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道明因追衣缽不得,而問盧行者,得悟知本來面目之意後,更問盧行者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別意旨否?」
(緣起于現象界,道明師問剛才所言、所說認識本來面目後,有無其它密語及密意旨在?)
盧行者曰:「我今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意卻在汝邊。」
(若能從嘴裏道者,就無密意可言也。若也能從事回光返照自性,密密之意即將從體性中顯現也。)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行者當心眼開時,就有鑒照外境的功夫,依心地清淨程度而現不同的能力,若第六意識心稍清淨,無有分別妄執,就能得諸多叁摩地門,此行者當能有部份的圓鏡智,但不能說是大圓鏡智。大圓鏡智者(ādarśa-jñāna),即指可如實映現一切法之佛智,此種佛智如大圓鏡,可映現一切形像、影像,包括無量佛剎土。依唯識宗所說,成佛以後,煩惱即轉變爲智慧。此種智慧可分四種,其第四種智(即第八阿賴耶識)轉變爲清淨智,此即大圓鏡智。密教將此四智,加上法界體性智,合稱五智,即東方阿閦佛所成之智。若要說有「大圓境智」,那也只有佛或大菩薩們才有的境界。圓鏡智或大圓境智是什麼?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中雲:「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衆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緣,此智名爲大圓鏡智。依大智故常如法性,雙觀真俗無有間斷,能常執持無漏根身,一切功德爲所依止。」
又《佛說佛地經》雲:「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衆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衆像影現。唯以圓鏡爲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如大圓鏡有樂福人懸高勝處無所動搖,諸有去來無量衆生,于此觀察自身德失,爲欲存德舍諸失故。如是如來懸圓鏡智,處淨法界無間斷故無所動搖,欲令無量無數衆生觀于染淨,爲欲取淨舍諸染故。又如圓鏡極善磨瑩,鑒淨無垢光明遍照,如是如來大圓鏡智,于佛智上一切煩惱所知障垢永出離故。極善磨瑩爲依止定,所攝持故鑒淨無垢,作諸衆生利樂事故,光明遍照。又如圓鏡依緣本質,種種影像相貌生起,如是如來大圓鏡智,于一切時依諸緣故,種種智影相貌生起,如圓鏡上非一衆多諸影像起,而圓鏡上無諸影像,而此圓鏡無動無作。如是如來圓鏡智上,非一衆多諸智影起,圓鏡智上無諸智影,而此智鏡無動無作。又如圓鏡與衆影像,非合非離,不聚集故,現彼緣故,如是如來大圓鏡智,與衆智影非合非離,不聚集故不散失故。又如圓鏡周瑩,其面于一切處,爲諸影像遍起依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不斷無量衆行善瑩,爲諸智影遍起依緣,謂聲聞乘諸智影像,獨一覺乘諸智影像,無上大乘諸智影像。爲欲令諸聲聞乘人依聲聞乘而出離故,獨一覺人依獨覺乘而出離故,大乘之人依無上乘而出離故,如圓鏡中大影可得。所謂大地大山大樹大宮舍影,而是圓鏡不等彼量。如是如來圓鏡智上,從極喜地乃至佛地,智影可得,及與一切世出世法,智影可得,而圓鏡智非彼分量。又如圓鏡非處障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惡友攝聞不正法,障礙衆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又如圓鏡非處闇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處樂惡愚暗衆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又如圓鏡非處遠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處不淨感匮法業,不信衆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如上契經雲,一切法皆是依緣所化顯,非器不能體會得佛陀的心光遍照,更不知佛光加持,不是佛光不遍,而是因自惡愚使暗隱,不能接受如來佛光照射故,所以此等人的語言、行爲都是依業障而行,不能回光自修汙垢。吾等修行人就是有點能鑒照的功夫,也沒有如來的大圓鏡智,因不能含容十方一切佛剎土,不能遍知一切世界中有情、無情類衆生因果。
但禅宗行者若能回光返照自性,當依緣前來之時,以其空性應緣當下,起回光返照之意,即能知其密密之意。此時行者能以無爲法起有爲性用,性用中無爲、有爲依緣而現起,如此也能順緣化解一切業緣,甚或成就一些衆生佛事。之後,一切事皆不可言、不可說,這就是密意,不然即患有我、法二執,就不能說是密意了。
(2).釋題
本公案名爲「回光密意」,回光者是指心光反外尋而轉內照,不用往外追尋;密意者是隱藏之旨意,本指佛陀特殊之意趣,蓋佛之真意與衆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稱爲密意,尤其一進入如來金剛真言乘時,更是非我等衆生所能體會。密意有時佛陀雖詳細說明其義理,衆生亦難以理解測知佛真實之意,故佛所說者,皆爲方便教說。
此處回光密意系指禅宗行者無爲性用之密意,乃對顯現空理真實,此行者所起性用有爲而言。佛性本有空真如性與不空真如性兩者,末法時期因衆生無清淨心意故,僅有阿賴耶識功能,無有如來藏識現起,所以沒有佛等的如來藏清淨真如性,故不能起大圓鏡智,佛智能依緣遍見十方一切佛剎土及一切佛剎土中有情、無情衆生因果輪回現象。但此時禅宗行者既然法身活起,就有能力以自性空真如,待有緣來時應緣而起性用。當此行者以無爲空體感知因緣而起法用之時,就不必用心追逐外緣,記得:如來者無來無去,而反要回心返照自性,自能體知無爲性空之體,它正遇緣、應緣中,此時空體非合、非離地,産生無爲性用之功能。這時行者能一念不迷于因緣,也能不起妄想相隨,即能穩住空性、無染心,這樣再回光返照此心,它正進行何因緣、何事端,當要能清楚了知,若行者能做到此者,即謂證得性空行者(《金剛經論》第叁句偈,有阿那含果境界)。不然若行者僅知其性用,而不能體知無爲性用時的真實過程,或爲何事端,那也可以說是悟得真心,也可說是證得心空(《金剛經論》第二句偈,有斯陀含果境界),也可以說行者在性用中,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當然行者有此心用能力,還得與心地清淨度來搭配印證,若行者有心感及性用,但卻無淡薄貪、瞋、癡等心與斷叁結(有身見、戒取見、疑),那根本就沒有什麼斯陀含果位可得,所以不要自打妄語,說是證得心空,有多了不起,不要這樣說,不然入地獄有其份。若行者回光返照,能知無爲性用過程與所爲何事,再加上已斷叁結,也做到淡薄貪、瞋、癡叁毒,還有斷五下分結(有身見、戒取見、疑、貪、瞋等),這樣才真的做到空性的境界,也就真有阿那含果的境界,不然行者心不淨而有此性用,不是真得阿那含果行者。若行者誤認境界,未證謂證,大妄語成,當墮無間地獄。綜觀末法時期行者,有誰能有此等修證,大概也僅有出家衆師父們,守戒嚴謹,心地清淨,又有心空、性空之修證,才能獲得此種果位吧!在家居士道理懂得,但行爲確做不到心清淨度,所以耍嘴皮者多,實證者少。
(3)、語體文解
道明因追衣缽不得,而問盧行者,得悟知本來面目之意後,更問盧行者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別意旨否?」
禅宗六祖慧能大師初悟道時,依五祖弘忍大師指示,即夜南下。有同學道明師者(即惠明師)追蹤而下。當他遇六祖時,六祖知力不能敵,即將五祖囑咐之衣缽置于石頭上,道明師欲拿起衣缽而不能得逞。遂起忏悔心向盧行者說,本非因衣缽而來,是否能得知「本來面目」之意旨。盧行者便答說:「不思善、不思惡,當下即是朗上座本來面目。」道明師理會得此道理後,即便又問到:「修到最後密語、密意外,還有其它意旨可言嗎?」
道明師者是唐代僧,本名惠明師,其生卒年不詳。道明師是江西鄱陽人,俗姓陳,據言是陳宣帝之孫,曾受四品將軍之爵,隸署諸衛,故有將軍之號。道明師幼年即于永昌寺出家,于高宗之世,投入黃梅山五祖弘忍大師處,初無所證,後得聞大鑒慧能六祖得五祖衣鉢,乃尋迹急追,而于大庾嶺相會,後承六祖慧能之開示,遂得徹悟本源,故後改名道明師,並拜六祖座下,留守叁年修行。其後居于江西省袁州蒙山,聚徒習禅,大大宣揚慧能大師之禅旨。
盧行者即禅宗第六祖慧能禅師之稱,行者俗姓盧,廣東南海新興人。行者幼年喪父,家貧,采薪事母。偶路過人家聞誦《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深得其旨,遂萌出家之志,前往投在五祖弘忍大師座下,開始在湖北蕲州黃梅憑茂山修道,被稱爲盧行者,或盧居士。行者、居士之稱,本指帶發之修行者,當時行者未出家之故。盧行者後成爲禅宗第六代祖師,是時南有慧能大師,稱爲南宗禅,北有神秀大師弘法,是爲北宗禅。後有南頓北漸之不同修持法門,學人依根器而追隨之。
按語說:「緣起于現象界,道明師問剛才所言、所說認識本來面目後,有無其它密語及密意旨在?」禅宗密意本在不言中,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個悟道行者本無有言說,故說不可說。若有衆生因緣請法,即爲說之,是依根器而說。然說而不說,終歸還是無所說。
時下有些人好呈口舌之能,不爲衆生說法,而因自心不淨,不能容納異己之見,也確實不知修行是要修什麼,自己除惡未盡,不能斷我、法二執,卻專行口舌逞能之惡行,爲文弄墨诋毀諸修行人,心本不淨卻又犯戒連連,實不知密意本不可說,有所說是方便度衆而說,所說也非專爲悟道者說,非爲上根基者說。因上根基者本不用說,自能閱經教契入佛理,得佛法無盡密意。
盧行者曰:「我今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意卻在汝邊。」
六祖盧行者即告道明師說:「若今我能用嘴巴跟您說者,即非是密語、密意。若您能斷我法二執,不落于語言、文字,回光返照自性空體,依本來空寂之體,只要能在因緣來時,當自性緣起,應緣起法之時,保持自在心,如此即能知密在己心中,別也另無密意可言 ,所以密者更不能落于語言、文字也。」密語即無,密意僅能體會于自心中,且存留于自心中。若是有人不甘寂寞,有所體知而落于語言、文字,不是想求得名聞、利養,即是犯我法二執。
按語說:「若能從嘴裏道者,就無密意可言也。若也能從事回光返照自性,密密之意即將從體性中顯現也。」古德雲:不住一法守真空,還如太虛生閃電。如此,行者靈光自然映現一切密意。無心才有密意,有密意不能有密語,落于語言、文字即非密意,若有密語即無密意可言也。
修行人易犯得、犯失,若不能舍一切真如性用,即不知學佛法真實。行者若能于過程中舍一切相,才能得空、無相、無願等叁昧。證得此叁昧行者,即能轉入陀羅尼門,這也許要花掉修行者廿、卅年時間呢!
(2006.03.23.撰于法爾)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六)無爲性用 2· 回光密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