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但別人不知您到底悟解到什麼程度。現在您試試看,將您實際所悟解的,呈獻給老僧看看,您是得個什麼道理或是到達什麼境界。」
禅宗無上心法不落于有爲心相,真行者到真性主行無妄想心相隨時,若他守住空寂,連禅師都無能力去了知其心境。所以禅宗都以參問對話來勘驗行者悟境。現在沩山靈佑禅師問仰山慧寂師,試提出您目前的悟境來,讓他來印證一番。
按語說:緣起于現象界,禅師欲印證仰山悟境,對仰山言,你常回光返照自性,使別人無從了知你之悟境,你將實際證解處,提出來讓我看看。
仰山雲:「若教某甲自看,到這裏無圓位。亦無一物一解得獻和尚。」
仰山慧寂師說:「若教我自己來看,我所處的境界,我知道是還沒有到達圓位。但要我提出一問題,連一物也無,怎麼提得出問題給和尚您呢?」
此處我們當先學習何謂圓位?天臺宗判教學說有藏、通、別、圓等四教,此是化法四教,分別诠釋于下:(1)藏教:全稱爲叁藏,即經、律、論之教,系指小乘教,爲叁乘人各別說生滅之四谛(苦、集、滅、道),以析空觀以及如何斷見、思惑,令入涅槃者。(2)通教:指般若諸部經教,義通大小,包括深奧與淺顯之道理。即爲叁乘人說體空無生之四谛,令同入無余涅槃。(3)別教:指其他方等經,即大乘經,此不共二乘人說,專爲大菩薩說無量之四谛,以次第之叁觀(假、空、中)破叁惑(見思惑、沙塵惑、無明惑),令證「但中」之理。(4)圓教:指《法華經》教義,亦即爲菩薩說無作之四谛,以圓融叁觀以及斷叁惑,令證「不但中」之理,即不偏于空、有二邊,入中道觀。
所以仰山慧寂師自知未達位位相攝圓融,住空有不二之圓位理地,僅處于別教中的空證中,故要他提出一問題,因一物也無,要他怎能提得出來。所以仰山師說,無一物一解能呈和尚。在實證過程中,當行者住入空寂時,心已死掉了,要能起心動念真是困難,或勉強起心動念會覺得不痛快,當心大死一番時才是人間大好寂靜,這是小乘行者寂滅之樂。
若已達悟空行者,再下來要怎麼修下去?依《大般若經》中所說,悟得空、無相、無願(無作)等叁叁昧後,當得從陀羅尼門下手,所以《止觀輔行傳弘決》雲:「如智者釋位,而引南嶽用大品文四十二字,以爲圓位。歡喜等地以爲別位,幹慧等地以爲通位。」此處智顗大師說,若要證得圓位,當要理解基本梵字四十二字母。又觀《大智度論》有雲:「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其義,是字初阿、後茶,中有四十。」
再觀《大般若經》亦謂:「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大乘相者,謂諸文字陀羅尼門。何等文字陀羅尼門?謂字平等性、語平等性入諸字門。雲何字平等性、語平等性入諸字門?善現當知!若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由是可知,《大般若經》稱四十二字門爲文字陀羅尼,《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並以四十二字母與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並稱菩薩摩诃薩之摩诃衍(大乘)行相。
按語說:若由我自印證,我似經過藏、通、別叁位後,覺得無達到位位相攝圓融之圓位。亦無一境物、無一解可呈給和尚。
師雲:「無圓位處,原是汝作解處,未離心境在。」
沩山靈佑禅師說:「無達到圓位處,原是您認爲這樣作解處,那應還未離心境,應還有心境在,怎能說無一物、一境可呈老僧?」當行者悟得空、無之境,亦可闡述空無之境,若行者真執頑空,墮空亡處,可能就以無有所說當作悟解處。
按語說:汝所提出之無圓位就是汝所見解到的,有此見解心,可說是未離心,尚有意境在。
仰山雲:「既無圓位,何處有法,把何物作境?」
仰山慧寂師說:「既然無達到圓位,何處有法可說,我能把何物作境呈給和尚您呢?」行者當知圓位者位位相攝圓融,所以才無有法可說,有境無住,有法無主,故無所說之境,這才是圓位行者的風範。既然仰山師自知未達圓位,又住空寂,以爲無一法可說,其實還是有一心守住空寂在。
按語說:我意解的無圓位,既無圓位,何處有法相可言,又把何物當境界來看?
師雲:「適來是汝作這麼解,是否?」
沩山靈佑禅師說:「起初您說未達圓位,但亦無一物、一境可呈,但剛才您所說的見解,是您目前所體知的悟境,這就是您目前的見解,對不對?」
按語說:不管如何說,剛剛這些見解是否由汝自己提出,作此見解?
仰山雲:「是。」
仰山慧寂師說:「是的,沒錯!」按語說:沒錯,是我作這麼解。
師雲:「若恁麼,是具足心境法,未脫我心在。元來有解,爭道無解獻我?許汝信位顯,人位隱在。」
沩山靈佑禅師最後終于鑒定其悟境說:「若是這樣子,您還是有心境法具足于心,您雖已去除我相,但我心還未脫離,尚有具生我執、分別法執之心在。原來是有所解悟,何以說無解悟可以呈現與我?我現在正式印證您證得信位顯露,但人位未顯,也就是悲心未起,還沒有具足度人之能力,但已有此等潛力在了。」
按語說:若是這樣,還具足有心之法境在,未脫離我人空之意識心在。原來就有解,怎說無解獻給我呢?和尚印證汝已證入菩薩十信位階之境,但未上達超越純淨絕對,向上直入之悟境,向下救濟衆生之人位。
(2004.10.22.撰于法爾)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二)不即不離 10· 證解勘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