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節課
下面繼續宣講護持正知的方法。“觀察叁門狀態”中的“觀察身體所做”已經講完了,現在講的是“觀察心之動態”。
子二、觀察心之動態:
盡力遍觀察,此若狂象心,
緊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我們應以正知盡心盡力地觀察心的這只狂象,是否緊拴在修持菩提心、意念善法的柱子上了,如果離開了正法的柱子,定會給自他帶來無比的痛苦和危害。
我們的心就像一頭狂象,如果沒有通過修行來調伏,對今生來世都非常不利。在古印度,國王手下專門有馴服狂象的人,他們通過鐵鈎、繩索等工具,將狂象訓練得十分聽話,身體也變得極其調柔。然而對于馴象者來說,能調伏的只是大象的身體,並不是大象的心。
佛經中有一個公案:久遠之前有位國王,他有很多狂象,于是專門安排人來馴服它們。有一次國王准備到森林中打獵,讓馴象者給他一頭馴服好的大象當坐騎。國王騎著大象來到林中,由于大象嗅到了母象的氣味,便開始瘋狂地追母象。國王頓覺天翻地覆,心生極大憂怖,萬分緊急之下,只有抓住一棵樹才得以脫險。國王非常氣憤,回宮後找馴象者算賬,馴象者說:“實在對不起,我確實已將其身體馴服,今天發生這種事,主要是因爲它的心沒有調伏。”“爲何你不調伏它的心?”“這一點我也無能爲力,因爲調伏衆生的心,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有能力,像我們這些人,只能馴服大象的身體。但它的身體我已經調伏,您若不信可親自一試。”于是派人把大象找回來,在它面前放一燃燒的鐵球,命它用鼻子將此卷起。盡管燃燒的鐵球燒壞了大象的身體,但它仍乖乖地把它卷起來。見此情景,國王終于相信了馴象者的話。
其實,身體的馴服,我們一般人也可以做到。現在世間上有些人,通過訓練身體可以做各種各樣的表演,比如雜技、體操,有些動作看起來非常驚人,這也是調伏了身體,獲得一種自在。除了人以外,公園裏的海豚或其他動物,經過一番訓練後,身體照樣也可以調柔。但是心要獲得調柔的話,必須依靠佛陀的教言,一般的世間人是辦不到的。
頌詞中以狂象爲比喻,狂象若沒有調馴,的確非常可怕,但如果真的馴服好了,人們怎麼樣運用都可以。印度有些馴服過的大象,可以幫人馱東西,人們准備騎它的時候,它就規規矩矩地跪下來,讓人在背上坐穩後,它再慢慢地站起來。現在動物園裏也有些大象,能做跳舞等各種各樣的表演,這些調伏以後的身體極爲聽話。
我們的心也是同樣,沒有通過修行調伏之前非常可怕,生起強烈的貪嗔傲慢時,簡直跟發瘋了沒什麼兩樣。現在社會上時常發生一些大案,有些官員貪汙幾百萬、幾千萬,聽起來就覺得他貪得無厭,人生短短幾十年,這些吃也吃不完、穿也穿不完,要這麼多錢有什麼用呢?還有些人生起嗔恨心時,也是喪失理智,行爲令人難以想象。昨前天附近的縣城上,聽說兩個人在一個小館子裏吃飯,吃完飯後不給錢,飯館老板就擋在車前,不讓他們走,沒想到他們竟開車把人壓死了。錢也不給,人也壓死了,在一般人看來,這些人簡直喪心病狂,但實際上他們也是被煩惱控製,心就像狂象一樣野蠻粗暴、無惡不作,什麼事情都不在乎,最後即便知道錯了,也爲時晚矣。這種現象在世間中應該非常多,所以我們作爲修行人,要時常觀察自己的心,用正知正念的繩索把心拴在善法的柱子上。
當然,在觀察的過程中,有時候心可能沒辦法安住,剛開始也有一些麻煩和困難,但只要你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肯定會有進步的。否則,你雖然身體在修行人的行列中聞法,但心裏一直胡思亂想,起心動念沒辦法控製,那聽多少法也沒有多大意義。雖然自己在屋子裏閉關,但不斷湧現貪嗔癡雜念,天天都在數日子——“我發願閉關一百天,現在還有九十九天、九十八天……”,這樣的閉關苦不堪言,實際上跟坐牢沒什麼差別。相反,假如你心獲得了自在,或者雖沒有獲得自在,但平時能觀察自己的心,則無論住在哪裏,與什麼樣的人交往,都會覺得非常快樂。
所以,學佛的人跟世間人應該有所不同,第一個是觀心方面不同,第二個是行爲方面不同。而心和行爲又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不管走路還是吃飯,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應該如理如法,心裏也要有正知正念,誠如阿底峽尊者所說:“正知就像繩索一樣,將我們心的狂象拴在憶念善法的柱子上。”
總之,我們的心應該調柔,早上起來也好,晚上睡覺也好,隨時都要觀察自己的心,一天當中盡量增上善妙愛心,減少相續中的不良雜念及恐怖習氣。作爲一個學習佛法,尤其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千萬不能肆意妄爲,隨隨便便損害衆生,這一點極爲重要!
下面講這種觀察自己的心態,實際上與禅定離不開:
精進習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我們應時刻觀察自心,竭盡全力精進修持一緣專注的禅定。一緣專注指心專注于一處,從空性的角度而言,心不可得的境界也叫一緣專注,佛經雲:“如不得心,是名一心。”倘若我們得不到過去的心、現在的心、未來的心,這就是高層次的一緣專注。修習禅定者,心應安住于此境界中,一刹那也不散亂于色聲香味等顛倒外境,念念觀察自己的心到底在緣善不善何種對境。
當然,我們作爲凡夫人,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刹那也不散亂,一般是把握不了的,但隨時用正念來守護自己、觀察自己,經常安住于所緣當中,這並不是特別困難。此處的所緣,不一定非要像密宗和禅宗那樣,閉著眼睛以毗盧七法安坐(當然這樣也可以),只要在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念念不忘善法,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禅定,也是一種修行。
禅淨密都要求修行人以正知正念“製心一處”,究竟而言,這些宗派是一體的,峰昭禅師說:“禅外不曾談淨土,須知淨土外無禅。”如果我們“念念恒觀察,吾意何所做”,心心念念觀察自己到底在想什麼、在做什麼,那不管是念佛也好,參禅也好,聞思也好,這都是最殊勝的竅訣。《華嚴經》雲:“若能念佛心不散,則當睹見無量佛。”念佛有兩種,一是心裏來憶念,二是口裏念佛號,若能時刻觀想憶念佛陀、持誦佛陀的名號,此人即可睹見無量佛,這種緣分是千百萬劫難以得到的。有些人認爲:“現在我修淨土宗,成天跟一些和尚、居士念佛,也沒什麼得不到的。”千萬不能這樣想!這種機遇實際上非常難得。有些年輕人覺得念佛是老年人的事,跟自己無關,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如意寶是無價的,不管什麼人擁有,都是他的一種福分。我看現在年輕人念佛的比較少,老年人念佛大家都覺得合情合理,“哦,他已經老了,該念佛了”。實際上也不一定人老了才念佛,壽命無常,死期隨時都可能到來,念佛的功德和加持力那麼大,我們憑什麼不念佛?平時各種雜念不斷湧現,自己根本無力對治,在如此惡濁的末法時代,閃閃發光的佛號具有無比的加持力,我們爲什麼不念?所以,年輕人不念佛,一點理由也沒有!
至于閉關禅修方面,上師如意寶在世時也再叁強調過:“一般來講,年輕人如果有機緣,應該先好好地聞思,多聽一些佛教道理。”現在大多數人缺少佛教的基本知識,基礎打得一點都不好,因此年輕人應想盡一切辦法追隨前輩的高僧大德,多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識,聽聞對自己未來有利的法要。廣聞博學這些知識之後,修法、念經、觀儀軌也會非常方便。我們平時也看得出來,那些聞思過的修行人,言談話語處處流露出佛法的內涵,有了這樣的佛教水平,他自己也不會誤入歧途,陷入顛倒的邪道當中。
當然,作爲一個禅修者,可以按照禅宗的竅訣來觀修,也可以按印度善天論師所講的:“做任何事情首先觀察自己的心,如果産生善法的念頭,則應隨喜,使之增上;如果處于無記狀態,應迅速改變使之趨向善法;如果自心陷于惡念,必須斷掉,重新向善。”所以一個人的修行好壞,並非看他的地位如何,他擁有多少寺院、住持多少道場。假如修行一點都不好,即使管理一百個寺院,實際上也沒有用。反之,若能經常禅修觀心,修行相當好,縱然沒有寺院也沒有眷屬,在路邊當乞丐要飯,也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所以,一個人的名聲地位、別人對他的恭敬程度,看不出他是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所謂“名僧未必高,高僧未必名”,真正的修行人不一定出名,而出名的高僧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裏面也講了,如蛆蟲般的眷屬再多,也不見得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識。
有些人經常說:“這個上師了不起,他的弟子遍布整個世界,東方也有、西方也有,無數人對他崇拜得不得了,所以他肯定是真正的高僧大德。”那不一定!弟子多也可能是他人格魅力所致,現在那些明星歌星,崇拜他們的人也相當多,但在他們的境界中,有沒有斷除貪嗔癡的功夫?離開人間時的狀況如何?恐怕大家也非常清楚。
當然,我們並不是毀謗起那些真正德高望重、擁有相當多眷屬的高僧大德,但所謂的佛教,實際上要以一分爲二的態度來看待。只要相續中有了菩提心,具有知足少欲的功德,即使自己的身份低微,種姓不太高貴,也是真正的修行人。相反,如果對衆生沒有大悲菩提心,自己始終高高在上,認爲非常了不起,除了傲慢以外什麼功德都沒有,那不管你在家還是出家,都不是合格的修行人。這一點,是佛陀給我們劃的標准線,並不是我們對誰看不慣,或者故意毀謗某個人。現在許多佛教徒沒有取舍的智慧,經常以一些相似的理由來認定高僧大德,這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他真有古代善知識那樣的斷證功德,那沒有任何理由不依止他、不恭敬他、不崇拜他,但在有些問題上,希望大家還是要注意。
我十分羨慕以前那些老修行人,他們不管身處喧囂的城市中,還是住在寂靜的深山裏,白天也好、晚上也好,無時無刻不在觀察自己:“我是不是修行人?我在做什麼?”可是我…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