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智通看《楞伽經》約千余遍,不會叁身四智。禮六祖求解其義。
(識起迷情于何謂叁身四智,叁身者報身、法身、化身,四智者前五識、六、七、八識清淨後之智慧也。)
六祖曰:「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叁身,即名有身無智。」
(有身無智者是凡夫,雖亦有叁身,奈不能起智用也。清淨法身是吾人之本性也,圓滿報身是吾人之智慧也,千百億化身是吾人神通應化,感而遂通也。)
六祖又曰:「若悟叁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叁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爲汝說,谛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聖者叁身無有自性,似水止無波痕,全依他才起自性。若也因投入石片起漣漪,此系因依他起自性,遂發明成四智。此四種智不離吾人見、聞、覺、知,有此了悟,即登佛地。你要有正知見,不要終日說菩提,心往外馳求。)
智通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那四智者,又是何神通妙用乎?)
六祖曰:「既會叁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叁身,別譚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使有智,還成無智。」
(悟道者了知叁身後,便能發明四智。在業緣銷盡,差別後得智成熟後,其根本智始能起大智妙用。若離叁身,則四智昧而不明,是謂有智無身。即使有所謂智,卻終成無智也。)
六祖複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意識爲大圓鏡智。但第六、七意識在因地轉,而前五識與第八意識卻在果地始能轉也。行者若在轉一切識爲智慧時,應毫無留情地轉,那在轉處即能現殊勝的禅定力也。)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禅那」的開始是去惡,進而做思維修工作,最後能達「靜慮」的禅境界。學佛主在學習去除妄想習氣,斷去我、法二執,而過程有先後,先要斷除有身見,才能讓真心活起。若真能破色身則素法身活起,待漸進去除惡習後,淡薄叁毒─貪、嗔、癡,去除慢心、疑心、邪見,待心真有點清淨後,快有性蹤階段就會有叁身四智出現,而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但我們道理要能懂。
一般而言,獲得法身者即現起世間智(世才辯聰)、出世間智(悟得空理),世間智一得世間一切工藝、技巧都能稍習即會。出世間智待習氣淨盡後,即能獲得悟空境界,則能得無量智慧生起。有些人雖自稱已開悟,甚至于已「明心見性」,但觀其言、所行,或觀所著書中所說,都無真正智慧可言,毀戒壞律有之,自譽謗他者有之,甚至于毀謗四衆等都犯著,雖不知其身行如何,但觀其言行實無一點智慧可言。
叁身四智者是學佛者的目標,要行菩薩道,當生雖不得叁身具足,也沒有四智全現起,但總要知道佛法菩提道中所現的境界是什麼,我們都要去懂,才不會走錯路。叁身四智這些已是高級的禅修境界,雖在此論說叁身四智,總是有點不能契入根本者,祇有引用經文來論說矣!
2.釋題
本公案名爲「叁身四智」,叁身者法身、報身、應化身,四智者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先說叁身,《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以虛空、日光、日影叁者來譬喻法、報、化等叁身,即:(1)法身如虛空遍滿十方界,謂法性之空身本體周遍,譬如虛空,無有障礙。(2)智身如日光遍滿一切智,智身即報身,謂能究竟始覺之智,即能破除一切無明暗,顯發本有真身,譬如日光,無幽不照。(3)色身如日影遍應一切緣,色身即應身或稱應化身,謂究竟始覺之智契于本覺法身之理,則能從空體而起用,遍滿應化衆機緣,譬如日影,不擇高下,隨處映現。此處所說本覺者空之體也,覺一切因緣之能力;始覺者是指本覺應緣生法之動能,始覺安住則世間事無能動其本覺,此是小乘行者解脫之處,但大乘菩薩以始覺幻起心通之智,智光遍滿十方虛空一切因緣。
此叁身大小乘者有別,依《十地經論》所說叁身,即:(1)法身,爲證顯實相真如之理體,無二無別,即是一空相之體,常住湛然,稱爲法身。(2)報身,酬報因行功德而顯現相好莊嚴之身。(3)應身,順應所化衆生之機性而顯現之身。再看《解深密經》卷五所說法身、解脫身、化身爲叁身,其中法身指于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之清淨妙果。解脫身指五分法身;化身指八相示現之身。蓋五分法身,聲聞獨覺亦可得之,故單就此身而言,二乘與如來無異。二乘道究竟果,名解脫知見,二乘解脫知見中無叁身,菩薩解脫知見中有叁身差別。何以故?二乘不能滅智障,無一切智故,不得圓滿清淨法身,無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無應化兩身。故知二乘之解脫身,無法身及應、化等身。
禅宗六祖慧能大師以自性來解釋叁身:(1)清淨法身,謂吾人之自性身即是如來法身,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淨,並能生出一切諸法。(2)圓滿報身,謂自性所生般若之光,若能滌除一切情感欲望,則如一輪明日高懸于萬裏晴空之中,光芒萬丈,照徧十方,圓滿無缺。(3)自性化身,謂吾人若能堅信自性之力比擬于一切化身佛,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變爲菩薩。無知之凡夫,此心向惡,造叁業便入地獄,若起毒害之心,便變爲龍蛇之屬,如何應化實是修行者的重要議題。
談到四智,小乘人亦有四智,稱羅漢四智,乃二乘、無學聖人內證四谛之智:(1)我生已盡,指斷盡未來苦果,乃斷集之智。(2)梵行已立,指修道而成滿無漏之聖道,乃修道之智。(3)所作已辦,指斷障證滅之功已成,乃證滅之智。(4)不受後有,指無學聖人已盡生死惑業,不受後世苦果,乃斷苦之智。而大乘菩薩所要證之四智,即將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爲四種無漏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
再以唯識宗來論,四智即:(1)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又稱大圓鏡智、圓鏡智、鏡智,乃轉第八阿賴耶識所得之智。此智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鏡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如大圓鏡之光明,遍映萬象事理,纖毫不遺。(2)平等性智相應心品,又稱平等性智、平等智,系轉第七末那識所得之智。此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與大慈悲等恒共相應,平等普度一切衆生。(3)妙觀察智相應心品,又稱妙觀察智、觀察智,系轉第六意識所得之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依有情衆生不同根機,自在說法,教化衆生。(4)成所作智相應心品,又稱成所作智、作事智,系轉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所得之智。此智欲利樂諸有情,故能于十方以身、口、意叁業爲衆生行善,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具此四智即可達于佛果。
再依《大智度論》卷二十七所說四智,即:(1)道慧,悉知一道之智。(2)道種慧,道有無量差別,能一一通達此無量道之智。(3)一切智,知一切法寂滅一相之空智。(4)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並識一切法種種行類差別,爲有空雙照之實智。
3.語題文解
僧智通看《楞伽經》約千余遍,不會叁身四智。禮六祖求解其義。
有一僧名智通者已看《楞伽經》約有千余遍,但對于叁身、四智並不能解其要義。于是禮拜六祖慧能大師,請求爲其解其義。《楞伽經》
全名稱爲《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梵名《》,是山之名,者深入之義,也就是世尊入楞伽山所說之經,達摩祖師來震旦以此經爲印心之本,後來也爲法相宗所依,列爲法相宗六經之一。本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所造,吾人認識作用之對象不在外界而在內心,自性顯其相。此經系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等,爲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經典,其成立年代約于公元四百年前後。全經一再強調,吾人迷的根源乃在于無始劫以來之習氣及未能了知諸法乃自心之顯現,故若能徹悟意識之本來,自性之功用,舍離能取、所取之對立,則可臻于無所分別之境界,對境能不執不取。
本經名相被甚多佛教諸學派論說所取用,並從諸派之學說來敘述宗教上之體驗,各別闡述約略相同之見解。其與後代佛教思想有關連且比較重要者爲:(1)結合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思想,而爲後世大乘起信論思想之先驅。(2)將禅分爲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等四種。此爲研究禅宗史者頗應注意的資料之一。(3)對後期之唯識學說,尤以護法大師之唯識論說,影響甚大。
按語說:「識起迷情于何謂叁身四智,叁身者報身、法身、化身,四智者前五識、六、七、八識清淨後之智慧也。」智通師看了《楞伽經》千余遍,若無實證工夫來印證,當然不能理會得叁身四智,所以要起迷情。而佛子修行一定要以此叁身四智爲修行的目標,不是以五蘊虛假幻有做爲自性真如性用,認爲是佛法。「指」「月」分清楚,就不會將佛法的「指」看成世尊要我們悟知的「月」。
六祖曰:「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叁身,即名有身無智。」
六祖以性、智、行來說明叁身,六祖說:「您所問叁身者,一爲清淨法身,是你之性也,若性不清淨,法身當然不顯。二爲圓滿報身者,你之智也,若性顯而智未具者,即是未圓滿報身,也可說是性未清淨也。叁者千百億化身,能做到時,你菩薩行已具足也。若一個修行人離開本性,或說本性不清淨而來說叁身者,大概都是有身而無智慧者…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四)涅槃妙心 4· 叁身四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