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照見一切衆生的起心動念 。
有些分別尋伺者認爲:“衆生這麼多,全部照見有沒有可能啊?”這一點是可以的,猶如天空中有月輪,地下有一萬個水器,全部都能顯現出月影。同樣的道理,佛陀這種不可思議的智慧,完全能照見所有衆生的相續。《本師傳》中也說:“不要認爲別人見不到,就大膽地去造罪業,這樣如同服用了毒藥一般,始終不會有安樂的機會,天衆以及瑜珈士們的清淨慧眼也必然會無余照見。”以前上師如意寶經常說:“愚笨的人,經常認爲自己背後做壞事誰都看不見,其實諸佛菩薩、護法神、空行母以及本尊,早就如理如實地見到了。因此我們應該表裏如一地行持佛法,倘若實在煩惱深重,有些行爲不如法,也要觀想在諸佛菩薩面前進行忏悔,否則,自己不可能成爲一個非常好的修行人。”
有些上師看見弟子不如法,如佛經中記載,某些弟子正在犯戒,佛陀照見後馬上叫文殊菩薩去救他,這種情況也有。以前如來芽尊者有一個公案:他的一位弟子,到石渠的一個老鄉家裏去,當天晚上看見那家有個女的,于是對她生起貪心。到了半夜叁更,他心裏産生不如法的念頭,准備與她交往。正在此時,如來芽尊者突然從睡夢中醒來,說:“那個弟子在幹什麼……喔,沒有事,沒有事!”然後又睡下去了。後來的情況怎麼樣呢?原來那個弟子正在起惡念時,上面堆的東西垮下來了,以致這種惡念沒有成功。這也是上師以加持力在救護他。所以,上師如果有神通的話,因緣成熟時會特意去救弟子的。
然而,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上師,你用神通看看我犯戒了沒有?今天一定要給我說清楚。”其實,這種問題的話,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佛陀在世時,並沒有以神通來抉擇是否犯戒。”佛陀不可能到僧衆裏面,通過神通來觀察哪些人犯戒了,犯戒的全部開除,沒有犯戒的可以留下來,這種情況是沒有的。盡管明明知道有些弟子已經犯戒了,但別人沒有傳開之前,還是讓他繼續呆在僧團裏。所以有些人一直要求上師看自己犯戒了沒有,看上師有沒有神通,一直這樣來“考試”,這是沒有必要的。以前上師也講過,真正的高僧大德、非常了不起的上師肯定有神通,對弟子晝夜六時的言行舉止也肯定知道,但有些上師也不一定知道,不管怎麼樣,弟子不應該讓上師用神通來裁決自己的所作所爲。
由于諸佛菩薩具有無礙照見一切萬法的慧眼,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應該想到自己做壞事,上師會知道的、諸佛菩薩會知道的,始終有一種慚愧心,同時,對上師和諸佛菩薩還要有恭敬心,“我作爲一個佛教徒,作爲一個修行人,在諸佛菩薩面前不應該做不如法的事情”,既要害怕又要恭敬,有了這樣的心態,那我們的所作所爲必定如法,這樣自然就會具足正念。《彌勒獅吼經》中說:“有些出家人在隱蔽的地方做一些不如法的行爲,還認爲誰都不知道,這種想法實際上是顛倒作意。諸佛菩薩隨時能照見一切衆生,因此,即便在暗處,自己的行爲也應當謹慎。”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我們身爲修行人,行爲不檢點時理應生起慚愧心。麥彭仁波切再叁地強調過,一個人如果不知慚愧,那他的一切都完了。有些出家人經常說:“哎呀,無所謂,下地獄就下吧,別人知道就知道吧,這有什麼呀?一切都不要太執著!”這種人就非常不好。有些教言中說 ,裸體在大庭廣衆中奔跑,不是特別可怕,但一個人若是沒有慚愧心,那就無藥了救了。精神失常的人裸體奔跑,過段時間吃些藥後,可能就穿上衣服、恢複正常了,但一個人若沒有慚愧心,別人說什麼都無所謂,下地獄就下吧,犯戒就犯吧,自相續如同木塊一樣沒有感覺,那他就已經完蛋了。
以上講的是,諸佛菩薩會了知我們的一切,若始終不離這種心態,正念很容易生得起來。這就是內在的因緣。
壬叁、護持之果:
循此複極易,殷殷隨念佛。
護持正念的果分兩段,這一段是說,通過以敬畏心依止善知識,認真聽受正法,以及憶念上師、諸佛菩薩隨時都在照見自己,相續中很容易生起隨念佛陀的心態。
這個頌詞跟藏文上有一點出入,但這次沒有改,基本上也可以吧。意思是說,依靠上述的外緣內緣,很容易使我們殷切地隨念諸佛。爲什麼呢?因爲從外緣來講,我們要經常依止上師,上師就是佛的化身;從內緣來講,我們不能做壞事,不然諸佛以慧眼能無余照見。這種念頭實質上就是隨念佛。
有關“隨念佛”,《現觀莊嚴論》在講“次第加行”的時候,也是講了六隨念——隨念布施、持戒、本尊以及佛法僧叁寶,《親友書》中也講過。世間中功德最大的就是六隨念,尤其是隨念佛的話,隨念法、隨念僧衆的功德自然會隨之産生。倘若念念不忘佛陀,對佛陀始終有種感恩心、親近心、恭敬心,那我們的言行舉止便會一直處于佛的加持中,以後也不容易出現違緣。這是一個功德。
爲護心意門,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隨臨,逝者亦複返。
倘若具足了以上條件,不僅僅是正念,正知也會來幫助你的。爲什麼呢?因爲心的大門若未以正念護持,無正知的煩惱盜賊便會趁機而入,但若有了正念的門衛,無正知的煩惱盜賊就無機可乘了。
昨天我可能沒有講清楚,無正知就是叁門放逸而行、與煩惱相應的一種心所,這種煩惱強盜隨時都會出現,倘若沒有正念的門衛,後果會不堪設想。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說過:“所謂的正念,就像我的門衛一樣,如果外面沒有門衛,各種各樣的人經常跑進來,所以安門衛是有必要的。”
我們作爲修行人,在意識的寶庫中,無始以來積累了許許多多的善法財富,這些都應該值得保護。世間上的人,對一般的財物尚且十分愛惜,家裏的金銀珠寶、寺院裏的舊佛像,現在都鎖在保險櫃裏,有些人去寺院拜佛,一直要等很長時間——等保險櫃的鑰匙。原來我到一個寺院去,那裏的佛像非常出名,但開門的人一直找不到,後來我才知道,“開門的人”是指拿保險櫃鑰匙的人,他們將佛像藏在保險櫃裏,生怕別人偷走了。泰國也有尊玉佛被視爲國寶,白天晚上有相當多的士兵持槍保護,當時我去的時候,也看到了這種場面。同樣,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擁有戒定慧等許多善法方面的財寶,這些應該用正念的門衛來守護,假如心的國寶護得很好,那麼正知也會隨踵而至的。
正知與正念的關系就是這樣:如果正念沒有了,經常觀察叁門的正知也會離開;如果有了念念不忘善法的正念,正知也會隨時到來。所以,正知和正念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通過自己的感覺也可以知道,如果自己天天觀想佛陀,那肯定也經常觀察叁門;如果經常觀察自己的叁門,肯定也會觀想一些善法。所以,正知即使離開了一段時間,但只要有正念,它也會回來的。我們有些道友也是如此,有些人特別想出去,但因爲與他關系好的道友一直呆在學院裏不願離開,他在外面轉一轉,走投無路的時候又回來了,然後又想盡一切辦法:“來,我們去吧,聽說那個地方非常不錯,你千萬不要給別人說啊。你要去的話,路費我出沒有問題!”所以,正知與正念也有這樣一種關系,經常觀察叁門的人,肯定是念念不忘上師叁寶。
有些大德的教言中說:“自古以來千千萬萬的大成就者,他們修行中最殊勝的竅訣,就是不舍正知正念。”無論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沒有正知正念的高僧大德,哪個傳承中都是找不到的。那些學得好、持戒也好的修行人,最後之所以沒有成就,也是遠離了正知正念的刹車,如此一來,就算你的車再怎麼好,最後也沒有辦法控製,嗚——就翻下去了!
以前的那些修行人,最初智慧的積累,中間智慧的增上,最後功德的圓滿,全部都依靠正知正念。因此,寂天論師在前面也是對我們合掌祈請:只要想護持戒律,只要想護自己的心,絕對不能舍棄正知正念!正知正念真的非常重要,古往今來的曆史上,哪個上師沒有正知正念?修行好的人,經常都會觀察自己。
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他的一個同學——土巴喇嘛(法王如意寶的傳記中有),當時他倆離開色達一起到石渠求學,拜見觀音上師時,也是他和法王一起去的。後來土巴喇嘛回到色達,在學院附近挖了一個山洞,一直住在那裏閉關。尤其在文革期間,當時形勢非常糟糕,他仍然堅持閉關修行。有些放牦牛的人偷偷去看,只見他有時候贊歎自己“你修得還可以,心態各方面比較不錯”,有時候卻用拳頭狠狠打自己,並自言自語道:“你産生分別念倒是很有能力,産生不如法的心態也很有能力,你爲什麼不如理如實地修行?”然後“啪啪——”開始打自己。後來上師如意寶說:“我的朋友跟其他的朋友不相同,我們兩個患難于共,一起到很遠的地方去求學,回來後他的修行也善始善終,一輩子都是個非常好的修行人。”
上師所講的這些公案,我覺得非常非常珍貴。不管是一個公案,還是一句教言,都是我們在修學過程中曆經苦行,下了一定的功夫後,才于上師面前得到的。如果我現在比較保守,上師的什麼經曆都不說,那也沒有必要,還是應該和大家共享。你們若能再叁思維這些教言和公案,依此督促自己、權衡自己,應該會有很大的加持和利益!
辛二(護持正知之方法)分叁:一、正知之前行;二、一同趨入;叁、略說護持正知之法相。
壬一、正知之前行:
心意初生際,知其有過已,
即時當穩重,堅持住如樹。
這個教言是講“正知”,它的概念前面已經講了,大家應該清楚。
我們行住坐臥、言行舉止,無論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都要觀察自己的心態是善、不善或是無記。如果是不善,那盡量把它停下來;如果是無記,看看能不能把它轉變爲善法;如果是善心,那你一定要去做。在行事之初,觀察內心非常必要,倘若發現它正處于汙染狀態、與煩惱相應,那應該做到如樹般安住,不爲煩惱所動。
譬如,我們以嚴重的煩惱(嗔恨心、貪心、癡心)來殺生,若…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