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來!”這是印度當時的傳統,是人與人之間最恭敬的禮節,相當于我們平時的“你好,你來了”。在漢傳佛教中,大家見面習慣說“阿彌陀佛”,以這樣恭敬語來問候,這一點也很重要。
然而有些人,你本來沒有得罪他,但他一見你就怒目斜視,惡狠狠地說:“喂,你給我過來!”好像對你特別不滿,讓人自然産生一種不同的心態,這種行爲不太好。如果我們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則應像佛陀在因地時一樣,對任何人沒有傲慢心,好像是衆生的服務員。我經常給你們這樣講,雖然自己做不到,但心裏卻相當羨慕。現在有些高級賓館或飛機上的服務員,他們的行爲非常符合大乘佛教的威儀——“先生,您需要什麼?”“小姐,您想喝什麼?有什麼能爲您服務的嗎?”盡管他們內心不一定這樣恭敬,但這些舉止相當不錯。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若能對每個衆生也這樣,真的是非常好!
所以我平時也是要求學院中的發心人員,在與任何人交往的過程中,不管是語言還是行爲,應當盡量地恭敬別人。當然,每個人的評價也有各種各樣,有些人說:“這個人對別人非常慈悲,相當好!”有些人說:“那個人我看都不想看,他在就不想買東西!”這些話並不是出自一兩個人之口,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每個人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因此,不管你是在家人、出家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甚至打電話、坐車時,自己原來非常可惡的行爲,能不能逐漸變得細微如法一點?若能這樣,對我們調心自然能帶來一定的利益。
我始終認爲,學佛首先要以人格爲基礎,人格非常好的話,學佛應該有希望;假如你連人都做不好,想成佛恐怕有一點困難。有些人平時爲人特別糟糕,但進入佛門後,馬上就想獲得即身成就,這恐怕是辦不到的,只是一種黃粱美夢而已。
所以,大家平時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應該用一些恭敬的語言。當然,各地打招呼的習慣也不相同,我們學院這一帶,早上見面的問候是:“你睡好了沒有?”離開的時候是:“晚安!”(好像還沒有到中午,大家就開始說“晚安”。)以前上師如意寶說,他求學的石渠那一帶,送客人的時候說:“求蓮花生大師保佑你!”噶當派大德的傳記裏說,早上的問候是:“你晚上做善夢沒有?”晚上的問候是:“祈願你不要做惡夢。”各地方的傳統都不一致,但不管怎麼樣,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說話盡量不要傷害別人,即使有時候煩惱現前,得罪了別人,也要在內心當中忏悔,過一段時間氣消了,主動跟別人打招呼,互相溝通是有必要的!
爲察道途險,四處頻觀望,
憩時宜回顧,背面細檢索。
我們啓程去遠方時,爲了察看道途上有無危險,可以停下來四處觀望。印度以前不像現在,不管在森林中還是城市裏,經常會有老虎、狂象、熊、豹等可怕的猛獸,也有毒蛇、惡人、非人、羅刹等各種威脅。修行人在行腳時,無論是一個人,還是和其他人同行,都要先停下來前前後後、四面八方地看看,詳細觀察去的地方有沒有違緣、障礙、土匪強盜等,如果覺得沒有這方面危險,就可以前進、繼續趕路。
以前唐僧去印度取經的路上,經常遇到各種險難。藏傳佛教一些大德前往印度的途中,也有許多大象、毒蛇、蟒蛇等頻頻出沒。我們現在的環境雖然沒有這些危險,但在出行郊遊時,也應該打電話先了解一下:路上塌方了沒有,高速公路封了沒有……通過各種途徑來打聽,這是很有必要的。
有智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考慮得非常周到,絕對不會盲目而行。尤其是上師如意寶,每次不管去國內外哪個地方,很多事情都了解得非常清楚。比如今天我們要趕路,上師早上起來就會問:“今天去的地方有多少公裏?中間有沒有旅店,那裏的條件怎麼樣?路會不會好走?今天天氣怎麼樣?……”所以呆在上師身邊,自己一定要裝聰明,有時候晚上都不敢睡,心裏一直琢磨“明天我見上師時,可能會問這個問那個”,有時候翻日曆,有時候查資料,有時候找地圖。如果沒有答得上來,上師顯現上也不太高興:“你怎麼這麼笨啊?連有多少公裏都不知道,你原來不是去過嗎?”雖然有這種情況,結果跟上師去了一趟後,不管是什麼地方,那裏的風俗習慣、人們生活、城市人口、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基本上了解得一清二楚。所以,跟有智慧的人一起去,確實完全不同。我這一生當中,對上師的智慧非常羨慕,只要跟上師去一個地方,哪怕是很短的一程路,從中也能學到很多很多,且不說佛教中一些高深莫測的境界,世間上的許多知識也是這樣學到的。
而有些人平時在這方面,好像裝在口袋裏一樣。若問他:“你去過拉薩沒有?”“去過。”“拉薩的狀況怎麼樣?到那裏有多少公裏?”“不知道,反正我去磕頭就回來了。”好像迷迷糊糊的,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我有時候真的這樣想:“作爲一個人,能證悟是最好的,但若實在不能證悟,也要成爲一個稍微有智慧的人,眼界要開闊,學識要廣博。否則,成天懵懵懂懂的,這樣的生活非常不自在。”當然,這些都是多余的事情,但實際上,作爲大乘修行人,我們不能除了自己的證悟以外,跟世間的一切都沒有瓜葛,這也不合理!
總之,我們在休息的時候,應回過頭來觀望,對後方進行詳細檢查。如果你沒有看,一直往前面走,後面跑來老虎把你吃掉也很難說。倘若後面沒有小偷,也沒有其他的野獸,一切情況都非常好,平安無事,又繼續前進。
前後視察已,續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時,應視所需行。
對前前後後做了詳細審視之後,如果沒有什麼違緣,就可以繼續前行;如果覺得前面可能會有危險,比如道路塌方、強盜土匪出沒,則應改變路線或者返回。總而言之,在四威儀 的一切時分,都應當了知必要而行。
在這個過程中,務必要“應視所需行”,即觀察自己的行爲有沒有必要,對自己和衆生是否有利益。我們做任何事情、到任何地方去,首先一定要再叁觀察,千萬不能別人說到哪裏去,自己就隨聲附和,跟著他亂跑,這是沒有頭腦者的行爲。
以前上師經常說:“我們說話、做事千萬不能像發瘋者一樣,應該如理如法詳詳細細地觀察,心靜下來考慮之後再行事。”比如我早上起來時,首先要看今天打算去哪裏,去的話有沒有意義?如果對衆生、對自己有意義,那就一定要去;如果覺得沒有意義,光是想去湊熱鬧或是做一些非法事,就要求自己不要去了,提醒自己:“我無始以來漂泊在輪回中,一直做不如法的行爲,現在如果還不控製自己,那什麼時候能解脫啊?不如我在家好好看書、背書,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行持善法方面。”自己對自己有個要求,這非常有必要。以前噶當派的論師們,每做一件事情,首先也是看對衆生有沒有意義,主要以這種心態爲出發點。
聽到這裏,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凡夫什麼時候知道可以利益衆生?什麼時候才不會被外境束縛?這個界限如何衡量?”對此我是這樣認爲的:假如你通過長期的聞思修行,自己有種不會被外境染汙的把握,雖然尚未斷除自私自利和我執,但你覺得到城市裏給別人講經說法,不是爲了財産名聲,自己能夠把握自己不會依靠佛法做壞事,初中後的動機肯定都是利益衆生,若有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心,那你去利益衆生應該也可以。此外,有些大德曾說:“何時將上師看作真佛,並對衆生産生無比的悲心,那時候才可以度化衆生。”因此,如果我們的悲心稍微有點足夠,行爲也不容易被外境同化,則應盡量發心去利益衆生。當然,弘法利生不是爲了錢財,現在有些人依靠佛法來賺錢,這種罪過非常非常大。佛經中記載:十不善業中,販賣佛法來養活自己的過失尤爲嚴重。所以我們作爲佛教徒,這方面理應值得注意!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儀已,
時時應細察,此身雲何住。
身體在做任何事情,或者安住于某種威儀時,首先要用正知正念來觀察自己:“這件事情該不該做?我安住的威儀是否如法?”然後在行事的過程中,也要關注身體是否按照前面所思維的那樣安住了。
做任何一件事情,開頭、中間、最後這叁個階段,始終不能離開對叁門觀察的正知。比如我們早上六點起來修半個小時的菩提心,開始修的時候,身體以心性休息坐式 或以毗盧七法安坐,這是“欲身如是住”;然後過了十五分鍾,你觀察一下心態是不是仍專注于菩提心,身體是不是已經倒下去了,如果是的話,應重新調整你的威儀,將身體安住于這種狀態坐好;最後圓滿的時候,看這一座修得怎麼樣?心觀得怎麼樣?身體安住得怎麼樣?雖然時間很短,就半個小時,但如果今天修得很如法,中間沒有打瞌睡,一直觀想老母有情的痛苦,相續中的悲心也比較強烈,那每天都這樣修心的話,還是很有希望的,自己也生起一種歡喜心。
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這叁種心態(初、中、後)都很重要。比如說殺生,剛開始想殺這個衆生,産生這樣的念頭;中間的時候,准確無誤地認知對境,知道自己殺的是天授(人名),並不是慈氏(人名);最後將其殺害,並産生一種隨喜心。如果有了這叁種心態,那造惡業就已經圓滿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做一件善事,也必須具足這叁種心態。譬如你今天去聽法,從你家裏到道場的路上,剛開始的動機是爲衆生而聽法;在聽法的過程中,觀察自己的心態和身體怎麼樣,如果你是在打瞌睡,處于迷迷糊糊的狀態中,或者一直盼望快點下課,不停地看表,這種心態不太好,應該加以對治;聽完了以後,將此善根回向給衆生,這樣初中後叁種心態就比較圓滿了。當然,我們作爲凡夫人,整個過程不起絲毫自私自利的分別念,這是不可能的,但基本上讓心專注于善法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功德。
記得上師如意寶在講《入行論》時也說:“我們學院到洛若鄉有3.5公裏,如果我今天想去洛若鄉利益衆生或是接客人,首先應該發心:我今天下去時,整個過程中不能做任何不好的事情。然後到了大概1.5公裏的地方——居士林,要觀察剛才的發心有沒有失去。最後回來的路上,總結這次下去的心態。如果這次比較成功,沒有遇到什麼違緣,也沒有做不好的事情,說明你的身體時時都以正知護持著,有了正知的護持,那憶念善法的正念肯定也有。”
同樣,現在外面學習《入行論》的人,你們剛開始時想參加學習,但中間是否還能繼續下去?最後總有一天,這部論是會講完的,只要大家的信心不變,到時候必定可圓滿傳承。倘若初中後叁個心態都能圓滿,身體也是如理如法地行持,那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但假如沒有這樣的正知,到了中間産生一些分別念,身體已經從佛教團體中轉移到不信佛教的世界去了,或是産生一些對今生來世沒有意義的心態,那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大家始終要以正知正念來保護自己!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四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