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四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善来!”这是印度当时的传统,是人与人之间最恭敬的礼节,相当于我们平时的“你好,你来了”。在汉传佛教中,大家见面习惯说“阿弥陀佛”,以这样恭敬语来问候,这一点也很重要。

  然而有些人,你本来没有得罪他,但他一见你就怒目斜视,恶狠狠地说:“喂,你给我过来!”好像对你特别不满,让人自然产生一种不同的心态,这种行为不太好。如果我们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则应像佛陀在因地时一样,对任何人没有傲慢心,好像是众生的服务员。我经常给你们这样讲,虽然自己做不到,但心里却相当羡慕。现在有些高级宾馆或飞机上的服务员,他们的行为非常符合大乘佛教的威仪——“先生,您需要什么?”“小姐,您想喝什么?有什么能为您服务的吗?”尽管他们内心不一定这样恭敬,但这些举止相当不错。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若能对每个众生也这样,真的是非常好!

  所以我平时也是要求学院中的发心人员,在与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管是语言还是行为,应当尽量地恭敬别人。当然,每个人的评价也有各种各样,有些人说:“这个人对别人非常慈悲,相当好!”有些人说:“那个人我看都不想看,他在就不想买东西!”这些话并不是出自一两个人之口,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每个人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因此,不管你是在家人、出家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甚至打电话、坐车时,自己原来非常可恶的行为,能不能逐渐变得细微如法一点?若能这样,对我们调心自然能带来一定的利益。

  我始终认为,学佛首先要以人格为基础,人格非常好的话,学佛应该有希望;假如你连人都做不好,想成佛恐怕有一点困难。有些人平时为人特别糟糕,但进入佛门后,马上就想获得即身成就,这恐怕是办不到的,只是一种黄粱美梦而已。

  所以,大家平时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应该用一些恭敬的语言。当然,各地打招呼的习惯也不相同,我们学院这一带,早上见面的问候是:“你睡好了没有?”离开的时候是:“晚安!”(好像还没有到中午,大家就开始说“晚安”。)以前上师如意宝说,他求学的石渠那一带,送客人的时候说:“求莲花生大师保佑你!”噶当派大德的传记里说,早上的问候是:“你晚上做善梦没有?”晚上的问候是:“祈愿你不要做恶梦。”各地方的传统都不一致,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说话尽量不要伤害别人,即使有时候烦恼现前,得罪了别人,也要在内心当中忏悔,过一段时间气消了,主动跟别人打招呼,互相沟通是有必要的!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我们启程去远方时,为了察看道途上有无危险,可以停下来四处观望。印度以前不像现在,不管在森林中还是城市里,经常会有老虎、狂象、熊、豹等可怕的猛兽,也有毒蛇、恶人、非人、罗刹等各种威胁。修行人在行脚时,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和其他人同行,都要先停下来前前后后、四面八方地看看,详细观察去的地方有没有违缘、障碍、土匪强盗等,如果觉得没有这方面危险,就可以前进、继续赶路。

  以前唐僧去印度取经的路上,经常遇到各种险难。藏传佛教一些大德前往印度的途中,也有许多大象、毒蛇、蟒蛇等频频出没。我们现在的环境虽然没有这些危险,但在出行郊游时,也应该打电话先了解一下:路上塌方了没有,高速公路封了没有……通过各种途径来打听,这是很有必要的。

  有智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绝对不会盲目而行。尤其是上师如意宝,每次不管去国内外哪个地方,很多事情都了解得非常清楚。比如今天我们要赶路,上师早上起来就会问:“今天去的地方有多少公里?中间有没有旅店,那里的条件怎么样?路会不会好走?今天天气怎么样?……”所以呆在上师身边,自己一定要装聪明,有时候晚上都不敢睡,心里一直琢磨“明天我见上师时,可能会问这个问那个”,有时候翻日历,有时候查资料,有时候找地图。如果没有答得上来,上师显现上也不太高兴:“你怎么这么笨啊?连有多少公里都不知道,你原来不是去过吗?”虽然有这种情况,结果跟上师去了一趟后,不管是什么地方,那里的风俗习惯、人们生活、城市人口、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基本上了解得一清二楚。所以,跟有智慧的人一起去,确实完全不同。我这一生当中,对上师的智慧非常羡慕,只要跟上师去一个地方,哪怕是很短的一程路,从中也能学到很多很多,且不说佛教中一些高深莫测的境界,世间上的许多知识也是这样学到的。

  而有些人平时在这方面,好像装在口袋里一样。若问他:“你去过拉萨没有?”“去过。”“拉萨的状况怎么样?到那里有多少公里?”“不知道,反正我去磕头就回来了。”好像迷迷糊糊的,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有时候真的这样想:“作为一个人,能证悟是最好的,但若实在不能证悟,也要成为一个稍微有智慧的人,眼界要开阔,学识要广博。否则,成天懵懵懂懂的,这样的生活非常不自在。”当然,这些都是多余的事情,但实际上,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不能除了自己的证悟以外,跟世间的一切都没有瓜葛,这也不合理!

  总之,我们在休息的时候,应回过头来观望,对后方进行详细检查。如果你没有看,一直往前面走,后面跑来老虎把你吃掉也很难说。倘若后面没有小偷,也没有其他的野兽,一切情况都非常好,平安无事,又继续前进。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对前前后后做了详细审视之后,如果没有什么违缘,就可以继续前行;如果觉得前面可能会有危险,比如道路塌方、强盗土匪出没,则应改变路线或者返回。总而言之,在四威仪 的一切时分,都应当了知必要而行。

  在这个过程中,务必要“应视所需行”,即观察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必要,对自己和众生是否有利益。我们做任何事情、到任何地方去,首先一定要再三观察,千万不能别人说到哪里去,自己就随声附和,跟着他乱跑,这是没有头脑者的行为。

  以前上师经常说:“我们说话、做事千万不能像发疯者一样,应该如理如法详详细细地观察,心静下来考虑之后再行事。”比如我早上起来时,首先要看今天打算去哪里,去的话有没有意义?如果对众生、对自己有意义,那就一定要去;如果觉得没有意义,光是想去凑热闹或是做一些非法事,就要求自己不要去了,提醒自己:“我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中,一直做不如法的行为,现在如果还不控制自己,那什么时候能解脱啊?不如我在家好好看书、背书,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行持善法方面。”自己对自己有个要求,这非常有必要。以前噶当派的论师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也是看对众生有没有意义,主要以这种心态为出发点。

  听到这里,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凡夫什么时候知道可以利益众生?什么时候才不会被外境束缚?这个界限如何衡量?”对此我是这样认为的:假如你通过长期的闻思修行,自己有种不会被外境染污的把握,虽然尚未断除自私自利和我执,但你觉得到城市里给别人讲经说法,不是为了财产名声,自己能够把握自己不会依靠佛法做坏事,初中后的动机肯定都是利益众生,若有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那你去利益众生应该也可以。此外,有些大德曾说:“何时将上师看作真佛,并对众生产生无比的悲心,那时候才可以度化众生。”因此,如果我们的悲心稍微有点足够,行为也不容易被外境同化,则应尽量发心去利益众生。当然,弘法利生不是为了钱财,现在有些人依靠佛法来赚钱,这种罪过非常非常大。佛经中记载:十不善业中,贩卖佛法来养活自己的过失尤为严重。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这方面理应值得注意!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身体在做任何事情,或者安住于某种威仪时,首先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这件事情该不该做?我安住的威仪是否如法?”然后在行事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身体是否按照前面所思维的那样安住了。

  做任何一件事情,开头、中间、最后这三个阶段,始终不能离开对三门观察的正知。比如我们早上六点起来修半个小时的菩提心,开始修的时候,身体以心性休息坐式 或以毗卢七法安坐,这是“欲身如是住”;然后过了十五分钟,你观察一下心态是不是仍专注于菩提心,身体是不是已经倒下去了,如果是的话,应重新调整你的威仪,将身体安住于这种状态坐好;最后圆满的时候,看这一座修得怎么样?心观得怎么样?身体安住得怎么样?虽然时间很短,就半个小时,但如果今天修得很如法,中间没有打瞌睡,一直观想老母有情的痛苦,相续中的悲心也比较强烈,那每天都这样修心的话,还是很有希望的,自己也生起一种欢喜心。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这三种心态(初、中、后)都很重要。比如说杀生,刚开始想杀这个众生,产生这样的念头;中间的时候,准确无误地认知对境,知道自己杀的是天授(人名),并不是慈氏(人名);最后将其杀害,并产生一种随喜心。如果有了这三种心态,那造恶业就已经圆满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做一件善事,也必须具足这三种心态。譬如你今天去听法,从你家里到道场的路上,刚开始的动机是为众生而听法;在听法的过程中,观察自己的心态和身体怎么样,如果你是在打瞌睡,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中,或者一直盼望快点下课,不停地看表,这种心态不太好,应该加以对治;听完了以后,将此善根回向给众生,这样初中后三种心态就比较圆满了。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整个过程不起丝毫自私自利的分别念,这是不可能的,但基本上让心专注于善法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功德。

  记得上师如意宝在讲《入行论》时也说:“我们学院到洛若乡有3.5公里,如果我今天想去洛若乡利益众生或是接客人,首先应该发心:我今天下去时,整个过程中不能做任何不好的事情。然后到了大概1.5公里的地方——居士林,要观察刚才的发心有没有失去。最后回来的路上,总结这次下去的心态。如果这次比较成功,没有遇到什么违缘,也没有做不好的事情,说明你的身体时时都以正知护持着,有了正知的护持,那忆念善法的正念肯定也有。”

  同样,现在外面学习《入行论》的人,你们刚开始时想参加学习,但中间是否还能继续下去?最后总有一天,这部论是会讲完的,只要大家的信心不变,到时候必定可圆满传承。倘若初中后三个心态都能圆满,身体也是如理如法地行持,那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但假如没有这样的正知,到了中间产生一些分别念,身体已经从佛教团体中转移到不信佛教的世界去了,或是产生一些对今生来世没有意义的心态,那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大家始终要以正知正念来保护自己!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四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