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但别人不知您到底悟解到什么程度。现在您试试看,将您实际所悟解的,呈献给老僧看看,您是得个什么道理或是到达什么境界。」
禅宗无上心法不落于有为心相,真行者到真性主行无妄想心相随时,若他守住空寂,连禅师都无能力去了知其心境。所以禅宗都以参问对话来勘验行者悟境。现在沩山灵佑禅师问仰山慧寂师,试提出您目前的悟境来,让他来印证一番。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禅师欲印证仰山悟境,对仰山言,你常回光返照自性,使别人无从了知你之悟境,你将实际证解处,提出来让我看看。
仰山云:「若教某甲自看,到这里无圆位。亦无一物一解得献和尚。」
仰山慧寂师说:「若教我自己来看,我所处的境界,我知道是还没有到达圆位。但要我提出一问题,连一物也无,怎么提得出问题给和尚您呢?」
此处我们当先学习何谓圆位?天台宗判教学说有藏、通、别、圆等四教,此是化法四教,分别诠释于下:(1)藏教:全称为三藏,即经、律、论之教,系指小乘教,为三乘人各别说生灭之四谛(苦、集、灭、道),以析空观以及如何断见、思惑,令入涅槃者。(2)通教:指般若诸部经教,义通大小,包括深奥与浅显之道理。即为三乘人说体空无生之四谛,令同入无余涅槃。(3)别教:指其他方等经,即大乘经,此不共二乘人说,专为大菩萨说无量之四谛,以次第之三观(假、空、中)破三惑(见思惑、沙尘惑、无明惑),令证「但中」之理。(4)圆教:指《法华经》教义,亦即为菩萨说无作之四谛,以圆融三观以及断三惑,令证「不但中」之理,即不偏于空、有二边,入中道观。
所以仰山慧寂师自知未达位位相摄圆融,住空有不二之圆位理地,仅处于别教中的空证中,故要他提出一问题,因一物也无,要他怎能提得出来。所以仰山师说,无一物一解能呈和尚。在实证过程中,当行者住入空寂时,心已死掉了,要能起心动念真是困难,或勉强起心动念会觉得不痛快,当心大死一番时才是人间大好寂静,这是小乘行者寂灭之乐。
若已达悟空行者,再下来要怎么修下去?依《大般若经》中所说,悟得空、无相、无愿(无作)等三三昧后,当得从陀罗尼门下手,所以《止观辅行传弘决》云:「如智者释位,而引南岳用大品文四十二字,以为圆位。欢喜等地以为别位,干慧等地以为通位。」此处智顗大师说,若要证得圆位,当要理解基本梵字四十二字母。又观《大智度论》有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茶,中有四十。」
再观《大般若经》亦谓:「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诸文字陀罗尼门。何等文字陀罗尼门?谓字平等性、语平等性入诸字门。云何字平等性、语平等性入诸字门?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由是可知,《大般若经》称四十二字门为文字陀罗尼,《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并以四十二字母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并称菩萨摩诃萨之摩诃衍(大乘)行相。
按语说:若由我自印证,我似经过藏、通、别三位后,觉得无达到位位相摄圆融之圆位。亦无一境物、无一解可呈给和尚。
师云:「无圆位处,原是汝作解处,未离心境在。」
沩山灵佑禅师说:「无达到圆位处,原是您认为这样作解处,那应还未离心境,应还有心境在,怎能说无一物、一境可呈老僧?」当行者悟得空、无之境,亦可阐述空无之境,若行者真执顽空,堕空亡处,可能就以无有所说当作悟解处。
按语说:汝所提出之无圆位就是汝所见解到的,有此见解心,可说是未离心,尚有意境在。
仰山云:「既无圆位,何处有法,把何物作境?」
仰山慧寂师说:「既然无达到圆位,何处有法可说,我能把何物作境呈给和尚您呢?」行者当知圆位者位位相摄圆融,所以才无有法可说,有境无住,有法无主,故无所说之境,这才是圆位行者的风范。既然仰山师自知未达圆位,又住空寂,以为无一法可说,其实还是有一心守住空寂在。
按语说:我意解的无圆位,既无圆位,何处有法相可言,又把何物当境界来看?
师云:「适来是汝作这么解,是否?」
沩山灵佑禅师说:「起初您说未达圆位,但亦无一物、一境可呈,但刚才您所说的见解,是您目前所体知的悟境,这就是您目前的见解,对不对?」
按语说:不管如何说,刚刚这些见解是否由汝自己提出,作此见解?
仰山云:「是。」
仰山慧寂师说:「是的,没错!」按语说:没错,是我作这么解。
师云:「若恁么,是具足心境法,未脱我心在。元来有解,争道无解献我?许汝信位显,人位隐在。」
沩山灵佑禅师最后终于鉴定其悟境说:「若是这样子,您还是有心境法具足于心,您虽已去除我相,但我心还未脱离,尚有具生我执、分别法执之心在。原来是有所解悟,何以说无解悟可以呈现与我?我现在正式印证您证得信位显露,但人位未显,也就是悲心未起,还没有具足度人之能力,但已有此等潜力在了。」
按语说:若是这样,还具足有心之法境在,未脱离我人空之意识心在。原来就有解,怎说无解献给我呢?和尚印证汝已证入菩萨十信位阶之境,但未上达超越纯净绝对,向上直入之悟境,向下救济众生之人位。
(2004.10.22.撰于法尔)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二)不即不离 10· 证解勘验》全文阅读结束。