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就是本性不清淨,所以說有身無智慧者。」
外界諸多行人,有外道、有歪道,雖有性蹤但無智慧,不能分辨佛法真僞,不能分別正、邪諸法,不能守戒清淨,行爲與常人無異,不守齋戒,而飲酒吃肉,以一些鬼神小通誘惑諸後學,這種人可以說是離本性而說叁身,可以叫做有身無智之人。
按語說:「有身無智者是凡夫,雖亦有叁身,奈不能起智用也。清淨法身是吾人之本性也,圓滿報身是吾人之智慧也,千百億化身是吾人神通應化,感而遂通也。」
修行人修到一個境界都會有法身現起,外道、歪道亦會有,但法身是否清淨最爲重要,若自性不清淨,法身未全顯露。行者未斷盡貪嗔癡慢疑,所以就沒有智慧,也就是沒有圓滿報身,這種人易産生無量邪見,有所說法都不依經論而說,自己亂說一通,佛嘗言若有人不依經教而說法,是爲魔說。
六祖又曰:「若悟叁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叁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爲汝說,谛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六祖接著又說明四智,六祖說:「若一行者已能體悟叁身現起似有,但應緣完後又終歸于無,所以說叁身本無自性,此與佛說諸法無性性等論同。所以行者若能悟得此道理,則有所謂的四智生起了,也就是有妙觀察智菩提、平等性智菩提、大圓鏡智菩提、成所作智菩提了。你且聽吾偈語說:自性若清淨,又能圓滿,當具足法身、報身、應化身等叁身。有此叁身發揮其作用,又能不去執著,即能發展出四種智慧,有了此四種智慧,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都能依見聞覺知等因緣而化起四智,若能做到這樣就是超越凡夫身而成就覺地了。我現在爲你說明白,你要虔誠相信我所說,永不迷失在有爲法境界中。更不要學習某些人往外去追尋心性性用,整天光說菩提卻不去真正修行內習,讓自性清淨,認真從心地法門下手清除叁毒、六根本煩惱,卻整日光說菩提有何用。」
按語說:「聖者叁身無有自性,似水止無波痕,全依他才起自性。若也因投入石片起漣漪,此系因依他起自性,遂發明成四智。此四種智不離吾人見、聞、覺、知,有此了悟,即登佛地。你要有正知見,不要終日說菩提,心往外馳求。」依六祖言,行者能知法、報、化叁身後,又不去執取這些,不能主動去玩此叁身,僅能依衆生因緣感召而化現,這樣就能慢慢産生四踵種智慧來。
智通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智通師又問說:「四智之義理,我可以請大師更進一步去說明,讓我能聽聞嗎?」
按語說:「那四智者,又是何神通妙用乎?」
六祖曰:「既會叁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叁身,別譚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使有智,還成無智。」
六祖即說:「既然會了叁身,此等人更應明了四智之義理,反過來說,連叁身都不知道了,更不會懂四智的,何必更問此道理。若一個人離叁身或連叁身都證不得,更別談四智之道理了,此等人可以說是有智而無身,因無真證得清淨法身,自性不清淨,所以說雖然有點邪智,可以說是無智也。」
按語說:「悟道者了知叁身後,便能發明四智。在業緣銷盡,差別後得智成熟後,其根本智始能起大智妙用。若離叁身,則四智昧而不明,是謂有智無身。即使有所謂智,卻終成無智也。」一般修行人法身活起時,不知清淨內心妄執習氣,雖也有性用,但是因地不真,果地還有偏,所以會成就外道種、邪道種、魔道種。
六祖複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六祖雖知智通師可能還不能體會四智,本來還不是想說,後來還是說了,菩薩當如是有所求法,即便說之。六祖說:「大圓鏡智(第八意識)要能起作用,行者一定要修到性清淨無雜染。平等性智(第七意識)若獲得者,其心已無病,善惡、順逆、淨垢、聖凡、涅槃生死、…等等,已能無分別了。妙觀察智(第六意識)能獲得者,已斷諸根面塵之執著,換句話說六根已不被六塵所染而執取其境,六根已脫黏六塵境了。成所作智(前五識)成辦一切佛事,此智的獲得相等于性清淨一樣,所以先有性清淨得大圓境時,才會有成所作智也。總結上述理論,成所作智與大圓鏡智二智,在前五識與第八意識在果地時才會轉現起功用,才會産生神通妙用的;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二智,在六七識修心養性得清淨時,就能發起作用,所以一般應先淨第六意識分別外境心,所以先現起妙觀察智,然後七識妄想心、執著心淨後才現起平等性智。雖然告訴你「五八、六七果因轉」,但若你不真正體證時,這些也僅是一個名相而已,並沒有真正實性可言,能做到也體會一下就好了,不要常若落于文言文字相。修行段六、七識時,當要如何來修呢?斷第六意識對于外塵境之執著,或第七意識妄想心及對第八意識種子、鑒照諸境後産生的法塵之執著,都要能毫不留情見地轉它,也就是要以六親不認、不通商量的方法去轉,這樣你心地起滅繁忙、興起念頭中,就能得像「那伽」(龍定)一樣地禅定力,不被一切境所惱了。」
按語說:「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意識爲大圓鏡智。但第六、七意識在因地轉,而前五識與第八意識卻在果地始能轉也。行者若在轉一切識爲智慧時,應毫無留情地轉,那在轉處即能現殊勝的禅定力也。」所以修行次第是先修第六意識我、法二執執取心,再能斷第七意識內心的妄想心,最後斷第七意識執取八識種子或鑒照而得知的因緣諸法,如此六、七識清淨後,則第八意識心才會真起神用,此時行者就有大圓鏡智,然後也就有前五識的成所作智了。
(2005.06.24.撰于法爾)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四)涅槃妙心 4· 叁身四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