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二)不即不離 10· 證解勘驗

  ()公案本文

  潭州沩山靈佑禅師謂仰山慧寂師雲:「汝須獨自回光返照,別人不知汝解處,汝試將實解,獻老僧看。」

  (緣起于現象界,禅師欲印證仰山悟境,對仰山言,你常回光返照自性,使別人無從了知你之悟境,你將實際證解處,提出來讓我看看。)

  仰山雲:「若教某甲自看,到這裏無圓位。亦無一物一解得獻和尚。」

  (若由我自印證,我似經過藏、通、別叁位後,覺得無達到位位相攝圓融之圓位。無一境物、無一解可呈給和尚。)

  師雲:「無圓位處,原是汝作解處,未離心境在。」

  (汝所提出之無圓位就是汝所見解到的,有此見解心,可說是未離心,尚有意境在。)

  仰山雲:「既無圓位,何處有法,把何物作境?」

  (我意解的無圓位,既無圓位,何處有法相可言,又把何物當境界來看?)

  師雲:「適來是汝作這麼解,是否?」

  (不管如何說,剛剛這些見解是否由汝自己提出,作此見解?)

  仰山雲:「是。」

  (沒錯,是我作這麼解。)

  師雲:「若恁麼,是具足心境法,未脫我心在。元來有解,爭道無解獻我?許汝信位顯,人位隱在。」

  (若是這樣,還具足有心之法境在,未脫離我人空之意識心在。原來就有解,怎說無解獻給我呢?和尚印證汝已證入菩薩十信位階之境,但未上達超越純淨絕對,向上直入之悟境,向下救濟衆生之人位。)

  

  ()玄祥釋解

  1.前言

  一般無知修行人,常以盲修瞎練說在修行,練氣者有之,練光者有之,能出陰陽神者有之,能近身或隔空幫人治病者有之,能了知過去、未來者有之。但此等人無一戒可持,無一真善可言,雖有善心助于人,只是幫助人增長邪知、邪見,不能幫人斷除妄習,不能幫人使其慧命增長,所以佛教徒稱此等行者皆爲外道行者。

  當然此等人也能言善道,但非真正能講解脫知見,所以無從自我解脫或幫人超出世間叁界,更不用談能得一聲聞果位。因此等人妄想心不除,粗習不去,所以粗心者有堅固妄想,執取五根、六塵之真如性用與所見爲真,故祇能知其然,不能斷其所以然。若有行者能除色陰魔相者,雖超越了色陰五根、六塵之魔相,然以虛明妄想以爲其覺受之本,有所覺知則諸緣所生覺受即起,受者有憂喜、苦樂,被七情、六欲等覺受所困,離不開受陰魔相之困境。當然更不知舍一切見聞、覺知,此所得之見聞覺知加上自己妄執,而說些似是而非的話,誤使人以爲修行就要像他這樣子,實不知修行僅在于修心、斷妄想,離貪、瞋、癡等叁毒,去除六大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等,若不知斷除妄習,當然就無有果位可言。佛陀說斷一瞋即得須陀洹果,即是五根見諸外塵人事物,都能不被境黏,無有是非、善惡、對錯分別想。佛陀又說斷一法─貪,則許您證阿那含果(不還果),故行者能不貪世間諸欲、天界諸善境,即能超越色界天神之天報,得生四禅後五淨居天。

  仰山慧寂禅師是何許人也,現雖才證得不沾五根之性用,心不黏六塵之外境,內能守一空寂。然靈佑禅師僅印可他得「信位住,人位隱在」,可說無有我、人、衆生相而已。這在果位上一點成就都無有,僅有修行人才有的五別境善境界出現,即有勝解、勝欲、念、定、慧等五。若依《菩薩璎珞本業經》賢聖名字品所列,信位者即應有十信心:(1)信心:一心決定,樂欲成就佛道。(2)念心:常修六念,即念佛、法、僧、戒、施及天。(3)精進心:樂聞菩薩藏,精勤修習無間善業。(4)定心:于事、于義,系心能安住,遠離一切虛僞、輕躁、憶想分別心。(5)慧心: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性空寂。(6)戒心:受持菩薩戒,清淨律儀,身口意叁業清淨,不犯諸過,有犯諸過即知悔除。(7)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無上菩提,不願得諸有漏境界;回施衆生,不專爲己;回求實際空無,不著名相。(8)護法心:防護己心,不起煩惱,更修默護、念護、智護、息心護、他護等五種護行。(9)舍心:不惜身財,所得能舍施他人。(10)願心:隨時修習種種淨願。

  由上十信所生之心,也僅是修行初步的善境界,除五別境(勝解、勝欲﹝精進欲﹞、念、定、慧等五善境界外,再加上持戒、回向、護心、願心及信心,共爲十信心。依上所述我們可以返觀自己,是否已做到此十信住的位階,若還沒有則離入菩薩位階又差了卅幾位階哩!也就是還要花約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得開悟,入菩薩之林。除非您今生覓得善知識,提示您進道功程,今生急迫似地努力以赴,也許能像阿難尊者在《楞嚴經》中所說,不曆僧祇獲法身,達今生開悟的境界,入菩薩初地後,能學習度如是恒沙衆。

  

  2.釋題

  本公案名爲「證解勘驗」,禅師依行者體會的心境來判斷行者約走到何境界,不是問行者有多少氣、見幾種光、能超世間見聞與否等等能力,不是由此來印證您是得個什麼果位。所以佛弟子應要有正確的知見,不要與外道一般的見識。

  佛教各宗曆來以此十信配菩薩之位次而有各種異說,天臺四教義認爲十信位爲別教五十二位中最初十位;圓教又別立六即,配以相似即,爲六根清淨柔順忍之位。華嚴宗五教中謂如須陀洹道前有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位,于願樂行人,則有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四種;于始教,以十信等四位爲資糧位;于終教,入菩薩初地位之前,還有叁賢位(即十解﹝住﹞、十行、十回向),但認爲十信未達不退位之故,所以不能算有何位階。而唯識宗亦言菩薩十地之前僅有叁十心,也就是十解、十行、十回向,所以十信亦不立位。那麼我們要能有何境界才能入十住位?有點地前菩薩的味道?行者即要能做到:

  (1)初發心住:信奉叁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 種顛倒,不生八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並以空理智心習諸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十重者乃大乘菩薩嚴厲禁止作犯之十種盡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賣酒)、說四衆過戒(談論出家、在家男女佛教徒之過失)、自贊毀他戒、悭惜加毀戒(悭惜財、法,毀謗布施財、法之事)、瞋心不受悔戒(起瞋心亦不接受對方之追悔)、謗叁寶戒(謗佛法僧),不論自行,或教唆他人行事,皆爲其所禁。八種顛倒者指,指凡夫與小乘之人所起八種顛倒之見解:(1)非常計常,(2)非樂計樂,(3)非我計我,(4)不淨計淨,(5)常計無常,(6)樂計非樂,(7)我計非我,(8)淨計不淨等八種妄見。八難處者:(1)在地獄難。(2)入餓鬼難,(3)在畜生難,(4)在長壽天難,如無想天五百劫壽,因無想故不得聞佛法(5)在邊地之勝處,生此處者,其人壽千歲,命無中夭,貪著享樂而不受教化,是以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6)盲聾瘖難,業障深重,盲聾瘖,諸根不具,雖值佛出世,而不能見佛聞法。(7)世智辯聰難,人雖聰利,唯務耽習外道經書,不信出世正法。(8)生在佛前、佛後難,由業重緣薄,生在佛前佛後,不得見佛聞法。

  (2)治地住: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內現精金;蓋以初發之妙心:履治爲地,故稱治地住。

  (3)修行住: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障礙。

  (4)生貴住: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將生于佛家爲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5)方便具足住: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

  (6)正心住:成就第六般若波羅蜜多,故非僅相貌,且心亦與佛同。

  (7)不退住:既入于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

  (8)童真住: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

  (9)法王子住: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稱爲入聖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稱爲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

  (10)灌頂住:菩薩既爲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爲之灌頂;猶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

  已至灌頂住之地前菩薩即具有叁別相:(1)度衆生,謂堪能修行,成就十種智,而能度衆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衆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地前菩薩亦不能測量其境界。(3)廣學十種智,了知一切法。

  又什麼叫十住中灌頂住地前菩薩所成就之十智?(1)悉能震動無量世界智,(2)悉能照明無量世界智,(3)悉能住持無量世界智,(4)悉能遍遊無量世界智,(5)悉能嚴淨無量世界智,(6)悉知無量衆生心行智,(7)悉知衆生隨心所行智,(8)悉知無量衆生諸根智,(9)悉能方便度無量衆生智,(10)悉能調伏無量衆生智。

  上述初五者系明世界無礙智,一爲隨心回轉,二爲晖光照覺,叁爲願等住持,四爲自在普入,五爲至處皆嚴。次叁爲知衆生心行之智,一爲知心,二爲知心所行之境,叁爲知根海。後二者爲授法之智,一爲應根與法,二爲滅惑成德,故稱調伏。當我們觀十住地前菩薩之德性,已歎爲觀止,更不用去想十行位、十回向等地前菩薩或登地菩薩之境界了。

  

  3.語體文解

  潭州沩山靈佑禅師謂仰山慧寂師雲:「汝須獨自回光返照,別人不知汝解處,汝試將實解,獻老僧看。」

  有一天潭州沩山靈佑禅師對仰山慧寂師說:「您現在用功的方法是常須獨自讓覺知心回光返照自性,讓真性主行,應緣時不起妄想分別心相隨,這樣子修行方法是對…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二)不即不離 10· 證解勘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