之道,如此方能淨治自心一切垢障,顯發本來光明清淨法身。
但時值五濁,衆生根機陋劣,煩惱沸騰,福慧淺薄,心浮氣躁等等具大過患而不自知,心高氣傲,唯求大法、圓法、頓法,而輕視舍棄根本基礎法門,希望不經曆很長時間不受諸多苦行,便要圓滿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以曠劫苦行才得到的無上大佛果。如是盲無正見,卻自诩修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頓門禅等,泛泛瞎煉,無有驗相覺受,就置疑于法于上師等,從而退失信心,心灰意冷。由是高不成低不就,唐喪光陰,今生後世兩茫茫。如雲門禅師所說:“忽然一日眼光落地,前頭將什麼抵擬,莫一似落湯螃蟹,手忙腳亂,無你掠虛說大話處。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不是小事。”我等既知根性下劣,當發堅固長久心,精進修持。如玄沙備禅師曾雲:“夫學般若菩薩是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若有智慧即今便得出脫,若是根機遲鈍,直須勤苦忍耐,日夜忘疲失食,如喪考妣相似,恁麼急切盡一生去,更得人荷挾,克骨實究,不妨亦得觏去。”即切心勉勵下根精進苦修,最終也有解脫成就之日。不然“說的美食千般,不如一頓粗餐”。
在此全知麥彭仁波切以無盡大悲愍念我等盲目衆生,從其無垢吉祥智慧海中顯現此修法教言,作爲我等實修竅訣。論中系統地宣說了叁乘共同入道的基礎,觀察安住修法。同時以不淨、無常、痛苦爲例,以引生強烈厭世出離之心,堅固志求解脫的意願。此前行修法可壓伏粗大煩惱,增強修法信心,爲發起希求上上勝法的勇猛心打下堅固的基礎。此法次第明晰可靠,可謂最上對治良藥,無偏修法之指南。
乙二(正行修持)分叁:如何修持、于相續中生起之量、彼之必要。
丙一(如何修持)分五:異體所攝之不淨觀等、觀修無常、觀修輪回痛苦、觀修人無我、開示具體修法竅訣。
丁一(異體所攝之不淨觀等)分二:貪欲過患、對治之觀修。
戊一、貪欲過患:
無始以來,衆生以顛倒分別妄執諸法爲常,五欲爲樂,自他衆生實有存在,身體清淨,即常樂我淨,從而滋生重重煩惱,如患重病。故諸佛祖師開示無常、苦、不淨、無我之真理。教令如理作意觀修,以期藥到病除。這裏,全知麥彭仁波切特別指出無論哪一修法,初修時都應如理詳盡的觀察引生正見定解,繼而不離此定解而安住,若不能繼續安住時應重新觀察再引起正見,如是輪番反複修習。最後正見堅固無須費力再叁觀察,就應一緣安住,由此寂止可引發勝觀,而達止觀雙運,此乃一切道之正行。所以天臺宗初祖智者大師于《修習止觀塵禅》中雲:“若失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得到解脫有很多法門,但其中最緊急關要的修法,不出止觀二者。《妙法蓮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就是說,佛自悟自證之法無非是以止觀定慧之力而莊嚴,所以也以此止觀法門教誨衆生修習。
此處正講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及異體觀的修法。如印度堅牢大阿羅漢雲:“憶想妄分別,則是五欲本,智者不分別,五欲則斷滅,邪念生貪著,貪著生煩惱,正念無貪著,余煩惱亦盡。”尊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欲斷除煩惱就要斷除貪著,要斷貪著,必須根除邪惡念頭,要斷邪念定須除去憶念分別。故爲矯正邪惡分別憶念,應當正善思惟貪欲過患。《圓覺經》雲:“胎卵濕化四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爲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佛告訴我們,衆生之所以輪回,皆因男女互相貪戀耽著,你貪戀我的身體我歡喜你的美貌,致使纏縛日深,無法出離。憨山老人曾雲:“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死死,舍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又雲:“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楞嚴經》雲:“若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古人也說:“萬惡淫爲首。”所以淫欲是一切生死的根本、解脫道上的第一大魔。
淫欲之過是這樣大,那麼産生淫欲的對境——男女就是罪魁禍首。因此應該澈見彼等的過患,斷除貪著。以下以女人爲例而作解說。
《菩薩诃色欲法經》雲:“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複雲: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至家不和,婦人之由,毀宗敗族,婦人之罪,實是陰賊,滅人慧明,譬如高羅,群鳥落之不能奮飛,又如密網,衆魚投之,刳腸俎幾,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爲此物所惑也。”《大寶積經》雲:“當知婦人是衆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是系縛本,是怨對本,是生盲本,當知婦人滅聖慧眼。”女人有如是諸般過患,故當遠離、舍棄。如《四十二章經》雲:“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所以應當機立斷,永作舍離。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雲:“菩薩觀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電霹雳怨家毒蛇之屬,猶可暫近,女人悭妒嗔谄嬌穢鬥爭貪嫉不可親近。”可見女人是如此可怕。《道行般若經》雲:“與婦人相見,心不喜樂,常懷恐怖,譬如有人行大荒澤中,心畏盜賊。”以上佛爲我們開示女色的過患,我們應當謹記心中,對彼生起怖畏想遠離想,切勿如凡愚見女色起貪戀想,歡喜悅樂想。如是觀女身種種不淨,則很快斷除貪心煩惱。
戊二(對治之觀修)分四:觀修異體、觀修色蘊不淨、觀修受想行識四蘊之異體、攝要。
己一、觀修異體:
如上皈依發心後,端坐,閉起眼睛觀想一個有情,對彼以文殊利劍逐層剖析觀察。看彼本來面目如何!
頌曰:尤爲引生貪心境,以意明觀于目前。
若不閉眼則不易明觀所緣境,所以閉起雙眼。將最能引生貪心的對境,曆曆明觀于面前。若觀悅意對境便生貪心而無法正修,就觀想其它普通有情或觀屍陀林的死屍等。
頌曰:彼者可分爲五蘊。
彼對境身心相續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聚集一處的和合體。一…
《觀住輪番淨心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