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三节课▪P3

  ..续本文上一页是以嗔恨心杀生,异熟果是堕入地狱;若为吃肉、得毛皮而以贪心杀生,将会转生于饿鬼当中;若以愚痴心来杀生,果报就是沦为旁生。每一种烦恼都有这三种果报,知道它不可思议的危害性后,要当机立断不能去做这件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先观察这样做对自己、对众生有没有利益,如果没有利益的话,那千万不要做。记得上师也讲过:“比如说我今天想到城市里面去,这时要以正知来观察这个念头:我今天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弘法利生,或者做些有意义的传讲佛法,这种作意是如法的,不管结果怎么样,应该将此付诸行动;如果发现自己想去看电视,或者做些无意义的事情,那自己最好不去,还是应该稳重地坐在家里,没有必要随烦恼而转。”

  我们众生的分别念瞬息万变,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它在对你指挥的时候,要看动机善还是不善。动机善的话,则要尽心尽力去做;如果动机不善,立即要悬崖勒马,不要再继续下去。一般来说,我们心里想的不一定都要去做,尤其是造恶业,如果听从这些念头,后果将会非常可怕。华智仁波切也说过:“心里所想的,不能全都付诸于行,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过患。”因此大家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看自己的心念如不如法,不如法的话,尽量不要做这些事情。

  尤其这里也讲到了,知道自己的恶念后,应当及时地制止,像一棵树那样安住。树不容易被风撼动,我们的心也不应该随烦恼而转,犹如大树或者山王一样,各种引诱都拿你没办法。有些人就没有控制能力,他人一说“我们到别的地方去”,“啊,可以可以”;“要不要去看电视?”“啊,可以可以”;“要不要去一些不如法的场合?”“啊,对对对”,这样去完了以后,当时可能迷糊不知道,但后来这种过患会逐渐出现的。

  所以,我们在修行时,不能要求得特别高,非要在很快时间内成就,修不成的话,马上要到别的地方去。所谓的修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只学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就想考一个大学文凭,那除了假文凭以外,真的文凭可能拿不到。通过各种关系弄个假文凭,虽然也可以,但对自己来讲没有什么利益。你随便找个上师盖一个章,证明你已经开悟了,这样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修行应该稳重如理,不要急功近利,这样才会修有所成。

  当然,这并不是我的个人说辞,历史上那么多人依靠佛教的内在修行而获得证悟,他们的现身说法足以证明这一点。尤其是佛教里的教言和窍诀,现在西方人特别重视,一年比一年热衷于研究东方文化的心学(佛教)。以前上师去美国的时候,有些博士说:“从外在条件而言,无论城市的规模建筑,还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西方国家都有其不共的优越性,但内在的精神领域,我们这里远远不如东方文化。”的确如此,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东西方文化不平衡,其关键焦点在于没有找到心理与物质之间的平衡点。尤其是东方文化中的佛教,如今正以其不共的魅力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识分子所关注,甚至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了佛法的真实不虚。就拿中阴境界来说,西方人通过催眠成功地证实了这一点,从而使中阴窍诀风靡西方,无数人拜倒在这一真理之下。我们都知道,西方人不会轻易相信一件事情,倘若他们没有真正感受到,没有通过智慧的观察得出结论,佛教的理论他们是不会承认的。

  所以我们现在遇到这么珍贵的如意宝,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逐字逐句地体会其中义理,不要认为这些道理基本上相同。其实这些教言的内容丰富多彩,每个颂词都有其不同的功德和着眼点,如果你能潜心挖掘,必能找出真正的答案,解除你相续中的各种困惑。因此,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仅满足于懂得字面意思,而应深入领会其内在含义,依靠这些教言甘露的滋润,我们的生活才会过得非常充实。否则内心一片空虚,充满痛苦、困惑、忧愁,即使外面的建筑再美观,身上的衣服再高档,住的宾馆再豪华,实际上也没有快乐可言。假如你内心通达佛法的真义,纵然没有这些条件,实际上也享受到了天界之乐。所以,佛法的这些精华教言,你们获得时应该充分利用,不要轻易放弃这种因缘福分。如果有一百个人学习《入行论》,有信心、有恭敬心的人,便能从中得到人生的答案,而不精进、有邪见的人不但无法获得利益,反而可能依靠这部论典造下罪业。犹如科学家发明了一样产品,智者依靠它能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而没有智慧的愚者,只能成为毁坏自己的因。

  因此,在探索内心方面,任何科学都比不上佛教。有些人可能想:“不会吧,当今科技那么发达,各种仪器如是的先进,佛教怎么会有这些呢?”当然,现在的科学发展迅速,这一点我们也承认,但所谓的科学和现代西方文化,在研究人的心理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不但没有找到合理的科学解释,甚至连系统的假说也没有能力提出。故而,我们佛教徒看到科学的日新月异、林林总总,没有必要担心害怕,也不用在他们面前低头。因为若要深入内心世界,揭开前后世、业因果的神秘面纱,科学必须依靠佛教,否则根本无能为力。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今生能够值遇佛法,一方面应该感到非常荣幸,这是多生累劫的果报,另一方面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希望大家不要白白失去!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三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