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叁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是以嗔恨心殺生,異熟果是墮入地獄;若爲吃肉、得毛皮而以貪心殺生,將會轉生于餓鬼當中;若以愚癡心來殺生,果報就是淪爲旁生。每一種煩惱都有這叁種果報,知道它不可思議的危害性後,要當機立斷不能去做這件事。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先觀察這樣做對自己、對衆生有沒有利益,如果沒有利益的話,那千萬不要做。記得上師也講過:“比如說我今天想到城市裏面去,這時要以正知來觀察這個念頭:我今天去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爲了弘法利生,或者做些有意義的傳講佛法,這種作意是如法的,不管結果怎麼樣,應該將此付諸行動;如果發現自己想去看電視,或者做些無意義的事情,那自己最好不去,還是應該穩重地坐在家裏,沒有必要隨煩惱而轉。”

  我們衆生的分別念瞬息萬變,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它在對你指揮的時候,要看動機善還是不善。動機善的話,則要盡心盡力去做;如果動機不善,立即要懸崖勒馬,不要再繼續下去。一般來說,我們心裏想的不一定都要去做,尤其是造惡業,如果聽從這些念頭,後果將會非常可怕。華智仁波切也說過:“心裏所想的,不能全都付諸于行,否則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過患。”因此大家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看自己的心念如不如法,不如法的話,盡量不要做這些事情。

  尤其這裏也講到了,知道自己的惡念後,應當及時地製止,像一棵樹那樣安住。樹不容易被風撼動,我們的心也不應該隨煩惱而轉,猶如大樹或者山王一樣,各種引誘都拿你沒辦法。有些人就沒有控製能力,他人一說“我們到別的地方去”,“啊,可以可以”;“要不要去看電視?”“啊,可以可以”;“要不要去一些不如法的場合?”“啊,對對對”,這樣去完了以後,當時可能迷糊不知道,但後來這種過患會逐漸出現的。

  所以,我們在修行時,不能要求得特別高,非要在很快時間內成就,修不成的話,馬上要到別的地方去。所謂的修行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只學一兩天或者一兩個月,就想考一個大學文憑,那除了假文憑以外,真的文憑可能拿不到。通過各種關系弄個假文憑,雖然也可以,但對自己來講沒有什麼利益。你隨便找個上師蓋一個章,證明你已經開悟了,這樣又有什麼用呢?所以修行應該穩重如理,不要急功近利,這樣才會修有所成。

  當然,這並不是我的個人說辭,曆史上那麼多人依靠佛教的內在修行而獲得證悟,他們的現身說法足以證明這一點。尤其是佛教裏的教言和竅訣,現在西方人特別重視,一年比一年熱衷于研究東方文化的心學(佛教)。以前上師去美國的時候,有些博士說:“從外在條件而言,無論城市的規模建築,還是人們的物質生活,西方國家都有其不共的優越性,但內在的精神領域,我們這裏遠遠不如東方文化。”的確如此,現在很多學者認爲東西方文化不平衡,其關鍵焦點在于沒有找到心理與物質之間的平衡點。尤其是東方文化中的佛教,如今正以其不共的魅力爲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知識分子所關注,甚至有些人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感受到了佛法的真實不虛。就拿中陰境界來說,西方人通過催眠成功地證實了這一點,從而使中陰竅訣風靡西方,無數人拜倒在這一真理之下。我們都知道,西方人不會輕易相信一件事情,倘若他們沒有真正感受到,沒有通過智慧的觀察得出結論,佛教的理論他們是不會承認的。

  所以我們現在遇到這麼珍貴的如意寶,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逐字逐句地體會其中義理,不要認爲這些道理基本上相同。其實這些教言的內容豐富多彩,每個頌詞都有其不同的功德和著眼點,如果你能潛心挖掘,必能找出真正的答案,解除你相續中的各種困惑。因此,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僅滿足于懂得字面意思,而應深入領會其內在含義,依靠這些教言甘露的滋潤,我們的生活才會過得非常充實。否則內心一片空虛,充滿痛苦、困惑、憂愁,即使外面的建築再美觀,身上的衣服再高檔,住的賓館再豪華,實際上也沒有快樂可言。假如你內心通達佛法的真義,縱然沒有這些條件,實際上也享受到了天界之樂。所以,佛法的這些精華教言,你們獲得時應該充分利用,不要輕易放棄這種因緣福分。如果有一百個人學習《入行論》,有信心、有恭敬心的人,便能從中得到人生的答案,而不精進、有邪見的人不但無法獲得利益,反而可能依靠這部論典造下罪業。猶如科學家發明了一樣産品,智者依靠它能對人類社會做出貢獻,而沒有智慧的愚者,只能成爲毀壞自己的因。

  因此,在探索內心方面,任何科學都比不上佛教。有些人可能想:“不會吧,當今科技那麼發達,各種儀器如是的先進,佛教怎麼會有這些呢?”當然,現在的科學發展迅速,這一點我們也承認,但所謂的科學和現代西方文化,在研究人的心理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不但沒有找到合理的科學解釋,甚至連系統的假說也沒有能力提出。故而,我們佛教徒看到科學的日新月異、林林總總,沒有必要擔心害怕,也不用在他們面前低頭。因爲若要深入內心世界,揭開前後世、業因果的神秘面紗,科學必須依靠佛教,否則根本無能爲力。所以我們作爲佛教徒,今生能夠值遇佛法,一方面應該感到非常榮幸,這是多生累劫的果報,另一方面現在有了這樣的機會,希望大家不要白白失去!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