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四节课

  第五十四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如何护持正知。

  壬二(一同趋入)分四:一、观察三门状态;二、观后当控制;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

  癸一(观察三门状态)分三:一、观察身体所做;二、观察心之动态;三、开许放松之时。

  子一、观察身体所做:

  此处强调了学习佛法的修行人,对身体行为也有一些要求。佛陀在有关经典中,对在家人、出家人,行住坐卧方面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威仪戒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身体跟心有密切关系,假如身体的行为如法,自然对调心有一定的帮助。从另一方面来讲,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和语言,也能了解其内在的心理。当然,我们从表面上看不出一个人内心的好坏、修行境界的高低,但通过他的身体和语言,也能大概了知他世间上的教养修为,以及出世间的修行境界、慈悲心、出离心等等。因此,佛陀在律藏中,一再要求了对身体和语言应该如理护持。

  世间的正式场合中,一般有比较规范的礼仪要求,如社交礼节、日常威仪等,但这些跟佛法上的要求有所不同。世间上的这些要求,如培训公司员工、宾馆服务员,要求他们的身口意应该如何,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情,或者为了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求。而佛陀在律藏中制定的威仪,目的是为调伏我们的心,让我们最终获得解脱。因此,二者的终极目标有极大差别。

  下面了解一下身体的威仪,也即从一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在整个过程中,作为观心的人,身体应该怎么做,心应该怎么调整,主要宣讲这方面的问题: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毫无意义地散乱观望,要一门心思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在走路的时候,目光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而应按佛经中所说的那样,恒时垂视一木轭许的地方(大概一米左右),然后缓缓而行。

  这样的威仪实际上有着重大意义。我刚才也讲了,作为修学佛法的人,自己的身体、语言还是要值得注意。怎么样注意呢?做任何一件事情、前往任何一个地方,首先要观察自己的相续:我今天到那里去,对众生、对自己、对今生来世有没有意义?如果真有一些重大的意义,那么我就开始行动。在行路的时候,威仪应当如法,不能东张西望,而要稳重庄严,徐徐而行。

  有些人平时散漫惯了,一点都不要求自己,走路连蹦带跳,通过这种行为也能了知其内心境界。《般若经》中云:“行住坐卧具正念,视一木轭心不乱。”行、住、坐、卧四威仪必须要具足正知正念,尤其在走路的时候,目光以一木轭左右的距离为标准,千万不能随心所欲地东奔西跑。这种行为不要说我们出家人,就连世间稍具修养的人也不会这样。所以平时看一个人的行为如不如法,也可以了知他的内心如何。

  在佛教历史上,舍利子的持戒极为清净、威仪相当如法,还有一位达特比丘,也是佛陀在世时威仪方面的佼佼者。像他们那样一举一动完全如理如法,我们做起来也比较困难,不要说末法时代的众生,就连当时的个别阿罗汉,有时候也大声发笑、奔跑,虽然他们即生中已经断尽了烦恼,但前世的习气仍有复发的现象。

  在座的有些修行人,真的像阿罗汉那样行持,恐怕也是不现实的,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始终应对自己有种观察的勇气,如果有了这种正知,随时都会有一种控制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实际上与闻思也是离不开的。我们学院有时候来一些戒律道场的出家人(如五台山、太姥山),他们的言行举止非常庄重,不管是吃饭也好、说话也好,通过威仪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学过戒律的,肯定上过高等的佛学院。世间上也是如此,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有文化,通过其言行举止也看得出来。因此,我们平时不管到哪个场合,对自己应该有一种观察,如果所作所为都随分别念而行,那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疯狂者,人们也会给你起各种恶名。

  其实一个人的行为如法,可以感化周围很多人,甚至是不信佛教的人,看到有些佛教徒的慈祥宁静,自然也会生起一种恭敬之心。我们身为出家人,如果威仪不如法,会令许多在家人产生邪见,进而诽谤,最终使自他都堕入恶趣。当然,居士们也不要认为:“我是在家人,怎么样做都可以。”这种想法也不对。比如你们现在学习《入行论》,彼此之间的水平和人格,大家都一目了然,虽然当面不一定说,但是背后经常议论纷纷。有些人平时跟道友关系融洽,接人待物、处理事情等各方面非常不错,人人交口称赞,对他也恭敬有加。而有个别的人,尽管大家不会当面说些不好听的话,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心中有数,知道他就像毒蛇一样不能接近,脾气一会儿就爆发了,不如没爆发之前还是远离一点好。因此作为在家人,身体的一些行为也非常重要。

  真正有素质的人,不管是佛教中的高僧大德,还是世间中的智者,行为跟一般人完全不同,平时他们的威仪穿着让人感觉很舒服,回去以后还一直羡慕。前天中午我家来了两位出家人,当他们进入院子时,行为特别寂静,到了屋里以后,语言也能令人闻而生信。他们说寺院要化缘修建,我马上给了一些钱,算是自己最大方的布施。布施完了以后,他们就回去了,我一直盯着他们的背影看。旁边有个出家人问:“你平时特别喜欢观察,一直问这个、问那个,今天怎么这么轻易就拿出钱布施?”我说:“尽管这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大家只是一面之交,但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肯定不像一个骗子。”虽然现在的骗子装得特别像,但我还是觉得他们95%以上不是坏人,不管是穿着还是行为,让人第一眼就觉得“这是一个好人,是个学过威仪的修行人”,一看就有这种感觉。

  现在有些高僧大德,名气比较大,修行成就也相当高,但很多人与他交往时,往往不是被这些所打动,而是被他和蔼的微笑、如法的言行所吸引,最后心甘情愿地皈入佛门。当然,我们作为修行人,最关键的是证悟,有了证悟,感动成千上万的人也没有问题,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证悟,我觉得如法的行为也能调伏很多众生。

  要知道,每一位出家人或在家居士,都代表着佛教。你所在的地方也有许多众生,现在的凡夫人从来不观察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观察别人,不管是对亲人或是素不相识的人,没事就聚在一起品头论足。倘若你的行为给他们带来不好的印象,他们会始终认为佛教徒都是坏人。

  所以,我非常希望大家,不管是走路也好、说话也好,平时的言行举止一定要注意。我们学佛的人跟任何人不交往是不可能的,在交往的过程中,自己的语言行为应该恭敬他人。当然,恭敬也不能太过分了,看见一个人,马上就趴在地上磕头,这种情况也没有必要,智者做事应该掌握分寸,堕入两边不太合理。

  现在有些人也有种毛病,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威仪非常非常如法,但只要谁都看不见,大象马上变成小猴子了,这就是所谓的“诈现威仪”。这种行为也不太好,大家应该值得注意!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如果在走路时只看前面一木轭的地方,专注一个方向时间久了,会出现身心昏沉、眼睛疲劳的感觉。为了休息,为了让自己清醒一点,佛陀开许可以偶尔眺望四方。现在有些人整天看电脑、看书,把眼睛都搞坏了,心也经常迷迷糊糊的,这样不太好。做任何事情应该善巧,有一种技巧,如果太精进,白天晚上都专注于一个对境,过段时间可能会生起厌烦心。

  这里也说了,即便是走路的时候,为了清醒自己的心态,偶尔也应该眺望四处,中途看看四周的风景,蓝天白云;如果你去朝山拜佛,到一个亭子里看看远方,这些都是可以的。但在路上行走时,千万不能东张西望。

  大概二十多年前,我去马尔康那一带的寺院里安居,寺院在一个高山上,爬山需要三四个小时,有个老出家人带路,我们一群人跟在他后面。这位老出家人,年轻时在我们寺院求学过十几年,戒律威仪非常好,跟在他后面,感觉他具足了《毗奈耶经》中讲的所有威仪。他在路上从不东看西看,行为特别如法,到了半山腰休息时,停下来到处看看,然后又上去。我心里一直觉得:《入行论》所讲的这个偈颂,他是如理如实地做到了。我虽然到他们寺院里讲经说法,但当时比较年轻,有时候头可能转得比较快。大家都知道,旁边有个非常严肃的人,自己在他面前始终不自在,虽然我在他后面,他可能看不到,但我后面的人应该看得到我,所以有种不同的感觉。

  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那些持戒大德的行为对自己的心还是有一定作用。看到他们的威仪清净庄严,自己始终有一种惭愧之心:“他们是修行人,我也是修行人,人家坐的时候如如不动,走路也是如理如法,而我呢?”有些人坐时东看西看,正如上师如意宝所比喻的,有时候像乌鸦的头,有时候像公鸡的头 ,这些不如法的行为都不太适合修行人。

  我们作为修行人,威仪是一种调心的方法,有时候它能对心直接起作用。比如说一个人很寂静地合掌,眼神也非常专注,那他的心自然就会专注到三宝佛像上。而另一个人东张西望,闲言碎语,他再怎么样祈祷,也不见得有很大的力量。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给我们规定这些威仪,并非没有意义,它对调心直接或间接有非常大的作用,故不应小看这些行为。

  有些人认为:“外在的行为不是很重要,关键是自己的心,心什么都不执著,才是最重要的。”说这种话的人,往往不执著善法,只耽著恶法。他们觉得对治习气特别累,口头上说不要执著,但平时的所作所为经常不如法。因此,我们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说大话,应效仿历代大德的清净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能够调伏自心,还能令见者生信,对三宝的信心、对人生的感悟以及清净观油然生起。

  颂词中还说,如果自己在放眼远望时,恰好看见有人来了,应当用和蔼的目光迎视对方,并和气地打招呼说…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四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